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別是指指生理特徵為男性/女性可是卻覺得自己應該是另一個性別進而有想成為另一個性別的慾望

文 / 性別碗粿

y編按:談到多元性別和跨性別,你心裡馬上想到的是什麼?多元成家?同性戀?偽娘?靈魂裝錯身體?還是秀吉的性別就是秀吉的秀吉?如果是生理男性、喜歡女性、沒有變性、社會性別角色為女性、也是全天候女裝的變裝者的話,這樣跨來又跨去到底該該怎麼「歸類」呢?還是其實不該去試圖「歸類」呢?就讓我們一起從這篇文章開始,來從頭認識多元性別和跨性別吧!

最近上檔了一部筆者覺得很讚的台灣電影《阿莉芙》不知道各位是否也看過了呢?對於裡面諸多不同的性別角色,是否眼花撩亂呢?女同性戀的佩貞,怎麼會愛上男兒身的阿莉芙?正哲明明喜歡變裝,難道不是 Gay 嗎?竟然還有女友?搞得頭腦好亂啊啊啊啊~

跨性別是指指生理特徵為男性/女性可是卻覺得自己應該是另一個性別進而有想成為另一個性別的慾望
台灣電影阿莉芙,圖/IMDb。

別擔心!我們一一說分明,讓你看了以後不但會長高、人也變壯、自信心都回到身邊,每次考試都考一百分呢!(誤)

在聊跨性別前,先讓我們搞清楚:性別是什麼?

跨性別是指指生理特徵為男性/女性可是卻覺得自己應該是另一個性別進而有想成為另一個性別的慾望
性別難道就是「秀吉的性別就是秀吉」這麼簡單嗎?source:《笨蛋,測驗,召喚獸》動畫官網宣傳圖。

要談性別多元,就必須先了解什麼是性別。「什麼?性別就是性別呀,有男有女,如同『秀吉的性別就是秀吉』那麼簡單!」我們或許會如此納悶。然而,有別於中文的「性別」一詞日常用法,英文裡談到性別時,至少包括以下兩種不同意涵:

  • 性(sex):指的是跟生理/身體相關的性別,或稱生理性別;包括生理上的女性、生理上的男性,或是生理性別曖昧的陰陽人(雙性人)等等。
  • 性別(gender):指的是我們在社會上表現出的性別身份,或稱社會性別。例如,長髮、溫柔等傳統想像裡的女人樣貌,就是一種社會面向上的性別。

社會面向上的性別?這是什麼意思呢?真是越聽越糊塗了。舉例來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裡,可能有遇過一些女生,她們不但不賢淑、不打扮、一點都沒有「女人的樣子」、甚至可能「man」得要命。這裡所謂「女人的樣子」、「man」,就是社會性別——因為那是社會文化下的性別角色,跟生理性別沒有絕對的關係。只不過,傳統的性別框架裡,「生理面向的性別」與「社會面向的性別」是掛勾在一起的:男人就要有「男人的樣子」、女人就要有「女人的樣子」;這讓許多無法達到要求的人痛苦不已啊(翻桌)。

實際上,即使同樣生而為女性/男性,哪可能只有一種典型的女人/男人的樣子呢?

跨性別是指指生理特徵為男性/女性可是卻覺得自己應該是另一個性別進而有想成為另一個性別的慾望
生理男性不見得就必須表現出典型的男性形象。圖為變裝皇后 Olivia Jones 在漢堡克里斯多福大街紀念日遊行。圖/by Martina Nolte@wikipedia commons。

那跨性別又是什麼碗糕?

現在我們了解 sex 和 gender 兩個詞彙代表的意義了。但是跨性別(TransGender)又是什麼呢?在英文裡, trans 作為字根,代表著跨越的意思。所以從英文來看,跨性別原來是擅長跨越社會性別的朋友呢~

跨性別是指指生理特徵為男性/女性可是卻覺得自己應該是另一個性別進而有想成為另一個性別的慾望
跨性別的標誌。source:Wikimedia

與此相對的,也有跨越生理性別的朋友:變性者(TransSexual)其認同的性別和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不一致,並可能透過醫療等外力去改變身體,以符合自身的性別認同。只不過,基於現實考量,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接受手術或改造自己的身體。

因著上述脈絡,跨性別一詞於二十世紀六零年代被發明出來。早期,它被拿來作為變性者的對照,指的是不想改變生理性別,只在社會性別上做跨越的人。舉例來說,就推廣跨性別一詞貢獻卓著的跨性別運動先驅維吉尼亞.普林斯(Virginia Prince),便以跨性別自稱——她是生理男性、喜歡女性,沒有要變性,卻以女性的社會性別角色生活;同時,她也是變裝者(CrossDresser),全天候著女裝。變裝者(又譯扮裝者)指的是,穿著被社會歸類為異性服飾的人。

可能因為跨性別一詞新奇有趣又好玩(誤),隨著時間演變,其涵蓋範圍逐漸擴大。到了 1992 年,第一屆「跨性別法律與就業政策國際研討會」正式將前述的變性者和變裝者也納入跨性別的定義裡。時至今日,跨性別已成為語彙的大傘,底下包括許多不同次族群:不論是內在的性別認同,或者外在的性別表現(像是社會性別、性別裝扮等等),只要跟男女二分的主流社會期望不同,均可被涵蓋在跨性別底下。[1]

跨性別是指指生理特徵為男性/女性可是卻覺得自己應該是另一個性別進而有想成為另一個性別的慾望
跨性別大傘,圖片來源[2]。

「什麼?我一直以為跨性別就是靈魂裝錯身體,想要變性的人耶?」或許有人會這麼問。可能因為相對來說變性者的曝光度較高、在跨性別運動中比較凸顯,所以容易造成這樣的誤解。實際上,跨性別的內涵可是更豐富、更多元喔~有興趣的朋友亦可參考美國心理學會對跨性別的介紹[3],裡面討論了許多跨性別的次族群。

關於性別跨越的歷史與文化

可以猜得到,在性別重置手術(Sex Reassignment Surgery,俗稱變性手術)以及相關醫學技術問市前,人們無法想像變更性別是怎麼回事。所以在電影《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中所描述的年代之前,其實並沒有變性的概念。

但是在跨性別這一詞彙被發明前,難道就沒有跨性別嗎?跨越性別的概念跟變性一樣都是近代的產物嗎?這個答案是否定的。

羅提凡.保羅(Lotte Van de Pol)和魯道夫.戴克(Rudolf Dekker)在 1989 年的研究中,發現光十七、十八世紀的荷蘭,就有一百多起女性偽裝成男性的案例——這還只是有留下文字紀錄的。其中一個事件是這樣的:十八世紀,瑪莉亞.安特衛普(Maria van Antwerpen)偽裝成男性從軍,還跟一位不知其生理性別的女性結婚;後來在 1769 年被法庭以「改變姓名與身份之下流嚴重詐欺」、「嘲弄婚姻的神聖性和人類法則」定罪。安特衛普在審判中表示自己「並不像其他女性,因此最好作男性打扮」、即使自己擁有「女性的外表」,但內在本質是個男人。

跨性別是指指生理特徵為男性/女性可是卻覺得自己應該是另一個性別進而有想成為另一個性別的慾望
一群在孟加拉國的閹人(Hijras),圖/by USAID@wikipedia commons。

社會性別的跨越不但早就有之,在許多文化裡,男女也不是唯二的性別選項。在印度,閹人(Hijras)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屬於男女之外的第三性。以往,他們被認為擁有特殊的祝福或詛咒能力,在重要節慶載歌載舞,賺取報酬。然而,在近代英國殖民統治之後,或多或少因為基督教文化影響,閹人的地位每況愈下,位於社會的最底層。

北美原住民中,存在雙靈(Two-Spirit)的概念——簡而言之,同時擁有兩種性別靈魂的人。他們的服飾往往融合了男女兩性的服飾特徵,並被視為擁有特殊的藝術和精神特質,能夠成為兩性間的調停者。薇妮莎.貝爾德(Vanessa Baird)在著作《性別多樣化》(The No-Nonsense Guide to Sexual Diversity)一書中,這麼提及北美原住民裡扮演傳統男性角色的女性:「在育空(Yukon)地區,拒絕婚姻和生育子女的女性,常常作男性裝扮並參與狩獵行動。蘇族(Sioux)的女性也是如此,她們成為戰士並且和女人結婚。在加拿大的卡斯卡族(Kaska)印第安家庭中,父母會將其中之一個女兒撫育為戰士,而她則會和其他女人發生性行為。」

跨性別是指指生理特徵為男性/女性可是卻覺得自己應該是另一個性別進而有想成為另一個性別的慾望
北美原住民中,存在雙靈(Two-Spirit)的概念,圖/by Lorenzo Tlacaelel@fickr。

不只北美原住民,台灣原住民也有著自己的性別體系。交通大學的林文玲老師,曾仔細探討現代居住在部落、生理性別為男性的原住民「姊妹」:「這些『姊妹』朋友生活在屏東縣的原住民鄉鎮,族群身分大多為排灣族或魯凱族,職業屬性多為勞工、農牧業或美髮、零售業。當她們以族語交談時常互稱彼此為『a-dju』,這些『a-dju』漢譯為『姊妹』,在性別氣質的表現上有著較為女性化的傾向,衣著、打扮與言談舉行較一般男性更為中性或陰柔(但,也有看起來很 man 的姊妹)。這些朋友大多沒有變換性別的打算。」[4]

必須注意的是,上述例子大都擁有特定文化與歷史脈絡,不見得適用現代西方的「跨性別」角度去解讀;但無疑地,社會性別的跨越由來已久,許多文化對性別的看法也自成一格,不是只有男女兩種選擇。這些例子跟我們認知的跨性別一樣,都呈現出人類社會裡,男女兩性框架之外的豐富多元樣貌。

同性戀與跨性別的差異為何?

另一方面,這些跳脫男女二元規範的個體,在跨性別概念尚未發展並獨立出來之前,往往與同性戀被歸在一起。知名女性主義者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在她的女性主義經典名著《第二性》的女同性戀章節裡,便這麼描述女同性戀薩洛塔:「她和父親一起長途旅行時總是一副男性裝扮。她熱衷於運動、飲酒,還逛妓院。……她說:『我對女性服飾有一種說不出的反感。』……她愛上了一個年輕的教師,在一次隆重的婚禮中和她成了婚,這個女孩子和全家都認為她是一個男人。她的岳父有一次偶然發現她有個彷彿在勃起的東西(可能是假陰莖)。她也刮鬍子,不過這是個形式問題。……她不時用塞滿棉絮的長褲當作陰莖。」

在《第二性》的年代,並沒有跨性別族群的概念;於是乎,如果跨性別剛好喜歡生理上的同性,被歸類為同性戀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在現代,兩者的差異已被討論許多,跨性別者也並不總是喜歡生理上的同性;換言之,與薩洛塔類似狀況的跨性別者,仍然有可能喜歡男性,同時也想成為男性——社會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傾向並無絕對關係。不過,需要強調的是,跨性別和同性戀的分界,並非總是清楚的:在個人層次,很多時候可能是曖昧模糊的,端看當事人的自我認定。例如,有些由女跨男的跨性別者,年輕時會認為自己是陽剛女同性戀,後來經過摸索,才發現自己更適合當個跨性別者。

性別光譜與 LGBT

到目前為止,我們談論了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傾向。這四者都屬於性別的不同向度,並無絕對的連帶關係。傳統性別刻板印象認為,生理性別男性的人,表現得一定像個男人、認同自己是男性、喜歡女性;反之亦然——但從生活經驗我們卻知道性別特質並非總是如此截然二分。

美國性學專家金賽(Alfred Charles Kinsey)博士便不用二分法界定人類的性傾向,改而制定所謂的金賽量表,將人的性取向從零到六分成不同程度。零是完全的異性戀、六是完全的同性戀,零到六中間則是異性戀和同性戀傾向均有。到了現今,金賽量表的概念更被擴充到其他不同性別向度。

真實社會裡,各色各樣的人都有,擁有不同的性別特質;每個人都可以在上述不同的性別向度中,找到自己適合的位置,不見得要位於光譜的兩個極端。台北市曾出版的認識同志手冊中,便曾提及類似的概念。

跨性別是指指生理特徵為男性/女性可是卻覺得自己應該是另一個性別進而有想成為另一個性別的慾望
台北市認識同志手冊中曾經出現的圖表。此表將性別特質畫分成生理性別、性別認同、性別氣質和性傾向四個面向;當然,也可以有不同的畫法,或者加入更多類別與社會議題。圖片來源。

上述諸多性別面向,各自延伸出不同的議題。生理性別非典型的男和女,是陰陽人/雙性人議題;性別認同、社會性別或性別裝扮不符合生理性別,是跨性別議題;性傾向不是異性戀,則是同性戀/雙性戀議題。其中,同、雙性戀和跨性別常被放在一起討論,合稱 LGBT(Lesbian:女同性戀;Gay:男同性戀;Bisexual:雙性戀;Transgender:跨性別),有時亦加入陰陽人/雙性人(Intersex)成為 LGBTI。

就台灣的用語習慣,「同志」一詞原常用來指稱同性戀者;然而近年來,隨著同性戀之外的性少數主體現身,「同志」也會作為性少數族群、或LGBT社群的統稱,依文字或語境脈絡而定。例如,每年在台北舉辦的「台灣同志遊行」,英文名稱便為 TAIWAN LGBT Pride。

跨性別是指指生理特徵為男性/女性可是卻覺得自己應該是另一個性別進而有想成為另一個性別的慾望
生理性別不是只有男女那麼簡單。《科學人》雜誌英文版(Scientific American)在 2017 年 9 月的文章裡,討論生理性別的多樣性光譜,並整理成如上示意圖(資料來源)。同樣內容則發表於《科學人》台灣中文版 2017 年 10 月號。

性別觀念的演進

科學發展日新月異,如果我們同意,對世界的認知隨時會因為新知識的產生而改變;那麼,我們便沒有理由認為,對性別的理解亙古不變,不會隨著研究的進展而更新。

舉例來說,十八世紀的科學家,當發現男性的大腦平均較女性的大腦更重時,認為這是男性比女性聰明的證據——但現在我們已不這麼想。又如,著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 1935 年針對部落的研究發現,生理性別和性別氣質、社會性別並沒有絕對的關係;即使生理結構都是男性/女性,在美國、紐幾內亞或其他地方,表現出來的性別角色可以非常不同——社會文化參與了性別角色的塑造。

跨性別是指指生理特徵為男性/女性可是卻覺得自己應該是另一個性別進而有想成為另一個性別的慾望
同、雙性戀和跨性別常被放在一起討論,合稱 LGBT(Lesbian:女同性戀;Gay:男同性戀;Bisexual:雙性戀;Transgender:跨性別),圖/by Maiconfz@pixabay。

以往,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性別氣質、性傾向等掛勾在一起,組成性別刻板印象套餐;一旦生理性別決定了,你的其他性別特質就必須照刻板印象走,否則會受到社會的異樣眼光或打壓。現在,我們愈來愈認知到,每個人的性別特徵都有所不同,性別差異是光譜式的,而非傳統二元式的;社會性別的跨越也是跨時代、跨文化的現象。

電影《阿莉芙》裡的每個角色,在性別光譜上都有自己的位置——而且他們也無法用傳統二元的性別觀來描述。會變裝的正哲,當然可能是異性戀;身為女同性戀的佩貞,也不見得只能喜歡生理上的女性——心理女性的阿莉芙可是嬌媚極了!當傳統二元性別理論無法好好解釋真實世界,我們就知道該有更新更好的理論了!

跨性別是指指生理特徵為男性/女性可是卻覺得自己應該是另一個性別進而有想成為另一個性別的慾望
source:阿莉芙ALIFU, THE PRINCE/SS 粉絲頁

最後,必須要強調:社會裡的整體性別樣貌,雖受文化影響,卻並不表示在個人層次,我們可以透過外力、或違反當事人意願的方式,去改變其性別表現。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容我們下次再談吧。

備註:

  1. 這邊基本上參考的是美國心理學會的定義。又,一個人是否為跨性別必須依當事人認定,而非外人決定。
  2. 陰陽人/雙性人(intersex)雖也偶被納入跨性別大傘之下,但因陰陽人/雙性人運動的活躍,加上其議題的獨特性,所以近來其常獨立於跨性別之外,另成一個族群。
  3. 雖有中文版本,但該中文版本翻譯實在不佳,容易造成誤解。故僅放上原文連結。
  4. 請參考論文《部落「姊妹」做性別:交織在勞動生產與社會連帶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