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2020年5月7日/分類: 教材下載, 最新文章/

「媽媽,廁所裡好像有鬼」、「我不敢一個人睡」,這時很多大人會脫口說出「這有什麼好怕的!」親愛的爸媽,這是標準的錯誤回答方式啊!如果孩子從小缺乏 安全感 ,爸媽又教錯,長大可能會變得「退縮」、「焦慮」、「不敢嘗試新事物」。

測測看!孩子有沒有「缺乏 安全感 」?

進入主題之前,先來跟大家玩一個小測驗,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多會有這12種表現,你家孩子中幾項?

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1、需求高而且過度討關注

2、會避免嘗試新的事物

3、不易入睡或睡不好

4、常有負面情緒

5、容易害怕或焦慮

6、常説我不會、我不行

7、容易擔心東擔心西

8、很多事要大人陪才能做

9、很愛命令人或控制慾強

10、不能接受規則被改變

11、感覺孩子對環境很敏感

12、跟媽媽分開就崩潰

0-12歲安全感建立分齡攻略

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0-2歲【安全依附期】建立規律、預先告知

0-2歲的寶寶,對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較為強烈,尤其氣質敏感的孩子,只要媽媽不在身邊,就會容易有焦慮及愛哭的行為。

如果是這類型的孩子,爸媽就要培養一個固定、規律的時間表,以接送孩子去托兒所為例,例如:早上七點半送孩子上學,下午四點半接孩子回家,都要在固定時間內不要超過時間接送。要處理事情前,例如:做家事、煮飯…等,都預先跟孩子說,讓他知道媽媽在忙的事情,以降低孩子找不到媽媽,或覺得有被丟棄的感覺。

2-4歲【安全感基礎期】正向鼓勵、安心話語

2-4歲的孩子,逐漸增加語言及認知發展,可多用正向鼓勵的方式,例如:「寶貝很棒喔!有乖乖上學等媽媽來接,今天老師也有誇獎你很棒喔!」用肯定的方式,讓孩子建立「我可以」的自信表現,增加安全感。

另外,多給予孩子安心話語,例如當孩子無法獨自睡覺,或嘗試新事物時:「媽媽一直都在你的身邊,你再試一次看看,就會成功。」以減少孩子不必要的焦慮感。

4-6歲【關係形成期】協助情感表達、同伴關係

4-6歲已開始融入團體生活(幼稚園、才藝班、自學社團…),安全感較差的孩子,容易會有避免嘗試及退縮的行為,常會以「我不會、我不行」來逃避。

這時候,我們應該多鼓勵孩子,多表達出自己的害怕及不敢嘗試的原因,例如:「我覺得這個好難」、「我害怕自己做不好」、「我對這個沒有興趣」…讓老師或同學,知道他的挫折及問題在哪,再一起尋求解決方法,建立同伴關係。

7-12歲【人格發展期】同理感受、增加聊天時間

7-12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培養獨立思考的性格,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人格特質及表達方式,這時候難免會有堅持己見,甚至控制欲強的問題產生。(例如:以自己的想法為主,不能被改變,也不易接納他人觀點。)

當孩子有這類的問題產生,建議爸媽多用引導、提問式的溝通法,例如:「你覺得小華堅持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他跟你的看法不同?」等方式來刺激孩子思考,而非說教式直接告訴他答案,或是教他應該怎麼做。從被動化為主動,以增加聊天的時間,讓孩子去同理他人的感受,及換位思考的能力。

給孩子安全感,別只說「不要怕」,還要多說這13句

有時候,對孩子說「不要怕、要勇敢」,反而提醒了孩子更注意恐懼這件事,升高了敏感度與防禦的機制,情緒一崩潰,最後就覆水難收了。反過來,如果不過度提醒勇敢,不否定他的害怕情緒,嘗試先轉移注意力到其他的地方,或同理他的感受,在他原先看來害怕的事,好像就不那麼可怕了!

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接下來,我要來送家長一套「我不害怕」絕招卡,讓你用正確的方法教,孩子就不會再怕東怕西。

安心話語1 : 「我在這裡,我保護你!」

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當孩子感到焦慮、擔心時,會比平常更容易感受到害怕,也更容易將事情看得更糟糕。

這句安心話語,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舒緩緊張,特別是在他們情緒失控,處於高度緊張害怕時,安心話語更不能少!

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个常常被我们提及的字眼。现在的很多父母都知道从小培养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性。但对于具体如何培养,不少父母又感到很迷茫。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常常会有以下问题:

要么非常粘人,要么太过独立;

过度追求完美,不能接受失败;

特别乖巧,很小就会察言观色,讨好大人;

在社交过程中,胆小退缩,对小朋友多是防备的态度;

非常在乎他人的认可与评价,失去外界反馈就会变得悲观消极;

孩子攻击性很强,爱打人,外表看起来“强悍”,内心却很脆弱。

这些问题总让父母们烦恼不已,如果仅从管教方式上入手,问题往往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需要我们深入到问题的根源——孩子安全感的匮乏,这个点上来做工作。

安全感看不见摸不着,似乎很抽象。它到底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

安全感,指的是一个人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它最初来源于孩子与养育者之间的依恋关系。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能带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作为父母,我们怎样在日常养育的细节中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呢?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0-1岁,关键词:养育时的敏感性,以及与孩子同步互动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发展的课题是要个体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婴儿初生,如果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能够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就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

也就是说,每个人最初的安全感来自于照顾性的环境,这个环境中温度适宜,有一个稳定的照料者,通常是妈妈。妈妈如果能在孩子哭的时候,给予他关心与安慰;在他饿的时候,给他喂食;为他定期的清洗,给予温暖的拥抱。这样的回应,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感到安全,内心踏实。

经由妈妈,孩子从而爱上整个世界。他打心底从回应中接受到这样的信息——我是值得被爱的。

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个月,妈妈在养育中对孩子的需求保持敏感性,能够与孩子同步互动是陪养孩子安全感的关键。

新手妈妈首先需要学会的就是去观察孩子,判断孩子的需求,跟随母性,积累自己的经验。

在孩子大哭时,学会去分辨孩子是饿了,渴了还是困了、拉了?

给孩子洗澡、换尿布时,孩子喜欢如何被对待?

根据孩子的情绪,来识别周遭的环境,孩子是否适应与喜欢。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会与孩子同步互动。在孩子状态激昂的时候,热情地回应他;在孩子有些疲惫的时候,安静地呼应他。

这样的“同频共振”也会让孩子感受到稳定与安全。

1-3岁,关键词:确定感与可控感

孩子一岁以后,就逐渐产生自我意识的萌芽。这时候,孩子对于养育者照料的需求逐渐减少。他更需要体会到确定感与可控感,当这两个需求被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就会更充足。

所谓的确定感,主要来源于稳定的生活环境,这包括固定的照料人,养育者稳定的情绪,以及家庭稳定的生活节奏与作息,确定的界限等等。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有相对固定的照料人,与孩子分开时说明清楚

孩子需要相对固定的照料人,此外,孩子在这个阶段,会产生很强的分离焦虑,孩子的主要依恋对象(一般来说是妈妈)在与孩子分开的时候,一定要与孩子打招呼并说明原因。比如,“妈妈要去上班啦!下午就会回来看宝宝!”如果孩子因此大哭大闹,妈妈可以安抚一会儿,然后再和孩子说再见!

这样的方式,相比于悄悄离开,虽然会激起孩子更强烈的情绪反应,但却能让孩子有更好的确定感,内心更踏实!

2.主要照料人要有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

1岁以后的孩子,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常常会和父母拗着来。这时候,又加之平时要各种满足孩子的需求,父母们想保持情绪的稳定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想要保持好的情绪状态,父母们一方面要更关注自己的身心,尽量不要太疲劳;另一方面,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多去思考,孩子此时的需求是什么,如果这个方式不能满足他,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这样的思考方式,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

3.生活作息有规律,让孩子提前知晓安排

在这个阶段,还是要尽量保持孩子生活作息的规律,如果有变动,不管孩子能否听明白,都最好向孩子提前说明,比如,今天上午,我们需要先做什么,再去哪里,然后干什么;在孩子去陌生的环境之前,我们也可以提前向孩子描述,比如,今天妈妈要带你去阿姨家做客,那里会有很多的小朋友,你们可以一起玩……。这样的叙述都能增进孩子的确定感。

4.树立明确的界限,能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这个时候,也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好时机。为孩子制定清晰一致的规则,也许会引起孩子短暂的不快,但最终会让孩子更有确定感,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四周并不是空荡无边的。这些规则,就如同保护他们的围墙,只要他在“围墙”之内活动,他就足够安全。

总之,当孩子感到生活是可预期的,他就更有确定感。

除了确定感,可控感也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重要需求。当他们感到自己能掌控外界的一些事,他们就会更有安全感。那在日常中,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开始做起:

1.给孩子有限的选择权

也许你会觉得,给孩子“权利”与坚定的立规矩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其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给孩子提供有限选择的方式,引导孩子去到正确的方向。

比如,孩子不肯关电视,我们可以说,“你是想过3分钟再关,还是现在就关,我们玩一个关于佩奇的游戏呢?”

这样有限的选择,既一定程度上坚持了规则,也给了孩子相对的可控感。

2.多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孩子在外玩的开心不想回家时,我们可以说:“看得出来你还舍不得走,可是妈妈需要回家做饭了,你觉得现在我们该怎么办?”

孩子和小朋友抢玩具,我们也可以说,“我注意到你们俩都很想玩这个玩具,但再这么抢下去谁也没法玩好,你有什么好主意吗?”

当我们客观地描述事实,多用问句启发孩子的思考,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增强,对外界世界的可控感也就增高了。

3岁以后,关键词:鼓励与情感联结

孩子3岁以后,开始进入到幼儿园,加入到了集体的生活与学习中。这时候,孩子对父母的需求会主要表现在,需要从父母这里确认“我是足够好的”以及在必要时,感受到与父母的情感联结。

1.鼓励孩子,让孩子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

当孩子处于集体中时,她会很想知道:“我是怎样的人”、“我够不够好”。父母如果能多鼓励孩子,孩子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更有自信,面对外界时,内心也会更有安全感。

当然,“鼓励”孩子是需要技巧的。我们可以将自己看到的孩子的一些行为品质客观的描述出来。

比如,“药的确很苦,妈妈注意到你刚刚紧皱着眉头,但还是坚持喝下去了。”

“刚刚你看到苗苗伤心了,就主动把玩具给她先玩,你很关心朋友的感受。”

这样的鼓励,是一种看见,提炼出孩子珍贵的行为表现,对孩子不会造成压力,同时,也能引导孩子更多地关注自己好的一面,从而形成“我是个很不错的人”这样的认知。

2.在孩子有情绪时,注重彼此的联结

3岁以后的孩子,能自己处理很多事情,他们探索世界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父母这时候,不用再“扶”着孩子,时刻围在他身边,我们更多是站在一边,在孩子有情绪,需要安慰时,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

这个时候,父母的必修课是学会倾听孩子,所谓的倾听,是在孩子有情绪时,倾听他的表达,倾听他的感受,但不急于提供解决方案,不急于讲大道理,只是陪伴着孩子,直到他的情绪消散。

这样的态度能帮助我们与孩子更好的联结,也能让孩子打心底更加笃定:将来不管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难与挫折,父母,会一直是最接纳自己的人;家,永远是自己最温暖的避风港!

为人父母,如果我们只能为孩子做一件事,那一定就是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感,孩子才能在独自与世界交手时,拥有一个稳定的内在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爱、有接纳、有自信,也有勇气。它也会在我们需要力量时,提供养分,也能在我们失意落寞时,带给我们最安稳的温暖!

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童年不缺爱》,心心妈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