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三 地 1000 大 企業 排行 榜

  1. 首頁
  2. 財經

今周刊:台積電榮登兩岸三地企業市值第一 新能源產業發展強勁

位居排行第二的中國騰訊市值12.2兆元,中企貴州茅台以10兆元身價拿下第三。

兩岸 三 地 1000 大 企業 排行 榜

台積電勇登《今周刊》「2022兩岸三地市值一千大企業排行」榜首。(圖/路透社)

(台灣英文新聞/財經組 綜合報導)《今周刊》「2022兩岸三地市值一千大企業排行」調查顯示,半導體龍頭台積電19年來首度擠下中國娛樂巨頭騰訊,榮登寶座,台灣企業上榜數更創8年新高。

據《今周刊》新聞稿,今年共有92家台灣企業上榜,創下8年來最佳成績,其中進入前50排行的台灣企業有三家,分別為以14.5兆新台幣市值首度摘下桂冠的台積電,以1.43兆元居38名的鴻海集團,以及1.36兆元居40位的聯發科。這也是19年來首度有台灣企業衝上排行榜首。

因疫情帶動全球消費性電子需求,全球最大電子紙企業元太科技首次進榜,市值成長率更高達193%,為台灣第一、兩岸第14高。

據排行榜公佈資訊,位居排行第二的中國騰訊市值12.2兆元,中企貴州茅台以10兆元身價拿下第三。

然而,相較往年,前三大企業的市值皆呈現負成長,分別下降了7.3%、44.31%和12.45%。報告指出,中國經濟與供應鏈飽受「清零」政策衝擊,中國科技業的下跌部分源自中國政府對科技巨頭的重擊。

報告還指出,「新能源」相關企業表現亮眼,入榜的39家企業中,有13家是首次上榜。《今周刊》認為,中國多項能源政策帶動了新能源產業的商機與題材。

最新兩岸三地1000大企業出爐!台積電衝上第3名,僅落後這兩家企業

撰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2020年《今周刊》「兩岸三地市值1000大」排行榜出爐,與去年的榜單相比,除了各企業一整年的營運表現是重要因素外,疫情對股市的衝擊亦大幅影響本次排名。

以截至今年4月20日的情況分析,過去一年來,台股加權指數下跌3.6%、中國上證指數下跌11.3%、香港恆生指數下跌18.8%,讓今年成為本調查近年來罕見出現「不退步、排名就會進步」的一年。

阿里、騰訊、台積電 包辦前三大

雄踞在金字塔頂端的,是連續四年占據前兩名、各項損益數據都十分亮眼的阿里巴巴與騰訊;尤其是阿里巴巴,充分展現即使創辦人馬雲退休,依然能持續向上的實力。

在2019年榜單中,阿里巴巴、騰訊分別以14.8與14.7兆元新台幣(下同)市值,大幅領先第3名中國工商銀行的9.3兆元;今年,這段差距進一步擴大,阿里巴巴市值17.1兆元、騰訊15.1兆元,遙遙領先第3名的台積電1倍以上;台積電市值7.9兆元、成長率14.3%,排名從第6躍升至第3。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2019年中國線上零售消費金額約10.6兆元人民幣,超過當年整體零售額41兆元人民幣的25%。也就是說,這個地表最大的零售市場,去年有4分之1的消費行為是在網路發生。而這樣的勢頭,隨著今年第1季實體經濟活動被暫停,只會更猛。

第1季結算,中國整體零售額較去年衰退19%,線上零售則逆勢成長6%。疫情摧殘中,依附在網路線上的經濟活動,成了中國GDP(國內生產毛額)的唯一亮點。

2019年興起的「直播帶貨」與「萬物即時送」的快經濟熱潮,普遍被認為是中國電商的下一個風口,今年以來,這道風口又因為疫情的推波助瀾而更顯火爆。然而,若將目光拉遠些,這股風潮背後所反映的,其實僅僅是中國近年「在線經濟」高速發展下的一面縮影。

大工程:新基建
力拚改變國運 加快5G商用步伐

「新基建」是中國今年以來很夯的詞彙。中國媒體對這3個字另有形容:「改變國運的超級工程」!

「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2018年底,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以國家主席習近平為首的中共領導層,對未來一年中國產業的發展策略做出了這樣的宣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一詞首次登場。今年3月底,中國工信部公布發布白皮書,強調官方預計在2025年底之前,至少在「新基建」領域投資人民幣10兆元(約新台幣42兆元)。

對此,鑽研中國產業發展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副研究員吳明澤解釋,新基建一方面是延續2016年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另一方面,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中國對外經貿環境愈來愈嚴苛,中國政府希望加速自主創新的步伐,「官方口號從『中國製造2025』變成『中國標準2035』,由此,可以看出一絲端倪。」

而伴隨今年疫情無預警爆發以來,新基建更是被多次強調,「中國出口已被貿易戰打得亂七八糟,現在東西又賣不出去,消費和出口都大幅衰退,能救經濟的,只剩下政府支出了。」吳明澤表示。

新風口:在線經濟
快速提振內需 中國產業唯一亮點

回到「在線經濟」,某種程度來說,在新基建的大格局戰略中,在線經濟是最快、最早,也最能讓新基建快速提振中國內需的應用方案。4月13日,上海市政府發布了《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列出如在線醫療、無接觸配送等12大發展重點,中國官媒《新華社》立即評論,「上海瞄準『新基建』,打造在線新經濟發展高地。」

事實上,上海官方也在政策說明中指出,之所以選在此時推出該方案,固然有因應疫情與上海經濟發展的需要,惟背後著眼的,正是上海發展在線經濟的「新基建」基礎已漸趨成熟。

至此,被寄予「改變國運」期待的新基建,與疫情蔓延下中國經濟唯一亮點的「在線經濟」,儼然已經連成一線。簡單來說,「新基建」是中國政府應對近年各種內外挑戰、重新打造經濟地基的藍圖框架;而「在線經濟」,則將是新基建最快發酵的應用場景之一。

變數多:轉型不順
新基建規模小 新增就業機會有限

只是,中國的「在線經濟」要能穩定發展,相當程度仍須仰賴中國「線下實體經濟」的養分供給;不過,影響目前中國實體經濟「養分供給」的最大變數,是近年一再被市場提起的經濟結構轉型問題。

據中國官方統計,去年中國人均GDP正式超越1萬美元,離世界銀行定義的「高收入經濟體」門檻僅一步之遙,但吳明澤指出,綜觀歷史,許多國家走到這個階段時,因無法克服經濟轉型的種種問題,都會落入所謂的「中等所得陷阱」。

「中國人口紅利不再,經濟下行的趨勢愈來愈明顯,傳統基建的投資效率愈來愈差,債務問題更持續惡化。」吳明澤表示,以上種種,儘管部分是老生常談,卻無疑是中國當前經濟發展最迫切的課題。

內外挑戰的確艱難,但從今年「兩岸三地1000大排行」的變動狀況來看,以「新基建」為渾厚暗湧、以「在線經濟」為第一波巨浪的經濟逆襲,正在逐漸成形。未來數年的中國經濟突圍戰略中,「在線中國」,必然會是主旋律之一。(閱讀全文… )

最新兩岸三地1000大企業出爐!台積電衝上第3名,僅落後這兩家企業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220期)

更多今周刊文章
圖解4大紓困方案》你適合哪種?如何申請?一次搞懂
取得武漢肺炎病毒「關鍵發現」前夕...華裔學者遭謀殺,兇手疑犯案後自殺
夭折的羅志祥商業帝國:一文試算時間管理大師出軌的成本有多高?
武漢肺炎何時在台結束? 新加坡預估是5月7日 但要小心這件事
買這兩檔ETF和年金險,4招每月穩領5萬生活費!

更多財經相關新聞
工作無加保紓困6日起申請 關鍵在排富
1萬怎麼領 陳時中也說難算 民眾罵翻
寶成無薪假6月起實施 事假、減班二選一
國銀三月與首季獲利 史上跌最大
我外匯存底 升至全球第4高

今日最夯新聞流量前3名
現場直擊!申請一萬 氣到不領了
科技少東爆偷情 當街擁抱親吻
川普鐵了心「死更多人也沒辦法」

今日推薦影音

日前台股破萬點,投資人開心台股終於復甦之際,台商市值在兩岸三地的排行中卻直直落。根據《今周刊》今(29)日公布的「兩岸三地1000大企業排行榜」,台灣企業僅65家上榜,遠低於往年,更是12年來台灣企業上榜企業家數最少的1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今周刊》所做的「兩岸三地1000大企業調查」以台灣、香港、上海及深圳4地交易市場的上市櫃公司為統計樣本,根據每年報告公告前1周的收盤市值為排名依據,此調查自2004年開始,至今已是第12年。 

兩岸 三 地 1000 大 企業 排行 榜

調查結果指出,由於中國股市當紅,中國上市公司上榜數量多達657家,台灣掛牌的公司卻僅上榜65家,為歷年最低。其中去年唯一擠進前10名的台積電由第9名跌至今年的12名;在台市值第2的鴻海則由去年的第25名跌至第42名,而台灣僅有5家企業進入前100名,去年市值第3的聯發科則跌至第101名,台灣企業競爭力衰退可見一斑。

觀察兩岸三地前10大企業,除了第1名的中國石油及第3名的中國移動、第7名騰訊控股外,幾乎清一色是銀行業,而前20名中也可以發現以「國企」居多。《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分析,台灣企業不進則退的主要原因為中國深滬股市暴漲造成市值大增所致,中國透過金融業鞏固競爭力,是中國資本市場走向世界的一大步。

兩岸 三 地 1000 大 企業 排行 榜

至於台灣企業的出路為何?中經院WTO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表示,榜上以中國國企居多,而中國的整體政策是傾國家之力扶植國企,因此不論檯面上或檯面下都有許多補助措施,這些都是台灣很難做到的。李淳認為,雖然台灣企業難以在規模上與中國競爭,但台灣可以想辦法從獲利率等競爭力指標上著手。

對於台灣目前經貿遇到的主要問題,李淳認為是民眾普遍對於政府信任感不足,他舉中研院朱敬一的文章為例,問「如果推動亞投行的人是柯P呢?」好比因美牛、美豬問題卡關的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定),如果政府能像台北市長柯文哲一樣取得人民的信任並提出配套措施,也許美牛、美豬也不再會是阻礙。

兩岸 三 地 1000 大 企業 排行 榜

中經院WTO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表示,中國的整體政策是傾國家之力扶植國企,許多補助措施是台灣很難做到的。(葉瑜娟攝)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