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人格紅夫人

在鲜花、珠宝与华服的簇拥间成长的她,有着不恰当的天真无邪,甚至在登上断头台后,还在为被被剪断的长发而苦恼。红夫人记忆中最后的景象,就是水盆中映射出的被鲜血染红的裙子。 [1]  美颜之下的疯狂,天真背后的愤怒,一面水镜和无穷恐惧,就是红夫人给予所有人的回应。 [2] 

中文名玛丽外文名Mary
Bloody Queen [3] 别    名红夫人性    别女登场作品游戏《第五人格》所属阵营监管者使用道具水镜角色价格4508线索/858回声

第五人格紅夫人

获取途径:商城购买 [6]  ,价格318回声或1188碎片

第五人格紅夫人

第五人格紅夫人

获取途径:第二十一赛季·精华2(四周年周年庆宝箱) [10] 

宝钻女爵 宝钻女爵

完美人偶 完美人偶

描述:沙漏象征着时间,流动不止,时光永恒。 [11] 

永恒之沙 永恒之沙

红夫人的造型,具有一种勾魂摄魄的美感,也有着引人好奇的疑点——典雅的晚礼服被深邃鲜艳的红色覆盖,与洁白的肌肤和浅金的头发形成了鲜明对比;头发显然被人粗暴剪短过,但红夫人依然努力梳理使其保持基本的整齐体面,倒呈现出别样的气质。

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俄语: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俄語發音:[pʲɵtr ɨˈlʲjitɕ tɕɪjˈkofskʲɪj];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國浪漫乐派作曲家,其作品有民族乐派特征,但仍以浪漫風格為基準。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後来者。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後在法院工作。二十二岁时柴可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後,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柴可夫斯基从五岁开始学钢琴,几个月以后,就能熟练演奏弗里德里希·卡尔克布雷纳的作品Le Fou。1850年,他的父亲被任命为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长。于是,年轻的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础教育,并且在音乐系主任的指导下,继续钢琴的学习[6]。

柴可夫斯基于1858年离开学校然后进入司法部做部长秘书,不久他就加入了司法部的合唱团。后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

音樂生涯[编辑]

柴可夫斯基自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畢業之後,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和聲學教授尼古萊·魯賓斯坦聘請他做音樂史的教師。當時的柴可夫斯基父親已經退休,經濟上頗為拮据,因此欣然接受教職,接下來的十年都全心投入教學和創作。教書的待遇不特別好,僅能餬口而已,但柴可夫斯基從事這份工作能夠有很充裕的時間創作,所以在從事教職的第一年就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但聽眾反應不佳。沒多久,他就因為壓力太大又過度工作,在1877年時精神崩潰離開學校。休了一年假後,他嘗試回到學校繼續教書,但是沒多久就放棄,決定退休。在瑞士休養一陣子之後,便搬到基輔與妹妹同住。

1868年開始,柴可夫斯基與俄國國民樂派的成員逐漸走得很近。1869年在巴拉基列夫建議之後,便寫了有名的管弦樂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8]。但於此後,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風格越來越偏向西歐風,而逐漸與強調民族素材及風格的國民樂派漸行漸遠。

有一次,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臨陣上場替代指揮他自己的歌劇「女妖」(Enchantress,俄文原文Чародейка,1885年7月),之後便開始常態性的從事指揮工作。克服與生俱來的舞台恐懼症之後,他逐漸開始習慣在舞台上指揮自己的創作,並常在歐洲各地巡迴演出,結識不少當時的音樂家。

1891年,柴可夫斯基受邀至美國指揮自己的作品,當年的5月5日,他在卡内基大厅的開幕儀式中指揮紐約音樂協會交響樂團演出。美國一行中,他也演出著名的《第一鋼琴協奏曲》以及弦樂小夜曲。這首堪稱柴可夫斯基最有名的降b小調鋼琴協奏曲,1874年完成之初受到前同事尼可萊的惡評,也因此一直束之高閣遲遲未演,未料在美國首演卻一炮而紅,從此成為柴可夫斯基的招牌。

1893年,在首演第六號交響曲《悲愴》九天後,柴可夫斯基死於聖彼得堡的家中。有些音樂學家(如Milton Cross及David Ewen)認為,柴可夫斯基對於死亡早有覺悟,而第六號交響曲正是他寫給自己的安魂曲。第一主題之後緊接著快速的弦樂變化旋律以及強而有力的和聲,隨後出現的長號旋律和前後的旋律都沒有關連,此種突兀插入的樂段(non sequitur),一般認為是俄羅斯东正教死者彌撒典型的曲式。

柴可夫斯基於1893年11月6日,即第六交響曲“悲怆”在圣彼得堡首演後九天死亡。他的遺體埋葬在聖彼得堡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的季赫溫公墓,作曲家亞歷山大·鮑羅丁和穆索斯基和格林卡的墓地也在附近[9]。

大部分當時的学者都認為他死于霍亂,很有可能是因為在死前7天曾喝下受到污染的自来水[10]。但是近幾十年來,另外幾種理論逐渐流行起來,一般都相信他自杀的可能性很大[11]。他自殺的原因,可能是法学院校友會對同性戀的抵制運動导致。但也有學者認為他的死因主要是梅克夫人的疏遠,讓他灰心失意所致。

音樂史學家亞歷山德拉·奧爾洛娃(Aleksandra Orlova)在他未出版的《柴可夫斯基點滴》(Tchaikovsky Day by Day)一書手稿中,以口頭證詞做為證據來支持柴可夫斯基死於自殺的推論。他認為柴可夫斯基服用砒霜自殺,所以死亡日期和屍體處理才會遮遮掩掩,產生前後不一的說詞。然而,歐洛娃的論點缺乏書面上的證據,因此受到多方質疑,至今柴可夫斯基的真正死因還是個未解的謎。

英國籍作曲家麥克·芬尼希(Michael Finnissy)以柴可夫斯基生前的最後幾天與死亡為題,作了一部名為「羞恥罪衍」(Shameful Vice)的歌劇。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尤其他對旋律性的重視;他甚至模仿莫札特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对于瓦格纳音乐中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瓦格纳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了声乐,柴可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交响曲[编辑]

管弦乐作品[编辑]

个人生活[编辑]

性取向[编辑]

柴可夫斯基的傳記作者、歷史學家普遍同意他是男同性戀[13][14][15]。莫斯科近郊的「柴可夫斯基博物館」館長波莉達·韋德曼女士(Polida Veydman)表示:「有時讀到或聽到有人说『柴可夫斯基根本不是同性戀,這全是不愛國的科學家造的謡』,只能讓我覺得好笑。否定他是同性戀者很荒謬」。 韋德曼指出,你只要閲讀柴可夫斯基的信函、日記,就會發現,他對自己的隱私,從戀愛到失戀等等都有坦白的描述」[16]。

韋德曼女士表示柴可夫斯基的性傾向和其音樂創作有關。她說:「柴可夫斯基的所有作品都具有濃厚的自傳色彩,他人格上的重要內涵當然在作品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中年以後的柴可夫斯基坦然面對自己的同性戀現實,韋德曼排除作曲家曾因其性取向問題遭受迫害的说法,因為當時俄羅斯的上流社會對於同性戀非常寬容[16]。

儘管俄國總統普京承認柴可夫斯基是男同性戀[17],然而在俄國當前民風下,俄羅斯的文化部和其贊助的傳記電影公然否認柴可夫斯基的性傾向身份[18]。

噩梦般的婚姻[编辑]

在他於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書時,一名偏執的女學生安東妮雅·米露可娃(Antonina Miliukova)以大量情書攻勢瘋狂倒追他,揚言非他不嫁,甚至以死要脅。其實柴可夫斯基根本不記得自己班上有這個學生,但是女學生相當堅持,不斷持續寫信。當時柴可夫斯基迷上普希金的詩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正打算改編成歌劇。由於詩作中的主角叶甫盖尼·奥涅金年輕時拒絕了塔姬雅娜以致後來終生活在悔恨當中,入戲太深的柴可夫斯基將自己想成叶甫盖尼,認為自己不應回絕這段感情。兩人於1877年7月18日結婚[19]。

37歲的柴可夫斯基與妻子安東尼娜·米柳科娃(攝於1877年)

蜜月還沒結束,柴可夫斯基就後悔了,在兩人於7月26日回到莫斯科時,他已經瀕臨崩潰。周遭的朋友們都看得出來他的狀況很不好,但是沒有人知道嚴重性。婚後兩週,他企圖在冰冷的莫斯科河中自殺,但是隨後卻因為受不住寒冷而放棄,也因此染上嚴重的肺炎。精神上完全崩潰的柴可夫斯基逃到聖彼得堡。

他的弟弟安納托利(Anatoly)到聖彼得堡火車站接他時,幾乎認不出面前那個一臉憔悴、瀕臨崩潰的病弱男子就是自己的哥哥。安納托利火速將他送到鄰近的旅館,發作了一陣之後,柴可夫斯基昏迷了整整兩天。這期間他到底做了什麼、說了什麼,除了安納托利之外大概就只有精神醫師知道。醫師建議柴可夫斯基徹底改變生活形態,要他不要想要嘗試改善自己的婚姻,也不要再見新婚妻子。自此之後,柴可夫斯基再也沒有見過安東妮雅,但會定期寄生活費給她,到死為止兩人的婚姻關係都還保持著。

此後的幾年,柴可夫斯基很害怕安東妮雅會將他們兩人分開的內幕公諸於世。安納托利試著說服她去辦理離婚,安東妮雅卻不肯離婚,也不願配合,對外宣稱兩人婚姻破裂的理由是因為柴可夫斯基有外遇。出版商尤爾金森(Pyotr I. Jürgenson)費盡唇舌為柴可夫斯基爭取離婚機會卻始終未果,卻在1880年的夏天發現安東妮雅另結新歡已有半年,還生了孩子,都被丟到孤兒院。安東妮雅在1896年被診斷出有精神病,並於1917年死於併發症。

至於柴可夫斯基,他並不將自己的精神崩潰歸咎於安東妮雅,而相信那是命定的悲劇,是對於他為了結婚而結婚的懲罰。儘管結婚的經驗像是一場夢魘,柴可夫斯基對於婚姻的憧憬卻從未消減。當安納托利訂婚時,柴可夫斯基寫了一封感人的信給他,信中提到「有時候我真的很希望能夠被一個女人溫柔的觸摸與疼愛。我常幻想被一個慈愛的女人所擁抱,我能夠躺在他的腿上親吻著她...」後世的學者認為柴可夫斯基對於妻子的觀念其實是錯誤的,只是想藉由婚姻來取回早逝的母親罷了。

及时的女恩人[编辑]

有人認為她停止資助的原因是因為她發現了柴可夫斯基的同性戀身分,而不是因為破產。不過,她的二女儿亚历山德拉(Alexandra)(她意外地以文字把她的父親嚇死——她寫了一封信告訴父親說姊妹Milochka並不是他的親生女兒)在母親開始資助柴可夫斯基的時候,已經告訴了她柴可夫斯基是同性戀,所以梅克夫人應不會因此而停止資助,她聰明地及極度勤奮地發掘有關柴可夫斯基的一切。有說她對柴可夫斯基一生的感情生活中並不會有女性的存在感到滿意。

據說柴可夫斯基被她的突然終止贊助大受打擊,更一路消沉。終其一生他亦未能了解梅克夫人終止贊助的原因。他所不知的內情,只在冯·梅克家族內流傳。他們同時也是受害者,因為他們在死前未能解開所有誤會。梅克夫人的財政狀況比她向外公開的還要差:她的女婿Shirinsky勒索她,威脅要公開他妻子Milochka父親另有其人的秘密;儿子弗拉基米尔(Vladimir)過度揮霍,要求母親更多的資助。梅克夫人的病情益發嚴重,她染上了結核病,而病菌已經感染到了她的喉頭。在柴可夫斯基過世三個月后,她也步其後塵,窒息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