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的信徒叫什么?

宗教歧视

性别歧视是指因为某人的宗教信仰而以不利的方式来对待他(求职者或雇员)。法律不仅保护那些属于佛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等有组织的传统宗教的人,而且还保护那些真诚持有宗教、伦理或道德信仰的人。

因为某人与信仰特定宗教的个人结婚(或与之有关联)就区别对待他,也是宗教歧视。

宗教歧视和工作情况

法律禁止在就业的任何方面存在歧视,包括雇佣、解雇、工资、工作分配、晋升、裁员、培训、附加福利和任何其他雇佣条款或条件。

宗教歧视骚扰

因为某人的宗教而骚扰他是违法的。

骚扰包括对一个人的宗教信仰或做法的攻击性言论等。尽管法律并不禁止单纯的调侃、随意评论或不太严重的孤立事件,但如果骚扰很频繁或严重,从而在工作环境中造成敌意或攻击性,或导致不利的就职决定(如受害者被解雇或降职),则骚扰是非法的。

骚扰者可以是受害者的主管、其他方面的主管、同事或不是雇主员工的人,例如客户或顾客。

宗教歧视和隔离

第七条还禁止出于宗教原因(包括宗教装束和仪容打扮)而在工作场所或工作中实施隔离,例如由于客户有偏好或担心有客户偏好而将员工分配到不接触客户的职位。

宗教歧视与合理便利条件

法律要求雇主或其他适用的实体为雇员的宗教信仰或习俗提供合理便利条件,除非这样做给雇主的业务经营造成的负担超过了最低限度。因此雇主可能必须对工作环境作出合理调整,使雇员能够信教。

宗教便利条件的常见例子包括灵活的日程安排、自愿换班、工作调动以及对工作场所原则或做法的修改。

宗教便利条件/衣着打扮原则

雇主必须合理地照顾雇员的宗教信仰或习俗,除非这会对雇主的业务经营造成不适当的困难。这不仅适用于因宗教仪式而改变日程或休假,也适用于员工的宗教着装或仪容打扮。例如,这些可能包括,戴着特定的头巾或其他宗教服装(如犹太雅尔穆尔克或穆斯林头巾),或蓄着特定的发型或面部髭须(如拉斯塔法里教信徒的长发或锡克教徒的不修剪的头发和胡须)。还包括员工遵守宗教禁令,不穿某些衣服(如裤子或迷你裙)。

雇员或求职者因宗教原因需要着装或打扮方面的便利条件时,他应通知雇主他因宗教原因需要这样的便利条件。如果雇主有理由需要更多信息,雇主和雇员应该进行互动,讨论这个请求。如果这个要求不会造成太大的困难,雇主必须给予便利条件。

宗教歧视与合理便利条件

如果为雇员的宗教信仰或习俗提供便利条件会给雇主造成不必要的困难,则雇主不必这么做。如果便利条件代价高,危及工作场所安全性,降低工作场所效率,侵犯其他雇员的权利,或要求其他雇员承担更多的潜在危险或繁重工作,则便利条件可能会造成太大的困难。

宗教歧视和就业原则/惯例

不得强迫雇员参加(或不参加)宗教活动,将此作为就业条件。

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古莱氏部落的穆罕默德创立。穆罕默德逝世后,伊斯兰教通过“四大哈里发”和“两大王朝”时期的对外扩张和征服,向阿拉伯半岛以外地区广泛传播,形成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宗教。伊斯兰教分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教派。目前,全世界穆斯林中90%属于逊尼派,广泛分布在西亚、北非的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约10%属什叶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林和阿塞拜疆等国家。

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主的使者。”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被称为“穆斯林”,信奉经典是《古兰经》。《古兰经》是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古兰”一词系阿拉伯语Quran的音译,意为“宣读”、“诵读”。中国旧译为《古尔阿尼》、《古兰真经》、《宝命真经》等。

伊斯兰教的主要内容是“五功”和“六信”,分别规定了穆斯林宗教功修和信仰内核。所谓“五功”是指五项宗教功课:念“清真言”、礼拜、斋戒、天课、朝觐,简称“念、礼、斋、课、朝”。“六信”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

“伊斯兰”系阿拉伯语的音译,原义是“和平”、“顺从”。

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地分别是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伊斯兰教三大传统节日分别是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伊斯兰教在中国旧称“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一般认为,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标志性事件是史载唐朝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始遣使朝贡,其后主要通过经商往来逐渐传播。至宋代,随着来华穆斯林人数增多,与当地居民通婚,其子孙久居国内与汉民族逐渐融合,成为中国回族穆斯林的先民。从伊斯兰教的传入到回族的形成,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新疆地区从10世纪伊斯兰教开始传入至18世纪,也经历了大约七八百年的时间。中国有回族、维吾尔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十个少数民族传统上基本信仰伊斯兰教,此外,汉族、蒙古族、藏族及傣族中也有部分人信仰。我国穆斯林基本上属于逊尼派,在新疆有极少数穆斯林信奉什叶派。中国穆斯林大多数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青海、河南、云南等地。

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礼拜、进行宗教教育和宣教活动的场所,又称“礼拜寺”。世界上最著名的清真寺有麦加禁寺、麦地那先知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等。

编者按:点击此处,了解你可以如何与TGC合作,向中东和北非地区输送福音资源。到六月中旬,该中东救济项目的捐赠总额将达到$30,000。

伊斯兰教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在西方世界。对基督徒而言,认识这一宗教,并向其教徒介绍耶稣基督的福音(这一点最为重要),正变得越来越有必要。我本人曾在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作过二十年宣教士,下面是我学到的十件事。

1. “穆斯林”不等于“阿拉伯人”。

“穆斯林”是一个宗教术语,指信奉伊斯兰教的人。“阿拉伯人”则是一个种族语言学术语,指使用阿拉伯语的族群成员。伊斯兰教的确是从阿拉伯人中间产生,《古兰经》也是以阿拉伯文写成。据史料记载,有一部分阿拉伯人自古就属于正统基督教会。而伊斯兰教的扩散范围已远远超出阿拉伯世界,当今大部分穆斯林都不是阿拉伯人。包括土耳其人、库尔德人、伊朗人、巴基斯坦人、其他南亚穆斯林、马来西亚人,以及印度尼西亚人在内的非阿拉伯群体,几乎全部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占穆斯林的绝大部分。

2. “伊斯兰”一词是“服从”的意思。

“穆斯林”是服从上帝者的意思。伊斯兰教对上帝是谁以及如何敬拜和侍奉上帝的理解,是基于穆罕默德的教导。因此伊斯兰教的信念是:“除了上帝没有别神,穆罕默德是祂的先知。”

3. 穆斯林分两大教派。

这两大派别是逊尼派和什叶派。 逊尼派占大多数——85%。伊斯兰教的分裂,源于穆罕默德去世后第一代教徒对伊斯兰群体领袖由谁继任引发的争执。

4. 伊斯兰教神学总结下来,就是信奉一位上帝及其先知、经卷、使者、法令以及最后的审判。

根据伊斯兰教的教义,人生来在灵性上不偏不倚,完全有能力遵行上帝的命令,即使犯了罪也如此。 所以人需要的不是救恩而是教导,伊斯兰教有先知却无救主。

5. 伊斯兰教称耶稣是一位伟大的先知。

伊斯兰教承认耶稣生于童女,一生无罪,行过大能的神迹,到末日将要再来。该教甚至称耶稣是从神而来的一种道,但明确否认基督的神性,否定“神子”的称号,视之为亵渎;按照通行观点,该教也拒绝承认耶稣死在十字架上,宣称被钉死的是某个印有耶稣容貌的人,而耶稣未死即升天。替代性赎罪,也是伊斯兰教极力否定的。

6. 伊斯兰教的习俗惯例,可用“伊斯兰教五大支柱”来总结。

这五大支柱分别是:认信(“除了上帝没有别神,穆罕默德是祂的先知”);祷告(每天朝着麦加的方向,用阿拉伯语作五次仪式性祷告,包括鞠躬、下跪和拜倒等一系列动作);施舍(某些伊斯兰国家将其纳入税收);禁食(伊斯兰教历的斋月,在该月内,穆斯林每日从黎明禁食到日落,天黑后进餐);朝圣(哈吉或麦加朝圣,每个穆斯林一生中必做的一件事)。

7. 大部分穆斯林都不是恐怖分子。

事实上,一般的伊斯兰教律法禁止在战斗中故意杀害非战斗人员,也禁止自杀。 允许这些事并从事恐怖活动只是少数观点。

8. 穆斯林可称得上是全世界最友善、最好客的人。

他们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基督徒不应害怕与穆斯林建立关系。

9. 穆斯林需要凭靠耶稣基督获得救恩。

穆斯林和其他非基督徒一样失丧——没有程度的分别。穆斯林归信耶稣基督不是没有可能。这通常需要长时间浸染于圣经以及基督徒生活的氛围中。当代归正的穆斯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10. 神爱穆斯林,我们也当爱,甚至爱那些与我们为敌的少数份子。

我们的爱,应当足以使我们善待他们,欢迎他们来我们家做客,和他们分享福音。

此文初载于《美南浸信会神学院期刊》(Southern Seminary Magazine)2013年夏季刊。

圖像

照片由Getty Images提供

麥加的聖堂內所陳設的19世紀嵌花圖案,麥加是穆罕默德的出生地,也是伊斯蘭教世界的第一大聖城。

不論是報導好事或壞事,伊斯蘭教和穆斯林沒有一天不登上新聞版面。可想而知,許多不是穆斯林的人,包括後期聖徒在內,都為此感到好奇,甚至憂心。我們和穆斯林朋友們是否有任何共同點?我們能夠一起居住,一起工作嗎?

首先,了解一些歷史背景可能會有幫助:

西元610年,年屆不惑的阿拉伯商人穆罕默德登上家鄉麥加的山丘上,沉思周遭的宗教亂象,並為之祈禱。後來,他說他獲得一個異象,召喚他擔任人民的先知。這件事開啟了伊斯蘭這個宗教的先河,伊斯蘭這個詞的意思是「順從」(造物主),伊斯蘭教的信徒稱為穆斯林,意思是「順從者」。

之後,在過世前的25年間,穆罕默德說他獲得了許多啟示。他先與家鄉居民分享這些啟示,警告他們上天的審判將會來到;呼籲會眾悔改,善待寡婦、孤兒和窮人;並且宣揚死者一概都將復活,以及最後會接受真主的審判。

然而,穆罕默德和信徒遭受的嘲笑和迫害越發劇烈,不得不逃到了麥地那(Medina)城,大約是騎駱駝往北四天的行程。

穆罕默德的角色在那裡出現巨大的轉變。1他原本只是宣道者和警告者,此後成為阿拉伯一個重要城市的立法者、法官和政治領袖,甚至後來在整個阿拉伯半島擔任這些角色。這個由早期信徒建立的社區,造就了伊斯蘭教奠基於法律和正義之上的宗教精神,這樣的精神在該宗教一些顯著且重要的特徵中依然可見。

穆罕默德於西元632年過世後,信徒發展成兩個主要派別,分裂的起因是對於誰應繼任為伊斯蘭社區的領袖看法不一。2最大的派別稱為遜尼派(他們自稱遵循聖行,即穆罕默德的言行習性,並且對於繼任一事相當有彈性)。另一派是由支持穆罕默德女婿阿里的人所組成,被稱為阿里什葉(阿里派),如今人們多簡稱為什葉派。與遜尼派不同的是,什葉派(或稱什葉派穆斯林)相信,繼承穆罕默德成為社區領袖的權利,應屬於穆罕默德先知的男性近親阿里和他的子嗣。

儘管有這些歧見,但在宗教上而言,伊斯蘭教世界仍然比基督教世界更加團結。此外,大約從西元800年以來的數世紀,伊斯蘭教文明在科學、醫學、數學和哲學方面,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先進的。

穆斯林教義和儀式的起源

穆罕默德宣稱他獲得的那些啟示(稱為天啟)在他死後的十到二十年間,被收錄在一本稱為古蘭經的書中(古蘭一詞源自阿拉伯文動詞qara’a,意思是「閱讀」或「背誦」)。古蘭經由114章所組成,講述的並非穆罕默德的故事。古蘭經完全不是敘事體裁,倒像是教義和聖約;穆斯林將之視為真主直接賜給穆罕默德的話語。3

基督徒如果閱讀古蘭經,會看到熟悉的主題,例如,它提到真主用七天的時間創造宇宙,將亞當和夏娃放在伊甸園裡,他們受到魔鬼誘惑,然後墜落,以及隨後召喚的一系列先知(這些先知大多數也出現在聖經中)。在古蘭經中,這些先知被描述為已順從真主旨意的穆斯林。

亞伯拉罕被描述為真主的朋友,在書中著墨甚多。4(有許多關於他的事蹟,他也被認為獲得了天啟,但是他寫下的紀錄已經遺失了。5)摩西、法老王,以及以色列兒女的出埃及記,在書中都佔有篇幅。

令人驚訝的是,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在古蘭經中被提到34次,相較之下,新約只提到19次。(事實上,她是古蘭經中唯一提到名字的婦女。)

古蘭經一再教導的教義是認主學,這個詞可能被解釋為「一神論」,或者直接稱為「一神教」。它代表的是伊斯蘭教其中一項中心原則:只有一位絕對獨一無二的主宰。古蘭經宣告:「他不生,也不被生。沒有可以與他比擬的。」6隨之而來的,必然就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派之間最重要的區別:穆斯林不相信耶穌基督的神性,也不相信聖靈。古蘭經也指出,儘管所有的人都一樣由真主所創造,但根據伊斯蘭教義,我們並不是祂的兒女。

然而,穆斯林相信耶穌曾是真主無罪的先知,由童貞女所生,注定要在末日的許多事件中扮演核心角色,古蘭經中一再虔敬提及祂的名字。

伊斯蘭教的基本教導和儀式

所謂的「伊斯蘭教五功」——這種極為簡要的說法並非出自古蘭經,傳說是出自穆罕默德之口——闡明了伊斯蘭教的一些基本教義:

1.作證詞

如果伊斯蘭教有一項普遍認同的教條,那就是清真言,意思是「信心宣言」或「作證詞」。這個詞指的是阿拉伯文的一個特定用語,翻譯出來的意思如下:「萬物非主,唯有真主〔阿拉〕;穆罕默德,是主使者。」清真言是進入伊斯蘭教的通道,能夠懷著真誠的信念把它背誦出來,才能夠成為穆斯林。

在阿拉伯文中,真主的同義詞就是阿拉。把這個詞拆開來看,阿(al-,意思是「真正那位」),拉(ilah,意思是「神」),阿拉並不是人名,而是頭銜,與希伯來文的以羅興息息相關。

伊斯蘭教沒有聖職,所以沒有聖職教儀,也沒有特定的伊斯蘭教「教堂」。因此,宣讀清真言,在伊斯蘭教來說,其意義等同於洗禮。伊斯蘭教目前沒有全球統一、正式的領導體系,這有其他的隱含意義在內。比方說,沒有任何人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共同領袖,沒有人能為整個伊斯蘭社區發言。(穆罕默德幾乎是公認的最後一位先知。)這也意味著,沒有人能夠將他們當中的恐怖份子或「異教徒」開除教籍。

2.禮拜

許多非穆斯林都知道,穆斯林的祈禱儀式稱為薩拉特(即「禮拜」),每天進行五次,每次要進行一定數目的跪拜。背誦古蘭經中規定的章節,並以額頭碰觸地面,都代表著謙卑順從真主。更為自發性的禮拜,則稱為呼求,可以在任何時候進行,不需要跪拜。

穆斯林男子在星期五午間的禮拜,必須在清真寺(源自於阿拉伯文masjid,意思是「跪拜之地」)內進行,穆斯林婦女則是被鼓勵也這麼做。他們在那裡依性別分成不同的團體,排列成隊,在清真寺的伊瑪目(源自於阿拉伯文amama,意思是「前導」)的帶領下進行禮拜,並聆聽一段簡短的講道。然而,儘管「週末」在大多數的穆斯林國家都是落在yawm al-jum‘a(「聚集之日」),即星期五,但星期五並不等同於安息日。

3.施捨

天課(意思為「淨化之事」)意味著捐獻善款幫助窮人,以及支持清真寺和伊斯蘭教其他的興建工程。據估計,總資產超過最低特定金額的穆斯林,一般會捐獻其資產的百分之2.5。在一些穆斯林國家中,這些捐款是由政府單位收集,在其他一些穆斯林國家則是自主捐獻。

4.齋戒

虔誠的穆斯林在每年陰曆的整個齋戒月期間,從日出到日落都禁絕飲食和性行為。在這個月當中,他們通常也會從事特殊的善行來幫助窮人,並且勤讀古蘭經。7

5.朝覲

健康狀況和經濟能力許可的穆斯林,畢生中應該至少去麥加朝覲一次。(一般也包括造訪伊斯蘭教第二大聖城麥地那,但並非必要。)對忠信的穆斯林而言,這是一件極為靈性和感人的大事,有如親臨總會大會現場,或是第一次進入聖殿。

當前的一些議題

當代非穆斯林對伊斯蘭教感到憂心的三大焦點是宗教暴力、伊斯蘭或沙里亞法規,和伊斯蘭教對待婦女的方式。

一些極端份子把吉哈德一詞用來專指「聖戰」,但該詞的意思其實是「實際的行為」,是相對於僅僅禮拜和研讀經文的用語。

穆斯林法學家和思想家對於吉哈德有其各自的見解,例如,標準的法源指出,可接受的軍事吉哈德必須是防衛性的,而且必須事先對敵人發出警告,讓他們有機會停止挑釁的行為。今日一些法學家和其他的穆斯林思想家指出,吉哈德可以指定為任何對伊斯蘭社區有益,或更普遍改善世界的實際行動。據說穆罕默德已經將「大吉哈德」和「小吉哈德」區分開來,他說,後者指的是戰爭,但大吉哈德是對抗不公不義,也是對個人內心反抗過正義生活的奮戰。

今日的伊斯蘭恐怖主義宣稱自己是宗教正統,但可以說他們在社會、政治和經濟上所展現的洩憤行為,實際上與宗教鮮少或毫無關聯。8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世上絕大多數的穆斯林並未參與這樣的暴力恐怖行動。9

沙里亞法規是令一些非穆斯林憂心的另一個點。此法規是穆斯林的行為準則,內容源自於古蘭經和聖訓。聖訓簡要敘述了穆罕默德和他往來密切之人的言行,為穆斯林提供行為模式,並且補充和說明古蘭經的經文章句。10有關男女衣著(如伊斯蘭頭巾,即面紗)的規定可在沙里亞法規中找到;這些規定在一些穆斯林國家是強制性的,在其他一些穆斯林國家則交由個人決定。沙里亞法規也涵蓋諸如個人衛生,禮拜的時間和內容,結婚、離婚和遺產等相關規定。因此,當穆斯林在問卷調查中表明願意受沙里亞法規的規範時,他們未必是作政治聲明,可能只是表示真心渴望過穆斯林的生活。

許多非穆斯林一想到伊斯蘭教對待婦女的方式,立刻想到一夫多妻和面紗,不過此事在文化層面上更為複雜。古蘭經有許多經文章節說,婦女和男人是平等的,但其他人似乎都將她們定位在從屬的角色。在許多伊斯蘭國家中,的確有些做法是將婦女視為奴婢,這些做法往往在伊斯蘭部落文化或其他現有風俗形成以前就存在了。然而,穆斯林國家看待婦女角色的方式各有不同,甚至在同一個國家裡就意見分歧。

後期聖徒對伊斯蘭教的觀點

儘管信仰不同,後期聖徒可以如何與穆斯林建立關係呢?

首先,我們應該認同穆斯林有權利「自行選擇崇拜的方式、處所或對象」(信條第11條)。1841年,在納府市議會任職的後期聖徒通過一項有關宗教自由的法案,確保「天主教徒、長老教會信徒、衛理公會信徒、浸信會信徒、後期聖徒、貴格會信徒、聖公會信徒、普救派信徒、一神教信徒、伊斯蘭教信徒〔穆斯林〕,以及所有其他宗教派別等」,都享有「無條件的寬容和平等的特權」。11

我們也應該記住,我們的教會領袖在對伊斯蘭教的創立者表達感激時,其態度通常是非常正面的。舉例來說,許多基督徒在1855年譴責穆罕默德為反基督者,當時的十二使徒定額組喬治·斯密長老(1817-1875)和帕雷·普瑞特長老(1807-1857)作了長篇講道,不僅展露對伊斯蘭歷史正確公正的見解,還讚揚穆罕默德本人。斯密長老說,穆罕默德「無疑地是神有意興起」來傳講破除偶像崇拜的,他也同情穆斯林的困境,他們和後期聖徒一樣,很難「找到記寫他們的公正歷史」。普瑞特長老隨後發表演說,推崇穆罕默德的教導,對穆斯林社區的道德觀和制度表達欽佩之意。12

更近一次的正式聲明是1978年由總會會長團發布的,其中特別提到穆罕默德是「世上偉大的宗教領袖」,並表示他和那些宗教領袖一樣,「蒙得神一部分的光」。賓塞·甘、以東·譚納和墨林·羅慕義三位會長還寫道:「神賜給〔這些領袖〕道德真理,以啟迪民智,使人們對事物有更深的了解。」13

找出共同點

儘管後期聖徒和穆斯林在許多重要教義上明顯不同,特別是耶穌基督的神性,祂身為救主的角色,和現代先知的召喚,但我們也有許多共同點。例如,我們都相信,我們要在神前為自己的道德負責,我們都應該追求個人正義和建立良善公正的社會,我們復活後會被帶到神前接受審判。

穆斯林和後期聖徒也都相信堅強的家庭是至關重要的,相信神吩咐我們幫助窮困者,相信我們透過門徒的行為展現我們的信心。後期聖徒和穆斯林似乎沒有不能並肩同行的理由,甚至當機會出現的時候,我們可以在社區中互相合作,在這日益世俗化的世界中,逐漸成為彼此的好鄰居。我們能攜手展現出,宗教信仰可以成為一股良善的強大力量,而不是像一些評論家所言,只是爭論或甚至暴力的源頭。

儘管我們之間存在著差異,但古蘭經本身提倡一種和平共處的生活方式:「如果真主願意,他就會使你們成為一個單一的民族。不過他想要以他曾經賜給你們的(恩典)來試驗你們,所以,你們要在一切善行上互相競爭。你們大家的歸宿是真主,他將會告訴你們,你們所爭論的(事情的真相)。」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