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 維 儂 的 少女

亞維農的少女》(法語:Les Demoiselles d'Avignon;西班牙語:Las señoritas de Aviñon)是西班牙畫家巴伯羅·畢卡索的名作之一,由其於1907年在西班牙的妓院中所繪。亚维农是巴塞罗那的一条街,起初毕加索想画几名街边的妓女,最后画成了五名半抽象的裸体少女和一组静物。畫中左面的三名少女較為貼近自然的西班牙女子,而右面的兩名則似乎戴著非洲面具。据畢加索所說,這些面具是為了展現出一種強烈的、近乎野性的力量。[1][2]

亞維農的少女
亞 維 儂 的 少女
藝術家巴伯羅·畢卡索
年份1907年
類型布面油画
收藏地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此畫抛棄了透視法,轉而使用平板的原始主義畫法。此這幅原始立體主義畫作被認為是後來的立體主義與現代藝術的發端之一。此畫爭議頗大,就算是畢卡索的朋友也有人對此抱持批評的態度。馬蒂斯認為這幅畫不過是個糟糕的玩笑,而喬治·布拉克最初也不喜歡這幅畫,但後來卻對其進行了大量研究。[3][4] 此外這幅作品與塞尚的《沐浴者》、高更的《野蠻人》及格雷考的《揭開第五印》的相似性也廣為後世評論家所議論。

這幅在「洗濯船」中完成的作品,1916年首次在法國人安德烈·萨尔蒙組織的昂当沙龙(Salon d’Antin)裏向公眾展出[5],不過薩爾蒙在1912年就曾提過這幅作品。同時,他給予了現時通用的《亞維農的少女》一名,以取代最初的《亞維農妓院》(Le Bordel d’Avigno),減輕其對公眾的衝擊。[3][6] 而畢加索常稱其為「我的妓院」(mon bordel)[5],並一直不喜歡薩爾蒙的標題。

目前《亞維農的少女》藏於美國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內,該館1939年購得此畫。

参考文献编辑

  1. ^ Sam Hunter and John Jacobus, Modern Art, Prentice-Hall, New York, 1977, pp. 135–136
  2. ^ Gina M. Rossetti, Imagining the Primitive in Naturalist and Modernist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006, ISBN 0826265030. [2016-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3. ^ 3.0 3.1 John Golding, Visions of the Moder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ISBN 0520087925
  4. ^ Emily Braun, Rebecca Rabinow, Cubism: The Leonard A. Lauder Collec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14, ISBN 0300208073
  5. ^ 5.0 5.1 Picasso's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dited by Christopher Green,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University of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6. ^ Archives de France,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Pablo Picasso, 2007 (French). [2016-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9).

外部連結编辑

  •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on the MoMa website

亞維農的少女
亞 維 儂 的 少女
藝術家巴伯羅·畢卡索
年份1907年
類型布面油畫
收藏地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亞維農的少女》(法語:Les Demoiselles d'Avignon;西班牙語:Las señoritas de Aviñon)是西班牙畫家巴伯羅·畢卡索的名作之一,由其於1907年在西班牙的妓院中所繪。亞維農是巴塞羅那的一條街,起初畢加索想畫幾名街邊的妓女,最後畫成了五名半抽象的裸體少女和一組靜物。畫中左面的三名少女較為貼近自然的西班牙女子,而右面的兩名則似乎戴著非洲面具。據畢加索所說,這些面具是為了展現出一種強烈的、近乎野性的力量。[1][2]

此畫拋棄了透視法,轉而使用平板的原始主義畫法。此這幅原始立體主義畫作被認為是後來的立體主義與現代藝術的發端之一。此畫爭議頗大,就算是畢卡索的朋友也有人對此抱持批評的態度。馬蒂斯認為這幅畫不過是個糟糕的玩笑,而喬治·布拉克最初也不喜歡這幅畫,但後來卻對其進行了大量研究。[3][4] 此外這幅作品與塞尚的《沐浴者》、高更的《野蠻人》及格雷考的《揭開第五印》的相似性也廣為後世評論家所議論。

這幅在「洗濯船」中完成的作品,1916年首次在法國人安德烈·薩爾蒙組織的昂當沙龍(Salon d’Antin)裏向公眾展出[5],不過薩爾蒙在1912年就曾提過這幅作品。同時,他給予了現時通用的《亞維農的少女》一名,以取代最初的《亞維農妓院》(Le Bordel d’Avigno),減輕其對公眾的衝擊。[3][6] 而畢加索常稱其為「我的妓院」(mon bordel)[5],並一直不喜歡薩爾蒙的標題。

目前《亞維農的少女》藏於美國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內,該館1939年購得此畫。

參考文獻[編輯]

  1. ^ Sam Hunter and John Jacobus, Modern Art, Prentice-Hall, New York, 1977, pp. 135–136
  2. ^ Gina M. Rossetti, Imagining the Primitive in Naturalist and Modernist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006, ISBN 0826265030. [2016-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
  3. ^ 3.0 3.1 John Golding, Visions of the Moder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ISBN 0520087925
  4. ^ Emily Braun, Rebecca Rabinow, Cubism: The Leonard A. Lauder Collec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14, ISBN 0300208073
  5. ^ 5.0 5.1 Picasso's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dited by Christopher Green,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University of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6. ^ Archives de France,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Pablo Picasso, 2007 (French). [2016-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9).

外部連結[編輯]

  •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on the MoMa website

規範控制
亞 維 儂 的 少女

  • WorldCat Identities
  • BNF: cb12076515r (data)
  • GND: 4250670-0
  • LCCN: n98087119
  • SUDOC: 029060648
  • VIAF: 181566483

巴勃羅·畢卡索

時期

  • 藍色 (1901–1904)
  • 玫瑰 (1904–1906)
  • 非洲 (1907–1909)
  • 立體派 (1910–1919)

亞 維 儂 的 少女

作品列表

  • 1889-1900
  • 1901-1910
  • 1911-1920
  • 1921-1930
  • 1931-1940
  • 1941-1950
  • 1951-1960
  • 1961-1970
  • 1971-1973

主要作品

  • 《手捧白鴿的兒童》(1901)
  • 《雙手交叉的女人》(1902)
  • 《老吉他手》(1903)
  • 《迪索多肖像》(1903)
  • 《蘇珊寶殊的肖像》(1904)
  • 《演員》(1904)
  • 《馬戲演員之家》(1905)
  • 《拿著煙斗的男孩》(1905)
  • 《Les Noces de Pierrette》(1905)
  • 《牽馬的男孩》(1906)
  • 《亞維農的少女》(1907)
  • 《鴿子與豌豆》(1911)
  • 《Bottle, Glass, Fork》(1912)
  • 《三個音樂家》(1921)
  • 《讀信的人》(c.1921)
  • 《三個舞蹈者》(1925)
  • 《沃爾拉系列》(1930-37)
  • 《La Lecture》(1932)
  • 《夢》(1932)
  • 《裸體、綠葉和半身像》(1932)
  • 《黑色扶手椅中的裸女》(1932
  • 《入睡的少女》(1935)
  • 《格爾尼卡》(1937)
  • 《佛朗哥的夢與謊言》(1937)
  • 《Woman in Hat and Fur Collar》(1937)
  • 《哭泣的女人》(1937)
  • 《瑪雅與玩偶》(1938)
  • 《朵拉與小貓》(1941)
  • 《公牛頭》(1942)
  • 《The Charnel House》(c.1944-48)
  • 《女人頭像 (朵拉瑪雅)》(1950s)
  • 《朝鮮大屠殺》(1951)
  • 《絲威特》(1954)
  • 《堂吉訶德》(1955)
  • 《宮娥圖》(1957)
  • 《傑奎琳》(1961)
  • 《畢加索與芝加哥》(1967)

伴侶

  • 弗朗索瓦·吉洛
  • 歐嘉·科克洛瓦
  • 吉妮薇芙·拉波特
  • 朵拉·瑪爾
  • 瑪麗-德雷莎·華特
  • 賈桂琳·洛克
  • 費爾南德·奧利弗
  • 伊娃·谷維

家人

  • 帕洛瑪·畢卡索
  • 裘斯·路伊茲·伊·布拉斯可

同事及好友

  • 卡洛斯·卡薩吉瑪斯
  • 亨利·馬蒂斯
  • 傑米·薩瓦特斯
  • 喬治·布拉克
  • 朱立歐·岡薩雷斯
  • 馬克斯·雅各布

贊助人

葛楚德·史坦

博物館

  • 畢加索博物館 (巴黎)
  • 格里馬迪城堡
  • 畢加索博物館 (巴塞羅那)
  • 畢加索博物館 (昂蒂布)
  • 馬拉加畢加索博物館
  • 畢加索基金會出生故居博物館

參見

  • 狂愛走一回
  • 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