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為自兩岸分治以來第一次舉行正式會談的相關圖片圖中的兩位人物分別為何人

國一歷史下第三次題庫下載題庫

上一題

下ㄧ題

  • 查單字:關

8.( )附圖為兩岸分治後,中國大陸出現的一幅宣傳畫 作。下列哪項敘述可以反映這幅作品的時代背景

附圖為自兩岸分治以來第一次舉行正式會談的相關圖片圖中的兩位人物分別為何人

(A)海峽兩岸情勢緊張,雙方不時爆發武力衝突
(B)中共與美國建交,對臺提出三通四流等宣傳 口號
(C)中共主張「一國兩制」,忽略我方擁 有主權的事實
(D)兩岸展開交流,我方成立大 陸委員會、海峽交流基金會因應。

國一歷史下第三次- 105 年 - 2016臺北市市立民族國中七年級105 下學期歷史第三次段考(期末考)翰林#67903

答案:A
難度: 非常簡單

  • 討論
  • 附圖為自兩岸分治以來第一次舉行正式會談的相關圖片圖中的兩位人物分別為何人
    私人筆記( 0 )

最佳解!

附圖為自兩岸分治以來第一次舉行正式會談的相關圖片圖中的兩位人物分別為何人

陳幃廉 小一下 (2020/09/13)

附圖是兩岸採取武力對抗時(40~50年代),...

(內容隱藏中)

查看隱藏文字

你可以購買他人私人筆記。

  • 查單字:關

懸賞詳解

X

國一歷史下第三次

52. 「民國 47 年,金門遭炮擊數萬發,美國總統艾森豪下令將地中海第六艦隊調遣一半到臺灣海峽,與第七 艦隊會合,加上從本國和菲律賓調來的,...

50 x
附圖為自兩岸分治以來第一次舉行正式會談的相關圖片圖中的兩位人物分別為何人

前往解題

懸賞詳解

X

國一歷史下第三次

29. 近年來臺灣的電視台增添了不少族群特色,如:客家電視台、原住民電視台的創辦,節目內容以使用客語及原住民語言為主。請問:這反映了何種現�...

50 x
附圖為自兩岸分治以來第一次舉行正式會談的相關圖片圖中的兩位人物分別為何人

前往解題

附圖為自兩岸分治以來第一次舉行正式會談的相關圖片圖中的兩位人物分別為何人

此條目包含過多僅特定讀者會感興趣的過度細節內容 (2017年6月8日)
請重新整理本條目以切合主題,並移除与維基百科內容方針相悖的過度細節內容。詳細信息請參見討論頁。

附圖為自兩岸分治以來第一次舉行正式會談的相關圖片圖中的兩位人物分別為何人

辜振甫(左)與汪道涵(右)在新加坡海皇大廈握手

汪辜會談辜汪會談,是1993年4月27日及1998年10月14日台海兩岸分别派出辜振甫(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和汪道涵(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进行的两次会谈。第一次在新加坡,第二次在中國大陸上海市。

目录

  • 1 第一次
    • 1.1 背景
    • 1.2 过程
    • 1.3 影响
    • 1.4 评价
  • 2 第二次
  • 3 第三次(未舉行)
  • 4 参考文献
  • 5 外部链接
  • 6 參見

第一次[编辑]

第一次汪辜會談第一次辜汪會談,是指在1993年4月27日至4月29日期間,由台湾方面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即「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與中国大陆方面的海峡两岸關係協會(即「海協會」)會長汪道涵於新加坡共和國所舉行的會談。辜汪會談也是海峽兩岸自1949年分治以來,民間代表在獲得官方授權下的首度正式接觸[1]。

背景[编辑]

主条目:九二香港會談

1990年4月,台灣學者南懷瑾的弟子張尚德訪問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並尋求與上海市主要領導會面的機會。1990年4月26日,張尚德在華僑飯店與汪道涵及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馮契進行了一個半小時​​的會談。這次上海會面之後,兩岸加快了民間交往的步伐。1990年11月21日,台湾方面成立了“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並於1991年3月9日正式掛牌工作。1991年12月16日,中国大陆社會團體法人性質的民間團體“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在北京成立,汪道涵被選為海協會首任會長。[2]

1992年10月26日至10月30日,代表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的台灣民間團體「海峽交流基金會」(以下簡稱「海基會」)在香港和代表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的中國大陸民間團體「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以下簡稱「海協會」)針對兩岸「文書驗證」及「掛號函件」事宜進行的第二次工作性商談[3]。它是為了準備1993年汪辜會談而先期舉行的事務性協商。

过程[编辑]

1992年,當時的海協會致函邀請辜振甫訪問中国大陆,海基會回覆表示有意願。雙方在經過多次預備性磋商後,將會談定位為民間性、事務性、經濟性與功能性。后在时任新加坡共和國國務資政李光耀的斡旋下與當時訪問新加坡的中国大陆國家主席楊尚昆達成協議,定于新加坡共和國举行。

經過連續三天密集協商,雙方在1993年4月29日上午簽署兩岸公證書查證協議、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及辜汪會談共同協議等四項事務性協議;而兩岸由當局授權的談判機制,象徵兩岸關係的解冻和發展,引起國際社會矚目、华人世界欢迎。

影响[编辑]

1993年4月,民主進步黨組織「民進黨國會反對國共統一會談宣達團」,民主進步黨主席施明德擔任總領隊,林奎佑(魚夫)擔任幕僚長,率領黨內十多名公職人員抗議,表達民主進步黨反對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片面和談」的立場[4]。但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與立法院黨團的意見與作法不一致,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陳水扁說:「民進黨對中國事務沒有經驗的累積及了解,這是非常危險的。今天如果民進黨可以派談判代表去和中共談判,或者有一天民進黨執政必須要面對兩岸談判,民進黨誰能代表去談?反過來說,民進黨的人才又在哪裡?」[5]民主進步黨副秘書長邱義仁則說,由民主進步黨宣達團到新加坡,可以暴露出一點:民主進步黨連辜汪會談的重點在哪裡都不知道,因此所能做的就有限;雖然宣達團的結果是肯定的,但也顯出民主進步黨的不足。邱義仁說,民主進步黨當初質疑邱進益去談判會有「政治性」什麼的,那是很荒謬的;他說,政治性談判的意味不容否認,但是兩岸發展至此,兩岸確實有必要有一個中介,這個中介就是海基會,民主進步黨可以接受這一點;但是在目前國內朝野沒有共識及國會監督尚未建立的情況下,辜汪會談雖有必要談、但絕不是現在談,可以暫緩,但不知道中國國民黨在急什麼;而就在中國國民黨急的情況下,民主進步黨也跟著急、跟著說要組觀察團。邱義仁說,民主進步黨未來面對兩岸政策時,必須虛心、坦然面對不足,才能拿出好的中國政策;必須培養人才、累積經驗,不能一再文過飾非、總是靠運氣;如此,大概半年後,民主進步黨對兩岸政策便可已有比較具體的成效[5]。

1993年鄭智化的歌《大國民》,歌詞提到辜汪會談:「兩岸不通航,辜汪談一談;談判像談天,還是沒主張。」

1993年底,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沈富雄在立法院提出《台灣與中國締約法草案》,但該草案未完成立法程序。

评价[编辑]

1993年4月26日,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簡錫堦說:「民進黨對工運並不重視。尤其是勞工與資方對抗的若干重要抗爭,民進黨從未用其旗幟支持。民進黨是以中小企業利益為主的政黨;從辜汪會談來說,它受到的壓力也是來自資方……勞工政策方面,只站在台獨立場來反對引進中國勞工(以免台獨主張受大陸人海戰術影響),卻不反對外勞,因為有中小企業主的壓力。」[6]

2008年11月4日,前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郭正亮說,1993年辜汪會談,施明德率領民進黨十多名公職人員赴新加坡抗議,表達反對國共片面和談的立場,「當時是鄧小平南巡後一年,中國剛從89年民運鎮壓的國際反制中復甦,國民黨本土化也剛啟動;民進黨不管是代表台灣向國際社會發聲、或是代表台灣人民向民主逆流嗆聲,都有高度正當性」;但是15年後的2008年,「國內外形勢已經大不相同,不但中國已經躍為全球經濟新強權,國民黨也早已本土化,兩岸經貿正常化已經成為台灣無法迴避的課題……民進黨的訴求卻還停留在15年前」[7]。

2014年2月14日,郭正亮說:「1993年辜汪會談,民進黨選擇赴新加坡抗議『國共片面和談』,證明判斷錯誤;後來執政八年,也只能概括繼承自己原本反對的兩會機制。」郭正亮批評,面對國共兩黨越堆越高的兩岸論述舞台,「民進黨至今或是反對到底、或是支吾其詞、或是視而不見,結果當然上不了檯面。」[8]

2014年7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中國研究項目主任藍普頓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說,台海兩岸最高領導層建立制度化關係非常重要,關鍵問題仍在於兩岸領導人會面的頭銜和名義,他認為可以有些彈性;至於會面地點,如果接受第三地,1993年辜汪會談的新加坡就是一個非常有用、且得到廣泛認同的地點[9]。

2015年1月15日,前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林濁水說:「國共兩黨由於內戰,彼此有血海深仇;在這樣的背景下,面對北京國共和談的要求,蔣經國以三不──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頂回去。但是民進黨在建黨之初,歷史經驗和國民黨不同,對中共沒有像國民黨一樣強烈的防衛心態,因此對三不並不以為然;所以參加老兵返鄉探親運動,終於逼得國民黨政府讓步。但是等到非典型性的國民黨李登輝當總統,要進行辜汪會談時,民進黨卻又因為自己長期被國民黨迫害的經驗,而唯恐被出賣,而由施明德帶頭到新加坡抵制。此後更因為北京對台灣主權的打壓,民進黨比國民黨反感,因此對北京產生強烈的防衛心理,很大一部分黨員甚至走到逢中必反的地步;這逢中必反的態度,就長期成為民眾對民進黨不滿意的最重要理由。」[10]

2015年8月23日,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陳一新說:李登輝卸任總統以後,認為九二香港會談並無共識,並說九二共識是謊言與捏造的;但是九二共識是李登輝總統任內親自裁示的,否則不會有後來的辜汪會談[11]。

第二次[编辑]

由於中国大陆對李登輝就任總統後所推行的「務實外交」政策及其在1995年6月的美國訪問之旅表示不滿,遂片面中斷了為第二次辜汪會談所做的準備;協商機制也因為1995年至1996年間由於中华民国自由地区舉辦第一次總統直選,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針對台灣的導彈演習而中斷。兩岸關係因缺乏直接聯繫管道而不穩定。及至1998年10月間,辜振甫率團訪問中國大陸,才再次達成加強對話、恢復協商的共識。

第三次(未舉行)[编辑]

此后不久,1999年李登輝發表特殊兩國論,致使两岸关系一度趋于紧张,第三次辜汪会谈未能如期在1999年举行。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依然堅持台獨黨綱、反中路線,两岸关系持续紧张,第三次辜汪会谈遂始终未能实现。2005年,辜振甫與汪道涵先後以87歲和90歲的高齡去世。

参考文献[编辑]

  1. ^ 辜汪會談25週年 陸委會籲北京和平溝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社,2018年4月27日
  2. ^ 中國共產黨黨史 兩次“汪辜會談”始末. [2013-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3. ^ 歷次會談總覽.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網站. [2017-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4. ^ 魚夫. 民進黨宣達團幕僚長日記1. 自立早報. 1993-05-03: 2 (中文(臺灣)).
  5. ^ 5.0 5.1 邱香蘭. 面對兩岸事務 民進黨不應再被形勢牽著走. 《自立早報》. 1993-05-03: 2 (中文(臺灣)).
  6. ^ 簡錫堦. 體制外的工運才是主力. 自立早報. 1993-05-03: 5 (中文(臺灣)).
  7. ^ 郭正亮. 嗆聲外 拿出兩岸策略!. 聯合報. 2008-11-04 (中文(臺灣)).
  8. ^ 郭正亮. 王張會給馬助力鞏固國共合作. 《美麗島電子報》. 2014-02-14 [2014-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7) (中文(臺灣)).
  9. ^ 余東暉. 藍普頓答中評:民進黨要吸取扁教訓. 中評社. 2014-08-01 [2014-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2) (中文(香港)).
  10. ^ 林濁水. 兩岸政策罩門被國民黨搶走了!──兩黨在中國政策角力的民眾評價. 想想論壇 (小英教育基金會). 2015-01-15 [2015-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11. ^ 陳一新. 李登輝認祖歸宗 已非媚日而已. 旺報. 2015-08-23 [2015-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30).

外部链接[编辑]

附圖為自兩岸分治以來第一次舉行正式會談的相關圖片圖中的兩位人物分別為何人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1. 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
  2. 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
  3. 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
  4. 汪辜会谈共同协议

參見[编辑]

  • 九二共識
  • 江陳會談
  • 臺海現狀
  • 臺灣問題

臺灣海峽兩岸關係

  • 附圖為自兩岸分治以來第一次舉行正式會談的相關圖片圖中的兩位人物分別為何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大陆
    • 中国内地
    • 香港
    • 澳門
  • 附圖為自兩岸分治以來第一次舉行正式會談的相關圖片圖中的兩位人物分別為何人
     
    中華民國
  • 臺灣地區
    • 臺灣
    • 澎湖
    • 金門
    • 馬祖

概述

  • 臺灣問題
  • 臺灣海峽現狀
  • 臺灣與福建關係
  • 臺灣與香港關係
  • 臺灣與澳門關係
  • 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關係

組織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統一戰線工作部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政黨

  • 中国共产党
  • 民主党派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 臺灣民主自治同盟
  • 其他政黨

中華民國

  •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
  • 國家統一委員會
  • 大陸委員會
  • 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委員會大陸事務部
  • 民主進步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國事務部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民主進步黨
  • 臺灣民眾黨
  • 時代力量
  • 其他政黨
    • 列表

術語

一个中国
中国统一

  • 一中兩國
  • 一中兩憲
  • 一中三憲
  • 一中共表
  • 一中各表
  • 一中同表
  • 一五新觀點
  • 一国两制
    • 臺灣方案
  • 一国两区
  • 一国两府
  • 一國良制
  • 一纲四目
  • 兩岸一中
  • 兩岸共同議會
  • 兩岸和平協議
  • 三个可以谈
  •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 九二共識
  • 中國臺灣
  • 中國臺北
  • 中華臺北
  • 中華北京
  • 各表一中
  • 憲法一中
  • 大一中架構
  • 去臺灣化
  • 反攻大陸
  • 反共抗俄
  • 殺朱拔毛
  • 漢賊不兩立
  • 終極統一
  • 統派
    • 臺灣親中共派
  • 统战团
  • 葉九條
  • 邓六条
  • 江八点
  • 李六條
  • 胡四点
  • 胡六点
  • 习五条
  • 解放臺灣

两个中国
一中一臺
臺灣獨立

  • 一個原則、三個堅持、五個反對
  • 一邊一國
  • 兩國一制
  • 四不一沒有
  • 四個堅持
  • 四要一没有
  • 四階段論
  • 九六共識
  • 中國分裂論
  • 中華民國第二共和
  • 中華民國在臺灣
  • 中華民國是臺灣
  • 中華民國(臺灣)
  • 中華民國臺灣
  • 中華民國軍事占領臺灣論
  • 去中國化
  • 臺灣主體性
  • 臺灣價值
  • 臺灣共和國
  • 臺灣共識
  • 臺灣地位未定論
  • 臺灣本土化
  • 臺灣民族主義
  • 臺灣正名
  • 天然獨
  • 法理臺獨
  • 獨派
  • 獨臺
  • 華獨
  • 憲法各表
  •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其他

  • 涉臺用語
  • 協防臺灣
    • 美國
    • 日本
  • 棄臺論
  • 美屬臺灣群島方案

歷史

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史

海峽兩岸關係 · 臺灣問題 · 臺海現狀

1949年前

  • 澎湖寨巡检司
  • 澎湖之战
  • 崇禎明荷海戰
  • 鄭荷之戰
  • 丁未漂人事件
  • 康熙平定台灣
    • 澎湖海戰
    • 渡臺禁令
  •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
  • 福建臺灣省
  • 马关条约
  • 厦门事件
  • 开罗宣言
  • 臺灣光復

1949-1979

  •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 朝鲜战争战俘遣返问题
  • 臺灣海峽危機
  • 金门战役
  • 舟山战役
    • 登步岛战役
    • 舟山撤退
  • 台海空战
    • 上海空战
    • 1958年空战
  • 第一次東山島戰役
  • 大擔島戰役
  • 南日島戰役
  • 湄州岛战斗
  • 第二次東山島戰役
  • 陶普斯號事件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臺灣海峽危機
  • 第一次臺灣海峽危機(九三砲戰)
  • 一江山岛战役
  • 1·20福州大轟炸
  • 大陳島撤退
    • 金剛計劃
  • 台山列島海戰
  •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 洪進山事件
  • 7·21馬祖空戰
  • 閩江口海戰
  • 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金门炮战)
  • 九二海戰
  • 1958年台海空戰
    • 九二四空戰
    • 雙十馬祖空戰
  • 台海心戰
  • 六一九砲戰
  • 湄公河戰役
  • 周鸿庆事件日语LT貿易#中華民国の対応と周鴻慶事件
  • 马晴山事件
  • 國光計劃
    • 东引海战
    • 東山海戰
    • 崇武以东海战
  • 吳文獻事件
  • 臺灣海峽中線
  • 关闭政策
    • 打通南北航线
    • 海军舰队首航台湾海峡
    • 臺湾海峡复航
  •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1979-1996

  • 告台湾同胞书
  • 三不政策
  • 六二七事件
  • 中华航空334号班机劫机事件
  • 三七事件
  • 開放兩岸探親
  • 閩平漁事件
  • 金门协议
  • 闽狮渔事件
  • 九二香港會談
  • 汪辜会谈
  • 千岛湖事件

1996-2008

  • 戒急用忍
  • 小三通
  • 第三次臺灣海峽危機(臺灣海峽飛彈危機)
  • 中国国民党和平之旅
  • 兩岸定期航線

2008-2016

  • 活路外交
  • 兩岸兩會高層會談
    • 野草莓運動
  • 两岸互赠保育类动物
  • 陆客赴臺
  • 陆生赴臺
  •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 小三通
  • 大三通
  • 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
  • 服貿協議
    • 太陽花學運
  • 习连会
  • 陳雲林訪臺爭議與衝突
  • 张王会谈
  • 張志軍訪臺爭議與衝突
  • 貨貿協議
  • M503航路事件
  • 习朱会
  • 习马会
  • 周子瑜国旗事件
  • 羅志祥國族事件

2016至今

  • 臺灣詐騙犯遣返案
  • 雄三誤射
  • 桃園火燒車案
  • 退將赴陸
  • 周泓旭案
  • 李明哲事件
  • 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
  • 习洪会
  • 解放軍對臺飛彈
  • 解放軍機艦繞臺
  • 反紅媒遊行
  • 中國大陸抵制金馬獎
  • 陸客赴臺自由行停簽
  • 武漢返臺包機事件
  • 李孟居事件
  • 2019年解放軍軍機越線
  • 2020年解放军台海演练
  • 黄郁婷队服事件
  • 2021年所羅門群島騷亂
  • 2022年美国教堂台裔枪击案
  • 佩洛西访台
    • 反應與影響
    • 解放军环台军演

台灣海峽 · 臺灣地區

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
  • 《一個中國的原則與臺灣問題》
  • 《反分裂國家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
  • 《「臺獨」頑固分子清單》
  • 《「臺獨」頑固分子關聯機構》
  • 《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憲法》
  •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 《國家統一綱領》
  •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
  • 《反渗透法》
  • 《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草案)
  • 《反併吞中華民國法》(草案)

海峽兩岸

  • 《金門協議》
  • 《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
  •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
  • 《海峡两岸避免双重课税及加强税务合作协议》
  •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

美國

附圖為自兩岸分治以來第一次舉行正式會談的相關圖片圖中的兩位人物分別為何人
美國國會所認可通過之臺灣相關重要文件
附圖為自兩岸分治以來第一次舉行正式會談的相關圖片圖中的兩位人物分別為何人

基於《美國憲法》之三權分立政府權限

  • 舊金山和約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臺灣關係法
  • 六項保證
  • 臺灣安全加強法案
  • 台灣旅行法
  • 亞洲再保證倡議法
  • 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
  • 台灣保證法

附圖為自兩岸分治以來第一次舉行正式會談的相關圖片圖中的兩位人物分別為何人

其他

  • 《马关条约》
  • 《开罗宣言》
  • 《波茨坦公告》
  • 《降伏文書》
  • 《聯合國安理會第87號決議》
  • 《聯合國大會第505號決議》
  •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 《中日和約》
  •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其他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臺灣海峽通道
  • 金厦跨海大桥
  • 國道
    • 228
    • 319
  • 高速公路
    • 北京-臺北
  • 高速鐵路
    • 北京-臺北
    • 昆明-臺北
    • 北京-香港(合肥-臺北)

  • 附圖為自兩岸分治以來第一次舉行正式會談的相關圖片圖中的兩位人物分別為何人
    分類
  • 附圖為自兩岸分治以來第一次舉行正式會談的相關圖片圖中的兩位人物分別為何人
    共享資源
  • 附圖為自兩岸分治以來第一次舉行正式會談的相關圖片圖中的兩位人物分別為何人
    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