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父母 出 錢 也要出力 一個 故事告訴我們:只出嘴的人,不用對他太客氣

「媽媽的身體愈來愈不好,我哥說怕妳忙不過來,要不要乾脆把工作辭了,專心在家照顧老人家,他比較安心。」H的先生常年派駐中國,小姑回娘家探視時,對嫂嫂這樣說。

文/諮商心理師林靜君

H聽到小姑這樣說之後氣炸了,心想「她是妳媽,不是我媽,這算是哪門子的孝順外包?」小姑走後,H和先生在電話裡大吵一架,H說:「要乾脆,離婚最乾脆,沒有你,妳媽對我只不過是個路人。」

父母年老後的照顧問題是許多中年人沉重負荷,感性上認為父母撫育我們成長,照顧父母到終老,反饋養育之恩是天經地義之事。現實上,照顧之路漫長,台灣長照平均照顧時間超過10年,病人肉身衰頹的過程讓人難以承受。

日本醫師石藏文信觀察糾葛親子關係寫了《好想殺死父母……》一書,他提到日本家庭對父母照顧期間平均5年,最長可達10年以上。但他認為照顧父母3個月,很夠了!

照顧者第一順位:女人

「照顧父母3個月,很夠了!」在台灣大概很難有人有膽提出這樣的主張。

在台灣,傳統照顧者通常是女人,女兒或媳婦,也常是家庭權力結構較為弱勢的人。有些人為了照護不得不放棄工作,還有些人甚至沒有選擇權,只能工作、照顧兩頭燒。

女人的照護困境,除了傳統觀念外,也與女人在家庭中習慣成為配合角色有關,當雙薪夫妻的職業發展與家庭衝突時,女人絕大多數選擇「讓位」,讓先生衝刺事業。

H的例子就是典型的讓位,當初她的條件與先生相當,為了子女教育及雙方家庭需要有人照應,H放棄了外派機會,升遷也因此受阻。看著先生事業發展順利,H高興之餘,偶而也會想:若當初不放棄,不知道現在會是什麼光景?

此次的衝突,讓H大為光火的是,先生真的認為要她辭職照顧婆婆是「體貼」,H說,因為我賺得比較少,所以付出被視為理所當然,由我來辭職是損失最小的選擇,多自私的想法。

照顧到命都快沒了,卻被視為理所當然

H的遭遇也是諸多女人面臨到的狀況,「當人家媳婦本來就應該這樣做」、「妳又沒有在上班,不過是照顧個老人有那麼難嗎?」、「反正妳沒結婚沒家累,妳不顧誰顧?」、「妳離婚回家住,回報父母也是剛好」,這些是我與照顧者接觸過程中,不約而同聽到的聲音。

手足之間照顧分工不均,則是另一個常見的現象。40出頭歲的 K 在母親罹癌時,手足情商未婚的她返鄉照料。

沒想到,母親離開後接著父親失智,眾人順理成章要她照顧,隨著父親病情惡化,脾氣暴躁,惡意攻擊,她疲於應付。兄姊每個月1人1萬元入帳,就不管事。

某天,K提出要將父親送到安養機構,親戚長輩紛紛出面阻止,指責她「不孝」。看著面色紅潤的父親,K覺得父親還沒倒,她可能就先垮了,而且這幾年自己沒有收入、存款微薄,對於以後的生活,她連想都不敢想。

女兒扛起照顧責任,結果父母偏心的還是兒子,這樣的案例並不罕見。例如,民法遺產繼承權女兒與兒子相同,但是女兒「被自願拋棄繼承」比比皆是。

6個小秘訣,避免陷入照護者危境

照顧者在長期無支援的情況下,容易產生沮喪、憂鬱、絕望等情緒,甚至累積成疾病。長照家屬患有憂鬱症的比例不低,要避免形成照顧者危境,需要注意這些事項:

1. 不要貿然辭掉工作,把精力用在有品質的陪伴

辭去工作常是照顧者悲劇序曲,留住工作用賺來的錢請專業的照顧者,把時間用在當個有品質的陪伴者,對彼此都好。不要被親戚的「不孝」評論綁架,照護這件事就是出錢、出力,對於只出嘴的人,不用太客氣。

2. 照護是團隊工作,不要一個人扛

要屏除犧牲情結,長照路漫漫,自願扛起所有責任,往往毀掉自己的生活,讓他人樂得輕鬆。如果真的沒有幫手,長照2.0已經上路,不要忘記還有社會資源可以運用。

3. 親情無價勞務有價,親兄弟也要明算帳

父母親是手足所共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是理想,但要記得勞務有價,把自己的薪資算進去,未來還有自己的日子要過。

4. 留給自己喘息時間

照護是高密度消耗心神的工作,把自己照顧好,才能照顧好病人。要有意識的留給自己喘息時間,一周做一次瑜珈,或是一天快走3000步,吹風發呆也很好,就是要留給自己一段時間。

5. 有意識的與社會連結

不要和朋友斷了聯繫,自絕於社交網路之外,朋友也許無法完全同理自己的心情,但是人際的互動會讓人較健康;醫療院所、照顧者支持據點、老人服務中心等地方會有病友團體、家屬支持團體,還會有長照、樂齡等課程,有些甚至有「臨托」服務,盡量讓自己走出門,透過網路社群為自己找到盟友,讓自己不孤單。

6.  在父母健康時討論具體的照護策略

人都會老,衰退是正常的現象。趁著父母身體還健康時,思考、討論萬一有天需要照護時,如何分工?有什麼具體的應付對策?全家動起來,蒐集在宅安養資訊或參訪養生村,扭轉對專業照護機構的刻板印象印象,動手打造高齡友善環境。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我也很想成為只出錢不出力的孝順女兒啊...」張曼娟看:自願的照顧者,為什麼總成為家中最低下的那個人?

2020-04-23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照顧父母 出 錢 也要出力 一個 故事告訴我們:只出嘴的人,不用對他太客氣

照顧者的等級

「為什麼在我做了這麼多事之後,得到的不是感激,而是責怪?」
「為什麼其他的手足可以完全置身事外,只有我孤軍奮戰?」
「為什麼成為照顧者之後,忽然變成家中等級最低下的那個人了?」

到底是什麼情況,讓不能休息的捕手成為如此孤獨、等級低下的人呢?當然是坐在高台上的「觀眾」。

他們可以衣著整潔、纖塵不染的旁觀激烈球賽,還可以指手畫腳、任意批評,忘記了自己原本也應該是場上的打者或捕手。那位暴投不斷的投手,其實也是他們的家人或父母。

急診室的醫師朋友對我說:「被送進來的老人身邊會有一位形容憔悴、意志消沉的人,一看就是主要照顧者,他的臉上甚至沒什麼表情,只有疲憊。接著來的是其他家人,精神飽滿、情感豐沛,一聲聲的問:『怎麼會這樣?前幾天不是還好好的?怎麼搞的?』」

朋友說,他真的很同情那個照顧者,很想對其他人說:「你們如果天天在照顧,就會知道怎麼搞的了。」

演講時遇見一個40幾歲的單身女子思瑜,因為她的工作不穩定,其他兄姐經濟狀況好得多,便請她先辭職,由兄姐們支付生活費,讓她專職照顧臥床插管的母親。思瑜搬回家與母親同住,原本以為不過是1年半載的權宜之計,沒想到已過了3年,1年365天沒有一天可以鬆懈休息,更不要說是出外旅行了。

照顧者症候群一一來報到,醫生說她的內分泌失常,必須調整生活型態。她和兄姐們商量,是否可以請專業看護?姐姐問她:「那你的生活怎麼辦?要出去找工作嗎?你已經快50歲了。」

她告訴姐姐,她不是為了不想工作才照顧母親的,只是她現在已經達到極限了,想要休息1個月。過兩天,大哥打電話來了,義正辭嚴的對她說:「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你有你該做的,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的事情要做,每個人都把事情做好,就沒有問題了。你現在這樣擺個爛攤子,是想要誰幫你收拾呢?」

思瑜說,過去3年,那些難熬的夜晚,都是她獨自在撐,等到母親狀況平穩時,兄姐回來探望,似笑非笑的說:「情況還好嘛,哪有你說的那麼糟?你自己要放輕鬆。待在家比上班好太多了,沒有那些明爭暗鬥,想休息隨時可以休息,多輕鬆。」他們是談笑用兵型的觀眾,看不見場上的塵土飛揚。

兄姐們1、2個月才回來探望1次,他們不知道照顧到底是怎麼回事。

思瑜講述這件事時,還是忍不住掩面痛哭。她哭的是家人如此冷酷,無處可以求援,彷彿成為獨力照顧者,是他們給她的恩賜。「我當初就不該辭職;不該成為媽媽的照顧者;不該拿他們的錢;我也很想成為只出錢不出力的孝順女兒啊。」她哭著說。

若蔓和先生經營連鎖店的生意,為了拓點,經常國內外到處奔波。母親急症過世,她沒來得及盡照顧之責;父親生病時,她便扛下照顧的責任。父親是重男輕女的老派人,一直希望兒子能隨侍在側,但是弟弟總是有千百種不出現的理由。

「我要照顧孩子啊,你知道單親爸爸是很辛苦的。」其實,他最小的兒子都已經上大學了。
「距離那麼遠,我又沒有車,很麻煩。」從苗栗到台中應該不算太遠,有火車和巴士可搭。

若蔓為父親請了外籍看護,可是,父親沒有安全感,一定要有自己人陪在身邊才放心。先生和她約好一起去法蘭克福參展,她拜託弟弟回家陪父親幾天,弟弟又是各種推託藉口,若蔓忍不住說:「照顧是很累的事,你就不能分擔一點嗎?爸爸不是我一個人的,他當年還賣掉房子供你出國念書呢。」

「你累什麼?你不是有錢又有名,很有成就、很有辦法嗎?」

若蔓瞬間說不出話來,她明白,弟弟對她的人生非常不滿。從小優秀的弟弟一直覺得有錢、有名又有成就的人應該是他。

「你現在知道人生的真實面了吧?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

若蔓沒有再跟弟弟求援,她懂得了一種幽微的心態,這個觀眾是來看她心力交瘁、看她出紕漏了,才能求取優越感,覺得自己終於凌駕於上了。

很多時候,照顧者的等級是低下的,不管曾經是弱勢或強勢的那一個。在照顧現場,照顧者感受到自己心中的曲折,也看清了高台上觀眾的樣貌。那些願意走進場中、為照顧者遞一杯水或是送上一個擁抱的人,都是品格高尚的貴人。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陳宛欣

標籤:
  • 長照
  • 家人
  • 父母
  • 照顧
  • 分擔

  • 評分:
  • 1
  • 2
  • 3
  • 4
  • 5
  • (1)

  • 列印
  • 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