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神經 失調 會 死 嗎

自律 神經 失調 會 死 嗎

參加「華人星光大道」得到冠軍出道的藝人關詩敏(Sharon),睽違4年推出全新專輯。她表示得到冠軍後因壓力過大,一個月就胖了10公斤,不得已吃減肥藥,引發內分泌和自律神經失調,並引發恐慌症發作,覺得「命快沒了」。

關詩敏推出新專輯接受專訪,她提到剛出道時一切都要聽公司安排行事,壓力大到胖10公斤,一度吃減肥藥,自律神經失調引發恐慌症,覺得快死掉了。原本她擔心自己可能不適合演藝圈,演藝生涯恐要畫下句點,所幸遇到新團隊合作,又交了圈內好友,終於重新出發。

恐慌症發作常有「快要死掉」的感覺

安南醫院精神科主任張俊鴻表示,恐慌症發作的時候,會感覺心跳很快、快呼吸不過來,好像要窒息了、手腳冰冷、全身發抖、噁心嘔吐等,真的有「快要死掉」的感覺,症狀可能持續發作20到30分鐘,很少超過一個小時。他透露自己也曾經發作過一次,當時他正騎腳踏車經過一座他從出生到大,見過最高大的橋,他忽然有預感自己會不受控制,一定會衝下橋摔死在橋下。腦中明明知道橋護欄很高,不可能發生這種意外,但他卻有很強烈的感覺「一定會衝下去、會死」。他趕快停下來、深呼吸讓情緒平緩下來,到現在都還記憶深刻。

延伸閱讀:為何別人都沒事,只有我出問題?自律神經失調和「性格」有關係

他指出,過去大家以為恐慌症是過度換氣引起,但後來發現它有很很多綜合症狀,是「症候群」。症狀主要和交感神經亢奮狀況有關,什麼反應都會變快、變急。包括心跳加快、呼吸變急、頻尿、緊張到發抖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是自律神經的兩大神經,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在人遇到緊急狀況時,交感神經興奮以加快人的應對反應,待事情處理完,副交感神經重新掌控,讓人可以平復下來的協調狀態,恐慌症則是自律神經失調的表現。

自律神經失調發生原因多

張俊鴻說,自律神經失調是現代人常見的新興疾病,目前醫界仍在推測它的發生原因。有研究認為它可能是一個疾病的前期,可能患者身心有某些狀況即將發病,身體產生焦慮等症狀。也有人說和壓力有關,或是大腦杏仁核過度活躍等引起。

輕中度自律神經失調可以自我調適緩解

如果自律神經失調還在輕、中度,可以透過停下現在的動作、腹式呼吸或透過紙袋呼吸慢慢緩解下來。但如果嚴重到恐慌症已經發作,感覺快昏倒了,張俊鴻提醒,此時無法透過自我調整改善,就要趕快到急診,注射鎮靜藥物或是抗組織胺等急救藥物,5分鐘後可以緩和下來。

恐慌症發作有3個前奏,趕快這樣做預防發作

不過急診打針的治療只能救急,不能當成真正的治療。如果1個月內發作很多次,甚至每天都會發作,便可被確診為恐慌症,就要持續治療。透過藥物加上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等,可以降低發作頻率。而恐慌症要發作前常有3個「前奏」,1.心跳加快、2.呼吸急促、3.手抖、腳抖或全身發抖等症狀,一旦有這3種感覺,趕快停下來手上的動作,轉移注意力、腹式呼吸,可以預防發作。

恐慌症發作時,患者常會覺得「就快要死了」,雖然並不會真的這樣就死掉,但是沒有得到妥善治療的患者,有10%到15%會變成憂鬱症。嚴重憂鬱症讓患者覺得自己沒有救,但是每次檢查,醫師都說心臟、肺臟等器官都沒有問題,覺得別人不能理解自己、被說假病、濫用醫療資源產生罪惡感和措折、失去信心,真的可能會讓患者走上絕路。

延伸閱讀:智慧AI穿戴裝置教你控制大腦  學會怎麼想事情,更快入睡、睡得更好

自律神經失調應做3調整

有自律神經失調、恐慌症的患者,平常應該3種自我調整避免發作:

1.生活調整:避免熬夜工作、作息不正常。

2.飲食調整:避免飲用過多咖啡、茶等刺激交感神經興奮的食物。

3.行為調速:做些舒緩放鬆的治療,例如瑜伽、冥想、正念思考等。

做到生活上的3種自我調整,不需要藥物也可以控制下來。張俊鴻說,尤其是咖啡已經是現代人提神必備飲品,攝取量一定要注意。他曾經遇到一位外科醫師,因為要集中精神開一整天的刀而喝很多咖啡,結果因為自律神經失調發作,手、全身發抖只好換醫師上場。

延伸閱讀:「腦疲勞」會導致腦缺損!燒腦時,養生名醫傳12招幫大腦降溫

◎ 圖片來源/關詩敏臉書

→名醫觀點、養生妙招都在這!快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
→最新健康資訊不漏接!快點我加入【健康2.0 FB粉絲頁】

相關文章
「血清素」太低讓你憂鬱沒活力!運動就能搞定荷爾蒙 關鍵在:做什麼運動?
為何別人都沒事,只有我出問題?自律神經失調和「性格」有關係
呼吸堵塞30年竟是頸椎搞鬼!2成耳鳴、胸悶、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是頸椎間盤突出造成
頭暈、便祕、心跳快…我需要做自律神經檢查嗎?先做這套健檢CP值更高!

自律 神經 失調 會 死 嗎

有人問我:「自律神經失調是不是疾病?醫生好像不認為是疾病,那他是把我當成憂鬱症來治療嗎?」這是蠻典型的想法:如果你不認為我生病,那你用什麼角度、什麼方向來解決我的痛苦?

有的病友因為隱約覺得醫生不認為自律神經失調是病,而產生極大的不信任感,最後換了醫生。這是更常見的想法:你如果不認為我生病,根本就不會覺得有治療我的必要,那開藥應該很敷衍。

最近有幾位病友都回報這樣的狀況,感覺得出來,他們不是很茫然,就是有點憤怒。我想,有必要來探討一下「自律神經失調到底是不是疾病」這個問題。這篇文,我會盡可能地包含各種面向和觀點,並且提出我–一個曾經深受其苦的人–的觀點。

病人的角度

對病人來說,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很重要。因為,心理上的穩定與信心,以及能否取得親朋好友的支持,對治療能否順利有著莫大的影響。

我們來看看,如果,「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病」,那麼病人會面臨什麼樣的狀況?

病人:我好像自律神經失調,非常不舒服,痛苦得要死,我要去看醫生了。
家人:聽說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病,那你就是沒病嘛!不要「無病呻吟」了!沒病幹嘛要看醫生?
病人:可是我很不舒服啊!一定是身體出問題了才會這樣!
家人:就說你是想太多了!不要去想就沒事啦!你是心病吧!
病人:我根本沒想啊!
家人:你一定是太閒,去找事情做啊!忙碌起來就會忘記了!
病人:…………………

朋友:你為什麼辭職了?
病人:…….因「病」無法工作(通常會有點難以啟齒)
朋友:什麼病啊?
病人:自律神經失調
朋友:聽說那不是病呀!只是「亞健康」而已,沒到不能上班的程度吧!
病人:………………

🔔全方位掌握自律神經失調康復資訊,歡迎參考「自律神經失調康復全攻略」。

自律 神經 失調 會 死 嗎

這種對話過程會讓病人非常惱火、抓狂!就像我第一次突然嘔吐倒地,急診醫生堅持:「你剛剛一定是太緊張、太焦慮了」,我和妹妹怒火中燒,「莫名其妙,我們剛剛明明吃飯聊天,笑不停,很開心,哪裡來的緊張焦慮?」

除了惱火之外,病人心裡還會產生矛盾,一般的邏輯是,有病才要看醫生,有病才需要治療,既然不是病,那為什麼要看醫生?但是,不論自己看了多少網路資訊,做盡所有能做的,那些不舒服卻仍然跟背後靈一樣,甩都甩不掉。去做檢查又都說沒事?那到底要找誰解決這個痛苦?

有這些心理矛盾和衝突的人,如果又看到網路上那些鼓吹自律神經失調不需要治療,靠自己意志力會好的資訊,往往都會忍耐一段時間,試著自己好起來,一直到嘗試無效,受不了了,才會開始去了解自律神經失調要找誰來解決。

備註:養心診所施養賢醫師說到,他其實有點擔心,有些病人的病情很嚴重,都已經不舒服到了想自我了結的地步,若是還被那些鼓吹不需要治療的訊息影響而以為是自己不夠努力,沒有尋求適當的治療,恐怕真的會走上絕路。

看完病人的感受,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各方觀點。

疾病的定義

要探討「自律神經失調是不是疾病」,就一定要先來了解「疾病是什麼」、「什麼樣的情況才算疾病」。

一般人的認知,「疾病是指身體出現不適的症狀,對日常生活造成了困擾,不經治療不會康復」。

長庚兒童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歐良修醫師在「健康促進維護及預防治療」中提到:「疾病( disease )指的是生理或心理的功能障礙,其判定標準是客觀的診察和檢驗。」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李世代教授在「疾病狀況界定與醫療照護介入」中提到:「疾病(disease/morbidity)乃指一罹患健康狀況或事件之明確過程,具備一特殊系列之症狀(或併含徵候),足以影響全身或身體(身心)的部份,其致病原因、病理及預後可能已知或未知 。」

在「疾病的價值」一書中對「疾病的定義」有充分的探討,包含了各類科學對「疾病」的定義與看法。內容太長,無法摘錄,有興趣的人請參閱:疾病的價值。

在一本「護理學概論」的參考書中提到:「醫師對疾病的定義是身體出現某些症狀與徵象,或出現健康問題。生物醫學認為是身體或心理發生紊亂,或有生病和傷害的情形。」

從以上定義內容來看,正如紐約時報中文網的新聞「美國醫學會認定肥胖是疾病」中說到:「對於怎樣才算是疾病,人們都沒有普遍共識。」

附註: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健康專欄文章中提到: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與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將肥胖症列為「慢性疾病」,且認為它比傳染病還可怕,威脅全球人類的健康福祉。

雖然細節部分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整合以上來說,廣泛的疾病定義,應該會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出現症狀
2. 身體功能障礙
3. 影響到全身或身體的部分
而「自律神經失調」的確三項特點都有。接下來我們要看看正反方的爭議在哪。

以下每個引述的觀點,我都會以一個「深受自律神經失調之苦的人」的角度提出看法。

「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疾病」的觀點

在「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 ICD-10-CM中,自律神經失調並沒有疾病診斷碼,但肥胖卻有疾病診斷碼,從E65~E67中編列了各種肥胖,包括了起因於熱量過多的肥胖、藥物導致之肥胖、體重過重、局部肥胖、其他的營養過度等。健保的疾病診斷碼就是根據這份文件,所以在健保的認定中,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疾病。

芳喵OS:肥胖都能列為疾病,並且需要治療。我這「活著不如死了好」的狀態,竟然連邊都沾不上,還有天理嗎?(怎樣算是「活著不如死了好」的狀態,請參閱:「自律神經失調回憶錄」,裡面詳細記載了我生不如死的病況,絕對比身上有很多脂肪要痛苦得多。)

精神科黃偉俐醫師在『當醫生只告訴你得的是「自律神經失調」,該換醫生了嗎?』中提到:「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現象,一些症狀,而不是一個診斷的病名。很多狀況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例如甲狀腺亢進或是罕見的內分泌腫瘤,但絕大多數是焦慮症,包括廣泛性焦慮症一恐慌症。只有當找出正確病因,把內分泌的問題調整好,或者把焦慮症治好才能讓自律神經正常化。」

芳喵OS:我相信很多病友跟我一樣,沒有甲狀腺亢進,沒有內分泌腫瘤,沒有焦慮症,沒有恐慌症(恐慌症其實有嚴格定義的,在十分鐘內達到最高峰,60分鐘內自然恢復。但通常病友們是全天候的),沒有他所謂的那些病因,但就是一堆症狀啊!通常壓力、過勞、生活作息混亂是主因,這些自律神經負荷過重的因素,我建議病友們還是要處理掉比較好。

神經學陳惟華醫師在「自律神經失調」一文中認為:「亞健康」狀態就是自律神經失調的過渡期。自律神經失調的初期往往沒有多大不舒服的症狀,頂多是抗壓性開始降低或常犯感冒等小病,此時身體正處於亞健康的狀態,大家比較不會去注意它。如果不即時改善,這種長期的自律神經失調終將導致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中風和憂鬱症等慢性病,甚至癌症。

芳喵OS:自律神經失調初期,然後就跳到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自律神經失調中後期沒有說,變成那些慢性病之前,像我這種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下不了床、出不了門的期間算什麼呢?

精神科林耕新醫師在「良醫健康網」的文章中提到:「自律神經失調根本不是一個診斷病名,充其量那是一種現象,或一群症狀,它也沒有標準的治療準則,因而,不管病因、症狀、治療都是複雜而多變的。自律神經失調不僅僅是疾病的症狀,也是許多潛藏疾病的徵兆。研究顯示,自律神經失調與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及死亡率息息相關。」

芳喵OS:不是病,卻需要治療,還需要找病因。不是病,只是一個現象,但是卻跟死亡有關係,很像過勞死,不是病,但是會死。

「自律神經失調是疾病」的觀點

臺安醫院的醫藥專欄「認識自律神經失調」中提到:「如果自律神經失調已經嚴重到疾病的診斷時,才會考慮藥物治療。」

芳喵OS:換句話說,嚴重到某種程度的時候,需要藥物治療的時候,就是個疾病了。但是,要多嚴重才算呢?

養心診所施養賢醫師認為,「症狀嚴重到影響生活、工作等,甚至是無法工作,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身體無法自行復原,那它當然是個疾病」。

芳喵OS:施醫師對疾病的認定跟一般人比較接近。這也是他很能撫慰病人心情的一個特點,「苦民所苦」啊!

精神科郭育祥醫師在「現代人的文明病-自律神經失調」一文中提到:『根據推估,台灣每100人中,恐怕就有30人曾經有過明顯但輕微、短暫的自律神經失調,而長期承受失調困擾未見改善後,便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為「自律神經失調症」。』

『在台灣醫學領域中,「自律神經失調」尚未被認定為一種確切的病症,因此概念和定義上都仍處在混沌未明的狀態。事實上,若從醫學的角度來看,「當自律神經失去平衡,過度亢奮或衰弱時,將引發全身性不適症狀」已是經過無數次驗證的不爭事實。』

『有些人的失調僅是短期的、輕微的,能夠靠著外在狀態的緩解或者是內在狀態的調適,而重新回歸協調。但另一部分的人呢?則可能沒有這麼幸運。情況未見好轉之下,慢性長期的自律神經失調現象,久積為「症」,或者突然間病灶來勢洶洶,擊潰了本應協調平衡的自律神經,即刻演變為需要專業醫師予以醫療協助的自律神經失調症。』

芳喵OS:這位醫生的認定標準跟臺安醫院差不多,輕微的自律神經失調不算疾病,嚴重到一個程度,長期不見改善的,就成為疾病。他的論述算是比較詳細和完整的。

正反方總結

認為「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疾病」的一方,通常論點是:「自律神經失調」是某些疾病的症狀,也是即將罹患某些疾病的徵兆。

認為「自律神經失調是疾病」的一方,認為壓力、過勞、生活型態等是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嚴重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就成為疾病,需要治療。

芳喵觀點

「自律神經失調」其實是個很近代才發展出來的名詞,所以在疾病認定上還很有爭議,就像美國醫學會把肥胖列為疾病的報導一樣,正反兩方激烈爭辯。美國醫學會最後的決議:「說肥胖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像暴飲暴食和缺乏運動這種生活方式選擇所導致的結果,這相當於說肺癌不是一種疾病,因為它是抽煙這種個人選擇所導致的結果。」

由決議文可見,某種情形是不是疾病,其實是靠邏輯辯論出來的。每隔幾年都會有些情形被列入疾病,被認為是「需要治療」的,例如1996年肥胖被列為疾病。每隔幾年會有些情形從疾病列表中刪除,被認為是「不需要治療」的,例如1973年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中刪除。

這些歷史告訴我們兩件事:一、需要治療的情形就是疾病,二、某種情形現在不是疾病,但以後可能會是,某種情形現在是疾病,但以後可能不是。永遠都會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你也可以自己選邊站,有自己的意見。有了定見之後,你會比較清楚要如何看待你的身體。這點對康復過程來說很重要。

但是,對於深受自律神經失調之苦的人來說,有另外一個需要考慮的重點。醫生對「自律神經失調是不是疾病」的認定會影響他決定如何治療你。

如果他不認為「自律神經失調是疾病」,那麼他很可能會只給你抗焦慮藥物而不給你抗憂鬱藥物(自律神經失調主要治療藥物),那樣治標不治本的開藥方式,主要只是緩解你的症狀,然後期望你身體自己會好起來。

或是想盡辦法硬要塞一個其他疾病的診斷給你,最方便的就是焦慮症,即使你不焦慮,明明只是因為追韓劇,太常熬夜而失調,也會說你是焦慮症。

如果你覺得芳喵的文章和私訊能提供幫助,願意協助網站永續營運造福更多人,以及讓芳喵能有時間在私訊中照顧讀者,歡迎打賞芳喵,打賞芳喵有很多方式,你可以用優惠價購買你需要的東西順便無痛贊助芳喵,或是直接小額贊助芳喵,不管你選擇哪一種方式,芳喵都感謝你^_^
前往打賞芳喵:https://fangcat.com/reward/

我個人臉書沒有「自律神經失調」相關資訊,所以請不要加我個人臉書。若是不想漏接最新文章、活動、溫馨提醒或想跟我私訊,你可以選擇以下幾種方式....

  • Line私訊點這裡加入芳喵好友:跟芳喵一對一私訊。
  • Line社群點這裡加入芳喵隨筆:本社群屬於佈告欄,禁止發言,這樣大家才能接收「最新文章」、「讀者康復快報」、「聚會資訊」、「溫馨提醒」等等。
  • 點這裡加入芳喵隨筆臉書粉絲團:請點選追蹤→接收通知→搶先看,這樣你才會看到新訊息唷!可一對一私訊

自律神經失調嚴重會怎樣?

自律神經遍佈身體各個器官,因此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千變萬化。 頭暈、頭痛、口乾舌燥、心悸、容易冒汗、胸悶、噁心、肌肉緊繃、肩頸痠痛、呼吸困難、喉嚨異物感、手抖、四肢麻痺、胃脹、打嗝、便秘或腹瀉、失眠、頻尿等等,只要身體檢查沒有發現具體的病因(例如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檢查正常),都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所造成的。

自律神經失調能好嗎?

大多數的自律神經失調可以透過改變生活方式獲得緩解,毋須吃藥看醫生。 但是當緊張憂慮程度,嚴重影響到工作、生活或是人際關係時,可能需要尋求精神科或神經內科醫師幫助。 目前一般治療方式,以安眠藥、抗焦慮藥及抗憂鬱藥物為主,通常需服藥兩個星期至一個月,情況好轉便可以停藥。

自律神經失調多久會好?

所以,如果你跟芳喵一樣嚴重,即使你把日常維護做得跟芳喵一樣非常徹底,盡自己所能的努力調整心理狀態和情緒,可能還是需要1~2年的時間才能徹底康復。 那麼,假使你的病情屬於輕微程度,配上你很努力,那麼你很有希望只需要幾個月,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能完全康復了。

自律神經失調要掛什麼科?

出現症狀時,先找相關醫師就診,進行器官的相關檢查,例如心悸、胸悶痛找心臟、喘不過氣找胸腔、脹氣胃痛找腸胃、憂鬱或焦慮找精神等。 若檢查都沒有異常,就自律神經失調症考慮。 通常,發現自律神經異常會找神經內科診治;近年來,隨著自律神經失調受到重視,自律神經治療專科更進一步為患者做診察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