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丁 斯 基 藝術 的 精神 性

內容簡介

康丁斯基在一九一○年四十四歲時完成(藝術的精神性)。這本書是他十年筆記的累積,他說此書的主要目的是:喚起體驗藝術作品之精神性的能力,這個能力在未來是絕對必要的,它是由無止盡的經驗所形成,喚起人們這種優秀能力,是本書的期待。

本書根據德文版原著翻譯,插圖及版面的編排均按原書形式,同時並獲原書編者馬克斯.比爾先生同意,由藝術家出版社出版中文版。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9530101
  • 規格:平裝 / 168頁 / 16k菊 / 14.8 x 21 x 0.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藝術設計> 藝術總論> 藝術理論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康 丁 斯 基 藝術 的 精神 性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康丁斯基的理論說,藝術能呈現「內在的需要」便是美的,而他認為內在的 需要包含三方面:

1.呈現藝術家自身

2.呈現藝術家身處的時代

3.呈現藝術,而且是超越時空不受個人或時間限制的。

這跟康丁斯基認為藝術最終勢必是純藝術、而且是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有關 。這是抽象藝術時代開展時,很多藝術家都普遍認定的觀點,也是抽象藝術背後 的哲學命題。他們相信,一定可以找到一種藝術形式,是可超越個人心靈與時代 ,成為美的普遍原則的,一旦找到,藝術家的為藝術而藝術,便是呈現藝術的最高價值。

康丁斯基的兩本重要著作「藝術的精神性」和「點、線、面」,談的是色彩 康丁斯基 與造型理念,但背後的信念是要找到感性的表達力與知性的掌握的共同藝術語言 ,它們必須是符合人類心理共相的,藉此在世界普遍不信任外在、走入心靈內在 時,不至於陷溺進疏離、自我中心、自說自話的困境中。

戰後第一個十年,還是抽象藝術的天下,不過藝術舞台已轉往未被大戰浩劫 破壞的美國。

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和戰前抽象藝術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再關切普遍性的 原則與秩序、精神與性靈;轉而關切「讓心靈自動作用,透過自由聯想以達到幻 想釋放」「強調繪畫行為中所涉及的物質因素」。

早期抽象藝術企圖找到色彩造型的普遍性原則,成為人與人之間心靈深處的 溝通語言,這語言終極目的還指向著崇高、神秘、平衡、完美。這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藝術的終極目的不是藝術自身,而是更高更遠的事物;也意味著不管是 藝術家或觀畫者,每一個個體都不該陷溺進自我中心的思想與情緒中,人不該只 是蒼渺中遺世獨立的情感、思想的孤兒。

而戰後的抽象藝術的背後哲學,從存在主義虛無式的「我行動、所以我存在 」「我感覺,所以我存在」,到「你看見的就是你看見的,其他不存在」….抽 象藝術形式的遞變,無非傳達著全世界人類心靈的危機。

藝術向來就面臨被收編的危機,它會被教廷收編、被貴族收編、被資產階級 收編。但藝術本身也是一種對抗的力量,它對抗教廷的偽信仰、權勢腐化與對人 性的壓抑,它對抗貴族階級的浮華與「朱門酒肉臭,野有凍死骨」,它對抗資本 主義社會帶出來的貧富懸殊、 對抗面對永恆提問時過於簡單的催眠性答案…。 但現在,藝術界面對前所未有的收編勢力:就是藝術必須商品化才能銷售。藝術 必須在藝術家、藝評家、藝廊、媒體聯手下,以最商業化的方式,才能大眾化, 並被銷售。
但很不幸的,六0年代以後,藝術環境真的就是一個被迫商品化的過程,藝 術家若不像達利或沃霍爾一樣搞噱頭打知名度,幾乎就要準備讓自己永不被人注 意、永無影響力。更糟糕的,商品化全面瓦解了從上至下所有的階層。商品化的 世界使全人類都被收編,讓整體世界走向「單向度的心靈」。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達利與沃霍爾。至今,他們推廣藝術的手段還是很讓人 爭議毀譽參半。達利以善搞噱頭著名,這造成很多藝術界人士對他不恥,甚至笑 他是「美元崇拜者」。沃霍爾一樣,在他短短的紅極一時的五六年間,非常善於 打知名度、膨脹自己的名聲,有人甚至指責他根本就把藝術世界墮落成商品世界 。而沃霍爾的普普藝術,更承載各式各樣的商品內容。他是企圖透過呈現商品, 「頌揚」物化社會?還是透過呈現商品「批判」物化社會?他的作品是藝術還是 海報?

藝術的危機 從抽象藝術的遞變談起索
http://life.fhl.net/Art/henri_matisse/matisse05.htm

談什麼是好藝術?
http://life.fhl.net/Art/henri_matisse/matisse06.htm

Excerpt:康丁斯基的《藝術的精神性》

書本內頁清楚紀錄著購入康丁斯基這本《藝術的精神性》是在 1993 7月,地點是光華商場......,於是一陣時光消逝的惆悵油然而生。當然我們不需要懷疑,那一年距離現在已經有多麼遙遠;但 90 後的新世代恐怕難以意會的是,這裡頭真正立刻讓人感傷的卻是「光華商場」,就如同更早拆除的「中華商場」,那是另一個消失的場域。我們似乎還能夠在吳明益的《天橋上的魔術師》繼續追憶著「中華商場」,而關於「光華商場」呢?所幸,我也還留下幾本書吧!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03461


藝術的精神性
作者:康丁斯基
譯者:吳瑪俐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期:1985/9/10Excerpt
VIII 作品和作者〉
藝術作品是藝術家以一種近乎神話、神秘的方式產生的。從作者裡,作品得到獨立的生命,它有個性,有獨立的思想,也有物質真實的生命。因此,它不是隨意或偶然發生的現象;而是負有繼起創造,積極的力量。它存在,它有能力創造精神的氣息,以此,人們評判作品的好壞。如果說形本身不好或太弱,是指它無法給人心靈感覺。
The work of art is born of the artist in a mysterious and secret way. From him it gains life and being. Nor is its existence casual and inconsequent, but it has a definite and purposeful strength, alike in it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fe. It exists and has power to create spiritual atmosphere; and from this inner standpoint one judges whether it is a good work of art or a bad one. If its "form" is bad it means that the form is too feeble in meaning to call forth corresponding vibrations of the soul.
……
繪畫是一門藝術,整體說來,只要是藝術就沒有所謂無目的的創作,流向空無。它是一個力量,充滿了目的,以精製化人們的心靈為依歸—— 三角運動。它是一個語言,只能以適當的東西形式和心靈溝通,是心靈的糧食,心靈只有藉這形式才能得到它。
Painting is an art, and art is not vague production, transitory and isolated, but a power which must be directed to the improvement and refinement of the human soul--to, in fact, the raising of the spiritual triangle.
……
藝術家不是一個週末的孩子那般毫不負責任,他有一個艱鉅的任務,這是他的十字架。他必須知道,他的一切行為,惑覺和思想可以塑造出一個精緻,不可觸摸而又堅固的材料,形成他的作品。他的自由因此是在藝術裡,而不是在生活裡。
和非藝術家相較,藝術家有三項職責:1.不能辜負他所具有的才能。2.他的行為,感覺、思想應創造精神氣息,以淨化精神世界。3.行為、感覺、思想是創作的材料,它本身也應對整個精神氣息發生影響力。如Sar Peladan 所說,他不僅為「王」,有極大的權力,而且有極大的義務。如果藝術家是「美」的傳遞者,這個美也必然是從內在價值發掘的,是我們到處可遇的。它只能以內在的大,內在的需要來衡量這個需要性,使我們至今完成了一些正確的事務。
這個東西很美,因為它源自於內在的需要。
這個東西很美,因為它內在是美的。
The artist is not born to a life of pleasure. He must not live idle; he has a hard work to perform, and one which often proves a cross to be borne. He must realize that his every deed, feeling, and thought are raw but sure material from which his work is to arise, that he is free in art but not in life.
The artist has a triple responsibility to the non-artists: (1) He must repay the talent which he has; (2) his deeds, feelings, and thoughts, as those of every man, create a spiritual atmosphere which is either pure or poisonous. (3) These deeds and thoughts are materials for his creations, which themselves exercise influence on the spiritual atmosphere. The artist is not only a king, as Peladan says, because he has great power, but also because he has great duties. If the artist be priest of beauty, nevertheless this beauty is to be sought only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inner need, and can be measured only according to the size and intensity of that need.
THAT IS BEAUTIFUL WHICH IS PRODUCED BY THE INNER NEED, WHICH SPRINGS FROM THE SOUL.
……

〈結語〉最後我要說,我們愈來愈接近,意識的構成時代,不久畫家將以能夠結構性的解釋他的繪畫為傲(與純粹印象派者相反,他們以不能說明為傲)。
我們站在有目的的創作的時代之前,繪畫的這個精神和正在建立的新精神同為一體,因為這個精神心靈正是世紀的偉大精神性。
Finally, I would remark that, in my opinion, we are fast approaching the time of reasoned and conscious composition, when the painter will be proud to declare his work constructive. This will be in contrast to the claim of the Impressionists that they could explain nothing, that their art came upon them by inspiration. We have before us the age of conscious creation, and this new spirit in painting is going hand in hand with the spirit of thought towards an epoch of great spiritual l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