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 收購 商 遺忘 的 裝 屍 紀錄 簿

一、友好婦人與聽話忠犬

 黏稠的血從父親歪斜的嘴角淌落,被重力拉扯成紅色細絲,最後積成水彩顏料似的坨狀。

 失去原被皮囊包裹住的內臟,父親的身體遠較以前輕盈,單薄得可憐。被一分為二的肚皮無力垂晃,像只醜陋的風箏,若有風吹來或許便能將父親帶走,遠離這裡。

 不,不是這樣,父親無法離開,他的雙手雙足都與身後的鐵柱纏綁在一塊,哪怕風再大,父親這只風箏都得牢牢地困在這裡。

 奢望逃離的只剩他自己。這個十五歲的少年同樣被雙手反綁,給束縛在另一根鐵柱上,形如古時的炮烙之刑。鐵柱沒有被火燒紅,卻讓恐懼不斷升溫,燒灼著他。

 少年的上半身因為連日的囚禁而脫力前傾,姿態像結在枝頭的蝶蛹。待破蛹的那日,他便要如同父親被掏挖出五臟六腑,當不成蝶,只能化作被困在地底的風箏。

 囚禁少年與他父親的地下室有令人窒息的腥臭,全是來自父親遺落的穢物與臟器,滑脫的腸子盤據父親腳邊,像條巨型蚯蚓。嗅覺疲勞的少年辨識不出異味,只有關於恐懼的各種想像在腦內不斷放大:什麼時候輪到他、他又會被如何對待?

 有沒有人會來救他離開這裡?

 少年望著父親的眼瞳,盼望可以得到答案。那對無神的瞳孔沒有還以解答,卻讓少年想起家中供桌的數尊佛像,它們擁有同樣空洞的眼神,父親夜以繼日癡迷膜拜,只求被賜予一個翻身的機會。

 沒能等到鈔票滿天飛,父親卻先與他雙雙踏進陷阱,一死一苟活。這讓少年不敢向神乞求,就怕事與願違死得更快。

 地下室的門綻開一道隙縫,透進與室內相異的光。

 少年警醒地抬頭,驚見門縫後半張的貪婪臉孔,是個帶著貴氣的中年婦人。她的闊嘴塗上麥當勞叔叔般誇張的厚重口紅、黏在浮腫眼皮上的假睫毛長度參差不齊,活像菜市場沒拔淨雜毛的豬肉塊。

 婦人發出小女孩般不相稱的做作笑聲,令少年背脊發寒,竄出噁心的冷汗。婦人亢奮突出的眼珠子瞪得極圓,她推門,完全顯露出誇張肥腫的身體,像條灌壞的糯米腸,褲腰還擠出一圈幾乎要撐破衣服的肥肉。

 伴著沉重的鼻息,她挪動圓滾滾的雙腿,搖搖晃晃地向少年走來。

 少年背貼鐵柱,只想避開婦人,但就像每個囚奴的際遇,他終究無處可躲。婦人的手強硬地托起他的下巴,肥短的手指傳來濃膩的香水味,還有近似油垢的體味。

使用博客來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 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1以上版本)、Chrome (87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88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2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容量建議:建議裝置需具備2G以上的 RAM。

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

《被收購商遺忘的裝屍紀錄簿》小說選摘:死了你們才肯收是吧?我現在就弄死她!

被 收購 商 遺忘 的 裝 屍 紀錄 簿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凡事聽令大工廠、專門執行回收屍體作業的收購商中,出現一名戾氣逼人的新手,失憶的他不問過往、不求未來,沒有名字只有代號——獅子。獅子一再收到某位少女的收屍委託,只求見他一面,而少女似乎認得以前的自己……

文:崑崙

前屋主的新居贈禮

十年反覆擦拭小刀,直到確定足夠乾淨才插回刀套,藏在褲腰收妥。婦人還沒死透,微弱的喘息未止。十年不擔心,斷氣終究是時間問題,他視若無睹走過婦人身旁,審視那具被縛在鐵柱上的男屍。

男屍腳下遺落花花綠綠的內臟,濺灑的血漬碎散成殘瓣。

十年雙手抱胸,嚴肅地凝視許久,像專業鑑定師在觀賞羅浮宮畫作。所有清潔的步驟與方法接連閃過眼前,最終擬定計畫的他捲起袖子,開始處理一地狼藉。

幸好婦人足夠富有又豢養男僕,宅內的清潔用具一應俱全。十年取來需要用上的部份,另外套了一雙清潔手套。像把衣服扔進洗衣籃似的,他將男屍的內臟一一拎進垃圾袋,終於清出空間處理地面血漬。

雖然熱衷善後的清掃作業,十年沒有大意到忽略周遭的動靜。宅邸的門開關時,他馬上察覺到了,隨即扔下吸飽泡沫與血的抹布,側身藏在暗室的門邊窺視。

出現在廳內的是被雨淋溼、手搬木箱的宅急便送貨員。

這個送貨員面無表情,彷彿覆蓋在臉上的是生硬的人皮面具而非真正的臉。正如宅急便送貨員的外觀是偽裝,這不是什麼親切送到府的服務,而是專門收取屍體的「收購商」。

既然是收購商,就沒有繼續隱蔽的必要。但是出乎十年的意料之外,又有一名收購商進門。

兩個收購商?

十年稍微思考後便恍然大悟——收購商並非只有一人。他委託的次數連自己都數不清了,每次都是同樣的人前來善後,才會產生這樣的誤解。

十年對收購商的了解非常有限,一直以來都是從實際所見的部份去猜測。

最初,大衛杜夫介紹收購商時只說明對方可以回收任何屍體。幾次委託都是乾淨俐落,收購商從不廢話,省去不少麻煩,所以十年樂意交由對方善後。

儘管猜測過收購商的種種,十年沒有在深究對方來歷背景的部份投注多餘心思,終究還是停留在好奇的階段,畢竟獵殺傑克會才是主要任務。

強烈的直覺告訴十年不要試圖刺探收購商,謹慎如他也不會傻到去招惹這些神祕莫測的傢伙。

何況這個新面孔感覺很不友善,還刻意將棒球帽壓低,讓上半臉部藏在帽舌的陰影下。儘管藏住臉,卻沒收斂住與常人迥異的氣息。這個新面孔身邊的空氣不自然地凝結,暗藏不祥的戾氣,膽敢輕易靠近便會給螫傷似的。

敏銳的十年察覺到這股詭異的氣場,不動聲色地戒備起來。「東西在哪?」那名慣見的收購商問。

十年指了指地下室。

收購商只說必要的話還有必要的發問,得到答案的他搬著箱子走入。那名新面孔也跟上。

十年待在廳內,沒有一同進去,因為地下室的空間有限又只有單一出口,能夠被輕易堵死。在尚未信任這名新的收購商之前,十年不會留有任何破綻。

幾分鐘後,兩名收購商處理完畢,搬走最後一個裝屍的木箱。

一如往常沒有多餘的道別與交談,兩名收購商一前一後離開。腳步的輕重與到來時無異,顯見鐵箱增加的屍體重量對他們來說毫無影響。

倚在門邊的十年目送收購商冒雨離開,返身回到廳內繼續未完的清潔。

婦人與男僕曾經的位置殘留擴散的血圈,十年忽然自省或許該換個方式?但他慣以小刀宰殺傑克會,一時難改。

致人於死對他絕非難事,但負擔的風險終究不小。作為狩獵者的籌碼即是自身性命,既然習慣跟風格已經成形,貿然改用其他不稱手的武器並不明智。

何況後續善後雖然麻煩,但對十年而言不成困擾。他主要目的是還原現場的整潔,不會在第一時間令人起疑就好,完全滅證這檔事倒沒特別執著。

只要有心,終究可以從現場遺留的種種線索查出真相,畢竟那些被拭去的血跡並非真正消失。

無法忍受髒亂環境的自己卻總是把場面搞得難以收拾,十年都不禁猜測,該不會是潛意識喜歡享受打掃後的成就感?

又或者正因為想看到滿地橫流的鮮血,才選擇這樣獵殺方式?他心想,該不會越來越往「那邊」偏移過去了?

正如與怪物戰鬥的人要當心自己也成為怪物,我是否也漸漸變成這些人的同類?十年自問,這個疑問很快就被否定。

他明白兩者的差異。這與濫殺無關,更不是以殺人為樂。只是一種不得不。出發點的不同註定兩者終有分歧,十年針對傑克會出手,其他人均非目標。

若不幸真有走偏的那天,便自盡吧。十年不可能容許那樣的自己留在世間作惡。

打掃告一段落,十年往空氣噴灑除臭噴霧作最後收尾,薄荷清香逐漸覆蓋噁心的腥臭。他滿意地審視成果,這裡乾淨得像什麼都沒發生過。

沒人被囚禁也沒人死去,只有關燈離開的黑髮少年。十年大方從屋內取用雨傘,關妥大門後取下黑色皮手套塞進口袋,在外顯的樣貌上不留一點讓人起疑的部份。就像收購商需要偽裝,他也有這份必要。

就如現身時的從容,他走過雨聲遍布的街。

十年離開沒多久,一只黑傘由遠而近,最終駐足在婦人的宅邸前。

傘下的男性是白襯衫與西裝背心的酒保打扮,一手撐傘,另一手將裝酒的木盒抱在懷中。他望著十年遠去的方向,回頭,踏進宅邸。


十年來到寧靜的住宅區,這裡多是屋齡老舊的民房,有一種被時代遺棄的落後味道。好處是安靜,少了來往的多餘路人,尤其在大雨淅瀝的現在更顯淒冷。

他走入巷內的公寓,二樓的鐵皮屋簷落下成片枝枒與綠葉,覆蓋雨水後更顯翠綠。好幾輛機車凌亂插停,公寓入口的兩扇大門缺去一半,脫落的其中一扇象徵性地倚牆靠著,提醒住戶它至少曾經存在。


Tags:

資料怎麼自己動?公部門的數位轉型,「數位治理」讓報稅、補助申請更簡單!

被 收購 商 遺忘 的 裝 屍 紀錄 簿

Photo Credit: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數位發展部的正式成立,臺灣公部門的數位轉型也邁入全新階段。我們透過專訪數位發展部數位政府司的王誠明司長,帶大家認識臺灣「數位治理」發展的前世今生,以及如何應用「MyData」串聯、應用既有資料,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

資通訊科技的日新月異驅動社會飛速發展,無論日常購物、娛樂消遣甚至是人際互動,網路與各式數位服務幾乎滿足了現代人生活過半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不只企業緊緊跟隨數位轉型浪潮,積極開展創新技術與服務,政府部門也開始導入資料及數據分析技術,善用「數位治理」驅動公共服務模式的變革,重塑民眾對於政府服務的想像。未來數位治理不只是要讓民眾申請資料更簡便,更希望能透過資料讓企業創新,同時也做到提供客製化個人服務的目標。

從資料應用發展創新服務,結合數位科技打造公私協力的智慧政府

我們一定都能有感數位治理帶來的改變,在2021年面對新冠疫情時推出的口罩供需資訊平台、健保快易通APP、健康存摺等的整合應用服務,我們多多少少都有用過。前者透過釋出口罩庫存量及特約藥局等開放資料,促成公部門與民間社群的協力合作,將「資料」轉化成簡易使用、更新即時的便民服務,讓大家知道可以到哪裡去買口罩;後者則整合臺灣健保系統,透過數位技術將資料公開及串聯,打造創新健康平台,不只個人就醫、查詢更加方便,也奠定了後續數位醫療服務的發展基礎。

不只是民眾有感,從國際評比的角度來看,在2021年早稻田大學與國際資訊長協會(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CIO, IAC)合作辦理的世界各國政府數位評比中,臺灣在全球64個主要經濟體中排名第10名,較2020年進步1名,在整體國際中表現也算前段班。

被 收購 商 遺忘 的 裝 屍 紀錄 簿

Photo Credit: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數位發展部數位政府司司長王誠明。

那政府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數位化的呢?源頭可以追溯到1998年時推動的「電子化政府計畫」。長期投身電子化政府計畫的規劃與推動的數位發展部數位政府司司長王誠明回憶道:

「那時政府發展許多大型網路、服務資訊上網等基礎建設,並將戶政、地政等民生領域的人工服務流程優化為電子化的線上服務,過程累積了不少可應用的資料庫及大型資訊系統;到了2017年,安全傳輸、資訊分析整合等技術也漸漸成熟,國內外都意識到『資料』是提供服務的重要元素,於是政府便開始更著重於資料的分析與應用。」

從那時起,政府秉持著讓民眾參與政府運作的開放精神,展開「服務型智慧政府推動計畫」,以民眾關切議題的數位服務為優先項目,透過開放高應用價值資料與即時分析技術,提供民間資料應用的空間,或是由機關主動開發相關服務,不只對外增強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對內也改善民主治理的運作機制,回應整體社會的數位化需求。

資料運用思維轉變:「資料治理」作為政策發展方針

王誠明司長特別強調,雖然電子化政府與智慧化政府乍看都是透過電子產品及數位技術加速政府服務,但在執行思維上卻有根本性的差別。傳統的政府服務多半從「公共事務管理」的角度思考,例如報稅、戶政、地政等,都朝向便於管理者管理的角度去開發;但在智慧化政府的發展觀念中,政府反而會站在民眾的角度思考,利用資料開放與分析技術等方式,鼓勵公私單位開發更多數位服務。例如過去政府開放實價登錄、公車路線、空氣品質等即時資料,衍生出實價登錄地圖、台北等公車等多元應用的APP,這些都是透過資料治理來滿足民眾生活需求的最佳範例。

隨著資料治理概念的深化,臺灣Open Data的服務也逐漸成熟,甚至在英國開放知識基金會(OKFN)的開放資料國際評比中獲得世界第一的殊榮。於是2015年,國發會從「賦權」概念出發、強調資料作為精準數位服務的基礎,打造「數位服務個人化」(MyData)資料自主服務,以「民眾自主決定資料如何使用、給誰用」的核心精神,打開政府服務的里程碑。

被 收購 商 遺忘 的 裝 屍 紀錄 簿

Photo Credit:數位發展部「個人化資料自主運用(MyData)」網頁My Data服務平台。

在過去,若民眾要到銀行辦理開戶或貸款等業務時,會因需要出示相關證明,所以得耗費許多時間往返機關與銀行辦理。如今透過MyData平台,辦理者經過不同等級的身分驗證後,就能即時將指定資料傳輸給指定機關,而且過程中民眾也可以隨時追蹤,知道資料傳到什麼地方、被誰使用;倘若資料不慎被盜用,民眾也能第一時間收到簡訊和Email通知來即時處理。

MyData平台的服務不只強化食醫住行育樂等民生領域的數位服務,王誠明司長也說,當中央與地方整合成熟之後,也希望跨足私部門,從監管力道強的金融產業開始,漸漸延伸至監管力道較弱,卻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產業(如醫療),甚至期待在最終階段引入AI服務,落實資料智慧應用。舉例來說,未來民眾失業時只要告訴政府「我失業了」,MyData平台就能主動查詢、分析民眾同意開放的資料,藉由資料彙整及AI分析的智慧服務,主動回饋民眾如何申請補助、提供就業輔導等個人化建議。

由內而外深化數位治理,組織再造迎擊轉型挑戰

當政府則從「資料」的角度出發,打造新型態的公共服務模式時,「資料」不只化身為政府或企業組織間最珍貴的資產,也成為一切數位服務發展根基。不過,成千上萬的資料該如何妥善的管理、安全的傳輸、合法的應用,也成為智慧化政府發展過程的關鍵課題。對此,王誠明司長也坦言,這正是政府在轉型過程中面臨的三大挑戰:機關本身思維與行事風格的轉變、跨機關間資料傳輸的法律規範適用性,以及資料本身的個資保護問題。

被 收購 商 遺忘 的 裝 屍 紀錄 簿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政府數位治理的三大挑戰:機關思維的轉變、資料傳輸的交換、隱私與方便的平衡。

所以如今政府透過組織再造,成立位階更高、權責更集中的「數位發展部」,把過去可能分別是通傳會、經濟部、國發會資管處、行政院資安處在做的事情重新整合,回應這些轉型過程中跨機關、跨領域的複雜問題,讓轉型過程中無論公私部門都有可以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夥伴。

「數位轉型其實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它不是像轉骨一樣瞬間。它是一個持續的滾動調整,根據社會需要和當下技術,讓服務做得更好。」

王誠明司長也說,正因轉型是漫長的過程,所以數位發展部的角色就是在調整過程中能靈活運作、協調合作的機關,讓無論技術、制度、法律等層面的政府服務都能與資安會緊密結合,正確導入數位治理制度,落實資安與個資保護。

持續落實、不斷提升:數位治理永無止境

最後,王誠明司長也強調,深化數位治理不只該思考如何運用數位服務提升機關效能,也包含怎麼找出社會中沒能力使用數位服務的人,並給予幫助。若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倚靠的就不只是技術成長,還包含整體數位環境的建置。仔細觀察臺灣社會近年的轉變,就能發現不少相似的痕跡──越來越多的數位服務不只作為應用的工具,深化公共服務效率及公民參與的可能性,還能打破傳統框架,成為新興的溝通媒介,建立公私部門之間不同的協力模式;更甚至我們還能從視訊看診、健康存摺等疫情應對措施中學習,也相信未來國家再度面臨困難或風險時,在數位治理的增能之下,可以更快速的恢復,並透過完善的數位工具解決難題,從中學習並不斷的強化精進。

國科會科技辦公室 廣告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