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1F

黃詠翔 大一下 (2015/11/09)
中法戰爭後,清政府進一步意識到了海防的重要性,乃加緊建立北洋艦隊,並於臺灣設,開始大力建設。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3F

怡墨 國三上 (2022/03/31)

(A) 簽約割讓,臺灣成為殖民地→因甲午戰爭戰敗,清廷將台澎地區割讓給日本

(B) 興建億載金城,強化臺灣防衛→是因為牡丹社事件

(D) 改建為省,提升臺灣行政層級→劉銘傳協防臺灣,奏請清廷讓臺灣建省

中法戰爭
東京遠征和法國征服越南的一部分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為:

  • 馬江之役 (1884年8月23-26日)
  • 宣光圍城戰 (1884年11月24日-1885年3月3日)
  • 諒山戰役 (1885年2月3-13日)
  • 月眉山戰役 (1885年3月4-7日)
  • 鎮南關之役 (1885年3月23-24日)
  • 澎湖戰役 (1885年3月29-31日)

日期1883年(光緒九年)12月—1885年(光緒十一年)4月
地点

越南北部;清朝西南邊境及東南沿海、台灣

结果

法國勝利[1][2]

  • 雙方簽訂《中法新約》,清朝承認越南是法國的保護國
领土变更 法國得到越南作为殖民地
中國西南地區逐漸成為法國勢力範圍
参战方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大清

  • 南洋水師
  • 湘軍
  • 淮軍
  • 台灣鄉勇
  •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黑旗軍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阮朝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指挥官与领导者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慈禧太后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奕訢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李鴻章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張之洞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張佩綸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潘鼎新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王德榜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唐景崧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劉銘傳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馮子材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孫開華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曹志忠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劉永福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黃繼炎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阿梅代·孤拔病逝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塞巴斯蒂安·利士比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路易·德·萊爾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奧斯卡·德·尼格里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雅克·迪舍納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洛朗·喬瓦尼內利
兵力
25,000-60,000人 5,000-20,000人
伤亡与损失
可能為17,000人陣亡[註 1]
大量受傷[3]
2,100人陣亡或受傷

中法戰爭

陸戰

  • 第二次河內
  • 南定
  • 嘉庫
  • 富懷
  • 順安
  • 帕蘭
  • 山西
  • 北寧
  • 興化
  • 該普
  • 玉奧
  • 宣光
  • 卜卜山
  • 諒山
  • 同登
  • 華木
  • 鎮南關

海戰和台灣

  • 馬江
  • 淡水
  • 獅球嶺
  • 第一次月眉山
  • 石浦
  • 鎮海
  • 第二次月眉山
  • 基隆
  • 澎湖

中法战争(法語:Guerre Franco-Chinoise),又称清法戰爭(越南语:Chiến tranh Pháp-Thanh戰爭法-清?)、中法越南戰爭,发生在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间(即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间),是清朝为了保护越南而與法國发生的戰爭[註 2]。戰事除在越南境內展開外,法國尚派遣部隊攻打雲南邊界,並由法國海軍上將孤拔統率遠東艦隊,殲滅清朝福建水師,擊敗南洋水師,取得臺灣海峽制海權,並先後佔領臺灣基隆和澎湖兩處。戰爭過程中,法軍的陸海二軍雖進展迅速並殲敵眾多,但未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一度攻佔基隆、澎湖等地,卻因於滬尾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臺灣全島的戰略目的;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訢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但後期馮子才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给法軍帶來較重傷亡,且法軍繼任將領缺乏實戰經驗,戰事判斷失誤盲目的放棄諒山,導致茹费里政權垮台。以此為契機,兩國重啟和談,結果訂定《中法新約》,慈禧太后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兩國重開貿易。受此戰的影響,慈禧推動了臺灣建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起因[编辑]

19世紀下半葉,法蘭西第二帝國開始侵入中國傳統的屬國越南。1856年,法国远东舰队因越南处死传教士炮轰土伦港(今岘港),并於1858年一度登陆占领。1858年,法軍攻占西贡。1860年法国借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借用侵华法军进攻南圻,先后占领嘉定、定祥、边和、永隆等省和昆仑岛。1862年6月,法國和越南阮朝签订第一次《西贡条约》(即《柴棍条约》),將西贡一帶的地区割讓給法国。1863年,越南承认原為越南和暹羅拉達那哥欣王朝的共同保護國柬埔寨是法国的保护國。

1870年到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國大敗,暂时推迟了法国的進度。1873年11月,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驻西贡总督杜白蕾派安鄴率军攻占河内以及海阳、宁平、南定等城。越南皇帝阮福時请當時在越南保勝地區活動的劉永福領導的独立武装「黑旗军」勤王。12月21日,黑旗军在河内近郊以600人配合越军突擊十多人的法軍分队,杀死安邺。阮福時為達到政治平衡,一方面和法國议和,於1874年3月15日签订了《第二次西贡条约》,承認越南是法國的保护國;另一方面則任命劉永福為“三宣副提督”管理宣光、兴化、山西三省,以黑旗军阻止法軍北上。

1879年6月,法国驻海防领事土尔克稱:「法国必须占领北圻……因为它是一个理想的军事基地,由於有了这个基地,一旦欧洲各强国企图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国腹地的人。」[5]

1881年7月,由法國總理茹费理主導的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二百四十万法郎的军费用於越南。1882年3月,法国西贡殖民政府派海军上校李威利(又译为李维业)率军数千於4月占领河内。1883年3月李威利一軍占领南定。阮福時再次邀請劉永福出兵,在越南黄佐炎一部的支援下,於5月19日在河内城西伏击法軍获得胜利,即纸桥之役殺李威利,法军阵亡35人,清越军阵亡50人。殘餘法軍只能死守河內。劉永福之後並升为“三宣正提督”。法国政府随即宣布要“为她的光荣的孩子复仇”,拨给河內法军350万法郎。[6]

法國馬上任命西贡法军司令波滑(Alexandre-Eugène Bouët)繼任东京法军统帅,并成立由海军少将孤拔為統帥的东京舰队。8月,波滑沿红河进攻黑旗军,同時孤拔率海军进攻越南首都顺化。波滑一軍损失很大,波滑本人則被遣返巴黎。但孤拔一军却攻入顺化,阮福時正好病死,繼位的越南(安南)皇帝阮福昇於8月25日和法國签订《第一次顺化条约》。

過程[编辑]

前期陆战[编辑]

光绪九年十一月(1883年12月),孤拔帶領的法军进攻驻扎在越南红河三角洲东京(越南称“北圻”)的清军并佔領了該地,中法战争自此爆发。

1884年2月,孤拔改為艦隊統帥,米乐代替孤拔統領法國陸軍,率一万六千人進攻北寧市的四十营清軍。3月12日,北宁失守。以后清陸軍敗潰,接連丟掉了太原和兴化。慈禧太后罢免恭親王奕訢首席军机大臣和總理衙門领班大臣的职务,五名军机大臣全部罢免或降职,改由禮親王世鐸和庆亲王奕劻掌控中枢,并派直隸總督李鸿章為代表与法国议和。

5月11日,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又称《李福协定》)。主要内容是:

  1. 清朝同意法国与越南之间“所有已定与未定各条约”一概不加过问,亦即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
  2. 法国约明“应保全助护”清朝与越南毗连的边界,清朝约明“将所驻北圻各防营即行调回边界”;
  3. 清朝同意清越边界开放通商,并约明将来与法国议定有关的商约税则时,应使之“於法国商务极为有利”;
  4. 本约签订后三个月内双方派代表会议详细条款。(中文版为三个月后。注明以法文本为正。)

5月17日,福禄诺通知李鸿章法国已派巴德诺为全权公使会议详细条款,并单方面规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清朝军队原驻地分期“接防”的日期。李鸿章既没有同意,也没有明确反对,且未上报慈禧。

6月6日,法国政府与越南(安南)阮朝皇帝阮福明订立《第二次順化條約》,否定了清朝對越南的宗主權。

6月23日,按福禄诺代表的法國政府的部署,一支800人法军到谅山附近的北黎接防,要求清军立即退回中國境内。但清朝驻军仅接到李鸿章通知的撤军意向还未接正式命令(李一直没有接受法国提出的撤兵日期),不敢決定,要求法军向北京发电要来命令才能執行。法军强硬前进走进清朝军队阵地,清军开火,造成“北黎事件”(中國因稱“北黎”為“观音桥”而稱“观音桥事变”)[註 3]。法军死24人,清军伤亡三百。法国一时舆论大哗,一致认为中國背信弃义,法国隨即照会清政府要求所有清軍從越南撤出,并赔偿军费两亿五千万法郎(约合白银三千八百万两)。慈禧太后派两江总督曾国荃於7月下旬在上海与巴德诺谈判未果,雙方重啟戰端。

海战及臺澎戰場[编辑]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1884年8月5日,由於雙方談判破裂,法國希望占領基隆煤礦(今八斗子清國井)和破壞马尾造船廠逼使清廷和談,於是令東京灣艦隊司令李士卑斯率領三艘戰艦強攻基隆,正式揭開攻台戰事序幕。法軍先對基隆港東的大沙灣砲台(今大沙灣石圍)開火,砲台營官姜鴻勝督砲還擊,五發砲彈中有三發擊中法軍旗艦,但三艘法艦火力猛烈,摧毀守軍砲架,並引發一處彈藥庫爆炸,火勢延燒到緊鄰的村莊。10時許法軍派遣陸戰隊約200名由二沙灣登陸,午後再派水雷分隊徹底破壞佔領區內的砲台設施。姜鴻勝所部則接獲密令撤退,官兵傷亡60餘人。隔日法軍派遣陸戰隊攻入雞籠市街時卻中清軍福甯鎮總兵曹志忠的埋伏,敗退回艦。李士卑斯只好率領艦隊回到馬祖。 由於基隆的失敗,1884年8月22日,法國海軍部長命令中國海艦隊司令孤拔攻擊清朝南洋水師,摧毀福建沿岸海防設施。馬江之役,孤拔乘窩爾達號率遠東艦隊全歼驻福建马尾的福建水师。時任日本「天城」舰舰长的東鄉平八郎率艦隨遠東艦隊觀察戰局;後來法軍攻打臺灣時,東鄉亦隨行觀察。

10月初,法舰转而进攻台湾;刘铭传10月3號抽調兵力回防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留300多名軍力防守獅球嶺及基隆河,到10月4日獅球嶺被法軍攻下、10月7日至8日法軍800名海軍陸戰隊攻向淡水,當時劉銘傳已事先抽掉兵力預防法軍來犯,並且沉船巨石,守江封港堵住淡水河口,在沙崙海岸築堡壘據守,防止法軍直接突入淡水河,避免控制台北城,且在英方的協助下於淡水河口佈防水雷,清軍在淡水守將以台灣總兵章高元,漳州總兵孫開華領兵下力抗法軍進攻,法軍陸戰隊只好搶灘淡水河口,雙方往返衝殺死傷慘重,最後法不支只能撤退,台北滬尾之圍稍解法軍死傷慘重,10月13日清軍再增援鄉勇團練已增至6000多人軍力,由於法軍強攻淡水不下,準備再改由基隆方面攻向大稻埕,法军在滬尾搶灘登陸時被清軍及臺灣鄉勇击退,转而从10月23日起对台湾实行海上封锁,同時清軍銘字部再由卑南調軍增援,法軍則增兵至1800人攻向基隆,11月11日曹志忠欲奪回獅球嶺陣地,發動獅球嶺戰役仍被法軍擊退,至11月18日法軍欲攻下月眉山,於是1885年1月25日法軍發動第一次月眉山之役,由曹志忠,林朝棟,張仁貴共同協防,但不敵法軍,清軍退至基隆河南岸,情勢岌岌可危。從1884年10月到一直到隔年1885年4月,法軍曾多次進軍台北卻遭因疾病和大雨受阻,一直被困於基隆,1885年初,海军的步兵队和從馬賽調來支援法國外籍兵團从基隆向台北进攻而不果(霧峰林家的棟軍及北部民團助劉銘傳擋下法軍),在第二次月眉山戰役中成功拿下月眉山,但仍被困於基隆河北岸,而未曾渡過基隆河,基隆之法國公墓、暖暖金山寺壕溝、碇內尖砲台,就是當年戰後所留下。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封鎖台海期間,法舰隊截擊清南洋水師5艘往援台灣的軍艦,在浙江石浦击沉驭远与澄庆,並追擊其餘3艦至杭州灣口,與鎮海砲台對峙駁火。3月底,由於法軍困於基隆,未能佔領台北,需要更好談判擔保品,於是出兵攻佔澎湖;孤拔於6月11日因病死於澎湖媽宮(現為澎湖縣馬公市)。

后期陆战[编辑]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1884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急调广西提督冯子材指挥战斗。冯子材在关内选择险要地势,挖壕修筑炮台。然后出兵夜袭法军驻地文渊城,诱使法军进攻。

1885年3月23日法军第2旅900余人从谅山出发,攻入镇南关,遭到清军及黑旗军43,000人的伏击;冯子材指挥「黑旗军」以及「恪靖定边军」进攻,将法军逼下长城,陷入伏击圈。3月24日,法军分三路发起反击,66歲的冯子材及二子亲身投入肉搏戰,经过两天激战,法军伤亡93人,戰线崩溃;清軍乘胜追击,3月26日攻克文渊城,3月28日攻克驱驴(Ky Lua),3月29日克谅山,3月31日克屯梅、观音桥,4月2日當冯子材集結四万军力准备进攻河内之際,清廷于4月4日和法方協議停戰;慈禧乃下诏撤军。

结局及影響[编辑]

1885年3月30日,赫本哲放弃谅山的消息传到法国,法国议会以306对149票否决“军费追加案有先议权”议案[7],总理茹费理旋引咎辞职。

清朝财政方面,四川总督丁宝祯在1884年就拿不出供鲍军的十万两银,说“鲍超军需甚重,措办为难”[8]而海战失败后清政府清楚已无法阻止法国军舰北上大沽口,同时朝鲜又发生甲申政变,张之洞五营兵勇和物资因此不能支援台湾。于是在1885年初出现了日本和法国结盟攻击清朝的危险“而正是由于4月和法国议和,才消除了这种危险。”[9]

在英国调停下,清廷以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與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会谈,於1885年6月9日簽訂《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主要内容就是确认1884年先前法国與越南签订的《第二次顺化条约》,其中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宗主权。和約簽訂之後,法国军队撤出澎湖,停止对台湾的封锁,清朝军队撤出越南。

湘軍元老左宗棠對於李鴻章签訂的條款十分不能諒解,對他作出如下批評:「对大清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淮系潘鼎新等也反击對「恪靖定边军」首领王德榜、台湾道道尹刘璈等左系人物攻訐[10]。

就《中法新約》條款,有一派看法認為前約簽訂時戰局對中國不利,談判新約時李鴻章卻未善加利用後期對中國漸趨有利的戰局,堅持修約,終使中國喪失一大藩屬。然而另一看法認為新約內容尚稱合理,因為在停戰前,越南90%以上領土及主要城市(包括順化、河內、西貢)都已由法軍控制,而清軍只奪回諒山。

戰爭後,清政府進一步意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乃加緊建立北洋舰队,並於臺灣設省,开始大力建設。

另外,在被英國殖民的香港華人同樣採取了行動,為了支持清廷而發動大罷工,港英政府雖然以鎮壓的手段來制止,但最後仍然妥協,這也是香港華人在殖民統治下開始爭取權利的第一步。且透过中法战争的经过过程,日本旁观者清,得知中国军政分数派,不足为惧,终于在数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獲得大胜,但也走向军国主义的不归路。

注释[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Susan M. Walcott, Corey Johnson. Eurasian Corridors of Interconnection: From the South China to the Caspian Sea. Routledge. 2013: 27. ISBN 978-0415857710.
  2. ^ John King Fairbank, Kwang-Ching Liu, Denis Crispin Twitchett, "The Cambri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1, Late Ch'ing 1800–1911, Part 1, p. 251
  3. ^ Clodfelter, pp. 238–239
  4. ^ Chitraporn Tanratanakul. The Undeclared Sino-French War Over Vietnam from 1882-1885. : 586 pages [2012-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6).
  5. ^ 依罗神甫《法国——东京回忆录》,转引自[越]陈辉燎《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第一卷(1960年中译本),第41页。
  6. ^ Thomazi, Conquête, 158–60
  7. ^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镇南关大捷后法国对华政策试析》
  8. ^ 清德宗实录卷192十年八月
  9. ^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1卷16章
  10. ^ 趙爾巽等《清史稿 王德榜传》

外部链接[编辑]

  • 越南地輿圖說:5卷By盛慶紱(1883)

參見[编辑]

  • 西仔反
  • 馬江海戰
  • 鎮海之戰
  • 鎮南關之役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中法战争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背景

  • 法蘭西殖民帝國
  • 法越關係
  • 中法關係
  • 法屬印度支那
  • 東京遠征
  • 中法会议简明条款
  • 东京远征纪念勋章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軍事與政治
發展

  • 河內戰役
  • 馬江之役
  • 基隆戰役
  • 該普戰役
  • 滬尾登陸戰
  • 玉奧戰役
  • 宣光圍城戰
  • 努伊波普戰役
  • 石浦海戰
  • 谅山战役
  • 同登戰役
  • 鎮海之戰
  • 和木之战
  • 華木戰役
  • 鎮南關之役
  • 澎湖之役 (1885年)
  • 中法新约

法方

  • 孤拔
  • 马克-埃德蒙·多米内
  • 雅克·迪舍納
  • 利士比
  • 奥斯卡·德·尼格里
  • 茹费理
  • 波里也

中方

  • 刘永福
  • 劉銘傳
  • 唐景崧
  • 冯子才
  • 李鴻章
  • 曾纪泽
  • 張佩綸
  • 慈禧太后

軍隊

  • 北洋水師
  • 福建水师
  • 广东水师
  • 南洋水師
  • 黑旗軍
  • 遠東艦隊
  • 东京远征军
  • 东京舰队
  • 北圻步枪队

法國參與過的戰爭

法蘭克時期

  • 克洛維一世的征服
  • 法國-哥特戰爭
  • 勃艮第戰爭
  • 征服圖林根
  • 哥特战争
  • 征服阿勒曼尼
  • 征服巴伐利亞
  • 布列塔尼戰役
  • 弗里斯兰-法蘭克戰爭
  • 倭瑪亞入侵高盧
  • 倫巴底戰爭
  • 阿基坦戰爭
  • 阿瓦爾戰爭
  • 萨克森战争
  • 對倫巴底人戰爭
  • 對阿爾瓦和斯拉夫人戰爭
  • 維京入侵法國

中世紀

  • 收復失地運動
  • 诺曼征服
  •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 法國入侵諾曼第
  • 阿尔比十字军
  • 布汶战役
  • 第一次男爵战争
  •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
  • 普瓦圖戰爭
  • 英國入侵法國
  • 諸爵十字軍
  • 桑通日戰爭
  •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
  •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
  • 西西里晚祷战争
  • 吉耶訥戰爭
  • 法國-法蘭德斯戰爭
  • 聖薩爾多戰爭
  • 法蘭德斯起義
  • 百年战争
  • 卡斯蒂利亞內戰
  • 巴巴里十字軍
  • 尼科波利斯戰役
  • 米蘭君位繼承戰爭
  • 玫瑰战争
  • 加泰隆尼亞內戰
  • 勃艮第戰爭
  • 勃艮第君位繼承戰爭
  • 瘋狂戰爭
  • 布列塔尼戰爭

16世紀

  • 第一次意大利战争
  • 第二次意大利战争
  • 第三次意大利战争
  • 康布雷同盟戰爭
  • 意大利戰爭 (1521年-1526年)
  • 干邑聯盟戰爭
  • 意大利戰爭 (1536年-1538年)
  • 意大利戰爭 (1542年-1546年)
  • 粗暴求婚
  • 意大利戰爭 (1551年-1559年)
  • 法国宗教战争
  • 英國遠征法國 (1562年-1563年)
  • 法西戰爭 (1595年-1598年)

17世紀

  • 法薩戰爭 (1600年-1601年)
  • 瓦爾泰利納戰爭
  • 英法戰爭 (1627年-1629年)
  • 曼托瓦及蒙費拉托爵位繼承戰爭
  • 三十年戰爭
  • 法西战争 (1635年-1659年)
  • 葡萄牙王政復辟戰爭
  • 薩瓦戰爭
  • 聖哥達戰役
  • 第二次英荷戰爭
  • 遗产战争
  • 法荷战争
  • 重盟战争
  • 法國征服塞內加爾
  • 法國的黎波里戰爭
  • 法阿戰爭 (1681年-1688年)
  • 大同盟戰爭

18世紀

  •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 四国同盟战争
  • 福克斯戰爭
  •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 七年战争
  • 英法戰爭 (1778年-1783年)
  • 法國征服科西嘉
  • 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
  • 庇里牛斯山戰爭
  • 海地革命
  • 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

19世紀

  • 橘子戰爭
  • 第三次反法同盟戰爭
  • 法瑞戰爭
  • 聖多明哥圍城戰
  • 第四次反法同盟戰爭
  • 半岛战争
  • 第五次反法同盟戰爭
  • 提洛人叛亂
  • 俄法战争
  • 第六次反法同盟戰爭
  • 第七次反法同盟戰爭
  • 神聖同盟干涉西班牙
  • 希腊独立战争
  • 法國征服阿爾及利亞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克里米亚战争
  • 入侵墨西哥
  • 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
  • 南圻遠征
  • 丙寅洋擾
  • 普法戰爭
  • 北圻遠征
  • 中法战争
  • 馬達加斯加遠征
  • 達荷美戰爭
  • 八国联军之役

20世紀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俄國內戰
  • 法國佔領敘利亞
  • 占领鲁尔
  • 里夫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朝鲜战争
  •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 蘇伊士運河危機
  • 阿尔及利亚战争1954-1962
  • 梭魚行動
  • 黎巴嫩內戰
  • 乍得-利比亞衝突
  • 海湾战争
  • 科索沃战争
  • 南斯拉夫空襲

21世紀

  • 阿富汗戰爭
  • 象牙海岸內戰2002–2007
  • 利比亞內戰2011
  • 馬利內戰2012-至今
  • 中非內戰2012–至今
  • 對伊斯蘭國的軍事打擊

  • 法國軍事史
  • 法國軍事
  • 法國戰役列表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清朝歷史

女真崛起

  • 建州女真
    • 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之战
  • 古勒山之战
    • 建造费阿拉
    • 击败叶赫部
  • 统一海西女真
    • 攻灭哈达
    • 攻灭辉发
    • 攻灭乌拉
    • 攻灭叶赫
  • 征抚野人女真
  • 後金建國
  • 创制八旗
  • 議政王大臣會議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立國戰事

  • 明清戰爭
    • 七大恨誓师
    • 清兵入塞
    • 清兵入關
  • 洪承畴
  • 多爾袞攝政
  • 綠營
  • 甲申国难
    • 扬州十日
    • 嘉定三屠
    • 江陰慘殺
    • 屠蜀
  • 張獻忠被殺
  • 清荷聯軍
  • 反清复明
    • 南明
    • 李成棟反清
    • 通海案
  • 计丁授田
  • 天聪新政
  • 四大贝勒
    • 代善
    • 阿敏
    • 莽古尔泰
    • 皇太極
  • 三王归顺
    • 孔有德
    • 尚可喜
    • 耿仲明
  • 清军入侵朝鮮
    • 丁卯戰爭
    • 丙子戰爭
  • 征服察哈尔
    • 蒙古衙門
    • 编设盟旗

清初

  • 清初六大弊政
    • 圈地令
    • 剃发令
    • 投充法
    • 逃人法
    • 柳條邊
    • 屠城
  • 湖广填四川
  • 大清律例
  • 首崇满洲
  • 滿城
  • 皇商
  • 遷界令
  • 庚寅之劫
  • 函可案
  • 南北黨爭
  • 丁酉科場案
  • 哭庙案
  • 江南奏銷案
  • 丁未漂人事件

中期

  • 康雍乾盛世
  • 四大臣辅政
    • 索尼
    • 遏必隆
    • 鳌拜
    • 苏克萨哈
  • 康熙历狱
  • 雅克萨战役
    • 《尼布楚條約》
    • 俄罗斯馆
  • 文字獄
    • 莊廷鑨明史案
    • 南山案
  • 三藩之乱
    • 吴周
  • 南書房
  • 佔領台湾
    • 迁界禁海
    • 澎湖海战
  • 多倫諾爾會盟
    • 烏蘭布通之戰
    • 昭莫多之战
    • 喀尔喀蒙古
  • 康熙帝南巡
  • 編製《康熙字典》
    • 字贯案
  • 中国礼仪之争
    • 清中期禁教
  • 《弟子规》出书
  • 九子夺嫡
  • 朱一貴事件
  • 世宗改制
    • 駐藏大臣
    • 羅卜藏丹津之亂
    • 藏區分治
    • 改土歸流
    • 《恰克圖界約》
    • 火耗歸公
    • 軍機處
    • 攤丁入地
    • 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 密摺制度
  • 骨宗事件
  • 水沙連之役
  •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
  • 古州苗亂
  • 八旗生计
  • 汉军出旗
  • 大小金川之役
    • 大金川之戰#
    • 第二次金川之戰#
  • 珠爾默特那木札勒之亂
  • 乾隆帝南巡
  • 準噶爾之役#
    • 准噶尔入藏
    • 和通泊之战
    • 光显寺之战
    • 阿睦爾撒納之亂#
  • 鎖國政策
    • 一口通商
  • 大小和卓之亂#
    • 库车之战
    • 叶尔羌之战
    • 通古思鲁克之战
    • 呼尔璊大捷
    • 和阗之战
    • 霍斯库鲁克之战
    • 阿尔楚尔之战
    • 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
  • 清缅战争#
  • 編纂《四庫全書》
  • 撤驛之變
  • 甘肅冒賑案
  • 蘇四十三起義
  • 林爽文起义#
    • 天地會
    • 篤嘉莊之戰
  • 清軍入越戰爭#
  • 廓爾喀侵藏戰爭#
    • 《西藏善後章程》
    • 《欽定藏內善後章程》
  • 十全武功#
  • 議罪銀
  • 英使礼节争议
  • 嘉慶苗亂
  • 川楚教亂
    • 白蓮教
  • 陳德行刺嘉慶案
  • 孜牙墩事件
  • 癸酉之变
    • 天理教
  • 嘉慶兵部大印丟失案
  • 張格爾之亂
  • 嘉道中衰
  • 律勞卑事件

1840年代

  • 鴉片戰爭
    • 林維喜案
    • 穿鼻之战
    • 虎门销烟
    • 《穿鼻草約》
    • 第一次定海之战
    • 第二次定海之战
    • 镇海之战
    • 乍浦之战
    • 吴淞战役
    • 镇江之战
  • 不平等条约
    • 《廣州和約》
    • 《江寧條約》
    • 《中美望厦条约》
    • 五口通商
    • 《虎門條約》
  • 西藏森巴戰爭
  • 七和卓之亂

1850年代

  • 太平天国
    • 之亂
    • 天京之變
  • 捻軍
  • 广东洪兵起义
  • 小刀會起義(天地會)
  • 团练武装
    • 淮軍
    • 湘军
    • 楚军
  • 苗民起义
  • 大成国(天地會)
  • 廓藏戰爭
  • 塔城贸易圈事件
  • 户部宝钞案
  • 戊午科场案
  • 云南回变
    • 潘泰人
  • 《璦琿條約》
  • 英法聯軍
    • 廣西教案
    • 亞羅號事件
    • 廣州城戰役
    • 大沽口战役
    • 火烧圆明园
    • 《天津條約》
    • 《北京條約》

1860年代

  • 辛酉政变
    • 顧命八大臣
    • 兩宮聽政
    • 慈禧太后專政
  • 同光中兴
  • 陕甘回变
    • 圣山砍竹事件
    • 血洗秦家滩
    • 左宗棠入陕
    • 东干族
    • 回變(陕甘、新疆、云南)
    • 马家军
  • 洋务运动
  • 樟腦戰爭

1870年代

  • 刺馬案
  • 天津教案
  • 中国留美幼童
  • 《申報》
    •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
  • 左宗棠收复新疆
    • 伊犁危機

1880年代

  • 胡雪巖錢莊擠兌倒閉
    • 新疆置省
  • 新式海军
    • 北洋水師
  • 中法战争
    • 交趾支那遠征
    • 《中法新約》
    • 臺灣建省
  • 长崎事件
  • 丁戊奇荒(旱灾饥荒)

1890年代

  • 甲午战争
    • 《馬關條約》
    • 三國干涉還遼
    • 《中俄密約》
    • 通商银行
  • 乙未割讓台灣
    • 臺灣民主國
  • 興中會
    • 乙未廣州起義
  • 新軍
    • 定武军
  • 列強瓜分中國
    • 门户开放政策
  • 戊戌变法
    • 公车上书
    • 曹州教案
    • 《万国公报》
    • 保国会
    • 《明定国是诏》
    • 百日维新
    • 戊戌政變
    • 戊戌六君子
    • 保皇会
    • 自立軍起義

1900年後

  • 己亥建储
  • 庚子国变
    • 八国联军
    • 東南互保
    • 庚子俄难
    • 《辛丑條約》
    • 庚子赔款
  • 清末新政
    • 廢科舉
    • 五大臣出使
    • 北洋新軍
    • 交通銀行
    • 立憲運動
    • 资政院
    • 諮議局
  • 木龍年戰爭
    •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 川軍入藏
  • 巴塘事变
    • 趙爾豐在康區改土歸流
  • 中国同盟会(兴中会、华兴会、光復會等合併)
    • 黃花崗起義
  • 日俄战争
    • 光復會
  • 丁未政潮
  • 国会请愿运动
    • 皇族內閣
  • 保路运动
  • 戕官事件
  • 辛亥革命
    • 共進會
    • 文学社
    • 武昌起义
    • 第一次驅漢事件
    • 滦州兵变
    • 外蒙古独立
    •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 宗社党
    • 清帝退位
    • 《清室優待條件》

專門史

历史 · 政治 · 军事 · 外交 · 经济 · 文化 · 科技 · 君主 · 區劃

【说明:标“#”为十全武功】

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東周(春秋 → 戰國) → 秦朝 → 漢朝 → 三國 → 晉朝/十六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國 → 宋朝/遼金夏 → 元朝 → 明朝 清朝 →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

云南历史

 

古人类时代至青铜文明

古人类

  • 开远古猿
  • 禄丰古猿
  • 元谋古猿
  • 保山古猿
  • 昭通古猿

石器时代
智人

  • 元谋人
  • 昭通人
  • 丽江人
  • 蒙自人
  • 昆明人
  • 西畴人
  • 姚关人

旧石器

  • 江川甘棠箐
  • 富源大河
  • 峨山老龙洞
  • 沧源硝洞
  • 丽江木家桥
  • 保山塘子沟
  • 施甸万仞岗

新石器

  • 晋宁石寨山
  • 鲁甸马厂
  • 昭通闸心场
  • 麻栗坡小河洞
  • 元谋大墩子
  • 大理马龙
  • 宾川白羊村
  • 云县忙怀
  • 耿马石佛洞

青铜时代

  • 剑川海门口
  • 昆明王家墩
  • 呈贡天子庙
  • 晋宁石寨山
  • 鲁甸马厂
  • 昭通闸心场
  • 德钦纳古
  • 楚雄大海波
  • 楚雄万家坝

青铜文明
滇国

  • 庄蹻王滇
  • 遗址
    • 江川李家山
    • 晋宁石寨山
    • 昆明羊甫头
    • 呈贡天子庙
  • 遗物
    • 滇王之印
    • 诅盟贮贝器
    • 杀人祭柱贮贝器

哀牢

  • 大甸山遗址

昆明夷

 

秦汉至隋唐

古代方国
(西南夷)

  • 哀牢
  • 劳浸
  • 靡莫
  • 昆明
  • 滇越
  • 同并
  • 漏卧
  • 句町
  • 进桑

秦汉时期

  • 秦朝对云南的统治
  • 汉平滇国之战
  • 汉朝对云南的统治
    • 益州郡
    • 牂柯郡
    • 犍為郡
    • 越巂郡
    • 永昌郡

三国时期

  • 蜀汉对云南的统治
    • 庲降都督
  • 南中七郡
    • 建宁郡
    • 牂柯郡
    • 朱提郡
    • 越嶲郡
    • 永昌郡
    • 云南郡
    • 興古郡

晋朝与南朝

  • 晋朝对云南的统治
    • 寧州
    • 南夷校尉
  • 南中大姓
  • 爨氏

隋朝与初唐

  • 南宁州总管府
  • 史万岁南征
  • 南宁州都督府
  • 姚州都督府
  • 縻州都督府

 

南诏大理

酋邦

  • 六诏
    • 蒙舍诏
    • 蒙巂诏
    • 邆赕诏
    • 浪穹诏
    • 施浪诏
    • 越析诏
  • 白子国

南诏

  • 政治
  • 经济
  • 民族
    • 南诏族属争议
  • 对外关系

  • 天宝战争
    • 泸南之役
    • 西洱河之战
  • 苍山会盟
  • 云南安抚使司
  • 第三次唐朝南诏战争

后三朝

  • 大長和
  • 大天興
  • 大義寧

大理

  • 历史
  • 政治
  • 行政区划
  • 民族
  • 经济
  • 文化
  • 军事
  • 对外关系

  • 大理段氏
  • 高氏大中政权
  • 乌蛮三十七部
  • 自杞国
  • 蒙古灭大理之战

 

元明清

元朝

  • 云南等处行中书省
    • 历史
    • 政治
    • 行政区划
    • 经济
    • 文化
  • 大理总管
  • 梁王
  • 云南王

  • 元缅战争
    • 牙嵩延之战

明朝

  • 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 历史
    • 政治
    • 行政区划
    • 经济
    • 文化
  • 云南都指挥使司
  • 云南等处提刑按察使司
  • 云南总督
  • 云南巡抚
  • 云南土司
  • 黔国公

  • 明平云南之战
  • 定边之役
  • 麓川之役
  • 明缅战争
  • 大西军经营云南
  • 沙定洲之乱

清朝

  • 云南省
    • 历史
    • 政治
    • 行政区划
    • 经济
    • 文化
  • 雲貴總督
  • 云南巡抚
  • 云南提督
  • 云南土司
  • 平西王

  • 清平云南之战
    • 曲靖之战
    • 磨盘山血战
  • 三藩之乱
  • 清缅战争
  • 云南回变
  • 迤东南回民起义
  • 李文学起义
  • 顺天军起义
  • 马嘉理事件
  • 中法战争
  • 片马事件
  • 河口起义
  • 永昌起义

 

中华民国时期

云南省

  • 历史
  • 政治
  • 行政区划
  • 经济
  • 农业
  • 工业
  • 财政
  • 金融
  • 商业
  • 交通
  • 文化
  • 教育
  • 对外关系

历史

  • 滇系軍閥
    • 驻粤滇军
    • 滇军抗日
  • 五四运动中的云南
  • 二·六政变
  • 六·一四政变
  • 十·三事件
  • 一二·一事件
  • 李闻惨案
  • 七·一五运动
  • 卢汉云南起义

  • 腾越起义
  • 重九起义
  • 临安起义
  • 護國戰爭
  • 靖国战争
  • 顾品珍倒唐
  • 第一次滇桂战争
    • 昆仑关之战
    • 柳州之战
  • 罗刘杨滇西反唐
  • 第二次滇桂战争
  • 西南战役
  • 滇南战役

  • 云南抗日战争
    • 滇西缅北会战
    • 滇湎路战役
    • 松山战役
    • 腾冲战役
    • 龙陵战役)
  • 中缅印战区
  • 飛虎隊
  • 驼峰航线

政治

  • 云南军都督府
  • 云南都督府
  • 云南行政公署
  • 云南巡按使公署
  • 云南督军署
  • 云南省长公署
  • 云南省政府
  • 云南省务委员会
  • 中國同盟會雲南支部
  • 中國國民黨雲南省黨部
  •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员会

经济

  • 富滇银行
  • 富滇新银行
  • 个旧锡业
  • 东川铜业
  • 滇越铁路

人物

  • 唐继尧
  • 顾品珍
  • 龙云
  • 胡若愚
  • 盧漢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历史

  • 西南剿匪
  • 沧源保卫战
  • 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
  • 兩山戰役
    • 老山战役
    • 者阴山战役

政治

  • 云南人民临时军政委员会
  • 云南省军政委员会
  • 云南省人民委员会
  • 云南省军事管制委员会
  • 云南省革命委员会
  •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
  •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员会

  • 云南土地改革
  • 云南大跃进运动
  • 云南文化大革命运动
  • 云南改革开放

其他

  • 沙甸事件
  • 1970年通海地震
  •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
  • 1999年昆明世园会

  •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分类
  •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共享资源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法屬印度支那

组成

  •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交趾支那(南圻)
  •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东京(北圻)
  •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安南(中圻)
  •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柬埔寨
  •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老挝
  •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广州湾
  •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越南临时中央政府
  •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越南国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殖民官員

  • 印度支那總督(東洋總統全權大臣)
  • 交趾支那都督(南圻統督)
  • 東京高級專員(北圻統使)
  • 安南高級專員(中圻欽使)
  • 柬埔寨高級專員(高綿欽使)
  • 老撾高級專員(哀牢欽使)
  • 廣州灣公使

历史

  • 援助阮福映
  • 黎文𠐤之乱
  • 炮擊沱㶞
  • 沱㶞攻城战
  • 交趾支那遠征
  • 東京遠征
  • 中法战争
  • 平定东京
  • 第一次泰法戰爭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1916年交趾支那起义
  • 太原之乱
  • 蛮人战争
  • 刺杀巴赞
  • 安沛兵变
  • 第二次泰法戰爭
  • 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三九政变
  • 越南獨立宣告 (越南帝國)
  • 八月革命
  • 越南獨立宣言 (越盟)
  • 法越战争
  • 奠邊府戰役
  • 日内瓦会议

条约与协议

  • 法越凡爾賽條約
  • 西貢條約
  • 1863年顺化条约
  • 第二次西貢條約
  • 第一次順化條約
  • 第二次順化條約
  • 日内瓦协议

經濟

  • 东方汇理银行
  • 法屬印度支那元

越南独立运动 · 越南历史 · 柬埔寨历史 · 老挝历史

中華民國與越南關係

歷史

  • 富台部隊
  • 竹幕
  • 中華民國與南越關係
  • 越南战争
    • 中華民國駐越軍事顧問團
    • 四三〇事件
  • 南海爭議
    • 十一段線
    • 南沙群岛主权争议
    • 敦謙沙洲
    • 西沙群岛
  • 南海血書
  • 澎湖越南難民營
  • 三七事件
  • 段氏日玲受虐事件
  • 臺鐵南迴線連續破壞事件
  • 越南巡逻艇太平岛鸣枪事件
  • 越南海洋法
  • 越南排華暴動
  • 越南海產異常死亡事件
  • 越南旅行團集體脫團事件
  • 南向政策
  • 新南向政策

交流
組織
機構

  • 世界自由民主聯盟
  • 越南共和國駐華大使館
  • 駐越南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
    • 經濟組
    • 科技組
    • 教育組
    • 僑務秘書
  • 駐臺北越南經濟文化辦事處
  • 越南胡志明市臺灣學校
  • 2006年越南APEC峰會
  • 味丹國際
  • 越台糖業
  • 越南製造加工出口
  • 台塑河靜鋼鐵
  •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辦事處
  • 慈濟基金會
  •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 2017年越南APEC峰會

出版

  • 四方報
  • 別叫我外籍新娘
  • 野蓮香

人物
臺灣

  • 駐越南使節/代表/處長/外交官
    • 袁子健
    • 胡璉
    • 卓還來
    • 高铮
    • 余先榮
    • 胡家麒
    • 黃志鵬
    • 蘇仁崇
    • 林鼎翔
    • 陳錦玲
  • 黄杰
  • 柯遠芬
  • 張岫雲
  • 柴涵
  • 丁善理
  • 徐章國
  • 朱恭訓
  • 萧豫玟
  • 在越臺灣人
    • 呂晉宇

越南

  • 駐中華民國使節/代表
  • 武鴻卿
  • 陳善謙
  • 陳氏娥
  • 在臺越南人/越僑
    • 高凌風
    • 阮文雄
    • 陳秋貞
    • 海倫清桃
    • 阮金紅
    • 阮安妮
  • 在臺灣的外籍勞工
  • 在臺灣的外籍配偶
    • 越南配偶

规范控制
清帝國末年朝廷為了越南問題與某一國家爆發激烈戰鬥戰火延燒至基隆淡水澎湖等地此場戰爭對臺灣的主要影響為何102.基測修訂

  • BNF: cb122022104 (data)
  • LCCN: sh85024293
  • NDL: 00571033
  • NKC: ph210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