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收缩呼吸困难

呼吸困難的定義與症狀

呼吸困難或呼吸不順是指在正常狀況下,感覺吸不到空氣、覺得喘,是一種需要比平常更用力才能呼吸的症狀,十分不適。經歷過呼吸困難的人,將其描述為一種對空氣飢渴,胸腔強烈收縮的狀態,最糟的時候甚至會讓人感到窒息、恐慌。持續呼吸困難可能是慢性病的徵兆,例如潛在的心臟、肺部或肥胖疾病。

呼吸困難有多常見?

呼吸困難十分常見,任何年紀及性別的人都有可能經歷,對有些人來說,呼吸困難甚至就是他們的日常。呼吸困難是常見的急診病因,若能避免誘發的因素,就能有效降低發作風險。(同場加映:肺部纖維化~新冠肺炎對各器官的影響)

呼吸困難的其他症狀

除了呼吸不順暢外,其他相關的症狀包含:心率變高、喘氣、氣喘(Asthma)、肋骨收縮、鼻翼擴大、手腳變色。

呼吸困難該看哪科?

如有胸悶、呼吸困難或不順暢等狀況,可以前往胸腔內科或家醫科就診諮詢。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發生一項或多項下述狀況,請盡快就醫:

  • 上氣不接下氣
  • 腳及腳踝水腫
  • 平躺時也呼吸困難
  • 高燒、發冷和咳嗽
  • 呼吸困難的情形不斷惡化
  • 突然呼吸困難,並嚴重影響活動能力
  • 呼吸困難伴隨胸痛、昏厥或噁心,這可能是心臟病發或肺栓塞的前兆

呼吸困難的原因

造成呼吸困難的原因包括:

  • 感冒或急性鼻竇炎(Acute sinusitis),會持續一到二週,並讓人難以用鼻子呼吸,當鼻竇不再發炎充血,呼吸才會慢慢恢復正常。
  • 肺部問題,如哮吼(Croup,特別是嬰兒)、肺癌(Lung cancer)、胸膜炎(Pleurisy)、肺水腫(Pulmonary edema)、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結節病(Sarcoidosis)、肺結核(Tuberculosis)。
  • 心臟問題,如心肌病變、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心包炎、心臟周圍組織發炎。
  • 其他問題包括貧血(Anemia)、肋骨斷掉、窒息、會厭炎(Epiglottitis)、吸入異物、焦慮症(Anxeity)、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重症肌無力。

持續數週的呼吸困難稱為慢性呼吸困難,可能是由下列因素造成:

  • 氣喘
  • 肥胖
  • 間質性肺病
  • 呼吸功能失調
  • 心臟功能異常
  •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簡稱 COPD)

(同場加映:呼吸困難快檢查!COPD嚴重程度不一樣)

造成急性呼吸困難的原因包含:

  • 低血壓
  • 心臟病發
  • 心臟衰竭
  • 突然失血
  • 上呼吸道阻塞
  • 一氧化碳中毒
  • 氣胸(Pneumothorax)
  • 氣喘,或支氣管痙攣(Bronchospasm)
  • 肺炎(Pneumonia),或其他肺部感染
  •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意指肺動脈裡有血栓
  • 心包填塞(Cardiac tamponade),意指包圍心臟的雙層膜囊累積了大量的液體

上述是常見的呼吸困難原因,若需要更精確的診斷請諮詢醫師。

呼吸困難的風險因素

造成呼吸困難的危險因素:抽菸、肺病史、肌肉無力、低血紅蛋白、缺乏運動、病態性過重、嚴重肥胖、持續暴露於誘發氣喘因素的環境中。

呼吸困難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方法可能有助於改善或避免呼吸困難:

  • 避開氣喘因子
  • 盡量不要憋氣
  • 使用噘嘴吐氣法
  • 找到自己的步調
  • 體重過重可嘗試減重(BMI 計算器)
  • 避免室內外空氣汙染物
  • 詢問醫師是否該進行肺部復健
  • 直接坐在電扇前,讓風往臉上吹
  • 戒菸,即使是老菸槍,戒菸也可以降低肺病與心臟病的風險
  • 除非經過適應訓練,避免在海拔 1,500 公尺以上的地方活動
  • 進行常規體檢,因為呼吸困難可能是某些嚴重健康問題的前兆
  • 若需要氧氣輔助治療,請確保設備能正常運作及氧氣存量足夠
  • 與醫療人員提出你對呼吸困難的擔憂,並遵循醫療人員提供的治療計畫。若有開立藥物,請按時服藥

若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回顧問題

我們回顧支氣管熱整型術對氣喘患者的療效。

背景

氣喘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會因為氣管發炎和氣管肌肉收縮,而出現呼吸困難、喘鳴、咳嗽和胸悶等症狀。使用吸入劑治療,包括支氣管擴張劑 (可使氣管肌肉放鬆,進而打開呼吸道的藥物) 和類固醇,症狀通常可以獲得控制。不過部分患者無法利用這些藥物適當控制氣喘,無論是對藥物確實產生抗性或沒有使用藥物。

氣喘患者肺臟的呼吸道內部肌肉,比非氣喘患者厚。在氣喘發作時,氣管的肌肉會收縮,導致患者呼吸困難。

支氣管熱整型術是一種相當新的程序,可減少肺臟呼吸道內的肌肉體積。醫師會將1條名為支氣管鏡的彈性長管,在直接觀察下穿過氣管往下進入肺部,將肺臟特定部位的管壁加熱至攝氏65度,使部分肌肉分解,讓氣管的肌肉較不容易收縮。

一般而言,這項治療需要進行3個療程。

試驗特色

我們找到3篇試驗,比較支氣管熱整型術和標準內科治療,或「虛假」(假裝) 的支氣管熱整型術治療。

重要結果

這些試驗顯示,接受支氣管熱整型術治療的患者,只有生活品質和氣喘發作 (惡化) 次數出現中度改善。此外在治療期間,接受此項程序的患者,比接受其他介入的患者發生更多呼吸道的問題,所以在這個階段患者因呼吸症狀而住院的風險增高,不過治療結束後就不再有此種現象。

證據品質

本文獻回顧結果的可靠度中等,因為其中2篇試驗並未建立採用虛假介入的對照組,而且這些試驗所收錄的患者特性和比較方式也不相同。必須進行更多試驗,才能判斷支氣管熱整型術的療效和安全性是否可長期持續,並確認是否能找出最能因支氣管熱整型術獲益的特定患者。

截至2014年1月為止,這份一般語言總結仍然通用。

作者結論: 

支氣管熱整型術對中度至重度氣喘患者具有中度的臨床療效,可改善生活品質並降低氣喘發作的發生率,但對氣喘控制分數並無顯著影響。生活品質的測量結果具有偏差風險,因為2篇出現主要效益的試驗,並未建立虛假治療組。此項程序會使治療期間的不良事件風險增加,但支氣管鏡檢查完成後,則具有適當的安全性。此項程序的整體證據品質為中等。至於臨床實務,建議可系統性收集來自獨立臨床註冊的患者資料。未來的研究應朝向深入瞭解支氣管熱整型術的作用機轉,以及對各種氣喘表現型或肺功能更差之患者的療效。

閱讀完整摘要

背景: 

支氣管熱整形術 (bronchial thermoplasty) 是一種程序,經由有彈性的支氣管鏡,將導管插入肺部的支氣管樹,在控制下遞送射頻產生的熱。支氣管熱整型術可減少氣管的平滑肌,藉以降低平滑肌導致支氣管收縮的能力。因此這種治療可減輕氣喘的症狀和發作(exacerbation),進而改善氣喘控制和生活品質。

目的: 

判斷支氣管熱整型術對支氣管氣喘 (bronchial asthma) 成人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

搜尋策略: 

我們搜尋截至2014年1月為止的考科藍氣管群組試驗專業註冊(Cochrane Airways Group Specialised Register of Trials, CAGR)。

選擇標準: 

我們納入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研究對象為罹患中度或重度持續性氣喘 (persistent asthma) 的成人患者,採用的治療為支氣管熱整型術與任何有效控制。主要結果為生活品質、氣喘發作和不良事件。

資料收集與分析: 

由2位文獻回顧作者獨立進行資料萃取,並評估偏差風險。

主要結果: 

我們納入3篇試驗 (429名受試者),這些試驗的設計 (其中2篇試驗比較支氣管熱整型術和內科治療,另1篇試驗則比較支氣管熱整型術和虛假介入 [sham intervention]) 和受試者特性有所不同,其中1篇試驗所收錄的受試者,氣喘症狀比其他2篇試驗嚴重。

匯集分析結果顯示,於第12個月時,接受支氣管熱整型術的受試者生活品質獲得改善,但並未達到具臨床意義的閾值 (3篇試驗,429名受試者,氣喘生活品質問卷[Asthma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AQLQ] 分數的平均差 [mean difference, MD] 為0.28,95%信賴區間 [confidence interval, CI] 為 0.07至0.50;證據品質中等)。症狀控制的測量結果並無顯著差異 (3篇試驗,429名受試者,氣喘控制問卷 [Asthma Control Questionnaire, ACQ] 分數MD為-0.15,95% CI為 -0.40至0.10;證據品質中等)。上述結果的偏差風險很高,因為其中2篇試驗並未建立使用虛假介入的對照組。

有2篇試驗的結果顯示,接受支氣管熱整型術的患者,於治療後12個月的氣喘發作發生率較低。設有虛假介入對照組的試驗結果則顯示,在接受治療後12個月,熱整型術治療組因呼吸症狀而到急診就醫的患者比例為8.4%,顯著低於虛假治療組患者 (15.3%)。些試驗顯示肺功能參數並無顯著改善 (但有1篇試驗其晨間尖峰呼氣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 PEF] 大幅增加的情況除外)。治療期間,支氣管熱整型術組患者,因呼吸不良事件而住院的風險較高 (3篇試驗,429名受試者;風險比為3.50, 95% CI為1.26至9.68),表示治療期間的絕對風險自2%增加至8% (95% CI為3%至23%)。亦即在治療期間,熱整型術治療組患者中有6%的人 (95% CI為1至21),需要額外住院治療。治療期結束時的住院風險並無顯著差異。

支氣管熱整型術可能導致呼吸道不良事件增加,主要發生於治療期間。大部分不良事件為輕度或中度,於治療後24小時內出現,並在1週內消除。

翻譯紀錄: 


翻譯者:臺北醫學大學實證醫學研究中心。
本翻譯計畫由衛生福利部補助經費,臺北醫學大學實證醫學研究中心、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