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数字中国

1 像铅笔, 细又长。

2 像小鸭, 水中游。

3像耳朵, 听声音。

4像红旗, 迎风飘。

5像秤钩, 称东西。

6 像口哨, 吹呀吹。

7 像镰刀, 割青草。

8像葫芦, 扭扭腰。

9 像气球, 空中飘。

0像鸡蛋, 圆又圆。

从小,阿拉伯数字便以这样生动可爱的形象进入我们的生活,似乎天然地与中文融为一体,熟悉又自然。然而,其实从名称上就不难看出,“阿拉伯数字”是实实在在的“外来户”。

那么,这个“外来户”是怎么一步步融入中文书写系统的呢?局长今天就来给大家揭秘。

阿拉伯数字中国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权其实属于印度人。印度数字在公元8世纪左右传入阿拉伯,后经由阿拉伯传到欧洲。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印度数字随着佛学东渐也曾传入过中国,但并未被当时的中文书写系统所接纳。

大约在公元13到14世纪之间,阿拉伯数字“卷土重来”,由伊斯兰教徒带入中国,不过,同样又以“销声匿迹”而告终。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开始大量翻译西方的数学著作,如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1613年),但是书中的阿拉伯数字都被翻译为汉字数字。

可以说,阿拉伯数字历经近千年岁月,一直未能在中文书写系统中站稳脚跟,这也体现了汉字数字在几千年中华文明传承中的稳定性。

直到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对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国人对于阿拉伯数字的了解日渐加深,其便利性也得到了认可。于是,有些数学启蒙书籍开始教授和使用阿拉伯数字,如1885年的《西算启蒙》。严敦杰的《阿拉伯数码字传到中国来》一文对20世纪之前阿拉伯数字在中国的传播和使用情况有详细介绍,但没有说明20世纪之后的情况。

阿拉伯数字中国

为了研究20世纪阿拉伯数字在中文书写系统中的扩展使用情况,我们选取了143种文献进行考察,包括一般书籍和刊物(学报、会刊和普通报纸),涵盖了自然科学类(如《理化杂志》)、社会科学类(如《法院编制法释义》)以及人文生活类(如《蛋歌集》)。材料的出版时间主要集中在1911年到1955年,少量材料出版时间是在1911年之前(如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1955年之后(如《苏联文学艺术论文集》)

通过考察发现,1911年之前只有部分介绍数学知识的自然科学类书籍在演示数学计算时使用阿拉伯数字,而其他场合,如标题编号、页码编号以及日期时间等,都没有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

1911年到1955年期间,阿拉伯数字无论是在领域类别还是在使用场合上都开始扩展。其扩展符合一定的规律。

一是阿拉伯数字经历了从自然科学类书刊到社会科学类书刊,再到人文及生活类书刊发展的过程。

如对于自然科学类书刊来说,早在1914年《蒙台梭利教育法》就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演示数学运算;对于社会科学类书刊来说,直到1920年左右,《蔡孑民先生言行录》才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对于人文生活类书刊,直到1927年,《蛋歌》(民歌集)中才出现阿拉伯数字,而且直到1954年,人文生活类书刊中的阿拉伯数字使用场合也极为有限,如1954年的《文学论稿》,只是页码使用阿拉伯数字,其他场合使用的仍然是汉字数字。

二是阿拉伯数字经历了从用于数学计算,到用于编号,到用于普通计量,再到用于表示日期时间这样一个扩展过程。

早在1910年之前,介绍西方数学知识的书刊就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这是由其学科属性决定的,但其他计量场合,就不是如此了。比如:

1914

《蒙台梭利教育法》

在表示整数时仍然使用汉字数字,只有分数才使用阿拉伯数字

1915

《实用单级教授法讲义》

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作为标题编号

1916

《中国铁路借款合同全集》

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作为页码编号

1949

《中学数学教学法》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日期时间

1956

《苏联文学艺术论文集》

行文中的计量和日期时间都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在中文书写系统中的扩展,一方面是由于文字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书写简便,与汉字的区别性好,在表示计量、编号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便利性,因而在获得中文书写系统的接受后迅速在各个领域扩展使用。

另一方面,其扩展也得益于社会发展和国家语言文字标准的引导,特别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及政策法规对其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积极传播西方文化,这些都有益于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和使用。我们考察的1916年出版的六本书刊全部采用了阿拉伯数字来给标题编号。

五四运动对阿拉伯数字使用的推动与新文化运动相似。1919年之后,许多学术刊物如《北京大学月刊》,其页码和序号都使用了阿拉伯数字。

1955年之后,中文出版物开始大范围推广横排,这使得阿拉伯数字在使用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国务院1956年发出的《关于在公文、电报和机关刊物中采用阿拉伯数字的试行办法》,更是直接从国家政策的高度上推广使用阿拉伯数字。

总体来说,阿拉伯数字在中文书写系统中的应用是一个逐渐扩大范围的过程,发展到今天,已经很好地融入了中文书写系统,跟汉字数字形式大体上形成了分工互补、各司其职的格局。

汉语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它们的继承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一脉相传,它们的发展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阿拉伯数字融入中文书写系统的过程就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一面。

情报员:刘洪超

编辑员:若瑜

图片员:李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至迟在宋代就已经传入,但宋代是中国数学的巅峰,数学家用筹算,没兴趣学阿拉伯数字,而商人用苏州码子: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可以看出苏州码子写起来并不阿拉伯数字麻烦,而且更适应汉字的书写习惯(特别是在竖行书写的时候)

元朝把科举制折腾废了,到了明朝,虽然大量任用色目人为钦天监,但是数学家和商人仍然使用筹算和码子,明末徐光启翻译了不少欧洲数学书籍,但是没有用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不过算盘的出现导致算筹不如以前流行了。

直到清代,中国的数学全面落后,经过屈辱的近代史,传统数学符号被直接废除,连书写方式都改为了横式书写,阿拉伯数字作为“西方先进文字”也打败了苏州码子,然后的事我们就都知道了

发布于 2018-02-24 12:43

阿拉伯数字(Arabic figures,又称印度数字 )由0,1,2,3,4,5,6,7,8,9共十个计数符号组成,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人们以为是阿拉伯发明,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

中文名 阿拉伯数字 外文名 Arabic numerals/Arabic figures 起    源 公元500年前 又    称 印度数字 发    明 古印度人 学    科 数学

目录

  1. 1 简介
  2. 2 历史
  3. 起源
  4. 印度数字
  1. “0”的起源
  2. 演变
  3. 传入欧洲
  4. 传入中国
  1. 3 注意事项
  2. 4 使用规则

阿拉伯数字由0,1,2,3,4,5,6,7,8,9共十个计数符号组成。采取位值法,高位在左,低位在右,从左往右书写。借助一些简单的数学符号(小数点、负号、百分号等),这个系统可以明确的表示所有的有理数。为了表示极大或极小的数字,人们在阿拉伯数字的基础上创造了科学记数法。 [1] 

阿拉伯数字起源

公元500年前后,随着经济、种姓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的数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天文学家阿叶彼海特在简化数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数字记在一个个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个符号,比如是一个代表1的圆点,那么第二格里的同样圆点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圆点就代表一百。这样,不仅是数字符号本身,而且是它们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样拥有了重要意义。以后,印度的学者又引出了作为零的符号。可以这么说,这些符号和表示方法是阿拉伯数字的老祖先了。

阿拉伯数字印度数字

公元3世纪,古印度的一位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最古的计数目大概至多到3,为了要设想“4”这个数字,就必须把2和2加起来,5是2加2加1,3这个数字是2加1得来的,大概较晚才出现了用手写的五指表示5这个数字和用双手的十指表示10这个数字。这个原则实际也是数学计算的基础。罗马的计数只有到Ⅴ(即5)的数字,Ⅹ(即10)以内的数字则由Ⅴ(5)和其它数字组合起来。Ⅹ是两个Ⅴ的组合,同一数字符号根据它与其他数字符号位置关系而具有不同的量。这样就开始有了数字位置的概念,在数学上这个重要的贡献应归于两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后来古鳊人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进,并发明了表达数字的1,2,3,4,5,6,7,8,9,0十个符号,这就成为记数的基础。八世纪印度出现了有零的符号的最老的刻版记录。当时称零为首那。

大约700年前后,阿拉伯人征服了旁遮普地区,他们吃惊地发现:被征服地区的数学比他们先进。于是设法吸收这些数字。

771年,印度北部的数学家被抓到了阿拉伯的巴格达,被迫给当地人传授新的数学符号和体系,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用的计算法)。由于印度数字和印度计数法既简单又方便,其优点远远超过了其他的计算法,阿拉伯的学者们很愿意学习这些先进知识,商人们也乐于采用这种方法去做生意。

后来,阿拉伯人把这种数字传入西班牙。公元10世纪,又由教皇热尔贝·奥里亚克传到欧洲其他国家。公元1200年左右,欧洲的学者正式采用了这些符号和体系。至13世纪,在意大利比萨的数学家费婆拿契的倡导下,普通欧洲人也开始采用阿拉伯数字,15世纪时这种现象已相当普遍。那时的阿拉伯数字的形状与现代的阿拉伯数字尚不完全相同,只是比较接近而已,为使它们变成1、2、3、4、5、6、7、8、9、0的书写方式,又有许多数学家花费了不少心血。

阿拉伯数字“0”的起源

印度数码中表示零的“点号”逐渐演变为圆,也就是“0”这一演变过程最迟完成于九世纪。印度876年出土的瓜廖尔石碑见证这一过程。该石碑上有记载无误的“0”,用圆圈表示零,是数学史的一大发明。“0”的出现是数学史上一大创造。“0”一直被人们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它的诞生地却是在古代印度,它的起源深受佛教大乘空宗的影响。大乘空宗流行于公元三至六世纪的古代印度。恰正是在它流行后期,在印度产生了新的整数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规定出十个数字的符号。以前计算到十数时空位加一点。用“.”表示,这时发明了“0”来代替。“0”的梵文名称为Sunya,汉语音译为“舜若”,意译为“空”。0乘以任何一个数,都使这个数变成0。大乘空宗由印度龙树及其弟子提婆所创立,强调“一切皆空”。0的这一特殊就反映了“一切皆空”这一命题所留下的痕迹。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也是解析几何中笛卡儿坐标轴上的原点。没有0也就没有原点,也就没有了坐标系,几何学大厦就会分崩离析。这种认识,同样有可能受了大乘空宗的启发。大乘空宗的“空”,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是原点,是佛教认识万事万物的根本出发点。大乘空宗认为,无论是正面的天堂还是反面的地狱,不管是天神或是魔鬼,都不免入相,脱离不了轮回之苦。天神享尽福报,照样会堕入畜生道或饿鬼道,也有可能走向自己对立面而成为魔。大乘佛教说“空”道“有”,都强调不可执著。这种说法与0的特殊在数学上表述,在哲学上有其相同之处。公元七世纪中叶,印度的记数法开始向西方传播,公元八世纪末传入阿拉伯国家。印度数字经阿拉伯人改进后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或印度——阿拉伯数字。 [1] 

阿拉伯数字演变

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称为哈拉巴数码的铭文记数法。到公元前后通行起两种数码:卡罗什奇数字和婆罗门数字。公元3世纪,印度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公元4世纪后阿拉伯数字中零的符号日益明确,使记数逐渐发展成十进位值制,例如公元8世纪后出现的德温那格利数字。

大约公元9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地区,从原来的婆罗门数字导出两种阿拉伯数字:被中东的阿拉伯人使用的东阿拉伯数字和被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使用的西阿拉伯数字。东阿拉伯数字和阿拉伯人使用的形式很相似,西阿拉伯数字后来发展成我们广泛使用的形式。 [1] 

阿拉伯数字笔画简单,书写方便,加上使用十进位制便于运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

十个数字符号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由于采用计数的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本身笔画简单,写起来方便,看起来清楚,特别是用来笔算时,演算很便利。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公元8世纪左右,印度数字(即阿拉伯数字)随着佛学东渐曾传入过中国,但并未被当时的中文书写系统所接纳。大约在公元13到14世纪之间,阿拉伯数字由伊斯兰教徒带入中国,亦未成功。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开始大量翻译西方的数学著作,但是书中的阿拉伯数字都被翻学译为汉字数字。阿拉伯数字在中国最早使用是在清光绪元年(1875年),原始版本《笔算数学》对引进的阿拉伯数字作了介绍以及使用。 [2-3]  

阿拉伯数字容易通过改变小数点位置而产生变化。所以在特殊场合(如银行)不能完全替代大写的汉字数字。

在科技书刊中,阿拉伯数字因其“笔画简单、结构科学、形象清晰、组数简短”等特点,有着很高的使用频率,其用法是否正确及规范,直接关系到科技期刊的质量。

阿拉伯数字使用的场合

科技书刊阿拉伯数字使用的总体原则是: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4]  主要使用场合有:

(1)物理量量值。物理量量值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且数字后的计量单位必须使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如:3 kg、45 m、2 min 等。

(2)公元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如:20 世纪 90 年代、2005 年 12 月 12 日、16时 15 分等。

(3)计数单位前的数字。计数单位前大于 10 的数字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整数 1~10,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又很得体的地方,也应该用阿拉伯数字。如:12 支铅笔、4 根管子、1 朵花等。

(4)计数的数字。不论是图表还是记述性文字中,计数的数字都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包括整数、小数、百分数、比例等。

(5)型号、编号、序号、代号等。科技论文中经常出现仪器型号、样品编号、标准号等,这些都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序数词前经常带有“第”字。如:ML 1332 检测仪、GB 18745、第8 小组等。

2. 阿拉伯数字书写规则

(1)纯小数小数点前的“0”不能省略。不论是叙述性文字或图表中,纯小数小数点前的“0”都不能省略,不能出现诸如“.27、.39”等格式的数字。

(2)阿拉伯数字不能与除“万”、“亿”及 SI 词头中文符号外的汉字数词连用。如:“一千三百万”可以改写成“1 300 万”,但不能写成“1 千 3 百万”。

(3)4 位或 4 位以上的数字,在书写时采用三位分节法。 [1] 

参考资料
  • 1    科技书刊中阿拉伯数字的使用[J].茶叶科学,2014,(2):179-179.   .万方[引用日期2017-11-21]
  • 2    "笔算数学"初版现世 阿拉伯数字在华使用提前17年   .人民网[引用日期2020-05-22]
  • 3    阿拉伯数字是如何融入中文书写系统的   .光明日报[引用日期2020-05-22]
  • 4    阿拉伯数字与中文数字的转换   .博客[引用日期201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