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脂 血症的饮食治疗

  人是由很多很多细胞组成的,胆固醇主要就是为合成细胞用的。同时,人体内很多的激素,包括生长激素、性腺激素等也要靠胆固醇才能合成。再有就是促进消化的胆汁酸都要靠胆固醇,所以胆固醇是有用的,但是胆固醇过多就会沉积到人的血管壁上,变成斑块甚至梗塞。

  胆固醇的来源小部分来自饮食,大部分来自代谢异常,还有的来自于遗传。所以胆固醇太高的话,仅靠控制饮食不行,大多数要用药。

  所谓的血脂家族四兄弟,是指在降血脂中经常看到的四项指标,临床医生用这四项指标来判断血脂异常。一个是甘油三酯。另外三个是从胆固醇中分出来的,分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

  其中最重要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过多的话,会使得脑血管、心血管、肾脏血管、动脉上肢的血管和下肢的血管等变窄,导致供血不足,甚至供应终止,造成相应的器官坏死。

  所谓的血脂异常,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太高,或者是甘油三酯高了,或者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了。血脂异常分很多类型,有些是单纯的某一项的水平的异常,有些既有胆固醇高,也有甘油三酯高,叫混合性血脂异常。

  血脂高,些人会出现小黄点,叫黄色瘤,一般都长在眼睑上,这时候一定要去查血脂,不管他年纪大小。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血脂高却没有任何感觉,但没有症状不等于没有问题,所以定期检查血脂至关重要。

  高血脂症对人身体的损害是隐匿的、逐渐进行性和全身性的,它带来的问题很多,它会使血管腔变窄,长时间的之后就可能导致血管闭塞,使人体供血受到影响。病变斑块沉积在冠状动脉上,就引起心脏出现缺血症状,诱发冠心病;沉积在脑部,诱发脑梗塞;沉积在下肢,会导致下肢动疼痛甚至坏死;沉积到眼睛的血管,会使眼睛栓塞,导致失明;沉积到肝脏,可以导致脂肪肝。高血脂症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猝死的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高血脂)是指血液中脂质含量超过正常。它会导致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引发冠心病的主要诱因,还会促进高血压、糖尿病的发展,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等发生;可能引起周围血管病、眼底出血、脂肪肝等。

  高血脂有四种类型

  判断是否为高血脂,可以参考下面几个检验指标(空腹情况下检测):总胆固醇(TC)的临界水平在5.2-5.69mmol/L,低于这个范围为正常,高于这个范围则为血脂升高;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临界水平范围分别问1.69-2.25mmol/L和3.13-3.61mmol/L,判断标准如上;脂蛋白(Lpa)的正常范围是10-140mmol/L;TC、TG、Lpa和LDL-C升高都是高血脂的危险信号。高密度脂蛋白(HDL-C)被成为好胆固醇,能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含量高则可以降低患冠心病的风险,一般认为大于1.04 mmol/L是正常的。

  根据上述指标的测定结果,我们可以把高脂血症细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中仅TC含量增高;(2)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仅TG含量增高;(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TC和TG含量均增高。(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HDL-C含量降低。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治疗时机与危险因素相关

  防治高血脂有一个基本策略,主要包括下面三个因素。

  1、分级预防:高脂血症预防性治疗主要针对冠心病进行,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针对尚未患冠心病的对象,降脂的目标水平要求相对较低;二级预防是针对已经患有冠心病的人,降脂的目标水平要求相对较高。

  2、判断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偏大、男性、有家族遗传史、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吸烟或肥胖等。

  3、 把握用药时机:并不是一发现检查指标超过正常就马上用药,在患病初期应以饮食治疗为基础,再根据病情、危险因素、血脂水平等决定是否或者何时开始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没有患冠心病,且危险因素小于两项,则开始治疗的标准较为宽松;如果患者没有冠心病,则危险因素大于两项,则临界水平较低,考试药物治疗的时间就要早一些;如果患者同事患有冠心病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症,则临界水平更低,开始药物治疗的时间就要更早。具体治疗、用药情况请看问候表格。

  药物选择由高血脂类型决定

  调节血脂的三大法宝包括:调节饮食结构、改善生活方式和规范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之前,可以通过饮食、运动等缓解病变的发展。有些情况甚至不用药物就能恢复正常。

  饮食结构可直接影响血脂水平的高低,应遵循低热量、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糖、高纤维饮食的五大原则。避免高胆固醇(肉食、蛋及乳制品等食物,特别是蛋黄和动物内脏) 和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的摄入,多选用低脂食物(植物油、酸牛奶);高纤维饮食中含有大量的植物固醇可以抑制胆固醇吸收,如水果、疏菜、面包和谷类食物等;限制甜食,建议低糖饮食,因为糖可在肝脏中转化为内源性甘油三酯,使血浆中甘油三酯的浓度增高。此外,维生素E、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具有保护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也在抗血脂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减肥、戒烟、控制酒精、运动等。研究表明运动能促进机体代谢,加速脂质的运转、分解和排泄。而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可使血清TC和TG水平升高,降低HDL-C水平。

  经过调整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3-6个月后,血清TC、TG或LDL-C仍未达理想水平者,应开始药物治疗。

  治疗高血脂根据血脂各项指标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高胆固醇血症首选他汀类药物;HDL-C降低者,若伴有TG升高则选用贝特或烟酸类;若伴有LDL-C升高则选用他汀或贝特类;若TG和TC均升高则选用贝特类。TG显著增高的患者首选贝特类。混合型高脂血症应先选择单药治疗,如不能达标可用上述药物进行不同的两两联合治疗。

  在一般情况下,高脂血症可通过饮食和药物治疗达到较为满意的控制,但仍有一些情况如家族性高血脂患者或药物不能耐受的患者,就需要借助其他方法,包括外科手术治疗和血液净化治疗(也叫血浆置换),此外,针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还有基因治疗的方法。

  调脂治疗应长期坚持

  有些患者对药物有依赖思想,认为一旦服用药物就万事大吉了,该吃就吃,该喝酒喝,反正有药物保驾护航。其实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饮食是最经济、最安全和疗效可靠的降脂方法,也是其他各种降脂措施的基础,应贯穿整个治疗阶段,否则药物不能发挥它应有的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何种类型的高脂血症停用降脂药后,血脂仍会上升。如经治疗后血脂降至正常,仍应继续用药,并在以后每3~6月复查血脂,并同时复查肝肾功能和肌磷酸激酶。如果血脂未能降至正常,则应考虑加大剂量、改用其他药物或联合用药。

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组成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这时就发生了肝细胞性黄疸;一旦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出现结石,将胆道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而发生阻塞性黄疸。肝炎患者的黄疸一般为肝细胞性黄疸,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而淤胆型肝炎的患者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若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不能正常转化为胆汁,或是胆汁排泄受阻,都会引起直接胆红素偏高,引起直接胆红素偏高的常见病因有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滞综合征等;

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中毒性肝炎等。

见于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滞综合征等。

见于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

肝脏的损伤,可导致患者肝脏内红细胞的大量死亡而发生破裂,当肝脏代谢功能不足以使得其转化为直接胆红素时,可引发溶血性黄疸症状。

当乙肝患者体内肝细胞发生病变,亦或者胆红素不能够转化为胆汁时,可导致肝脏肿大、肝内胆管受到压迫而造成胆汁排泄受损,引发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升高。

譬如乙肝患者患有胆结石,胆结石可阻塞肝脏内胆汁的排泄,使得胆汁不能顺利排出肝脏,进而也可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升高。

(1)肝脏疾患 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黄色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

(2)肝外疾病 溶血型黄疸、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胆囊炎、胆石症等。

(3)其他 见于中毒性或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疽、恶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黄疸、内出血、输血后溶血性黄疽、急性黄色肝萎缩。

(1)溶血性黄疸 由于一些溶血性疾病使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血中的间接胆红素增加;

(2)肝细胞性黄疸 当肝细胞病变时,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以及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

(3)输血错误 血型不符输血导致溶血,使大量红细胞毁坏,而致大量间接胆红素释放到血液中。

(4)新生儿型黄疸 主要是由于母子血型不合或新生儿先天性胆道畸形等缘由造成的血中间接胆红素升高。

无论哪种分类方法,高胆红素(黄疸)的发生归根到底都源于胆红素的某一个或几个代谢环节障碍。

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时,生成过量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排泄的能力,致使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而发生黄疸。特征:

(1)巩膜轻度黄疸,在急性发作(溶血危象)时有发热、腰背酸痛,皮肤黏膜往往明显苍白;

(4)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如周围血网织细胞增多、出现有核红细胞、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

(5)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主要为非结合胆红素增高;

(6)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慢性溶血时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

因肝细胞病变,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以致有相当量的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同时因肝细胞损害和(或)肝小叶结构破坏,致结合胆红素不能正常地排入细小胆管,反流入肝淋巴液及血液中,结果发生黄疸。特征:

(1)皮肤和巩膜呈浅黄至深金黄色,皮肤有时有瘙痒;

(3)尿中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常增加,但在疾病高峰时,因肝内淤胆致尿胆原减少或缺如;

肝内胆汁淤积从分子细胞学上是指胆汁的生成和分泌减少,以及胆汁淤滞和浓缩。肝内胆汁淤积或单独出现,或与肝实质损害同时存在。特征:

(3)血中胆红素增高,以结合胆红素为主,胆红素定性试验呈直接反应;

(5)粪中尿胆原减少或缺如,粪便显浅灰色或陶土色;

(6)血清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增高、脂蛋白-X阳性。

(1)Gilbert综合征系因肝细胞摄取游离胆红素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所致。血清内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肝功能试验正常,红细胞脆性正常,胆囊显形良好,肝活组织检查无异常。

(2)Dubin-Johnson综合征系因肝细胞对结合胆红素及其他有机阴离子(吲哚菁绿、X线造影剂)向毛细胆管排泄障碍,致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但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正常。口服胆囊造影剂胆囊常不显影。肝外观呈绿黑色(黑色肝),肝活组织检查见肝细胞内有弥漫的棕褐色色素颗粒(黑色素或肾上腺素代谢物多聚体)。

(3)Rotor综合征由于肝细胞摄取游离胆红素和排泄结合胆红素均有先天性缺陷,致血中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吲哚菁绿(ICG)排泄试验有减低。胆囊造影多显影良好,少数不显影。肝活组织检查正常,肝细胞内无色素颗粒。

(4)Crigler-Najjar综合征系由于肝细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致不能形成结合胆红素,因而血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很高,可并发核黄疸;预后很差。

(1)碱性磷酸酶(ALP) 在肝外、肝内阻塞性黄疸及肝内胆汁淤积,ALP明显增高。

(2)血清总胆固醇、胆固醇酯、脂蛋白-X(LP-X)测定 在胆汁淤积性黄疸,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肝细胞性黄疸特别是有广泛坏死时,胆固醇酯降低。

(3)凝血酶原时间 肝细胞性和胆汁淤积性黄疸时,凝血酶原生成减少,因而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注射维生素K2~4mg后24小时复查凝血酶原时间,如较注射前有明显缩短,表示肝功能正常,黄疸可能为胆汁淤积性;如无改变,表示肝制造凝血酶原的功能受损,黄疸可能为肝细胞性。

如发现肝内胆管扩张则肯定为肝外胆管阻塞引起的黄疸。

对诊断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及了解胆道系统情况有重要帮助。

对肝胆、胰腺疾病诊断及肝外阻塞部位、范围、性质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能协助诊断肝细胞性黄疸、肝内胆汁淤积及Dubin-Johson综合征等。

黄疸是很多疾病的重要症状及体征,黄疸的起因源于胆红素代谢环节的异常,通过对胆红素、尿胆原、粪胆原的分析,可初步对黄疸的性质进行归类,但要对病因作出准确的判定仍有赖于临床医师根据病史、体征、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等所取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才能得到正确诊断。

胆红素脑病又称核黄疸,是一种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由于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抑制脑组织对氧的利用,影响细胞氧化作用,脑细胞能量产生受到抑制导致脑损伤。由于红细胞被破坏,产生大量的胆红素,同时生后一周左右,脑组织防御功能差,而游离胆红素容易进入脑内,主要是损害基底节及小脑,以及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核。患儿黄疸加深,嗜睡、肌张力降低、很快发展成肌张力增高、尖叫、之后有听力障碍、眼球运动障碍、智力落后、手足徐动。这样的患儿治疗效果差,但是大脑皮质损害轻,故这类患儿可能智力较好。所以一定要做好围生期保健,防止核黄疸发生。一旦生后一周内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应该及早发现、及早采取蓝光照射、药物、换血疗法,防止核黄疸发生。

胆红素高的患者建议检查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如果这两项升高则需要查明原发病进行保肝等治疗;如果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在正常范围内,胆红素高则暂时不需治疗。平时注意休息,合理饮食,并定时检查肝功能,时刻监测病情的发展。对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因为在治疗症状的同时还要查明其根本原因,所以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高胆红素血症是患者肝脏受到损伤后,肝脏代谢和转化胆红素能力下降,致使胆红素不能正常排出而逆流入血。高胆红素血症对人体的危害巨大,因为胆红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毒性,大量胆红素聚集在血液中,轻者会导致患者出现重度黄疸,严重者还可危及患者生命,高胆红素血症时,可能预示着患者出现了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等,此时患者肝脏出现病变或者胆管阻塞,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剧增。重度黄疸时,肝脏损伤,代谢功能下降,大量的胆红素聚集肝脏,肯定会进一步加剧肝脏的损伤。患者出现消化不良、皮肤瘙痒、腹痛等症状,同时伴有大小便颜色的改变,此时患者应及时就医,不可拖延,并在需要时,进行必要的血液透析,以减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