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 大 合併 問題

高科 大 合併 問題

▲合併後的高雄科大,仍有許多問題待解決。(圖/地方中心攝)

地方中心/高雄報導

在少子化問題逐漸浮現檯面的今天,全國將近130所的大專院校的生源逐漸減少的問題,也讓各校相當頭痛,目前教育部所採取的方針分為「退場」及「合併」,其中合併真會讓人感覺比較好嗎?因三校合併的「高科大」就有學生相當不耐合併後產生的各種問題,在網路上PO文抱怨。

據了解,少子化問題大量衝擊許多大專院校,有些學校因連續幾年招生不佳黯然退場,南部地區像是高美醫專、永達技術學院以及高鳳數位內容學院,其中僅有高鳳轉型為雙語小學,這也是4年內退場的3所大專院校,這股浪潮同時也衝擊了國立院校,其中高應大、海科大、第一科大率先採取合併策略,讓原本生源逐漸短少的3間學校成為一間擁有2萬7千人的「高雄科技大學」。

校方表示,三校各有專長領域,像是高應大在精密機械、土木、化材、模具、電機及電子等領域上均有相當傲人的成就,第一科大則在財稅、金融及外文上有專攻,海科大則在培養高階海洋產業人才具有相當的分量,在各自專長領域互相不重疊下,合併為一校也成為全台規模最大的科技大學。

不過,縱使校方認為併校後可為師生帶來相當多的好處,但學生方面可不這麼認為,也些人認為學生要修課必須往返許多不同的校區,造成舟車頓外,也會有交通安全上的顧慮,另有一派學生則打算在合併後找出哪間學校才是「龍頭」,有些人則比較比次的入學分數以及外來出路等,目前已招生一年的學校正處在心態上及資源上的磨合中,亟待被解決或找出中庸之道。

「同仁跟學生都對合併憧憬,但真到出嫁那一天,就開始恐懼。若說這一年都沒有波折與爭執,絕對是騙人的!」回想起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第一科大和高雄海洋科大合併為高雄科技大學這一年來,行政團隊從慌亂到上軌道,高科大首任校長楊慶煜發出創業維艱的感嘆。

其實高科併校案並非高教圈首樁,但由於涉及的學生數、教師數、科系數及校地範圍,都堪稱史上之最,因此眾所矚目。

從《遠見》2019最佳大學排行榜來看,合併已發揮效益。之前三間學校各居大學排名40~60名間,合併後今年爬升到綜合大學第12名。在大學企業社會責任的件數上名列第1,高教深耕計畫排名第6。學生人數超過2.8萬人,成為全台規模第二的大學,直逼台大,校區光繞一圈,就要兩個小時。

從2017年12月8日行政院確定合併後,一個多月內,遴選委員就選出新校長,校長不到十天內,還得找到新的處室首長、決定校名。猶如扭了快轉鍵似的,2018年2月1日,時任教育部長潘文忠就南下為高雄科技大學掛牌。那片刻風光的背後,真正的磨合才要開始。

整合行政、教學 讓資源共享

例如三校資訊系統,從打卡、公文傳遞到選課、請假,原本各有一套,必須整合成一套系統。又如校地分散,也是問題。後來楊慶煜在五個校區設置綜合業務處,讓要申請成績單、辦理離校的學生,可在自己校區透過單一窗口就能完成。

各校管理制度也不同。有學校行政人員午休一個半小時,但其他校區只有一個小時,僅半小時差別,卻引起軒然大波。「我想了很久,才發現建工校區距離市區比較近,同仁可以回家吃飯,甚至小睡一下再來,但對於第一校區,大家都不住在附近,就想把上班時間集中,可以早點回家,」楊慶煜先理解下屬怎麼想,再想出解決之道。

教學整合更難。例如三校都有資管系,要整合成同一系,只能有一個系主任,也需要磨合。但合併的好處是資源互補。有些科系研究器材比較多,基礎教學設備可能就不足,反之亦然,現在都可以截長補短。

硬體結合外,為了鼓勵三校老師交流,高科大還推出研究補助案,必須由三校老師「團報」,至今已超過百位老師申請。

磨合之後,多元性成為高科大最大的資產。如高海大的海洋基因可與高應大的工程能量結合,成為風力發電的人才培育中心,又如第一科大的創業課程,讓高科大今年在U-start青年創業計劃的成績名列前茅。而以往高應大學生出國風氣興盛,併校後,風氣感染至各校,使得全高科大國際交流活動的參加人數從14人,爆增至250人。

楊慶煜期待,整併完成後,高科大能與臺科大及北科大,一較高下。

>>2019台灣最佳大學完整排名看這裡!

  • 台灣高教,你怎麼看? 各種角度 都代表一種可能!

最近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三間科大併校的問題鬧得沸沸揚揚,合併三校後,高科大將有五個校區,發揮原三校各有的強項,原本的高應大在精密機械、土木、化材、模具、電機及電子等特色領域,有逾50年產業基礎;高海科大有完整的海洋科技教育相關系所,第一科大除推動創新創業外,在財金、產業災害防制及外語翻譯與應用等領域都有傑出表現,三校已有好基礎,合併後總校友人數高達16萬人。雖然看似能更壯大學校,但我們也從中聽到了併校後會對三校的學生各造成各種不便,究竟併校的利與弊在哪? 我們想藉著採訪原先三校的學生,來更清楚的知道併校會對學生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或者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

  • PeoPo 討論區

    0

  • FB留言板

    0

FB留言板

快訊

獨/國民黨鐵了心要「拔樁」 朱立倫也來為「她」站台 15:48

WBC/正式參戰!大谷翔平宣告加入日本武士隊 16:42

王世堅否認要投黃珊珊 痛罵王浩宇「既被罷免、回去當太監」 15:44

udn 文教 大學研究所

陽明交大合校周年持續陣痛 高科大、清大這樣挺過

高科大與清大歷經合校陣痛期,師生曾因一點小事爭論不休,但合校後論文和產學合作件數提升,也讓一所大學發展方向更多元。圖/高雄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提供高科大與清大歷經合校陣痛期,師生曾因一點小事爭論不休,但合校後論文和產學合作件數提升,也讓一所大學發展方向更多元。圖/高雄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提供

陽明交通大學合校屆滿周年,磨合、陣痛期持續,而清華大學、高雄科技大學都是過來人。兩校校長回顧,師生合校初期常因一點小事爭論不休,「凝聚人心」是他們花最多心力投入的事。但從長遠來看,合校確實開創1加1大於2的綜效,除了論文和產學合作件數提升,也讓一所大學發展方向更多元。

談起合校甘苦,大學校長不約而同分享「最折磨人的,都是小事」。清華大學2016年併入新竹教育大學,推動合校的校長賀陳弘回顧,合校初期校務會議不平靜,原本隸屬竹教大和清大的教師頻發言,質疑自己資源被另一校剝奪,憤慨不平。擔任高雄科技大學合校首任校長的楊慶煜也說,高科大由3所公立大學水平整併,合校後決定沿用其中一校的網路系統,但忘記去除校徽,讓行政團隊飽受抨擊。

如何擺平人與人之間的紛爭和情緒?過來人坦言「沒有捷徑」,就是不斷傾聽、溝通,讓各種心聲都有發言的機會。時間也是一大幫手,兩校都在磨合數年後,終於遠離紛擾的陣痛期。

「這是一個勇敢的決定。」賀陳弘提到,當年為推動合校,他徵詢許多當過校長的前輩,有人指出合校爭議多,建議他等第二任期在做,以免無法續任。但他認為事不宜遲,還是在第一任期力推合校,希望提升國小教師品質。合校至今,清大生教師甄試通過率逾9成,已見成效。

楊慶煜也稱自己「膽子比較大」,才敢在2個月內參與拍板合併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及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並出任第一任校長。且高科大在合併首日,各行政處室都已整合,全校只留一個教務長、一個總務長,曾有教師質疑「為何選他不選我?」但楊慶煜認為此制縮短磨合期,利大於弊。

楊慶煜說,高科大2018年合校後,快速整併原本三校都有的相同科系,如今已完成原定目標的四分之三。整併的過程同步轉型,如商學院更名「商業智慧學院」結合人工智慧等新科技;工學院新增智慧機械課程。產學合作經費著提升,已從合校第一年的7億元,增至今年的10億元。

楊慶煜提到,高科大下一步更要提升「質」而非量,也就是強化學校在特定領域的記億點,好讓業界、學界想解決問題時,會想到高科大。舉例來說,台鐵列車自動保護系統(ATP)故障率高,高科大團隊近年協助國家所需,已有效降低故障率。

清大 清華大學 科系

清大解剖中心啟用 前校長簽署捐大體

國立清華大學斥資逾1億元打造的解剖教學研究中心昨天啟用,同時舉辦大體老師感恩追思大會。首屆清華學士後醫學系學生一一獻上桔...

2022-11-16 02:45

目標台積電他憂「大學成績不好怎辦?」 過來人曝一方法補救

大學成績不好是否會影響未來出路?有網友在Dcard表示自己正在讀研究所,但大學時成績不是很好,自己畢業後又想以台積電或美光製程為目標,擔心大學成績會影響找工作,因此想問問鄉民們該怎麼辦,而多數人都提供一個方法來補救。

2022-11-06 15:17

畢業才後悔!她問「大學讀什麼科系有出路」 眾人點名這四科

不管學生或家長,多數人都認為至少要有大學文憑,將來出社會找工作才有用,但讀的科系也攸關未來的出路。一名女網友在Dcard發文表示後悔當初在大學所讀的科系,因此想問大家究竟念什麼比較好找工作?貼文一出,不少人都點名「醫、牙、電、資」這四個科系。

2022-11-06 11:17

中山大學擬租永達仁武校區創首例 教育部點出要克服2關卡

永達技術學院已於2014年停辦,目前正由公益董事進行解散清算校產的程序。由於該校仁武校區是承租台糖土地,教育部今天證實,...

2022-10-31 21:52

PM2.5導致肝腎中毒!中山大學與長庚研究攻上國際期刊

中山大學研究團隊攜手高雄長庚醫院急診醫師,採集高雄臨海工業區細懸浮微粒PM2.5進行小鼠實驗,發現在高雄冬季空品不佳下呼...

2022-10-31 12:33

全國首例!台灣觀光學院解散清算 校產全數捐空中大學

位於花蓮的台灣觀光學院受到少子化影響招生困難,2021年9月正式停辦走入歷史。教育部今天(10/26)表示,台觀學校法人...

2022-10-26 12:23

0 則留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