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冻症早期症状

导读: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简称渐冻症,是一种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就患此病。该病影响大脑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造成运动神经元死亡,令大脑无法控制肌肉运动,肌肉也会因缺乏运动而萎缩。基因解码专家接触了大量案例后表明,渐冻症的治疗首先要从发病根源出发,找到致病基因对症治疗,同时,致病基因的明确,也为后代的优生优育提供了遗传咨询依据。

案例分享

2020年10月,基因解码研究中心接收到来自山东烟台的血液样本,检测项目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致病基因鉴定”。

患者情况:患者伍跃(化名)、男、20岁,据伍跃母亲李女士描述,孩子1年前不知什么原因出现右下肢无力的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检查右侧大腿肌肉最大周长较左侧减少10cm。肌电图检查报告显示神经源性损害,诊断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李女士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惊,家族没有人有相关疾病史,为什么孩子会患病,他之前是那么爱跑爱跳,接下来的路他该怎样去面对。为了明确诊断,医生帮助李女士联系到了基因解码中心,为伍跃进行致病基因鉴定,从基因层面查找病因。

基因解码:工作人员对伍跃的血液样本进行了全面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致病基因分析,基因解码显示:伍跃S**1基因发生杂合致病性突变(c.305G>A,p.Trp102Ter),该突变导致S**1基因第305号核苷酸由G变异为A ,进而影响蛋白功能。家系验证结果显示:伍跃的父母未发现相关基因变异。

基因解读和遗传咨询:基因解码研究表明,S**1基因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致病基因。根据基因解码结果,由于伍跃的父母未发现相关基因变异,考虑伍跃的致病性突变为新发突变所致,如果父母打算要二胎,二胎是不会遗传的。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简介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简称渐冻症,又称为运动神经元病(MND)、夏科(Charcot)病、卢伽雷(Lou Gehrig)病,是一种影响运动神经元的进行性疾病。运动神经元是专门控制肌肉运动的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存在于脊髓和脑中。

《人体基因序列变化与人体疾病表征数据库》中记录,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运动神经元随着时间流逝死亡(萎缩),导致肌肉无力,肌肉萎缩,无法控制运动,也就是我们所了解的“渐冻症”。

美国报告ALS的发病率(每年新发病例)为2/10万~4/10万,患病率为4/10万~6/10万,中国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原因

基因解码研究表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可分为家族遗传性散发性,均由基因突变所致。

在美国和欧洲,C9***72基因突变占家族性ALS的30%至40%;在全球范围内,S**1基因突变引起15%至20%家族性ALS,TA***P和F*S基因突变各占约5%;与家族性ALS相关的其他基因突变各占一少部分。

据估计,60%的家族性ALS患者有遗传性基因突变。C9***72,S**1,TA***P,和F*S基因是运动神经元和其他细胞发挥正常功能的关键。

通过基因解码可以分析不同的基因突变是如何导致运动神经元的死亡,如何引起运动神经元过大而过度敏感导致功能异常。

在一些由于其他基因突变引起的家族性ALS病例中,基因解码确定了导致ALS的机制。一些基因突变导致轴突发育的破坏,轴突是神经细胞(如运动神经元)专门用于传播神经冲动的结构。

轴突结构、形状的改变可能会损害从神经到肌肉的脉冲传播,导致肌肉无力和萎缩。其他突变导致运动神经元中轴突正常功能所需材料的运输减慢,最终导致运动神经元死亡。

额外的基因突变阻止有毒物质的分解,导致其在神经细胞中的积聚。有毒物质的积累可能会损伤运动神经元,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散发性ALS的发病原因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众多的基因突变,增加了ALS的患病风险,导致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改变、降低或丧失。具有ALS高风险基因突变的个体在基因和环境素因素诱发下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临床表现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早期的症状和体征可能非常微弱,以至于被忽视,在没有基因解码的干预下,最早的症状包括肌肉抽搐,抽筋,僵硬或乏力

患者可能会有发音障碍,继而发展为吞咽困难。许多ALS患者由于吞咽困难导致食物摄取减少,长时间生病使得身体的能量需求(新陈代谢)增加,进而出现营养不良。

随着病情的发展,手臂和双腿开始变的纤细,随着肌肉组织萎缩。ALS患者最终失去肌肉力量和行走能力,依赖轮椅,并且越来越需要他人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肌肉无力让患者无法使用手臂,呼吸肌的衰弱导致呼吸困难。大多数ALS患者在ALS首次出现体征和症状后的2〜10年内死于呼吸衰竭,但病情的进展在患者之间的差异很大。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致病基因鉴定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致病基因鉴定”采用基因解码技术,结合国际国内数据库,在高通量测序的基础上,精准分析导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生的上百种致病基因,实现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准确诊断与分型:

(1)对于未发病人群,提示个体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病风险,帮助及早预防,调整心理和环境因素,有效避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发生;

(2)对于患病人群,找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病的基因原因,选择有效、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精准治疗;

(3)对于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家族史的人群,找到致病基因,可以指导优生优育,终止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致病基因在家族的延续,让后代或者二胎不再患病。

此外,正常夫妻也可能携带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基因,在备孕前进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基因解码可以降低和规避后代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风险。

治疗方式

美国基因解码研究人员日前宣布,他们用“基因剪刀”成功“剪掉”了小鼠运动神经元中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致病基因,使携带致病基因小鼠的发病时间推迟、寿命延长,为治疗这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带来新希望。

目前首先可以通过致病基因鉴定查找致病基因,找到对症的治疗药物,在未来3-5年内,相信随着基因矫正技术的完善,可以通过基因矫正项目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实现有效治疗。

适用人群

哪些人群需要进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致病基因鉴定?

1、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相关临床表型的患者

2、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相关临床表型的疑似患者

3、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家族史的人群;

4、生育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儿的夫妇;

5、想了解自身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风险的人群;

6、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高发地区人群。

参考文献

1、姚晓黎,张成.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病因研究进展[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177-179.doi:10.3760/j.issn:1006-7876.2001.03.026.

2、RABIN BA, GRIFFINJW, CRAIN BJ,et al. Autosomal dominant juvenile amyotrophic lateralsclerosis.[J]. 1999,Pt.8(Pt.8):1539-1550.

3、TANRIDAG,T,COSKUN,T, HURDAG,C,et al. Motor neuron degeneration due to aluminium depositionin the spinal cord: a light microscopical study.[J]. 1999,2(2):193-201.

渐冻症是运动神经元疾病,病因尚不是十分明确,20%的病人可能与遗传和基因缺陷有关系,还有一部分与环境因素相关。

渐冻人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中国大约有20万左右的患者,而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许多人在患病早期没有及时治疗,还有不少人觉得手脚发麻就开始恐慌。

其实,这都归于大众对于这个疾病缺乏一定的认知。

所以,我们最需要了解的是如何提高警惕,做到早期识别这种疾病以及对疾病的转归有一定的认识。

渐冻症的五大早期症状:肌无力、肌萎缩、吞咽困难、饮水咳呛、言语不清。

“渐冻人”最早期的表现可能就是不经意的发现肢体的肌肉萎缩,或表现在上肢,突然感觉大拇指力量减弱,如拧不开饮料瓶的盖子,端不起笔记本电脑或者水杯,拧不动家门的钥匙甚至用筷子加不起较重的菜……

或表现在下肢,如腿部略有僵硬感,似乎有一条腿抬不起来,走路时一只脚脚腕向外翻,偶尔摔跤,或者一只脚不会跳跃……

很多患者也能感觉到肌肉会出现不听使唤的“跳动”,“肌肉一跳,心惊胆跳”。

但需要提醒的是:焦虑等情绪也导致肉跳症状,单纯的肉跳,而没有肌肉萎缩无力,一般是良性肌束颤,人们无需过于紧张。

随着疾病的发展,肌肉萎缩越发的严重,最终出现肌无力和运动功能丧失。大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可出现咽喉部肌肉的受累,主要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舌肌萎缩。中晚期的患者可以出现呼吸困难。

但疾病并不会损伤患者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渐冻人能清醒地感知,只要合理使用药物,有效的使用辅具——咳痰机、呼吸机、眼控仪等,还是可以延缓病情的发展并满足日常生活沟通需求。

早期渐冻症发病隐匿,不容易被发现,而且我们毕竟不是神经内科专科医师,是很难依靠自己诊断、排除渐冻症的。

如果出现了上述疑似的症状也不必惊慌,最好去正规的公立医院神经科做全面检查。

渐冻症早期的诊断依赖于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来判断,运动神经元疾病常常表现为上运动元和下运动元同时受损,患者需要进行必要的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包括血清学的特殊抗体检查、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肌肉活检、神经影像学检查等,需要有专科医师进行全面合理的诊治。

不恐慌,祝健康!

如果身体最后不能动了,该怎么办?会怎么样?

这样的想法于很多人而言或许只是假想,但对于渐冻人来说,这却是他们必须思考的日常。

他们患病后肌肉萎缩无力,但大部分人的意识却是清楚的。从四肢不协调到说话进食甚至呼吸都变得困难,他们每天都目睹着自己逐渐走向死亡……

什么原因可能导致渐冻症,发病症状有哪些,如何预防,怎样治疗?6月21日是世界渐冻人日,这些关于渐冻症的知识,一起来了解。

渐冻症早期症状

什么是渐冻症?

2014年,冰桶挑战风靡全球,让“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俗称“渐冻症”)为大众所熟知。渐冻症是运动神经元疾病中最重的一种,被世卫组织列为五大绝症之一。一旦患病,患者好像被冰渐渐冻住,从四肢到躯干,最后直到控制眼球转动的肌肉也都会像被冻住,无法活动。因此,他们也常被称为“清醒的植物人”。

渐冻症的发病症状有哪些?

因为渐冻症早期症状难以察觉,诊断较为困难,所以病人从出现症状到确诊一般需要9-15个月。

患者发病通常从手、脚或四肢开始,然后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最终影响咀嚼、吞咽、说话和呼吸。

渐冻症的早期症状主要包括:行走困难、容易跌倒,腿、脚或脚踝无力、手无力,言语不清或吞咽困难,肌肉痉挛,手臂、肩膀和舌头抽搐,难以抬头或保持良好姿势。所以,如果日常生活中,你无意间发现突然拧不开矿泉水瓶、拿筷子不灵活、剪指甲不方便……那么,注意了,你需要警惕渐冻症!

渐冻症进入中末期后,由于横膈肌和肋间肌的无力导致呼吸衰竭,患者只能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渐冻症早期症状

为什么会患上渐冻症?

目前人类至今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病因。有5%—10%的患者存在基因改变或突变,家族性渐冻症患者和一些非家族性渐冻症患者的基因变异存在很多相似之处,这些基因变异可能会使人们更容易患上渐冻症。

环境因素也可能在渐冻症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有学者认为,某些渐冻症发病与某些金属可能有关,如铅、汞、铝等。

也有研究者认为它与感染和自身免疫有关,因为有感染细菌病毒或一些免疫缺陷的人更容易得病。

从发病的年龄来看,虽然渐冻症在任何年龄人群中均可发病,但中年人和老年人更多见,在40~60岁人群中较常见,发病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另有研究显示,在65岁前,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渐冻症,但在70岁以后,男女发病风险无差异。

如何预防渐冻症?

发病早期症状难以察觉,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特征尚不显现,导致早期诊断困难。加上早期典型症状肌肉明显无力、僵硬,不少渐冻症易被误诊为颈椎病,甚至误诊为其他运动神经元病,如进行性肌萎缩、脊肌萎缩症、原发性侧索硬化症等。

要预防渐冻症,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质锻炼,保持气血通畅是预防此病的关键。同时,要参加适量的体育锻炼,使气血流通,肢体活动有力,脏腑功能旺盛,不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一类的痿证发生。

渐冻症早期症状

渐冻症如何治疗?

虽然渐冻症目前还不能治愈,但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例如,一些物理治疗有助于无力症状的患者咳嗽、吞咽和说话功能维持。如果出现肌肉僵硬、痉挛、抽搐,以及流涎和唾液过多、情绪波动等症状,可给予相关药物对症改善患者症状。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装置能帮助患者呼吸。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药物,也可减缓病情进展。

此外,医生和家属应向患者交代病情进展,注重营养支持和精神护理。鼓励他们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坚持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在能够正常进食时,应注意均衡饮食,摄取充足营养。对于咀嚼和吞咽困难的患者,宜采用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以保证营养摄入,少食多餐。同时还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遵医嘱定期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