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 力 4c 所 代表 的 意義

創造 力 4c 所 代表 的 意義

進入21世紀,社會變化日新月異,為了不被時代淘汰,人們不斷思考著該如何學習,探討哪些技能是在這個時代必備的。其中4C能力的說法逐漸受到更多人的認可,美國21世紀技能學習聯盟P21(United States-based Partnership for 21stCentury Skills)將其評選為本世紀最需要學習的4種能力,即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維,Communication skills 溝通能力,Collaboration 團隊協作,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創造與創新。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維
現階段社會發展的速度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個人的接受能力,很多前人的所謂經驗之談往往限制了我們的發展,甚至將我們帶入誤區。所以,批判性思維變得尤為重要。不要盲目地相信,也不要盲目地拒絕,凡事要有自己的看法,並且不斷自我反思與革新,如此,我們才得以在這個眾說紛紜,真真假假的時代立足。

Communication skills 溝通能力
觀察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們,他們普遍擁有一個共同點——良好的口才。不過溝通能力並不僅限於口才,書面傳播,線上線下傳播等等均包羅其中。能夠更清楚地表達觀點,不僅可以在工作效率上事半功倍,也更容易收穫他人的信任。新的科技層出不窮,人們溝通方式不斷變化,但如何抓住人心是一個亘古不變的話題,即使在21世紀我們也必須掌握。

Collaboration 團隊協作
團隊的力量遠大於個人,如果想做成大事,單靠自己是不可能的。在這個資源,信息共享的時代,團隊協作的核心不僅是不發生矛盾,還要將個人效率最大化,充分激發每個人的潛能。隊內成員也可以互相學習,集思廣益,使團隊始終保持活力。因此團隊協作能力也是21世紀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考量部分。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創造與創新
在這個時代,墨守成規在任何領域都難以取得成就。面對科技的迅猛發展,任何行業的規則都無法保持不變,所以創新能力將是取得成功的基石。只有想到別人想不到的地方,才能吸引人的關注。要在一個領域取得成功,就要拿出過人的創新能力,否則難免屈居人後。

4C教育也是近年來美國教育的核心發展方向。在國內某些領域,對這幾種技能的重要性還缺乏認識。面對21世紀的激烈競爭,我們必須做好準備,無論是企業的經營策略還是個人核心競爭力,都要隨時迎接挑戰!

《4C 能力》也是職場核心競爭力

這個 4C 能力是由是由美國「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聯盟」(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P21)所定出的教育方向。這個聯盟是由美國教育單位,以及蘋果、思科、微軟、戴爾電腦等公司共同創立,其精神也受美國總統歐巴馬等政經領袖背書、贊同。這代表4C能力不是只適用於教育現場,也適用於工作職場,綜觀多數職場傑出工作者,的確在這 4C能力上表現相當突出。

創造 力 4c 所 代表 的 意義

而我個人針對 4C能力的思考是—它的核心關鍵應該「成長型思維」(見上圖)。因為沒有人知道未來( 22世紀、23世紀)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可能有 6Cs能力出現,但不管未來如何改變,只要你有成長型思維,你會知道只有不斷讓自己學習與進步,才能因應未來的挑戰。4C能力已經為我們豎立起21世紀發展能力的明燈,若能以成長型思維為核心動力,將能夠幫助自己不斷在4C能力上精進,也能厚植自己未來的競爭力。朋友們,你從今天起想在哪個 C能力上精進呢?  It is Now, or Never.

祝福你 做出更好的思維選擇,活出美好 !

創造力的概念也許起源很早,但當代心理學對創造力的重視與研究,常歸功於季弗德(Joy Paul Guilford)的研究與倡導,並以他在1950年美國心理學會的會長就職演說為濫觴。一般人對於「創造力」的概念仍然相當模糊,經常要問:「創造力究竟是什麼?」 若要認真而且「有創意地」處理這一個問題,至少應考慮四種方式:乖乖回答問題、重新界定問題、證明這個問題無解,或證明這個問題有無限多解。

首先來乖乖回答這個問題。季弗德的智力結構論,將思考歷程區分聚斂性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和擴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兩個概念。聚斂性思考指針對一個問題尋找一個可接受的最佳答案,擴散性思考指根據既有的訊息生產大量、多樣化的訊息。擴散性思考雖不等同於創造力,但被視為創造力的潛能或創造思考的主要歷程,可用來預測創造性成果或表現。季弗德認為創造力是人類某些特質的組合,這些特質包括:對問題的敏感度、觀念流暢性、觀念新奇性、思考彈性、綜合能力、分析能力、觀念結構的複雜度,以及評鑑能力等。他也認為創造力在統計上是一個連續分佈,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創造力,這些個別差異可以被測量出來。

受到季弗德的啟發,後來發展的許多創造力測驗,例如托倫斯(E. Paul Torrance)著名的創意思考測驗,主要就是測量擴散性思考的能力,包括:觀念的流暢性(能生產大量觀念)、變通性(觀念具有彈性)、獨創性(觀念獨特)及精密性(品質改善)。這些測驗假定創造力是一種跨領域、一般性的特質,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創造力是領域特定的:一個人在某個領域(例如語言)具有創造力,不見得在另一個領域(例如繪畫)具有創造力。所以我們就必須使用領域特定的產物(例如文章或畫作)來測量作者的創造力。那麼,產物的創造性又該如何判斷呢?一般來說都是由該領域的若干位專家形成共識來判斷,很多時候,研究者或測量者並不要求領域專家提出判斷的標準,而是讓他們根據專業直覺去判斷,這種做法認為:「什麼是有『創造性』的產物,我(專家)說不清楚,但當我看到的時候,我就認得出來。」有些時候,專家也會列出判斷標準,這些標準通常同時包括兩項:第一、就該領域而言,此產物是新穎、獨特或前所未見的;第二、就該領域而言,此產物是良好、適宜、有價值或能解決問題的。通常,專利核定機構的判斷標準,也都包含這兩大類。

「新穎」有程度的不同,「價值」也有程度的高低。傑出的文學家、科學家、發明家、音樂家、政治家、教育家、畫家等,創造出來的有形、無形產物,可能具有劃時代的創新性,並且廣受社會的肯定,這種創造叫做「大C」。但是,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或工作當中,也會有頗為獨特的問題解決方式,或頗特別的作品,例如一張與眾不同的卡片或是一間獨樹一格的咖啡屋等,這種創造叫做「小c」。此外,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傑出的創造性人物,在兒童、青少年或領域生手等時期,都不可能有劃時代的創造,但這些人難道就沒有任何創造歷程嗎?其實,深刻的學習歷程,就是一種創造和自我突破的歷程,它的「新穎」是相對於「昨日之我」而言,這是一種「縱貫性」的創造,也可以稱為「小c」。「小c」雖然未必一定累積、發展成「大C」,但「大C」一定是由「小c」累積、發展而成。

所以,若要認真回答「什麼是創造力?」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得到幾個結論:第一,從思考歷程來看,創造力比較仰賴擴散性思考而非聚斂性思考;第二,從產物來看,創造性產物必須具有「新穎」和「價值」兩大類條件;第三,從人物來看,人人都具有創造力,只是程度不同、領域不同。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奇克森特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則跳開「創造力是什麼?」這個問題,轉而提出「創造力在哪裡?」,奇克森特米海伊認為:我們不能單獨定義「創造力」,而必須整體考量「個人」、「學門社群」和「符號領域」所交織的系統脈絡。例如,畢卡索的作品為什麼具有創造力?這並不是畢卡索創造一個自認為有創意的作品即可(變異),而是學門社群當中,至少有部份守門人(gate-keeper,如蒐藏家、評論家、同儕畫家等),肯定了他的作品(選擇),認定此作品具有創造力,這樣的作品才得以保存在繪畫領域,成為文化遺產。如果畢卡索創作了一件自認為很有創意的作品,但整個相關學門社群都不認為有創意,這件作品終究無創造力可言。這樣的系統演化觀點,認定的創造力都是指社會文化層次的「大C」,但並不否認「大C」最初源於「小c」。

有些人認為:「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創造力」或「創造性」根本不存在,在上帝創造這個宇宙之後,就再無「創造」可言。依此觀點,「創造力是什麼?」的問題根本不存在。但如果我們願意嘗試去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先承認創造力的存在;如果人類的創造力存在,那我們就可以預知:關於這個問題,人類還會創造出更多的答案。定義決定於理論,理論來自於創造;隨著知識的進展,人類可以創造出無限多個關於創造力的定義,這就是創造力的有趣。

●本文摘錄自:人類的創造力 從何而來?《科學人》雜誌十一月號   / 撰文╱詹志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