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2013-2022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了解長者肥胖與教育程度的關係此種調查是

最新研究:肥胖可能藉由社交網絡而「被傳染」

利用2013-2022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了解長者肥胖與教育程度的關係此種調查是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肥胖」定義為身體質量指數大於30之情形下,在我們2018年出版的研究當中顯示:不論強連結與弱連結的肥胖程度為何,一個人如果有較多的強連結在其個人網絡當中,則會有較高的肥胖風險。相對而言,若一個人有較多的弱連結,則會有較低的肥胖風險。

文:吳韻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根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國人的身體曲線似乎日漸圓潤。我國19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45.4%,相較於20年前調查 33%、8年前調查43.4%。這份調查所指的過重和肥胖乃採取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以身體質量指數(英文為 Body Mass Index,簡稱BMI,計算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來界定。BMI大於等於24且小於27為過重,大於等於27則是肥胖。雖然近年成長速度略減緩,但是整體仍然呈現增加的趨勢。特別是19歲以上成年男性之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在這20年間,更是從每三個人當中有一個過重或肥胖,變成每兩個人當中就有一個過重或肥胖。

肥胖可能「傳染」嗎?

很多人都以為,變胖是因為多吃不運動的不健康生活模式,但新的研究發現:肥胖更可能藉由我們的社交網絡而「被傳染」、甚至是「傳染」網絡中的他人。然而,「與他人的日常社交互動」以及「日趨嚴重的國人肥胖率」,兩者之間看似毫無關係,卻又是如何產生關聯性呢?在繼續討論這話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社交網絡對於我們到底有什麼影響。

社交生活幫助我們建構起屬於每個人的「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在網絡當中個人與他人互動的過程,會建立起不同程度的關聯性。而在過去的許多研究證據都顯示:這樣的社會網絡深深影響著每個人的思考方式、情緒起伏甚至是行為模式。就像俗話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與我的社交生活中的人們之所以會聚集起來,就是因為我們可能有相近的興趣、類似的生活背景、共同的生長經驗,以及相同的理想信念。因為以上種種的可能原因,我們彼此之間逐漸形成了社會網絡。

當然在這社會網絡中,每一個體因為有相同目的/價值觀/目標,也就更願意花時間、耗心力聚集在一起。當相處的時間更長,彼此之間交換訊息、資源與想法的頻率相對地也在增加。與此同時,在網絡當中的每位個體,相互間不光是羈絆與關係越來越深,就連行為也會開始下意識地互相模仿,甚至可能逐漸趨於相同。因此處在同一社會網絡的人們,在影響別人的同時,也一併受到影響。

正是這樣的社會網絡及其特徵,使得肥胖得以在社會網絡當中「傳染」開來。2007年由哈佛大學的Nicholas A. Christakis與加州大學的James H. Fowler所發表之有關社交網絡和肥胖症的研究最具代表性[2]。簡單來說,他們發現當社會網絡的其中一員變胖時,同網絡的成員一起變胖的機會也會大幅增加。再者,社交網絡不僅與肥胖直接相關,還與肥胖相關的行為,包括吸煙,飲食和體育鍛煉也都有關聯性。

兩位作者使用來自於弗雷明漢心臟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的長期追蹤資料進行分析。所謂的「肥胖」,在這個研究當中則被定義為身體質量指數大於等於30。首先,在追蹤32年後(1971年-2003年),研究數據顯示在「觀察到的網絡」中,一個人的肥胖可能傳染給與其有直接相互認識關係之另一人,並且肥胖的人與非肥胖的人會形成不同的群聚(原文以動畫方式提解說32年當中的肥胖傳染情況)。

同時為了能更加準確的量化比較這些不同的群聚/傳染情況,兩位作者另創建了「模擬網絡」,使其所有特徵與「觀察到的網絡」一樣,但是在「模擬網絡」當中設定肥胖是隨機發生在直接互相認識的兩人之間。接著比較在「觀察到的網絡」與在「模擬網絡」當中,一個人將肥胖傳染另一個人的機會有多少差異。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在「模擬網絡」中的肥胖是隨機發生,在「觀察網絡」中若有一個人肥胖,朋友(一度分隔)的肥胖風險將提高45%,甚至連朋友的朋友(二度分隔)以及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三度分隔)的肥胖風險,也分別提高20%與10%,直到在四度分隔後才不再具有影響性。

另外,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一個人的手足、配偶或朋友肥胖,此人肥胖的風險就會增加。當變胖的是手足或是配偶,此個體變胖的可能性將提高差不多四成;但是如果變胖的是朋友,這個人變胖的可能性將會提高57%。同時,因為友誼種類的不同,對於變胖的風險亦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變胖的朋友跟你有互相認定的友情,或是與你相同性別,你變胖的可能性將分別提高到171%和71%。

這樣的現象,不難與現實生活相互連接:首先,古人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如今的社會則是每逢佳節倍「聚餐」。在現代繁忙社會環境當中,與家人們一起吃飯,成為最常見的節日慶祝方式。另外,我們的社交生活也常藉由著「吃」展開,例如天冷了、念書累了、工作倦了,好友時不時邀約晚上一同去麻辣火鍋吃到飽,或共進消夜好好犒賞一下自己。當你因為與家人或好友聚餐而攝取過多的熱量,卻又沒有適度的運動加以消耗,不難想像體型也就逐漸圓潤了。

強連結、弱連結與肥胖風險

然而在一個人的社會網絡當中,還是有親疏遠近之分。像是親密的家人與好友,以及學校或是工作場域中關係密切的同學或是同事,都可歸屬於強連結(strong ties)。而網絡當中的遠房親戚、朋友介紹的朋友、只因學校、工作環境或生活圈相重疊而成為「認識的人」,則成為所謂的弱連結(weak ties)。這樣的親疏遠近如何影響人們變肥胖的可能性呢?


猜你喜歡

Tags:

碳排越少,優惠越好!台灣第一個看得見的消費碳足跡,號召大眾實踐低碳生活

利用2013-2022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了解長者肥胖與教育程度的關係此種調查是

Photo Credit:王道銀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王道銀行運用「消費碳排放明細」功能推出採獎勵機制的「低碳生活卡」,藉此建立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意識,在生活中選擇對地球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在享受特別折扣與回饋的同時,也為減緩全球暖化貢獻一份心力。

近年因應地球暖化加劇、極端氣候衝擊,各國政府陸續喊出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歐盟宣布將於明年開徵碳稅,歐洲數國及美國加州宣布未來要禁用油車,日本預計發行千億美元的綠色債券用來推動能源轉型,台灣政府也在今年3月正式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預計陸續投入新台幣9,000億元,與產業界共同朝著減碳目標努力。

然而,要達成2050年的淨零目標,不可能單靠政府和企業,而需要所有地球公民的力量。但從這份調查得知,目前大多數的台灣消費者儘管對於碳議題有基本的瞭解,也很有意識要減碳,卻常常無從得知自己在生活中的各項活動究竟產生了多少碳排放量。

利用2013-2022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了解長者肥胖與教育程度的關係此種調查是

Photo Credit:王道銀行

為了讓消費者們對「碳排放」有感,王道銀行日前推出「消費碳排放明細」功能,是台灣第一家、也是亞太地區第一家採用萬事達卡(Mastercard)碳足跡計算器的金融業者,使用API串接萬事達卡的大數據資料庫,會依據你刷卡購買的產品或服務類別、消費金額等資訊估算出每一筆刷卡消費的碳排放量;只要是王道銀行萬事達卡卡友,都能在網銀或APP上免費開啟「消費碳排放明細」功能,希望藉此讓消費者更加認識所購產品與服務的碳排放量,進而建立綠色消費意識。

而為了鼓勵消費者將減碳意識化為實際行動,王道銀行也推出減碳成功享活儲加碼的活動,消費者只要開啟「消費碳排放明細」功能,並於2022年底前每月至少刷卡一筆一般消費且年平均每元碳排放量低於8公克,即可享隔年整年度新台幣活儲年利率加碼0.1%的優惠,優惠存款金額無上限。

利用2013-2022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了解長者肥胖與教育程度的關係此種調查是

Photo Credit:王道銀行

2019年,在瑞典曾有結合碳排放量與金融產品的先例,一家名為Doconomy的金融新創公司和萬事達卡(Mastercard)合作推出「DO Black卡」,這是全球第一張以「碳足跡」做為刷卡額度的信用卡,相較一般信用卡是以「金錢」做為信用額度單位,「DO Black卡」則以「個人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做為刷卡消費上限,每筆消費都會透過奧蘭指數(Aland Index)的運算技術,算出碳排放量,當刷卡產生的碳排放量達到當月上限時,就不能再刷卡了。

不同於「DO Black卡」的凍結機制,王道銀行則運用「消費碳排放明細」功能推出採獎勵機制的「低碳生活卡」,全台首創以消費碳排放量決定刷卡現金回饋比例;「低碳生活卡」卡友在開啟「消費碳排放明細」功能後,只要當月平均每元消費碳排放量低於8公克,就能自動享有國內刷卡一般消費新台幣兩萬元內、國外刷卡一般消費不限金額的現金回饋加碼至1.5%。「我們希望不只是提供消費碳排放明細、倡導消費者意識到碳排放量,更能進一步鼓勵消費者採取實際減碳行動!」王道銀行董事長駱怡君說。

除了依消費碳排放量享不同的刷卡現金回饋,王道銀行「低碳生活卡」更攜手台灣多家知名的社會企業共同倡導綠色消費,包括鮮乳坊、仁舟淨塑、直接跟農夫買、綠藤生機、茶籽堂、成真咖啡等25家社會企業與B型企業,持「低碳生活卡」於這些店家刷卡消費,能獲得9折、95折或是滿額贈禮等專屬優惠,王道銀行還會額外加碼提供最高4.22%現金回饋;消費者除了能省荷包,還能支持友善環境及社會的品牌,一舉兩得!

利用2013-2022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了解長者肥胖與教育程度的關係此種調查是

Photo Credit:王道銀行

減少碳排放是地球上每一位公民的責任,隨著地球升溫臨界點的倒數計時,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將減碳意識化為實際行動,運用銀行推出的工具「消費碳排放明細」以及創新金融產品「低碳生活卡」,在生活中選擇對地球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在享受折扣與回饋的同時,也為減緩全球暖化貢獻一份心力。

利用2013-2022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了解長者肥胖與教育程度的關係此種調查是

Photo Credit:王道銀行

本文章內容由「王道銀行」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


猜你喜歡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