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化療保健食品

很多人在得了肿瘤后,会十分恐慌,总觉得是自己的饮食习惯导致了肿瘤,因此急于寻找健康抗癌食品,急于知道哪些食物需要禁忌,甚至急于改变自己的体质。事实上,物竞天演、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法则,肿瘤的发生更多的是与基因变异有关,是不可预知的。很多所谓抗肿瘤的食品,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人每天需要吃1吨、连续吃20年以上才能达到抗癌的效果,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些健康的食谱也是需要20到30年的长期保持,才能有效果。我们通过听讲座,树立正确的营养观才是最重要的,丰富多彩的饮食是我们生活的一大乐趣,尽情的享受生活才是我们康复的最终目标,姐妹们,你们是否还会对食物畏手畏脚,什么都不敢吃?

化疗期间饮食相关问题

化疗是术后治疗的关键阶段,也是最艰苦的阶段,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协助患者平安度过这个时期。

总原则:1、正常饮食:即化疗间期没有不适的时候,按照平时的进食量和习惯。2、清淡不勉强:化疗当天及化疗后1周反应较厉害的时候,可以清淡饮食为主,无须勉强自己多吃,恶心厉害的可以找医生开出口服止吐药。3、忌过多进补:家属由于担心患者化疗期间消耗大,经常会给患者进补许多营养品和保健品,这些多余的摄入会转化为脂肪存在体内,这也是许多患者在化疗结束时体重增加十几公斤的原因,这样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导致高脂血症等。

45歲的陳女士因為乳癌接受手術、化療、放療後,一直覺得身體很不舒服,尤其是經常失眠、胃口不好,甚至手腳末端指甲變黑脫落…。一直到有一天來醫院候診的時候,有位病友聽到她的描述,馬上跟她說: 「告訴你一個很有效的健康食品,聽說可以調整體質,還可以增強免疫力,尤其還有抗癌作用...。」陳女士聽了之後,眼睛一亮,心想這次真的遇到貴人了……。

迷思一: 有國家品質保證標章的健康食品具有神奇療效?

   健康食品與保健食品的最大差別,就是有小綠人標章的食品叫做健康食品。 保健食品並無小綠人標章,泛指一般食品,不能標示有保健功效,例如維他命或礦物質等食品。而健康食品指具有保健如增進民眾健康、減少疾病危害之功效,這兩者均不可宣稱有治療人類疾病,例如抗癌,治療B型或C型肝炎等之醫療作用。因此根據法規 「健康食品若是宣稱具療效」就是不實的廣告。而國家品質標章 (SNQ, Symbol of National Quality),也代表品質保證與使用安全的意思。保健食品、健康食品與國家品質標章的審查,都是以產品由原料、半成品、到成品的製作過程中品質檢測及上市後對消費者的保護,皆符合國家的要求。因此國家審查的範圍包括產品特色、實用效益、品質管制、安全與衛生為主要範疇,重要的是並沒有審查有沒有治療疾病的功效,因為這部份是要納入藥品的審查範圍,而藥品的療效是必須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才能斷定的。

   那很多病友都說 :「那廠商或是傳說中都說這健康食品有抗癌作用,他們怎麼還可以說有療效?」 這關鍵在於廠商申請認證的時候,完全符合國家審查的機制,但是一旦通過之後,經過大力「避重就輕」的宣傳及許多人的「以訛傳訛」,就成為真的有治療疾病作用了。所謂的「避重就輕」就是提出比較誇張宣染的宣傳,而避開提供國家審查時的證據。舉例來說,某家廠商提出該產品有「護肝」作用研究報告,可減少肝臟損傷的程度 (降低ALT, AST等)。其實該產品在送審的時候只是提出「針對化學性傷害的肝損傷有保護作用」的報告,而台灣地區的肝病大多是B型或C型肝炎而很少是化學性傷害導致的肝炎。嚴格來說,這是不科學且不恰當的結論。

事實: 有國家品質保證標章的健康食品是不能宣稱有神奇療效的。

迷思二: 天然ㄟ尚好,天然的食品一定很安全 ?

「醫師,我得乳癌,聽說不能喝豆漿,也不能吃山藥,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喝,那我到底能吃甚麼?」,這是許多乳癌病友很關心的切身問題。許多例如山藥,大豆,月見草等天然植物,其內含有植物性女性荷爾蒙,長期食用會影響乳房的疾病。其實,如果屬於食品類的食物,例如有些女性自己打豆漿喝,只要一天一小杯,其植物性賀爾蒙吸收劑量應該不會影響乳房疾病的。但是有些婦女會自行將一周份的豆漿打好,可是又擔心豆漿放久了會壞掉,所以一天喝兩杯 500 cc,如此一來,時間久了就容易造成乳房疾病的產生。反之,經常服用植物的萃取物(如膠囊或藥片),其吸收成分比例會增高,可能會刺激乳癌細胞的增生。因此,一般飲食如服用天天少量豆漿或偶而吃一頓山藥排骨的餐點,應該不會有問題。但是不要天天食用,尤其是不要經常服用經過萃取 (膠囊或藥片) 的植物性藥物或健康食品。

事實: 天然ㄟ尚好,是指吃天然而非人工添加的食品。有一句話“食物天天吃就是藥物,藥物天天吃就是毒物”就是對「藥食同源」這句話最好的註解。

迷思三: 市面上 「X芝健康食品」,有增加免疫力,還有抗癌的作用?

以市面上「X芝健康食品」為例,其成分中含有多醣體,具宣稱有促進免疫的作用。可是其申請國家健康食品審查時,是以「護肝」作用而且針對化學性傷害的肝損傷有保護作用。甚至在注意事項中提出「本產品不能治療矯正任何疾病,有病者仍需就醫」的標示。這種增加免疫力及抗癌作用的宣稱,不知從何而來。

「免疫力真的能夠天天促進嗎 ?」我們真的需要天天吃健康食品來加強免疫力嗎?根據動物研究顯示,多醣體在短時間給予是會促進免疫細胞的基因表現,但是若是長期使用,則原本促進的作用,會變成抑制的作用,這就是所謂的免疫適應。

事實: 人類的免疫是存在面對外來物質(抗原),在體內所產生的防禦系統。B型肝炎疫苗就是針對人類的免疫系統設計的,因此不可能天天吃多醣體來促進免疫的,就像疫苗幾個月甚至一年才接種一次一樣」。

結語:

乳癌病人在接受西醫治療時許多不適,例如焦慮,疲倦,疼痛及生活品質的下降,自行尋找或經過他人介紹可「讓妳的人生由黑白變彩色」極具誘惑力的健康食品,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癌症整合醫療的醫師們,堅持站在病人立場和病人一起思考現代醫學、整合療法的利弊,如此才能符合「有實證」、「減少副作用」的安全、有效二大原則。市售保健食品林林總總,無法一一進行研究了解,建議病友若有任何疑慮時,請於下次看癌症整合醫療門診時,將這些保健食品一起帶來,與醫師們一起討論使用的可行性。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Lorem Ipsum, dolor.co.uk

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你最害怕什麼?對於乳癌患者來說,許多人不是不想活下去,而是因為治療的副作用實在太痛苦、太累,覺得自己撐不下去。但其實懂得在化療前、後,利用營養補充品補充足夠的營養,這些痛苦都是可以克服的。

乳癌患者最害怕的副作用

根據乳癌病友協會最新調查顯示,有近3成乳癌病友在化療過程中,曾因副作用不適而萌生想中斷或要放棄治療的念頭。前5大難受的副作用分別是口腔黏膜破損或潰瘍、腸胃道不適、掉髮、疲倦及疼痛。

乳癌是女性好發癌症排行榜首,但治癒率、存活率高,早期的乳癌5年存活率超過9成,但許多人卻因為害怕化療的副作用而不願意面對治療過程;即使接受了治療,還是有近8成的乳癌患者,因為副作用而產生營養不良,導致預後變差。

「直到現在,大部分的患者還是認為,以蔬菜水果為主的生機飲食或素食,對抗癌有好的效果,甚至認為在治療期間吃太營養會促使癌細胞生長,而採取低醣飲食或減少肉類的攝取,以餓死癌細胞,還有1成的人直到自己體重開始下降,才注意營養的補充。」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技術主任李沛融說。

李沛融說,其實在癌症治療的營養補充上,還是要依照個人狀況,這也是治療的關鍵之一,如果聽從別人的「經驗談」,採取單一營養的飲食方式,很容易就因為營養素不均衡而造成體重減輕或體力變差,甚至影響治療結果。

該補充什麼營養

而成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李國鼎則說,經過一定程度的衛教,現在病友們也慢慢了解除了正常飲食外,身體也需要高熱量、高蛋白來提升體力,但也常常困惑,為什麼補充了熱量,還是會有副作用產生?

「會有這些副作用,其中一個原因是治療過程中身體可能會產生發炎反應,所以還是必須補充相關的免疫營養素。」李國鼎說,根據歐洲靜脈暨腸道營養醫學會(ESPEN)營養指南建議,在手術前後7天、化療前後,補充魚油、精胺酸及核苷酸,可以增加身體的免疫力。

要特別提醒的是,市售健康食品並不等於配方營養品。營養師解釋,配方營養品是針對特別疾病所設計的均衡配方,由於針對特定疾患,因此會特別提高某種營養素比例或特殊營養成分,以期達到治療或是免疫效果。但癌症患者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因此務必在醫師或營養師指導下選擇食用。

至於市售健康食品,是指特殊營養素或有特定保健成分,如多醣體、紅麴、魚油等,通常含有高劑量的濃縮萃取物。

多項研究指出,癌症治療期間若是大量補充健康食品,可能引發藥物或食品的交互作用,甚至減弱藥效。因此建議若仍在癌症療程中,為了避免保健食品影響藥效,建議先停用保健品。至於復原追蹤期間,如要食用保健品,也最好先徵詢醫護人員建議。

癌友的營養補充首重足夠的熱量攝取,同時應具備「低醣、優脂、高蛋白」。研究發現,確診罹癌後,體重減輕與死亡率有密切相關,癌友的體重如果在 12 個月內下降超過 5 %,伴隨著肌肉無力、容易疲倦、食慾不振,要注意可能是「惡病質」。以一位 70 公斤的癌患來看,如果掉了 3 ~ 4 公斤,代表可能已進到癌症惡體質的前期,必要時需要補充營養品。

臺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兼任主治醫師謝瑞坤醫師表示,癌症治療期間 5 大營養管理關鍵包括:高蛋白、高熱量、鋅、低 GI 及麩醯胺酸。

蛋白質為人體細胞、組織、器官的主要構成物質,補充蛋白質有助於組織的修復,幫助肌肉生長。

少量多餐是個好方法。可以把雞蛋布丁、奶昔等熱量及蛋白質均高的小點心放在病人身邊,也可以在奶昔裡加入絞碎的堅果及穀類,優質油脂也是熱量重要來源。

鋅是身體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之一,如果缺鋅的話,癌友常指甲顏色脫色、味覺喪失,口腔黏膜易破,甚至身體出現紅點等過敏現象。補充鋅較能維持味覺,保持正常食慾,打造承受後續治療的體力。

台中醫院放射腫瘤專科廖志穎醫師指出,精製含糖食品、飲料、蛋糕等屬於高 GI 食物,吃下肚會使血糖值快速上升;反之五穀根莖抗性澱粉,蔬菜、酸性水果,相對低 GI,血糖上升較慢。

癌症治療期間採取低GI飲食,主要避免血糖大量快速上升,造成胰島素大量分泌來降血糖,這時會刺激肝臟合成I GF - 1 生長激素。多項研究指出,IGF - 1 是腫瘤生長的最愛養分之一,會導致癌細胞惡化或擴散。

麩醯胺酸是人體中含量最豐富的胺基酸,它佔骨骼肌 61 % 胺基酸含量,主要是負責周邊組織至內臟器官氮元素運輸者,因此可做為小腸細胞、肝細胞、淋巴球以及巨噬細胞用來複製細胞之能量來源。

對於經歷重大手術、化療等重症病患而言,身體處於高異化代謝狀態,人體之肝、腎以及腸道細胞對麩醯胺酸的需求量增加,導致血液中的麩醯胺酸濃度下降,就會影響到身體組織修復與腸道機能。

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如果飲食中的熱量和蛋白質攝取足量,身體就會自然產生麩醯胺酸,大部分病患不需額外補充,最好聽取醫療團隊評估建議。

癌症手術、化療後營養品挑選要注意什麼?

治療過程中,副作用及病痛可能導致食慾大減、難以吞嚥造成營養缺失,因此「能進食」比「選擇營養食物」更重要而實際。

王麗民營養師指出,在食物選擇上,並無禁忌,三餐仍以五大基本均衡飲食為主。可增加高熱量、高蛋白食物,並在兩餐之間,添加點心。癌患若有貧血問題,可多攝取含蛋白質、鐵、維他命 C 的食物,如肝臟、蛋黃、菠菜、葡萄乾、腰果、黑棗等。若吞嚥困難、疼痛,可選擇高蛋白、高熱量的流質代用品,如奶蛋白等。

此外針對特殊治療時期,營養品需求要注意:

手術前就應該依循營養師指示多進食增加熱量。術後補充蛋白質、礦物質鋅,都可以強化傷口復原,這時醫師或護理師有時會依病人情況建議補充鋅。此外防止缺乏維生素C造成壞血病,若蔬果吃不夠,也會考慮補充維生素C。

放療後的患者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副作用,像是疲憊、口乾、燥熱,也有人味覺改變或暫時喪失,這時建議多補充水分、改變食品質地與調味,讓患者較有進食慾望。也可以選用市面上的癌症專用營養品,降低進食困難程度,為下次療程做好體能準備。

接受化療的患者容易出現白血球減少、貧血或消化道出血和潰瘍,若能維持較好的營養補給,能提高對副作用的耐受性,更能安度療程,降低感染風險並加速復原速度。飲食正常的癌患通常不建議在化療期間使用保健食品,避免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造成治療效果不彰。

但若身體狀況不佳、蛋白質攝取不足、癌症治療期間和癌惡病質等情況,醫療團隊有時會建議補充麩醯胺酸,研究證據認為,對治療引起的粘膜炎可能有幫助。

癌症患者不可以吃雞蛋補充蛋白質,是真的嗎?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血液與腫瘤內科資深主治醫師黃國埕指出,網傳攝護腺癌友不能吃蛋,其實是過度解讀研究報告。

這個說法最早的起源應是來自 2011 年的一個大型研究,由哈佛學者 Richman 發表,研究主要希望瞭解蛋、肉類的攝取跟攝護腺癌轉移或惡化的關係。結果從統計發現,每週吃進 2.5 顆蛋以上的,比起每週吃少於半顆蛋的人,增加了 1.8 倍攝護腺癌轉移或惡化的風險。

不過後續研究指出,這項研究樣本數代表性不足,往後幾年間,也有一些類似研究關注蛋跟攝護腺癌的關係,但這些研究結論大多認為這兩者間沒有因果關係。

對其他癌種患者來說,其實比一般人更需要加強補充蛋白質,幫助重建受損的細胞組織,雞蛋、魚肉、雞肉、去除肥肉的牛或豬肉,都是優質蛋白質來源。

黃國埕醫師強調,凡事都有正反兩面,「過與不及」、任何食物攝取太多或不足都不是好主意,並不需要特別對某種食物敬而遠之,「病友一天吃一顆蛋是沒有問題的。」

癌症病人要攝取多少營養才足夠?

王麗民主任強調,癌症患者補充營養時,盡量挑選並輪替食用高生理價值的蛋白質,如蛋、肉類、家禽、魚類和奶類,並可遵循醫囑補充低劑量的綜合維生素。

林口長庚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李致頤指出,癌症治療期間,能量的需求相較於一般人多,若營養攝取不足,容易出現體重快速下滑的情況。病人除了要均衡攝取六大類的食物,也應當提高熱量、蛋白質的攝取。

每日營養需求建議為:

  • 熱量:約為每公斤體重 35 大卡
  • 蛋白質:約為每公斤體重 1.5 公克,並依所接受的治療種類以及病人的個別狀況調整

舉例來說,一位體位標準的女性癌症患者,其身高為 160 公分,體重為 55 kg,治療期間至少需攝取熱量 2000 kcal,其中包含蛋白質 85 g,相當於每天應攝取主食類 12 份、豆魚肉蛋類 9 份、蔬菜類 4 份、水果類 3 份及油脂類6份。

營養師指出,同樣的食材因烹飪方式不同,熱量也會因此改變;熱量由低至高的烹調方式為水煮或清蒸<烤或水炒<滷<油炒<油煎<焗烤或油炸。建議利用糖醋、裹粉油煎(粉蒸肉)、太白粉(芶芡)、添加醬料(醬油膏)等方式,達到提升熱量的目的,也讓食物更容易入口。

參考資料來源:臺北榮總總醫院營養部、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放射腫瘤科、抗癌自癒力:療效飲食8堂課、林口長庚營養治療科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