子宮 內 膜 癌 第 三 期

答:子宮內膜癌共分為四期,第一期:仍在子宮體內;第二期:侵犯到子宮頸;第三期:侵犯到陰道或骨盆腔的淋巴腺或到卵巢輸卵管等骨盆腔器官;第四期:遠端轉移。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主要是依據子宮內膜癌的期數與分化程度。標準的治療是子宮切除、兩側卵巢輸卵管切除、骨盆腔淋巴腺、動脈旁淋巴腺的切除以及腹腔沖洗的細胞檢查。

對於第三期的子宮內膜癌除了手術去除子宮、卵巢外,仍需加上全腹部的放射線治療或荷爾蒙治療,在必要時加上化學治療。對於第四期的病人,通常會採取手術切除子宮再加上荷爾蒙、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五年存活率來說:第一期82%,第二期65%,第三期44%,第四期15%,平均73%。

肥胖、糖尿病、高血壓是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尤其停經後仍然肥胖或超重、家族中有人罹患子宮內膜癌者皆屬高危險群。故停經後補充荷爾蒙需加黃體素較安全。飲食若含高量的飽和脂肪酸、動物性脂肪會增加罹癌的危險性;若含多量的蔬菜、水果、胡蘿蔔素會減少致癌性。但避免吸菸、規律的運動則會減少罹癌的機率,喝酒則未有定論。

手術後的化學治療針對第三期及第四期的內宮內膜癌

議題:末期的子宮內膜癌 (FIGO 第三期及第四期) 是一個子宮性的癌症,這是一個已經擴散到卵巢、陰道、其他鄰近組織、淋巴結或其他器官。女姓病人大多是採取外科手術,盡可能地切除腫瘤。此外,還會有輔助性 (代表「附加的」) 放射治療 (高能量的X射線與其他可以破壞癌細胞的放射線) 或是化學治療 (抗癌症藥物) 或合併以上的治療。在外科手術後,哪一種治療方式 (放射、化學或兩者皆用) 可以有效的提高生存率還不是很明確,而哪一種抗癌症藥物的作用是最為有效的也還不清楚。

本回顧的目標:我們的目標是將決定出,對於罹患末期子宮內膜癌病患而言,在手術後,接受化學治療或是放射治療哪一種是有效的。

本回顧是如何進行的?我們搜尋了從1966年到2013年11月的相關隨機對照試驗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我們納入4篇從低到中等風險的隨機對照試驗,有1269位女性參與者。我們為了未發表的數據,寫信給3個試驗的調查者。4項試驗中的3項比較了類似的介入措施 (手術後的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比較)。我們從2個試驗中匯集的生存數據 (包括未發表的數據),並等待第3個試驗未公佈的數據。第4項試驗在所有女性都接受手術與放射治療後,比較2種化學治療。

主要發現是什麼?手術後(在手術後八週內開始)接受化療的婦女比接受放射治療的婦女存活時間長約25%。手術後 (8週接受過手術) 接受化學治療女性比手術後接受放射治療的存活率約多於25%。假設60%第三期子宮內膜癌女性通常在手術和放射治療後存活至少5年,那如果她們改接受手術和化學治療,會增加至75%,這取決於其他風險因子,例如年齡,。由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所引起的死亡風險並不高,但我們不能確定哪一種治療比另一種更具危害性。化學治療相較於放射治療有更多的副作用 (低血細胞數量、神經損傷和掉髮)。

在比較兩種不同化學療法的試驗中,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使用三種抗癌藥物優於使用兩種抗癌藥物。在比較2種不同的化學治療的試驗中,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使用3種抗癌藥物比使用2種更有效。然而,該試驗的最終總體存活結果尚未報告。使用3種抗癌藥物比使用2種抗癌藥物更常出現嚴重的副作用。

結論是什麼? 對於第三到四期子宮內膜癌女性,手術後化學治療似乎比放射治療更有效,但可能會導致更多的副作用。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化學治療中增加放射治療是否能改善其預後,以及何種抗癌藥物有最佳療效。

翻譯紀錄: 

翻譯者: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

子宮內膜癌是指發生於子宮內膜的癌症。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每年已超過 1700 例新增的子宮內膜癌患者。子宮內膜癌治療除了手術,還有哪些方式?子宮內膜癌治療後要注意哪些復發前兆?

子宮 內 膜 癌 第 三 期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重點:

  • 子宮內膜癌治療,只能手術切除子宮嗎?有懷孕需求我該怎麼做?
  • 除手術治療外,還有哪些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副作用有什麼?
  • 子宮內膜癌 2022 治療最新進展?
  • 子宮內膜癌各期如何治療?癌友要如何選擇?各期存活率有多高?
  • 接受子宮內膜癌治療後照護怎麼做?
  • 子宮內膜癌術後要追蹤?何時該回診?子宮內膜癌有復發前兆?

子宮內膜癌治療,只能手術切除子宮嗎?有懷孕需求我該怎麼做?

手術仍為治療子宮內膜癌的第一選擇。手術不僅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可提供癌症的手術分期,並且可以依照病理結果來決定是否增加輔助性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或荷爾蒙治療等後續治療計畫,並評估預後。

  • 情況 1:如果病人身體狀況允許,建議實行完整分期手術。

完整分期手術是指:切除子宮(含子宮頸)、部分陰道、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骨盆腔及或主動脈旁淋巴結摘除,同時做腹腔灌洗液的細胞學檢查。

這是因為長在子宮內膜的癌細胞,有可能隨著輸卵管向外擴散,而分布在子宮、卵巢及腹膜表面。因此,全部拿掉會比局部拿掉更安全。

另外,會再視疾病的程度摘取骨盆淋巴結、主動脈旁淋巴結、與部分的腹網膜。

在完整分期手術後,醫師會再切開子宮體,探查子宮肌肉層受侵犯的情形,若侵犯深度超過 1 / 2 以上,則必須在骨盆腔和主動脈旁淋巴結做完整摘除。

注意:若是細胞分化程度較差、組織學型態屬乳頭狀漿液性癌或亮細胞癌的高危險病例,因預後較差,最好也能加上大網膜切除和淋巴結完整的摘除。

  • 情況 2:如果病人年紀較輕,屬於早期癌症,病灶僅局限於子宮時,可以僅切除子宮,保留卵巢。

子宮內膜癌大部分病人年齡分布在 45 ~ 59 歲之間,多半已停經,因此卵巢切除與否影響不是太大。但仍有部分年輕病人有維持生育能力的需求。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提示,雖然卵巢與輸卵管摘除可能可降低日後復發的風險,但是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保留卵巢並不影響病患的存活,因此建議 45 歲以下的病患可以跟醫師討論是否適合保留卵巢。

另有研究報告觀察到,40 歲以前的早期卵巢衰竭和 40 ~ 45 歲的早發性停經婦女,較易發生心血管疾病,神經疾病,精神疾病和骨質疏鬆症。考量 40 歲以下病患切除卵巢也可能有這些風險,對於是否保留卵巢應跟醫生好好討論。

  • 情況 3:若有懷孕需求,可先進行定期子宮內膜搔刮術,但生產過後仍建議子宮全切除。

針對仍有生育計劃的病人,可先保留子宮,採子宮內膜搔刮術清除癌細胞,再給予高劑量的黃體素治療,使腫瘤縮小或消除,讓病人有機會生育;每 3 ~ 6 個月要評估內膜狀況。但生產過後,仍會建議切除全子宮,避免復發。

不過台大醫學院婦產科教授陳祈安在《好心肝會刊》中提醒,這種治療方式並沒有經過大規模的人體試驗,失敗率也較高,且可能仍會復發,只有在特殊狀況下,才可能採取此治療方式。

除手術治療外,還有哪些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副作用有什麼?

  • 放射線治療:運用高能量游離輻射來殺死癌細胞,降低復發風險;分為近接治療與體外放射線治療。
  1. 近接治療:在陰道內放置放射治療器械,直接做照射,主要是預防陰道復發;相較於體外照射,腸胃道副作用較小,病人可有較佳生活品質。缺點是治療的範圍僅限於陰道及其周圍組織,無法照射到整個骨盆腔。此外,如果病人沒有發生過性行為、沒有生育經驗,陰道相對小,醫師便會考慮讓病人進行體外放射治療。
    副作用:少數病人會出現陰道發炎、尿道感染、膀胱炎等。
  2. 體外放射線治療:會先在照射範圍(骨盆腔)做定位,在皮膚上做記號,每週照射五次,一天一次,療程約五至六週。
    副作用:腸脹氣、腹瀉、肚皮輕微灼傷等。

適用狀況:用於在陰道或骨盆腔復發風險高,或侵犯子宮頸、子宮頸旁組織、陰道、骨盆腔內淋巴結轉移,或有骨盆腔內轉移的患者。台大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鄭文芳解釋,主要看病人復發危險因子多寡,例如侵犯子宮肌肉層的深度較深、癌細胞分化不良、侵犯淋巴血管、年紀大等,來判斷是否需接受治療。術後有些人需同時接受這二種,也有些只需其中一種放射線療法。「復發危險因子愈多,愈需要同時接受體外與體內放療」。

有研究指出,術後輔助性體外放射治療,對於早期但有高度復發風險的子宮內膜癌病患,可改善整體存活率。不過,對於低度復發風險的一期子宮內膜癌患者,施行術後骨盆腔放射治療,並不會增加整體存活率。因此,對於早期且低、中度復發風險的子宮內膜癌患者,不一定需輔以放射治療。

此外,由於子宮內膜癌的患者,也可能同時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共病,若經評估手術風險極高時,才可能採取「不手術」、只做姑息性放射線治療,減緩腫瘤生長或轉移。

看更多: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是什麼?了解 4 種治療選擇、5 個復發前兆

  • 荷爾蒙治療:研究統計,約有 15 ~ 33 % 的患者對荷爾蒙治療有反應。分化良好的癌細胞,黃體素受體活性較強,因此對黃體素製劑會有較強反應。

適用狀況:早期有生育需求的年輕病人;以及復發或轉移性病人,但無法開刀切除者。常用的藥物包括 Megestrol Acetate(美樣祥錠、麥格斯懸浮液)、Medroxyprogesterone(普維拉),及其他賀爾蒙藥物,如 Tamoxifen(泰莫西芬)、環轉胺酶抑制劑(Anastrozole 安美達、Letrozole 立妥柔、Exemestane諾曼癌素)。

  • 化學藥物治療:利用口服或是注射藥物,以制止癌細胞分裂並殺死癌細胞,可有效延長病患生命。

​​​​適用狀況:

針對第 1C、2期、3A 期、中高度復發風險患者,施行術後輔助化學治療,其 5 年無進展存活率及整體存活率,在統計上均優於骨盆腔放射治療,且副作用無明顯差異。

另外,也有研究發現,體外骨盆腔放射治療可改善局部控制,而化學治療則對遠端轉移的控制較佳。

首選藥物是 Carboplatin(卡鉑)加上 Paclitaxel(太平洋紫杉醇),其他選擇還包括 Cisplatin(順鉑)、Doxorubicin(艾黴素,俗稱小紅莓)、Cyclophosphamide(好克癌)。遺憾的是,卡鉑、紫杉醇目前並沒有健保給付。

  • 標靶藥物治療:用於抑制腫瘤存活、增殖、局部侵犯及遠端的轉移,並且避開影響正常細胞,如此就不會增加毒性或副作用,且能降低復發率。

適用狀況:

  1. Lenvatinib(Lenvima,樂威瑪):為多重激酶抑制劑,根據 2019 年針對晚期癌症的一項 II 期臨床試驗顯示,樂威瑪與免疫治療藥物 Pembrolizumab(KEYTRUDA,吉舒達)並用,患者的緩解率為 39.6 %。
  2. Everolimus(Afinitor,癌伏妥)、Temsirolimus(Torisel,特癌適):為 mTOR 抑制劑,可使癌細胞更易於被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殺死,也可克服化學治療或荷爾蒙治療的抗藥性。主要用於治療第三、四期和復發性的子宮內膜癌。
  3. Bevacizumab(Avastin,癌思停):可抑制血管新生,主要用於持續性、復發性或轉移性子宮內膜癌患者。
  4. Trastuzumab(Herceptin,賀癌平):主要用在第三、四期患者,及 HER2 / neu 抗體陽性的患者。某些類型的子宮內膜癌,如子宮乳頭狀漿液性癌(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會有 HER2 過度表現,可使用此標靶藥物。

子宮內膜癌 2022 治療最新進展?

子宮內膜癌的最新治療進展就是免疫治療。讓免疫相關細胞和抗體攻擊並殺死癌細胞。

馬偕紀念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張志隆解釋,在子宮內膜癌的生物標記中,如果檢測出腫瘤具備錯配修復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 dMMR)或微衛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表現,對於免疫治療的效果不錯。

2021 年,食藥署已核准針對晚期、復發的病人,目前可以使用 PD-1 單株抗體抑制劑 Pembrolizumab(KEYTRUDA,吉舒達)搭配標靶藥物樂威瑪(Lenvatinib)並用。但目前健保都不給付。

鄭文芳補充,若病人經過基因檢測發現其微衛星不穩定性愈高,使用這個組合的效果會愈好。「不過就算病人的癌細胞檢測沒有微衛星不穩定性,此種治療策略仍舊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只是有效的比例會較低」。

副作用:包括血壓高、噁心、食欲不振、疲倦、皮膚癢、紅疹、關節痛及免疫相關內分泌病變等。

子宮內膜癌各期如何治療?癌友要如何選擇?各期存活率有多高?

初期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如果是無法施行手術,例如病患年齡太大,或是有嚴重的內科疾病,無法承受手術的風險,則會改採放射治療。

晚期子宮內膜癌,則需施行骨盆腔淋巴結摘除合併主動脈旁淋巴結摘除,如有局部復發情形可採放射治療。至於擴散型復發的病人,則需接受化學或荷爾蒙治療。

如果是惡性程度高的類型如乳突狀漿液細胞癌(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亮細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和癌惡性肉瘤(carcinosarcoma),因為有較高風險的淋巴轉移,除了完整分期的減積手術(全子宮切除及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骨盆腔淋巴結摘除合併主動脈旁淋巴結摘除,盡可能減少腫瘤的數量與體積),仍要進行化療、放療或荷爾蒙治療。

  • 第一期治療(五年存活率 80 ~ 90 %)
  1. 1A 期患者接受完整的子宮切除手術後,大多不需再進行後續化療或放療。
  2. 1B 期以後,在完整分期手術後,病理切片若發現細胞分化不良者,會建議進行陰道近接放射線治療,或視情況進行骨盆腔放射治療。
  3. 無法手術者採放射治療。
  • 第二期治療(五年存活率 70 ~ 80 %)
  1. 根治性子宮切除及骨盆淋巴摘除手術或併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樣。
  2. 雙側卵巢輸卵管切除。
  3. 骨盆腔放射治療 + 近接治療,若細胞分化不良,可能還需做化學治療。
  • 第三期治療(五年存活率 50 ~ 60 %)
  1. 3A 期主要以化療 + 放療為主,可以針對腫瘤的放射線治療搭配化療,或是骨盆腔放射線治療 + 陰道近接治療。
  2. 子宮外骨盆腔病灶:放射治療 + 陰道近接放射治療±手術±化學治療。
  • 第四期治療(五年存活率 20 %)
  1. 腹腔內病灶:全子宮 / 雙側卵巢切除、盡可能減積(網膜切除)± 骨盆腔及主動脈側淋巴結摘除。
  2. 腹腔外:化學治療 ± 放射治療 ± 荷爾蒙治療,考慮緩解性子宮切除 / 雙側卵巢輸卵管切除。

立即看:子宮內膜癌症狀有哪些?一次看懂子宮內膜癌原因、治療、預防

接受子宮內膜癌治療後照護怎麼做?

  1. 做適當且正確的復建,並小心勿壓迫傷口,以免傷口裂開,若體力允許,可以多活動身體。
  2. 避免高刺激性食物、產氣食物如豆製品,可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及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3. 放鬆心情,避免生活壓力。
  4. 會有些陰道分泌物,比月經量少,顏色為暗紅偏咖啡色,大約一個月內會結束。術後須採淋浴,避免陰道灌洗,如廁後由前往後擦拭。
  5. 術後 2 ~ 4 週要回婦產科複診。
  6. 接受放射線治療的患者,治療期間勿進行性生活;然而治療完幾週後就可恢復。
  7. 接受近接治療後,陰道會變得沒有彈性,甚至形成沾黏,早日恢復正常性生活,或是學習使用陰道擴張器便很重要。性交疼痛時可使用潤滑劑來幫助減輕。

子宮內膜癌術後要追蹤?何時該回診?子宮內膜癌有復發前兆?

  • 治療完兩年內:子宮內膜癌在治療後,兩年內最容易復發,因此結束療程之後,病人務必每 3 個月回門診追蹤檢查。
  • 治療完第三年起:第三年到第五年,每半年回診一次,之後每年回診一次。
  • 抹片檢查:治療後兩年內每 3 個月一次,第三至五年,每半年到一年一次。
  • 胸部X光:每年一次。
  • 腫瘤標記:抽血檢測 SCC-Ag、CEA、CA125 等腫瘤標記。

看更多:預防子宮內膜癌避吃3類食物 術後飲食3原則比喝雞精好

如果發現以下徵狀,就要小心是否有復發的風險:

  • 陰道不正常出血
  • 排便或排尿習慣改變
  • 腹痛、腹脹
  • 噁心、嘔吐
  • 咳嗽、呼吸困難、氣喘

參考資料來源:台灣婦癌醫學會、台灣癌症基金會、Cancer Treatment & Research | Moffitt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