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

作者:查尔斯.杜希格 (Charles Duhigg);钟玉珏、许恬宁译

出版社:大块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213-373-6

版次:2015年12月

作者1974年生,毕业于耶鲁大学历史系及哈佛商学院,《纽约时报》新闻记者,荣获新闻类十余多奖项,包括美国财经新闻界最高荣誉:杰洛德-罗布奖、霍華德國家新聞評論獎、美国国家学院传播奖、杰出环境新闻奖等等。2013年,因为十篇对苹果公司及其他科技公司商业行为的系列报道,查尔斯与新闻团队一起荣获普利策释义性新闻奖。他同时还参与美国生活、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萊勒新聞時間、前线等节目录制,著有两本畅销书:《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 那樣工作》和《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

推荐语:

莉莎,一个曾经抽烟、酗酒、暴饮暴食、负债累累、频繁跳槽、被出轨丈夫抛弃、消沉抑郁的女人,通过专注于改变一个小习惯:戒烟,在短时间内爬出人生低谷,变成读了研究所、有了稳定工作、还清了负债、买了房子、热爱跑马拉松的运动健将。这本书就在讲个人、公司、社会如何借由专心改变一个小习惯,从而连带调整其他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继而引发人生、公司、社会的彻底改变。

习惯如何运作?

心理学把脑部将一系列动作转化为自动自发、无需思考的行为模式称为“集组”。这就是习惯的形成过程。我们每天的生活由数十个甚至数百个行为集组构成。有的集组很简单:比如在刷牙之前将牙膏挤在牙刷上,有的集组很复杂:比如穿衣打扮、做饭开车。这些集组存在于大脑里一个小小的、古老神经结构:基底核之中。

人脑基底核有一套系统决定集组何时开始运作何时结束。这套系统由“提示、惯性行为、奖酬”构成。提示打开开关,告诉大脑此时可进入自动化模式并指定使用何种行为模式;惯性行为即集组的运作;奖酬让大脑了解,这套回路是否值得记忆。这三段式习惯回路,会随着时间和重复次数增多而越来越自动化,提示和奖酬也变得牢不可分。习惯形成以后,大脑便停止思考决策,行为变得自动自发。大脑此时要么发呆要么转到其他任务上。

如何建立新习惯?

了解习惯的运作模式和习惯回路的架构,就能够分拆习惯的零件,轻松改变习惯零件,从而建立新习惯、替换旧习惯。找出简单又醒目的提示讯号、清楚界定奖酬内容、创造对奖酬的期待与渴望,就打开了习惯回路的开关。渴望会驱动习惯回路转个不停,只要了解如何点燃对奖酬的渴望,就拿到了建立新习惯的钥匙。

为何转变会发生?

依照习惯形成的三步骤,只需维持提示和奖酬不变,将旧的惯性行为替换为新的惯性行为,即可改掉旧习惯。例如,酒瘾患者遇到忧愁(提示信号)时,戒酒无名会设计一套聚会分享系统,引导成员定时聚会,取代酒瘾患者去酒吧喝到酩酊大醉的旧行为模式,辅导员协助酒客排忧解愁、转念,让酒瘾患者获得类似在酒吧得到的奖酬,从而改变借酒浇愁的旧习惯。这种方法同样可以应用于校正小孩发脾气、轻微不自主抽搐等习惯问题。

这个方法的关键在于,需要事先认真思考旧习惯的奖酬和提示信息,即旧的惯性行为能带来什么奖酬,在什么条件下会引发旧的惯性行为,是什么样的渴望在驱使旧习惯转动。

调整过的习惯是否能够持续,则取决于信念。团体和经验分享、对自己和他人的信心、对更高力量的信仰都有助于新习惯的永久定型。

哪些习惯最重要?

在进行企业组织或者人生再造时,有些习惯的重要性高于其他习惯,被称为“核心习惯”。一旦核心习惯改变,就会启动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其他习惯也跟着改变。

深入分析自己或者公司的特质,定位出核心习惯。核心习惯让我们专心于小范围内的胜利,提供稳定的小优势,即“小赢”,为下一个“小赢”做好准备,同时化小优势为习惯,带动深层质变。运动、饮食日记均可做为个人的核心习惯培养,从而带动生活其他方面广泛的改变。

核心习惯也可通过创造有利其他习惯开花结果的基础与架构来诱发全面改变。美国前行政管理与预算局官员欧尼尔利用这个方法,通过改变师范专业学生的在校课程,将美国婴儿死亡率降低了百分之六十八。

核心习惯引起广泛改变的第三个方法是建立文化,让新价值观深植企业。例如美国铝业公司建立以员工安全为核心习惯的文化,将开除抵触该企业文化的高管的决定变得轻松容易;在麦肯锡,核心习惯是广泛复检每一项计划,以求精益求精;在高盛,核心习惯是风险评估,让每个决定成为深思熟虑的结果。

如何让意志力自动运作?

研究表明,意志力是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核心习惯。增强意志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养成自律习惯。自律的人拥有自我规范的技巧帮助自己学习控制自己。意志力不只是一种技能,也像一种肌肉。长时间持续使用会累,经常锻炼则会更强壮。练习钢琴、参加运动都有助于增加意志力肌肉的力量。

高度抗拒改变的人,如果设定目标、拟定计划、预先设想障碍和解决办法,告诉自己遇到痛苦转折点时如何度过难关,比没有计划的人更有可能将自律变成一种习惯。企业教导员工识别转折点、如何面对压力情境并预先演练,能够将意志力变为习惯。

具有掌控感的人也更有意志力,被粗鲁命令对待的人,意志力肌肉会很快疲累。如果企业给予员工掌控感,会改善他们在工作上的自制力。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LotusBloomsQuietly,现名:佼佼子的打卡日常

全球瘋行的習慣改造指南
讓你不再好習慣學不會、壞習慣改不掉
《紐約時報》排行榜、amazon書店暢銷書

本書2012年初一出版,就引起歐美主流媒體爭相推薦,暴紅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二名,並且熱賣至今,高踞排行榜不墜。作者也親自拍了精采的宣傳影片,解說如何有效地診斷並改變習慣、進而改造生活與事業。

一流企業(寶僑、微軟、Google等)與世界級大學(哈佛、耶魯、劍橋、MIT等)都在研究的最熱門學問——「習慣的力量」

不論你想聰明理財、規律運動、成功減重、養育小孩、增加工作效率、革新企業組織都能利用「習慣的力量」達到目的

一名年輕女子走進實驗室,過去兩年她整個人改頭換面,不但不再抽菸,開始跑馬拉松,工作也一帆風順。神經學家發現,她的腦部活動模式已經完全改變。

寶僑公司的行銷人員觀察家庭主婦鋪床的過程,他們想知道新產品該如何廣告才能打動人心,之後發現一個細微到幾乎無法察覺的行為模式,於是稍稍改變一下廣告內容,最終一年賺了十億美元。

◎寫「飲食日記」可以減肥?
◎失去記憶的人畫不出住家位置圖,卻能順利走回家?
◎工廠注重安全措施,結果增加營收與獲利,股價大漲?
◎星巴克如何讓一個EQ有障礙的人成為明星級店長?

其實,它們都是透過改變日常「習慣」而達到的。
原來,人每天的活動中,逾40%是習慣,而不是自己主動的決定。

譬如:我們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出門前會跟家人說的話、走哪一條路到辦公室、上班時組織思緒或安排作業程序、上餐館會點什麼菜、多久運動一次等等,我們生活與工作的方式,很少不是因為習慣。

習慣的定義為:刻意或深思後而做了選擇,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不再思考卻仍繼續、往往每天都在做的行為。一開始,我們會動腦決定自己該吃多少,在辦公室該專心做什麼,該多久去小酌一次,或什麼時候該去慢跑。不過一陣子之後,我們不再深思,也不再選擇,一切變成自動自發。這是我們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習慣成形後,人腦便停止全心全意參與決策過程,所以除非你刻意對抗某個習慣,或是意識到其他新習慣存在,否則該行為模式會自然而然啟動上路。

幸好,習慣強而有力,卻也脆弱易摧;習慣會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出現,卻也能刻意培養;習慣常未經同意便自行探出頭來,卻也能被拆卸重新組裝。本書作者引用近二十年科學家與商業界的「習慣學」研究,包括數百篇學術研究、三百多位科學家與企業主管的訪談,以及數十家企業的實地研究結果,分成三部分來探討個人的習慣、成功企業或組織的習慣以及社會群體的習慣。他教我們:只要掌握「習慣迴路」,學習觀察生活周遭的提示訊號與獎酬,就能輕鬆拆解習慣的步驟,達成每一件你想做到的事。

只要學會利用「習慣的力量」,就能讓人生與事業脫胎換骨!

本書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的重點在於每個人的習慣到底從何而來,深入探索習慣養成的神經學原理,新習慣如何養成,舊習慣又該如何戒掉。

第二部分深入分析成功企業與組織的好習慣,譬如一家面臨瓶頸的公司如何靠著一個核心習慣而成功轉型,變成道瓊工業平均指數裡的第一優等生;也說明當組織慣例亂了調,會犯下怎樣要命的失誤。

第三部分檢視社會的習慣,看一位精神領袖如何替人們建立新的習慣而成功改良社會觀念與風氣。最後還深入探究棘手的道德問題:英國一位殺人犯若能頭頭是道說服他人自己是因習慣而殺人,能否因此重獲自由?

作者簡介

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

《紐約時報》得獎記者,二○○六年加入《紐約時報》,曾主筆或協助進行系列報導,包括檢視企業如何試圖占高齡美國人便宜的《黃金商機》(Golden Opportunities,2007)、研究金融危機前因後果的《罪惡的代價》(The Reckoning,2008),並以《毒水》(Toxic Waters,2009)探討美國水質污染惡化問題與執法者的回應。他近期特別追蹤研究蘋果公司。

杜希格得過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全國新聞(National Journalism)、喬治.波爾卡(George Polk)、傑洛德.羅布(Gerald Loeb)等單位頒發的新聞獎項,並曾入圍普立茲獎二○○九年決選。他上過《美國生活》(This American Life)、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吉姆.萊勒新聞時間》(The NewsHour with Jim Lehrer)與《前線》(Frontline)等節目。

杜希格為耶魯大學歷史系學士、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成為記者前在私募股權業工作,並在舊金山當過一天驚險的腳踏車快遞員。杜希格先生會在幾分鐘內沾染上壞習慣,尤其是油炸食品。他和擔任海洋生物學家的妻子以及兩個兒子住在紐約布魯克林區。兒子的習慣包括清晨五點醒來、晚餐時間亂扔食物,以及露出迷人的笑容。

譯者簡介

鍾玉玨

台大外文系畢,夏威夷大學傳播系碩士,目前擔任國際新聞編譯。譯作涵蓋政治、經濟、心理、管理,譯有《無敵》、《失業並非壞事》、《活出歷史》、《我的一生:柯林頓傳》等書。

許恬寧

台大外文系、師大翻譯所畢。專職譯者,譯有《蘋果內幕:後賈伯斯時代,蘋果還能紅多久?》等書。目前正在努力運用本書方法,養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讓習慣成為助力而非敵人。

很多人可能都认为,我们每天做的大部分选择都是深思熟虑决策的结果,其实并非如此。人每天的活动中,有超过40%是习惯的产物,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决定。在过去的20年里,神经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市场营销人员通过研究不仅发现了习惯的运作机理,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了改变习惯的方法。

习惯是我们刻意或深思后做出的选择,是即使过了一段时间不再思考,也仍然经常甚至每天都在做的行为。这是我们神经系统的自然反应。习惯形成后,我们的大脑进入省力模式,不再全心全意地参与决策过程,所以除非你刻意对抗某个习惯,或者意识到其他新习惯的存在,否则该行为模式就会自然而然地启动。虽然每个习惯的影响相对来说并不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惯综合起来就会对我们的健康、效率、个人经济安全以及幸福有着巨大的影响。

习惯强而有力,却也能刻意培养;习惯不能被消除,却能被替代。

本书作者综合了近20年科学家与商业对于“习惯学”的研究,包括数百篇学术研究、300多位科学家与企业管理者的访谈,以及数十家企业的实践研究成果,分三个部分探讨了个人的习惯、成功组织的习惯以及社会群体的习惯,作者都希格认为,只要掌握“习惯回路”,学习观察生活中的暗示与奖赏,找到能获得成就感的正确的惯常行为,无论个人、企业,还是社会群体,都能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学会利用“习惯的力量”,就能让人生与事业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