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中華民國
行政區劃單位‎
省(虛級化)










相關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模板)
原中華民國公告疆域
簡易版行政區劃表

  • 查看
  • 讨论
  • 编辑

直轄市(中華民國)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1臺北市

3新北市

6桃園市

4臺中市

5臺南市

2高雄市

分類一級行政區劃
位置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中華民國
數量6直轄市 (#1 臺北 #2 高雄 #3 新北 #4 臺中 #5 臺南 #6 桃園)
人口——
面積——

中華民國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中華民國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
政府(沿革)

憲法

  • 中華民國憲法(憲政史)
  •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 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直接選舉與罷免
    • 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
  • 國民大會(已凍結)
  • 一府五院

總統

  • 總統:蔡英文
  • 副總統:賴清德

  • 總統府
    • 秘書長:李大維
    • 資政
    • 國策顧問
    • 戰略顧問
    • 國史館
    • 中央研究院
  • 國家安全會議
    • 主席:蔡英文
    • 秘書長:顧立雄
    • 國家安全局

行政

  • 行政院(內閣)
    • 院長:蘇貞昌
    • 副院長:沈榮津
      • 秘書長:李孟諺
      • 政務委員
    • 行政院會議
    • 中央行政機關(部會)

立法

  • 立法院(國會)
    • 院長:游錫堃
    • 副院長:蔡其昌
      • 秘書長:林志嘉
      • 立法委員
    • 立法院會議

司法

  • 司法院
    • 院長:許宗力
    • 副院長:蔡炯燉
      • 秘書長:林輝煌
      • 司法院大法官
    • 司法院會議
    • 憲法法庭
    • 最高法院
    • 最高行政法院
    • 懲戒法院

考試

  • 考試院
    • 院長:黃榮村
    • 副院長:周弘憲
      • 秘書長:劉建忻
      • 考試委員
    • 考試院會議
    • 考選部
    • 銓敘部
    •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

監察

  • 監察院
    • 院長:陳菊
    • 副院長:李鴻鈞
      • 秘書長:朱富美
      • 監察委員
    • 監察院會議
    • 審計部
    • 國家人權委員會

地方自治

  • 行政區劃(沿革)
  • 地方政府
    • 省(已虛級化)/直轄市
      • 縣/市


政治

政黨

  • 中華民國政黨(列表)
    • 立法院政黨:
      • 民主進步黨
      • 中國國民黨
      • 台灣民眾黨
      • 時代力量

選舉與罷免

  • 中央選舉委員會
  • 中华民国选举
    • 總統、副總統選舉
    • 立法委員選舉
    • 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 中華民國罷免
  • 中華民國公民投票
    • 全國性公民投票
    • 地方性公民投票

其他相關條目

  • 中華民國外交
  • 中華民國軍事
  • 海峽兩岸關係(關係史)
    • 臺海現狀
    • 臺灣問題

直轄市是中華民國的第一級行政區劃,由行政院直轄;根據《地方制度法》的規定,在人口聚居達125萬人以上,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置之。目前共設有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6個,俗稱「六都」。[1]

直轄市之下設區,屬於第三等級(鄉級)行政區劃,而直轄市與區之間不設第二等級(縣級)的行政區劃;這是沿用民國19年(1930年)頒布的《市組織法》之規定,但臺北市曾管轄的陽明山管理局為唯一的例外。區之下設里,里之下再設有鄰。直轄市下設的行政區劃,均不具備地方自治團體身分(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例外)。

國際上對於直轄市(英語:Municipality[註 1]有不同的定義,小至一個村,大到一個省或獨立州,皆可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因定位因素,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英譯為「Special Municipality」。

沿革[编辑]

直轄市之制度源於中華民國政府於1921年《市自治制》中所稱之特別市;1930年施行之《市組織法》將其改稱為院轄市(意即行政院直轄之都市,但仍俗稱直轄市),在本法中,特别市的地方自治權力被大量削減,市長自開放直選前皆改由行政院直接派任(官派簡任)。1994年政府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通過《直轄市自治法》,正式稱為直轄市,市長開放人民直選。1999年又改成以《地方制度法》為設立直轄市的法源依據。2010年縣市合併、五都改制時,臺中市、臺南市、新北市就是以此新法為法源依據升格為直轄市。2014年桃園縣升格為桃園市。

國民政府與遷台前[编辑]

國民政府完成北伐統一全國後,先在民國17年(1928年)頒布《市組織法》和《特別市組織法》,並將全市最高行政機關定名為「市政府」、最高民意機關定名為「市參議會」;後於民國19年(1930年)制定新的《市組織法》,將「市」分為院轄市(即原之特別市;日後再改稱直轄市)和省轄市。院轄市與省同級,省轄市則與縣同級。設置院轄市一般要求人口需达到一百萬人,省轄市為二十萬人,但有若干虽人口不足百万但因其他条件而设立的院轄市。

中華民國在1949年政府遷台前設立院轄市時程表
日期增加減少直轄市總數目備註
1927年 3月 上海特別市 3 由淞滬商埠改制,自江蘇省析置
4月 武漢特別市 自湖北省析置
5月 南京特別市 自江蘇省析置
1928年 6月20日 北平特別市、天津特別市 5 自河北省析置
1929年 1月 武漢特別市 6 降為省轄市
4月、6月 漢口特別市 武漢再次升格,但只有武漢三鎮中的漢口
7月 青島特別市 由胶澳商埠改制,自山東省析置
1930年 1月 廣州特別市 5 自廣東省析置
5月3日 市組織法實施,改稱院轄市
6月20日 廣州市、北平市 降為省轄市
12月 北平市 天津市 北平再次升格、天津降為省轄市
1931年 7月 漢口市 4 降為省轄市
1935年 6月 天津市 5 再次升格
1939年 5月5日 重慶市 6 自四川省析置
1947年 6月5日 大連市、瀋陽市、哈爾濱市 9 東北新省區方案所劃置
6月7日 廣州市、漢口市、西安市 12 分別自廣東省、湖北省、 陝西省析置

至1949年兩岸分治前一共有12個院轄市:

編號 行政區 簡稱 設立年及備註 面積
(平方公里)
人口(1948年) 地區 編號 行政區 簡稱[2] 設立年及備註 面積
(平方公里)
人口(1948年) 地區
51 南京市 1927年 465(1927年) 1,030,572 華中 57 大連市 1945年 722,950 東北
52 上海市 494(1927年) 4,300,630 58 哈爾濱市 1946年 637,573
53 北平市 1928年(今北京) 716(1928年) 1,672,438 華北 59 漢口市 1927年(今武漢) 133(1927年) 641,513 華中
54 青島市 1929年 950(1929年) 759,057 60 廣州市 1930年、1947年 960,712 華南
55 天津市 1928年 99(1928年) 1,707,670 61 西安市 1948年 502,988 華北
56 重慶市 1939年 328(1939年) 1,002,787 華中 62 瀋陽市 1947年 1,094,804 東北

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建制的院轄市中,廣州、西安、瀋陽等三個城市兼具院轄市與省會的雙重地位。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编辑]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中央政府均設在臺北市,故被視為戰時首都,1967年根據1930年的《市組織法》率先將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並於1968年再將原臺北縣部份鄉鎮(內湖、南港、木柵、景美)與陽明山管理局所轄行政區(北投、士林)併入臺北市,形成今日臺北市市域。但臺灣當時為戒嚴時期,故地方自治的《市組織法》尚無法施行,因此行政院以行政命令頒佈臺北市各級組織及實施地方自治綱要推動地方自治,但市長由行政院派任。1979年,高雄市升格為院轄市的方法與臺北市相同。

1994年,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通過《直轄市自治法》,同時廢止上述兩項行政命令,市長改為公民直選。
1999年《地方制度法》通過,直轄市自治改依該法規定辦理。由於《行政區劃法》尚未通過,為了推動地方行政改造,《地方制度法》於2009年4月通過修正,增定各縣市得經議會通過,申請改制為直轄市。共計有臺北縣、臺中縣市(合併)、彰化縣、雲林縣與嘉義縣(合併)、臺南縣市(合併)及高雄縣市(合併)等申請案,經行政院核定,共計有臺北縣、臺中縣市(合併)、臺南縣市(合併)及高雄縣市(合併)四件申請通過,於2010年12月25日改制升格[3],成立新北市(原臺北縣)、臺中市(原臺中縣市合併)、臺南市(原臺南縣市合併)、高雄市(原高雄市縣合併,原高雄市已為直轄市),與臺北市俗稱「五都」。

另外,根據2007年5月23日修正公佈之《地方制度法》第四條規定,人口超過二百萬之縣,在尚未升格為直轄市之前或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發展條件未符合改制直轄市時,經行政院核定,準用相當於直轄市的編制與財稅等規定,俗稱「準直轄市」,但實際上仍為「縣」的地位。該法規生效時,只有臺北縣一縣準用,後來桃園縣亦準用,至今皆已升格為直轄市[註 2]

編號行政區簡稱設立年及備註面積
(平方公里)
人口(2021年)地區編號行政區簡稱設立年及備註面積
(平方公里)
人口(2021年)地區
63 臺北市 1967年 271.7997 2,553,798 臺灣北部 66 臺中市 2010年 2,214.8968 2,818,139 臺灣中部
64 高雄市 1978年 2,951.8524 2,753,530 臺灣南部 67 臺南市 2,191.6531 1,867,554 臺灣南部
65 新北市 新北 2010年 2,052.5667 4,019,898 臺灣北部 68 桃園市 2014年 1,220.9540 2,272,976 臺灣北部

現況[编辑]

目前中華民國共有六個直轄市:臺北市(1967年改制)、高雄市(1979年改制,2010年與高雄縣合併)、新北市(2010年改制)、臺中市(2010年改制)、臺南市(2010年改制)、桃園市(2014年改制),俗稱「六都」[4][5][6]。六都在行政上皆直轄於行政院,其市長(或副市長等市長指定代表)均得列席行政院會議並發言[7]。六都首長之公民直選,自2014年九合一選舉起與全國各縣市長選舉同步舉行[8][9][10][11]。

六都在組織人事和財政預算等層面均享有較其他縣、市更多的權限與資源。以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為例,六都獲得65%,其餘16縣市則只分得35%,其中首都臺北市獲分配金額較其他五都高出約100億至200億元,也因而招來「分配不公」的批評[12][13][14]。

名稱地圖市旗市徽人口數
(2022年7月)
面積
(km²)
密度
(人/km²)
區劃政府所在地市長
臺北市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2,462,482 271.7997 9,059.91 12區 信義區 柯文哲
新北市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3,974,683 2,052.5667 1,936.45 29區 (含1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 板橋區 侯友宜
桃園市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2,266,824 1,220.9540 1,856.60 13區(含1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 桃園區 鄭文燦
臺中市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2,800,981 2,214.8968 1,264.61 29區(含1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 西屯區、豐原區 [註 3] 盧秀燕
臺南市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1,850,735 2,191.6531 844.45 37區 安平區、新營區 黃偉哲
高雄市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2,722,904 2,951.8524 922.44 38區 (含3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 苓雅區、鳳山區 陳其邁

政府機構設置[编辑]

中華民國各直轄市政府機構與境內司法機關[註 4]
直轄市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境內司法機關(中央政府機關)
名稱行政首長職稱一級機關、單位編制員額(108年)名稱議員席數高等法院地方法院行政法院
臺北市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市長 22局、5處、4委員會共31個一級機關 31,968人[15] 臺北市議會 63人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新北市新北市政府 新北市市長 23局、4處、1委員會共28個一級機關 25,998人[16] 新北市議會 66人
桃園市桃園市政府 桃園市市長 26局、5處、1委員會共32個一級機關 14,625人[17] 桃園市議會 63人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臺中市臺中市政府 臺中市市長 22局、4處、3委員會共29個一級機關 19,675人[18] 臺中市議會 65人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臺南市臺南市政府 臺南市市長 18局、6處、2委員會共26個一級機關 14,427人[19] 臺南市議會 57人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市長 24局、4處、3委員會共31個一級機關 24,057人[20] 高雄市議會 66人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
  •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臺北市政府

  •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新北市政府

  •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桃園市政府

  • 臺中市政府

  •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臺南市政府永華市政中心

  • 高雄市政府四維行政中心

注释[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因臺北以外5市成立之法源均為2009年修正的《地方制度法》,故以當時慣稱的三都十五縣,稱「直轄市」為「都」。
  2. ^ 中華民國國立編譯館發行的地理課本「中國地理」,大連、哈爾濱、西安、瀋陽尚未有簡稱。
  3. ^ 內政部各縣市改制直轄市案審查意見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審查會議原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審查會議紀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近年不動產放款占GDP比率雖達5成,惟仍低於英國與新加坡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2-21.,行政院, 2014
  5. ^ 【英國BBC】國民黨親中路線 破天荒遭民意否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民報, 2014-11-29
  6. ^ 柯文哲高人氣 臉書讚聲6都首長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民視新聞, 2015-1-24
  7. ^ 首次行政院會 綠市長向中央「要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民視新聞, 2015-1-8
  8. ^ 九合一大選開票 六都最終票數出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蘋果日報 (台灣), 2014-11-29
  9. ^ 六都議會多數黨大洗牌 南、高二市泛綠過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自由時報, 2014-11-29
  10. ^ 六都提名200席市議員 民進黨拿下167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頭殼, 2014-11-30
  11. ^ 公民意識覺醒 選票表達心聲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12-09., 台灣教會公報, 2014-12-3
  12. ^ 五都改制 人事費暴增99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自由時報, 2013-5-10
  13. ^ 患寡又患不均 地方財政問題難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自由時報, 2014-12-21
  14. ^ 非直轄市外 潘孟安籲要立「窮縣特別條例」擴財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民報, 2014-12-20
  15. ^ 台北市政府. 108年台北市總預算員工總表 (PDF). [2019-03-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5-01).
  16. ^ 新北市政府. 108年新北市總預算員工總表 (PDF). [2019-03-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04).
  17. ^ 桃園市政府. 108年桃園市總預算員工總表 (PDF). [2019-03-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2-29).
  18. ^ 台中市政府. 108年台中市總預算員工總表 (PDF). [2019-03-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2-29).
  19. ^ 台中市政府. 108年台南市總預算參考表 (PDF). [2019-03-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2-29).
  20. ^ 高雄市政府. 108年高雄市總預算 (PDF). [2019-03-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12).

參見[编辑]

  • 直辖市
  • 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
  • 市 (中華民國)
  • 縣轄市
  • 省 (中華民國)
  • 地方 (中華民國)
  • 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原中華民國法理疆域行政區劃
  • 中華民國行政區人口表
  • 中華民國行政區面積表
  • 臺灣行政區劃
  • 臺灣行政區人口列表
  • 臺灣行政區面積表
  • 臺灣行政區人口密度表
  • 臺灣地區鄉鎮市區列表
  • 北北桃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疆域
  • 首都
  • 行政區面積
    • 大陸時期
    • 臺灣時期
  • 行政區人口
    • 大陸時期
  • 行政首長
    • 現任
    • 大陸時期末任
  • 二級行政區列表
    • 臺灣省
    • 福建省
    • 廣東省

6一級行政區(6直轄市、2省註2)、16二級行政區(3市、13縣)

現行自由地區行政區劃

直轄市

  • 臺北市註1
  • 高雄市
  • 新北市
  • 臺中市
  • 臺南市
  • 桃園市

省註2

臺灣省

  • 宜蘭縣
  • 新竹縣
  • 苗栗縣
  • 彰化縣
  • 南投縣
  • 雲林縣
  • 嘉義縣
  • 屏東縣
  • 臺東縣
  • 花蓮縣
  • 澎湖縣

  • 基隆市
  • 新竹市
  • 嘉義市

福建省

  • 金門縣
  • 連江縣

公告疆域行政區劃
(2005年)註3

直轄市

  • 南京市
  • 上海市
  • 北平市
  • 青島市
  • 天津市
  • 重慶市
  • 大連市
  • 哈爾濱市
  • 漢口市
  • 廣州市
  • 西安市
  • 瀋陽市
  • 臺北市
  • 高雄市

華中

  • 江蘇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江西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四川省

華南

  • 福建省
  • 臺灣省
  • 廣東省
  • 廣西省
  • 雲南省
  • 貴州省

華北

  • 河北省
  • 山東省
  • 河南省
  • 山西省
  • 陝西省
  • 甘肅省

塞北

  • 寧夏省
  • 綏遠省
  • 察哈爾省
  • 熱河省

東北

  • 遼寧省
  • 安東省
  • 遼北省
  • 吉林省
  • 松江省
  • 合江省
  • 黑龍江省
  • 嫩江省
  • 興安省

西部

  • 西康省
  • 青海省
  • 新疆省

特別行政區

  • 海南特別行政區

地方

  • 西藏地方
  • 蒙古地方

大陸時期行政區劃
 

1949年

直轄市

  • 南京市
  • 上海市
  • 北平市
  • 青島市
  • 天津市
  • 重慶市
  • 大連市
  • 哈爾濱市
  • 漢口市
  • 廣州市
  • 西安市
  • 瀋陽市

  • 江蘇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江西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四川省
  • 西康省
  • 福建省
  • 臺灣省
  • 廣東省
  • 廣西省
  • 雲南省
  • 貴州省
  • 河北省
  • 山東省
  • 河南省
  • 山西省
  • 陝西省
  • 甘肅省
  • 寧夏省
  • 青海省
  • 綏遠省
  • 察哈爾省
  • 熱河省
  • 遼寧省
  • 安東省
  • 遼北省
  • 吉林省
  • 松江省
  • 合江省
  • 黑龍江省
  • 嫩江省
  • 興安省
  • 新疆省

特別行政區

  • 海南特別行政區

地方

  • 西藏地方
  • 蒙古地方

 

1933年

(院轄)市

  • 南京市
  • 北平市
  • 青島市

  • 江蘇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江西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四川省
  • 西康省
  • 福建省
  • 廣東省
  • 廣西省
  • 雲南省
  • 貴州省
  • 河北省
  • 山東省
  • 河南省
  • 山西省
  • 陝西省
  • 甘肅省
  • 寧夏省
  • 青海省
  • 綏遠省
  • 察哈爾省
  • 熱河省
  • 遼寧省
  • 吉林省
  • 黑龍江省
  • 新疆省

行政區

  • 威海衛行政區

地方

  • 西藏地方
  • 蒙古地方

 

1927年

  • 直隶省
  • 奉天省
  • 吉林省
  • 黑龍江省
  • 山東省
  • 河南省
  • 山西省
  • 江蘇省
  • 安徽省
  • 江西省
  • 福建省
  • 浙江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陝西省
  • 甘肅省
  • 新疆省
  • 四川省
  • 廣東省
  • 廣西省
  • 雲南省
  • 貴州省

特別區

  • 川邊特別區
  • 綏遠特別區
  • 察哈尔特别区
  • 热河特别区
  • 東省特別區

地方

  • 京兆地方
  • 青海地方
  • 西藏地方
  • 蒙古地方

商埠

  • 淞滬商埠
  • 胶澳商埠

 

1914年

  • 直隶省
  • 奉天省
  • 吉林省
  • 黑龍江省
  • 山東省
  • 河南省
  • 山西省
  • 江蘇省
  • 安徽省
  • 江西省
  • 福建省
  • 浙江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陝西省
  • 甘肅省
  • 新疆省
  • 四川省
  • 廣東省
  • 廣西省
  • 雲南省
  • 貴州省

特別區

  • 川邊特別區
  • 綏遠特別區
  • 察哈尔特别区
  • 热河特别区

地方

  • 京兆地方
  • 青海地方
  • 西藏地方
  • 蒙古地方

區域

  • 阿爾泰區域
  • 塔爾巴哈臺區域

註1:在國府遷臺後,自1949年(民國38年)12月起成為中央政府所在地
註2:自1999年(民國88年)起虛級化,不再具有地方自治團體地位
註3: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自2005年(民國94年)起停止適用

區劃索引:單位:省級(史)>縣級:

  • 新北
  • 竹市
  • 竹縣
  • 嘉市
  • 嘉縣

中国大陆直辖市

附: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中華民國特別市(註)
(1921年7月-1928年7月)

  • 京都市(受内务总长监督)
  • 津沽市(受直隶省省长监督)
  • 淞滬市(受江苏省省长监督)
  • 青岛市(受山东省省长监督)
  • 哈尔滨特别市(受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监督)
  • 漢口市(受湖北省省长监督)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中華民國特别市
(1928年7月-1930年5月)

  • 南京特别市 → 首都特别市
  • 北平特别市
  • 天津特别市
  • 青岛特别市
  • 上海特别市
  • 武汉特别市 → 汉口特别市
  • 广州特别市
  • 哈尔滨特别市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中華民國院辖市
(1930年5月-1949年)

  • 南京市
  • 北平市
  • 天津市
  • 青岛市
  • 西京市 → 西安市(1948年改制)
  • 上海市
  • 漢口市
  • 广州市
  • 重庆市(1939年改制)
  • 大连市(1945年改制)
  • 哈尔滨市(1947年改制)
  • 沈阳市(1947年改制)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滿洲國特别市
(1932年-1945年)

  • 长春特别市 → 新京特別市
  • 哈尔滨特别市(1933年-1937年)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中華共和國特别市
(1933年-1934年)

  • 福州特别市
  • 厦门特别市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特别市
(1937年-1939年)

  • 厚和豪特特别市 → 厚和特别市
  • 包头特别市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 蒙古自治邦特别市
(1939年-1945年)

  • 张家口特别市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特别市
(1937年-1940年)

  • 北京特别市
  • 天津特别市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特别市
(1938年-1940年)

  • 南京特别市
  • 上海特别市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中華民國(汪精衛)特别市
(1940年-1945年)

  • 南京特别市
  • 上海特别市
  • 武汉特别市 → 汉口特别市
  • 厦门特别市

华北政务委员会直属

  • 北京特别市
  • 天津特别市
  • 青岛特别市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
(1949年-1953年)
中央直属

  • 北京市
  • 天津市

大区直属

  • 华东:南京市
  • 上海市
    中南:武汉市
  • 广州市
    西南:重庆市
    西北:西安市
    东北:沈阳市
  • 旅大市
  • 鞍山市
  • 抚顺市
  • 本溪市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
(1953年-1954年)

  •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南京市
  • 沈阳市
  • 旅大市
  • 鞍山市
  • 抚顺市
  • 本溪市
  • 广州市
  • 重庆市
  • 西安市
  • 武汉市
  • 哈尔滨市
  • 长春市

直轄市 的 擴張 容易形成 都會 帶 的 分布 和 周圍 縣市 關係 愈加 密切 請問 附 圖 中的哪 一個 地區 最有 形成 都會 帶 的 潛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
(1954年至今)

  • 北京市
  • 天津市(1958年-1967年划归河北省)
  • 上海市
  • 重庆市(1954年-1997年划归四川省)

参见:中国直辖市列表
注:该“特别市”是1921年7月3日北洋政府頒布的《市自治制》中规定的和“普通市”相对的市,并不等同于直辖市。后来成立或拟成立的各特别市中,除京都市受内务总长监督,尚可算作直辖市外,其余各特别市均受省级行政长官监督,并非直辖市。姑列于此,供参考。

臺灣建制市

6 直轄市

  • 臺北市
  • 新北市
  • 桃園市
  • 臺中市
  • 臺南市
  • 高雄市

3 市

  • 基隆市
  • 新竹市
  • 嘉義市

14 縣轄市

  • 竹北市
  • 苗栗市
  • 頭份市
  • 彰化市
  • 員林市
  • 南投市
  • 斗六市
  • 朴子市
  • 太保市
  • 屏東市
  • 宜蘭市
  • 花蓮市
  • 臺東市
  • 馬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