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及 其 象徵 榮 格 思想 精華

榮格在世最後一部著作

榮格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很簡單:
心靈生活越豐富、象徵生活越寬廣的人,
越有能力熱愛自己的命運。

榮格是二十世紀的思想巨擘,
其學說影響所及已超出了分析心理學的範圍,
而進入了藝術、科學、宗教與生態學的領域。
他同時也幫助世間男女認識自己,
使他們的生命更充實、完滿、喜悅。

本書即是他特別為一般讀者編寫的,
也是他畢生行醫著述的思想精華總結。

他在八十三歲之齡開始,
傾其生命最終歲月之心力投注本書,
在撰著完成後不到十天便與世長辭,享年八十六歲。

若不是為了一個夢,這本書根本不會被寫出來。約翰.弗利曼(John Freeman)在序言中告訴我們,那個夢說服了榮格,他可以——其實是應該——跟那些沒有心理學專門知識的人解釋他的想法。於是,年屆八十三的榮格,為這本書做了完善的規劃,包括他希望自己四位最得力助手要寫的章節。生命已近尾聲的他,把自己最終的歲月都投注在這份工作上,勉力完成了他自己的關鍵章節,寫完後不出十天,他便撒手謝世。

本書乃空前絕後之作。綜觀全書,榮格強調人類若要成就其圓滿成熟,只能透過對潛意識的認識與接納,而這種認識,須藉由夢及其象徵來取得。每一個夢,都在與做夢者進行直接、親身與有意義的溝通,這種溝通雖然運用了通行於全人類的象徵,但卻以全然個體的方式來運用它們,因此,夢也只可能以全然個體的「線索」來詮釋。

榮格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很簡單:心靈生活越豐富、象徵生活越寬廣的人,越有能力熱愛自己的命運,而心理分析師的任務,便是幫助我們面對那些突如其來的意象、形象和景象,鼓舞我們去提煉其中象徵意涵。

作者簡介

卡爾.榮格(Carl G. Jung)

榮格(C.G. Jung, 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學家,生於康斯坦斯湖濱,在巴塞爾學醫,後來在蘇黎士的伯格霍爾利精神病診所工作(1900-1909)。1907年在維也納結識弗洛依德,成為其主要的合作者。1911—1914年任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主席。但他後來漸對弗氏方法持批評態度,最後導致兩人於1913年關係破裂。他發展了自己的學說,並名之為「分析心理學」,以區別於弗氏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Adler)的個人心理學。他的學說包括對心理類型(外向和內向)的描述,對「集體潛意識」的探索,以及把心理視為一種表現在「個體化」過程中的「自我調節系統」。他先後在巴塞爾和蘇黎士任教。1961年卒於瑞士屈斯納赫特。

校訂者簡介

余德慧

台灣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教授,《張老師月刊》創辦人之一。1951年出生,2012年卒於花蓮。

譯者簡介

龔卓軍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曾任教於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及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所長,現為該所博士班專任副教授。著有《文化的總譜與變奏》(台灣書店),譯有《人及其象徵》、《拉岡》(立緒)、《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合譯有《自由與命運》、《夢的智慧》(立緒)、《傅科考》(麥田)。

人 及 其 象徵 榮 格 思想 精華
解放「潛抑」、探索入「夢」、再造「新景」,你我封印已久!

2020年初新冠肺炎已然入駐!這年人類的「意識」裡起了不少感同的共通性(恐懼),相信這也能無形的進入個人與集體的「潛意識」的發展周期(改變周期),進而改變人類的「原型」傳承給後代,共推下一個文明。

這段疫情發燒的時間裡,有些議題或許可讓我們思考,我是這麼想的:

■在疫情控制(或說是對傳染病防疫的這場戰爭),在資本主義(民主)社會下與在共產主義(集權)社會下,產生的防疫效果如何?在特殊(人類共同生死攸關)的議題下各主義是否將有修正或悄然相互靠近?相信必有調整與對應,或許有新的、適合人類的主義形成。

■不論台灣在這次防疫表現如何!也可看出台灣政治結構的問題,地方與中央職權、整合及彈性都需要深切反思與檢討,以因應即將來臨的各方趨勢與變革(政、經、軍、心),當權者應早早謀畫與因應!方是人民之福!各方經營亦然!

■也相信在人類的歷史裡,人類的生活型態、生命經驗及生存應對將從此進入另一個氣象!

這疫情的代價太高了!叫人如何不參與置喙!

從四月一日起,我也把榮格同我「居家隔離」起來,十四日畢!

今年起選購了一些心理學的書,榮格的創作有三本,這本是最後一本。(紅書、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及本書),如要說閱讀心得,首先當是我閱讀的順序反了(這本書當先看)!累的是,不停的回溯!

終究,在閱讀後自己有了對心理學的初淺認識,也開拓了這個對我來說的新領域,認識了一些當知而未知的聯繫,進入了自身隱藏的人格面具形成脈絡,探究了夢的肇始與影響,....。相信是受用的、有助益的,且讀來不難也不枯燥!

說說本書:

榮格在世的最後時光,幾乎完全獻給了這本書。

本書是由五位學者共同論述完成(包含榮格),應該說他們都是榮格學派。

本書《人及其象徵》包含五個章節及結論:

1.潛意識探微

2.古代神話和現代人

3.個體化過程

4.視覺藝術中的象徵主義

5.亨利的夢:一件個體分析的象徵

結論.科學與潛意識

本書的焦點就是榮格畢生行醫著述的精華——心靈的外顯形象:夢、原型、神話、藝術,它們不僅是潛意識心靈流露的象徵,也是可以反過來影響潛意識發展的象徵。

《人及其象徵》就是要為潛意識的界域建立一門以「積極想像」為導向的現象學,打開人類象徵生活的視野。

書中一段話(如后),或許能激起閱讀興趣!

個體的整個做夢生活的目的是什麼?不僅是在人類的直接心靈運作方面,並且在人類的生活整體中,夢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榮格估計他至少詮釋過八萬個夢),榮格發現,所有夢不僅與夢者的各個生命階段有關,而且,它們也是心理因緣巨大網絡的組成件。他還發現,整體而言,它們似乎都遵循著某種順序或模式,榮格稱此模式為「個體化過程」。

人類是脆弱的、亦是少知的,有太多宇宙的奧秘及關聯,待理解與探索——共容、共融、共榮——人類須「知」福!

祈疫情快快退去!未然就只有喚起弗洛依德、鹿橋..一起祝禱了!

導讀

■奧妙的心理絕對是心理經驗,但可以不是感官經驗,而是意義經驗。

■一般解夢的錯誤在於把「夢與本我的關係」移置於「夢與自我的關係」。

■多數的夢並沒有這麼直接了當,而是透過象徵,而象徵的意義又在於「另有別指」,我們面對夢時如果過於天真,恐怕會難誤解夢的象徵。

■男人有其女性化的陰暗面(或叫陰影),榮格稱之為「安尼瑪」:女人也有著男性化的陰影,榮格稱之為「安尼姆斯」。

譯序

■榮格認為,現代心理學最重要的成就,便是發現心靈與具體意象、形象、景象的關係。

■讓潛意識中的黑暗面和理想面都現身出來,如果當事人能加以適當地整合,反而能藉著崩潰和重新整合的機會,展現創意,打開意識和生活的新局面。

■心靈生活越豐富、象徵生活越寬廣的人,越有能力熱愛自己的命運,而心理分析師的任務,便是幫助我們面對那些突如其來的意象、形象和景象,鼓勵我們去提煉其中象徵意涵。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張大眼睛辨識預兆,認識切身命運的象徵。

版序

■夢是個體潛意識的統整、關鍵與親身表達,它和任何其他與個體相關聯的現象同等「真實」。

第一章

潛意識探微

■我們所謂的象徵(symbol),乃是一個名詞、一個名字,甚至是一幅圖畫,它可能為人們日常生活所習見,卻在傳統和表面的意義之外,擁有特殊意涵,蘊涵著某種對我們來說模糊、未知、隱而不顯的東西。....

因此,當一個字或一個形象所隱含的東西,超過其顯而易見的直接意義時,就具有了象徵性。

■人能看、聽、觸、嚐,但他要看得多遠、聽得多清晰、撫觸得多細密敏銳,端賴他感官的多寡與品質,這些感官條件限制了他對周遭世界的感知。

■夢是研究人類象徵機能最豐富而普遍的活水源頭。

■弗洛依德:夢並非偶發現象,而是與意識的思維和問題相關聯的。

■本世紀開始之前,弗洛依德和約瑟夫‧布洛爾已經認識到,許多神經方面的症候其實具有象徵的意義——如歇斯底里、某些型態的疼痛與變態行為,它們是意識心智表現自身的一種方式,夢也是一種方式,它們都具有象徵性。

■迄今為止,沒有人能夠駁倒弗洛依德的學說:潛抑與願望滿足顯然是作夢的象徵的原因。

■如果我們想要發現一位案主的情結所在,不一定要以夢為出發點來進行「自由聯想」,我們直接從相關範圍內的任何一點出發,都可能抵達根本關鍵。.......雖然夢經常源自情緒上的困擾,但這些困擾中恰恰摻雜了習染的情結。(這些習染的情結是心靈中一觸即痛的傷口,它們對外來的刺激和困擾反應最快。)這也就是為何自由聯想能讓一個人從任何一個夢導出他最精微隱密的念頭。

■早在生理學家透過理性證明人類的腺體結構有雌雄兩種要素之前,中世紀就有一種說法:「每個男人體內都一個女人。」我把每個男性身上的這種女性要素稱為「安尼瑪」...

■處理夢的時候,有兩個基本的要點:第一、應該正視夢為一項事實,同時拋開所有預設,追尋它可能的意涵;第二、夢是潛意識的特定表達。

........要不然夢有它的前因後果——亦即它們的存在有合理的原因,要不然就是有特定的目的,或兩者皆是。

■「遺忘」本來就是正常現象。由於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別處,某些意識觀念因而失去了它們特有的能量,當我們關心的焦點轉向他方,先前所關注的事情就被留給了暗影,就像探照燈照亮了新範圍,必然要讓別的範圍陷入黑暗。....意識在一般時間內只能讓某些形象保持全然清晰,而即便是這種清明狀態也會起伏不定。

■但我們每個人都常常不經意地視、聽、聞、嚐,有時是因為注意力不太集中,有時是給我們感官的刺激太輕微了,沒留下有意識的印象。然而,潛意識卻注意到了,這類意識範圍外的感官知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我們雖然習而不察,它們卻影響著我們如何對待事件和他人。

■在許多消失的記憶中,我們會碰到不少是由於這些回憶並不光采或充滿矛盾,才變成潛意識狀態(而且這些回憶也無法任意複製)。心理學家稱之為潛抑內容。

■夢的一般功能,透過創造夢的材料,巧妙地重建了心理的整體均勢,以便維持心理平衡。在我們的心靈配備中,我稱之為夢的補充(或補償)角色。

■...但是我們意識不到的東西,卻經常被潛意識所感知,再透過夢來傳遞訊息。

■沒有任何夢的象徵可以跟做此夢的人分開,而且任何夢都沒有固定直接的詮釋。

■不斷復現的夢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現象。...這類的夢通常是想要補償作夢者人生態度的某種缺憾,或者來自於被某些成見所矇蔽的重大創傷,也可能預示了重大未來事件。

■意識在生活經驗中的取向便有較明顯的四種方式。感覺(即感官知覺)告訴你某些東西存在;思考告訴你它是什麼;感受告訴你是否同意它;直覺告訴你它何時來,何時離開。

■案主的領悟遠比分析者期望在理論上得到滿足要來得重要許多。

■弗洛依德所說的「偽裝」,其實是所有潛意識的衝動自然而然就會採取的風貌。

■有一些夢的要素並不屬於個體,不可能得自做夢者的個人經驗。...這些要素被弗洛依德稱為「原初的殘餘」....,這些型態似乎是人類心靈原生、天生和遺傳而來的。

■夢可能有預知或預後的向度,...使我們懷疑究竟是什麼東西喚它出現的。

■意識的特權是邏輯分析,以理性和知識進行選擇,然而,潛意識似乎主要是由本能的傾向所引導,而它相應的思維形式則展現於原型之中。.........

.......原型的作用與心理情結相去不遠,它們來無影、去無蹤,難以捉摸,也經常以令人尷尬的方式干擾或修正我們的意識意向。 

■以更大歷史時序來看,其實,基督教時代的名號和內涵,和古希臘的神人神話頗有淵源,這類神話的根源原型就是古埃及的陰司神——太陽神神話。

■人都比較願意相信他是自己靈魂的主人,但既然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情感,也無法意識到潛意識要素怎樣無孔不入、迂迴潛入人的安排與抉擇裡頭,他當然稱不上是自己的主人。

■科學理論是十分脆弱的,它致力於讓事實暫時得到解釋,而非致力追求亙古不移的真理本身。

■原型是生命本身的組件,在情緒的仲介下,種種形象跟活生生地個體統整聯結起來。

第二章

古代神話與現代人

■世界上流傳最廣的神話就是英雄神話,....

....雖然它們透過彼此未曾直接接觸的個人或社群發展而來,卻有共通的模式,....

■保羅‧瑞丹博士在一九四八年出版的《溫巴哥(北美溫巴哥印地安部族)的英雄周刊》所敘說的故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從最原始到最繁複的英雄概念確切演進歷程,這種歷程也是其他英雄週期的特徵。...

瑞丹博士指出,在英雄神話的演化中有四個不同階段。他稱之為搗蛋鬼周期、野兔周期、赤角周期、雙生子周期。

■跟易洛魁族和少部分阿貢根族一樣,溫巴哥族可能以吃人肉為圖騰儀式,藉以撫平他們的個體衝動和毀滅衝動。

■「陰影」這個概念,在心裡分析學裡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榮格博士指出。個體意識心靈所投射出來的陰影,包含了人格上隱晦、壓抑和邪門(或邪惡)的部分。

■神話或夢的這個向度涉及了「安尼瑪」——男性心靈中的陰性成分,歌德稱之為「永恆的女性」。

■戴奧尼索斯和基督扮演的角色其實非常類似,只是時空的取捨上有所不同——一個是冥界的周期循環宗教,另一個是天界的、來世的或終結的周期循環宗教。

■基本上,啟蒙是一個以服從儀式開其端、隨後過渡到受制階段、最後達成進一步解放的儀式過程。經過這樣的歷程,每個個體都能調和他性格中的矛盾成分:他終於能夠達到身心平衡,成為真正的人,真正變成自己的主人。

第三章

個體化過程

■個體的整個做夢生活的目的是什麼?不僅是在人類的直接心靈運作方面,並且在人類的生活整體中,夢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榮格估計他至少詮釋過八萬個夢),榮格發現,所有夢不僅與夢者的各個生命階段有關,而且,它們也是心理因緣巨大網絡的組成件。他還發現,整體而言,它們似乎都遵循著某種順序或模式,榮格稱此模式為「個體化過程」。

■在我們的心靈系統中,具有制約力的組構中心似乎是一種「核原子」。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創造者、組構者和夢中形象的泉源。榮格則稱這個中心為「本我」,將它視為全部心靈的整體,以便把它與「自我」區分開來,後者僅僅構成心靈整體的一小部分。

■「本我」可以界定為內在的指導要素,它與有意識的人格不同,只能通過對本人的夢的研究才會了解。這顯示「本我」是引起人格不斷擴張和成熟的調解中心。

■窺視別人的發展道路是沒有用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本我實現的獨特任務。雖然人類的許多問題都相似,卻絕非完全相同。.....所以很難簡要說明個體化過程的無限變化。事實上,每個人都必須做一些不同凡響的事,一些獨一無二的,純屬他個人作風的事情。

■作為內在世界的嚮導的安尼瑪,在實務工作上扮演著什麼角色?當一個人對其安尼瑪提供感情、情緒、願望和幻想持嚴肅態度時,當他把這些心態與其它的形式的揉合在一起——如寫作、繪畫、雕塑、音樂創作或舞蹈時,安尼瑪的積極作用就會發生。當他很細緻耐心地從事這些工作時,另外更深刻的潛意識材料就會從深處湧出,並同早先的潛意識材料聯結起來。

■安尼姆斯是女人內在潛意識的陽性化身,他同時展現了善惡兩面,恰如男人內在的安尼瑪的作用一樣。......它比較常以隱蔽而「神聖」的堅信型態出現。...即使是一個外表很陰柔的女性,其安尼姆斯也可能同樣是一股無情而頑固的力量。

■恰如男人安尼瑪的特質是由其母親塑造的一樣,安尼姆斯基本上是一個女人受到父親的影響所致親賦予女兒的安尼姆斯帶有無可爭辯、「真實」堅信的特殊色彩——這種堅信不包括這個女人本身實際存在的個人現實。

■透過安尼姆斯,女人能夠經歷期文化和個人客觀處境的底蘊,也能夠替自己找到方法,強化其生活的精神態度。這當然要假定它的安尼姆斯不再意味著固持己見,不接受批評。女人必須找到勇氣和內在的寬宏大量,以探究她本人堅定信念的神聖性。

■在古波斯,同樣的原始「第一個人類名」叫格優馬,乃是一個光芒四射的巨大形象。

■在古印度的神話象徵中,這一形象是普魯沙——這個名字就是指「人類」或「神人」。普魯沙生活在每一個體的心中,同時又充滿著整個宇宙。

■當代澳洲的一些原住民相信他們死去的祖先仍然以其德行和神力活在石頭中,因此,如果他們磨光這些石頭,力量就會增加(像給祂們充了電似的),對生者與死者雙方都有助益。

第四章

視覺藝術中的象徵主義

■在許多雕塑作品中,「靈」這個重點是宗教與藝術之間經常變動、無以名狀的一個界限象徵。有時候,藝術與宗教是不能截然二分的。在其它象徵主題中,也可以看到同樣的矛盾心理,例如,古代藝術作品中的動物象徵。

■不論圓的象徵出現在原始人的太陽崇拜還是現代宗教裡、在神話還是在夢裡、在西藏僧侶繪製的曼陀羅還是在城市平面圖裡,或者是在早期天文學家的天體概念裡,圓的象徵都指向生命最重要的一個向度——生命的終極圓滿。

■藝術家總是時代精神的工具和發言人。

■法國批評家、畫家讓‧巴賽納在《當代繪畫札記》一書中寫道:「沒有任何人能隨心所欲地畫。畫家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運用他所有的才分,希望畫出他的時代所能成就的繪畫。」

德國藝術家弗朗茲‧馬爾克說:「偉大的藝術家不在過去的迷霧中尋找他們的形式,而是盡其所能地進行最深刻的探勘,以掌握他們時代最名副其實、深邃難明的重力中心。」

一九一一年,康定斯基在他的名作《藝術的精神性》中寫道:「每一個時代都會給出自己的藝術自由尺度,即使最有創造力的天才,也不能逾越過這個自由的界限。」

■當潛意識被感動時,魅力便誕生了。現代藝術作品所產生的影響,不可能完全以它們可見的形式來解釋。

■現代藝術家的目標在於,表達他對人類的內在憧憬,以及生命與世界的精神背景。現代藝術作品不僅離棄了具體、「自然」和感官世界的領域,而且離棄了個體領域,成為高度集體性的東西,因而(甚至不惜運用圖畫象形文字的縮寫形式),不僅觸發了少數人,也感動了多數人,於是,能夠表現個體的部分,只剩下呈現手法,也就是現代藝術作品的特質和風格。

■現代藝術的開端大約是在1900年左右,創始階段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是康定斯基,他在繪畫方面的影響在二十世紀的後半期仍然清晰可見。

■一九一三年,俄國畫家喀什米爾‧馬勒維奇畫了一幅白底色上有一塊黑正方形的畫,這也許是有史以來第一幅純「抽象」畫。他寫道:「在把藝術從具體世界的沉重負擔中解脫出來的殊死鬥爭中,我選擇了正方形作避難所。」

■義大利畫家卡洛‧卡拉寫到:「普通事物足以透露駁雜形式中的單純性,通過這種單純性,我們可以認識到更高、更有意義的存在境界,那裡閃耀著藝術的整體光輝。」

克利:「通過我們的認識,物件超越其外表的限制,飽含著遠遠超過我們的肉眼所能看見的東西。」

巴賽納寫到:「物件喚起我們的愛,恰恰因為它是力量的承載者,這個力量比它本身還要強大。」

物體「不僅是眼睛所見的東西」,這是許多畫家共通感覺,義大利畫家喬治歐‧基里柯的作品,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關於他1908年的自畫像,他寫道:「如果沒有謎一般的事物,我還能愛什麼?」基理柯是所謂「形而上繪畫」的創始人。

■康定斯基說:「藝術家的眼光應該永遠向內注視他的內在生活,他的耳朵應該永遠注意傾聽內在需求的呼喚。這是呼應神秘視覺形象召喚、以給出其具體表達的唯一法門。」

第五章

亨利的夢:一件個體分析中的象徵

■人格面具有兩個目的:第一、給別人某種特定的印象;第二、隱藏起個體的內在自信,以避人耳目。

結論

科學與潛意識

■...如果所有都有人共同傳承下來的情緒和心靈行為模式(榮格稱之為原型),我們便只能期望在人類活動的每一領域中,去發現這些傳承的產物(有象徵意義的幻想、思想和行為)。

■「類靈」:即介於心靈運作和物質本能間的層次。

■創造性觀念的價值就像鑰匙,可以幫助我們「打開」迄今讓人不解的諸種事實間的聯繫管道,這樣,人類才能潛入探索生命夠深層的奧秘。

內容簡介:(博客來)

榮格在世最後一部著作

榮格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很簡單:

心靈生活越豐富、象徵生活越寬廣的人,

越有能力熱愛自己的命運。

榮格是二十世紀的思想巨擘,

其學說影響所及已超出了分析心理學的範圍,

而進入了藝術、科學、宗教與生態學的領域。

他同時也幫助世間男女認識自己,

使他們的生命更充實、完滿、喜悅。

本書即是他特別為一般讀者編寫的,

也是他畢生行醫著述的思想精華總結。

他在八十三歲之齡開始,

傾其生命最終歲月之心力投注本書,

在撰著完成後不到十天便與世長辭,享年八十六歲。

若不是為了一個夢,這本書根本不會被寫出來。約翰.弗利曼(John Freeman)在序言中告訴我們,那個夢說服了榮格,他可以——其實是應該——跟那些沒有心理學專門知識的人解釋他的想法。於是,年屆八十三的榮格,為這本書做了完善的規劃,包括他希望自己四位最得力助手要寫的章節。生命已近尾聲的他,把自己最終的歲月都投注在這份工作上,勉力完成了他自己的關鍵章節,寫完後不出十天,他便撒手謝世。

本書乃空前絕後之作。綜觀全書,榮格強調人類若要成就其圓滿成熟,只能透過對潛意識的認識與接納,而這種認識,須藉由夢及其象徵來取得。每一個夢,都在與做夢者進行直接、親身與有意義的溝通,這種溝通雖然運用了通行於全人類的象徵,但卻以全然個體的方式來運用它們,因此,夢也只可能以全然個體的「線索」來詮釋。

榮格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很簡單:心靈生活越豐富、象徵生活越寬廣的人,越有能力熱愛自己的命運,而心理分析師的任務,便是幫助我們面對那些突如其來的意象、形象和景象,鼓舞我們去提煉其中象徵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