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 接觸 心理 學

一些人在做某些日常動作時,有一些習慣性動作帶有很濃厚的個性色彩,這對於我們識人知人,客觀評價一個人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習慣性動作是我們日復一日逐漸形成的,它有著極強的穩定性,我們想要一下子改變過來,一時之間會很難辦到。心理學家曾說過:「人們日常做出的各種習慣行為實際上反映了客觀情況與他們的性格間的一種特殊的對應變化關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的確,一個人的所思所想和性格特徵都能在舉手投足、點頭微笑中暴露無遺,那些經驗豐富的識人高手從一舉一動就能識別人心。有一些習慣動作,可以幫助識人者觀察並輕鬆的被認知。

崇禎十五年二月,明朝大將洪承疇松山兵敗,為清軍所生擒。清太宗為了日後逐鹿中原,打算收服洪承疇,但洪承疇不僅不投降,而且還蓬頭跣足,肆意漫駡,以死來對抗清太宗的勸降。范文程來勸降,洪承疇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此時從梁上落下來一塊汙泥,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很仔細的拂去汙泥,拂了又拂,惟恐玷汙了衣服似的。范文程看在眼裡,喜在心中,回去後立即上奏太宗說:「洪承疇一定不會尋死。他對他的衣服尚且如此愛惜,何況是他的性命?」於是皇太極親自勸降,洪承疇果然很快便歸順清朝了。

透過小動作就能識破對方

根據這則故事,讓我們看出人的不同儀態所透露出的心態,可見,透過小動作識人是很有見地的。

下面我們來看一些日常生活中透過習慣與小動作識人的方法:

1.手插口袋者

雙腳自然站立,雙手喜歡插在口袋裡,時不時取出來又插進去的,這種人的性格比較謹小慎微,凡事三思而後行。在工作中他們最缺乏靈活性,往往用同一方法來解決很多問題。他們對突如其來的失敗或打擊心理承受能力差,在逆境中更常顯得垂頭喪氣、怨天尤人。

2.經常搖頭者

經常「搖頭」或「點頭」以示自己對某件事情的肯定或否定。他們在社交場合很會表現自己,卻時常遭到別人的厭惡,引起別人的不愉快。但是,經常搖頭或點頭的人,自我意識強烈,工作積極,看準了一件事情就會努力去做,不達目的誓不甘休。

3.拍打頭部者

拍打頭部這個動作多數時候的意義是表示對某件事情突然有了新的認識,如果說剛才還陷入困境的話,現在則走出了迷霧,找到了處理事情的辦法。拍打的部位如果是後腦勺表明這種人敬業,拍打腦部只是為了放鬆一下自己。時常拍打前額的人是個直腸子,有什麼說什麼,不怕得罪人。

4.雙手叉腰者

這種人希望在最快的時間內不走彎路的達到自己的目標,他突然爆發的精力常是在他計劃下一步決定性行動時,看似沉寂的一段時間內所產生的。這個姿勢,成為他的特徵。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就是這個意思。

5.言行不一者

當你給某人遞菸或其他食物時,他嘴裡說「不用」、「不要」,但手卻伸過來接了,顯得很客氣的樣子。這種人比較聰明,愛好廣泛,處世圓滑、老練,不輕易得罪別人。

6.觸摸頭髮者

這種人個性突出,性格鮮明,愛恨分明,尤其嫉惡如仇。他們經常做一些冒險的事情,喜歡擠眉弄眼,愛拿人當調侃的對象。這些人當中有的缺乏內涵修養,但他特別會處理人際關係,處事大方並善於捕捉機會。

7.抖動腿腳者

喜歡用腿或腳尖使整個腿部顫動,有時候還用腳尖點踩腳尖或者以腳掌拍打地面,這種人很能自我欣賞,性格比較保守,很少考慮別人。然而當朋友有困難時,他會經常給朋友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建議。

作者介紹|王郁陽

一個熱愛生命、享受生活的平凡人。 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相信人生的每一秒都不應該浪費。 喜歡文學與藝術,著有《成功路上的101塊絆腳石:改掉壞習慣,迎接新自我!》、《為什麼人要良善的八堂必修課:70個勸你善良的人生故事》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崧燁文化《不正經的人脈教科書:超營養的九堂人際關係學分》(原標題:透過小動作識破對方

責任編輯/邱劭霽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1.身体接触能够有效提升两个人亲密度。

在感情中,很多人有个误解,认为升级关系的方式只有一种:表白。

表白不是发起冲锋的号角,而是宣布胜利的旗帜,指的就是表白的时机一定是确定对方对你有足够好感时,确认关系的举措,而不是在不确定对方心意的前提下,测试双方关系的方法。

升级关系最有效的手段是主动的肢体接触,心理学也证明进行过肢体接触后,双方对于彼此的好感度都会增加。

在<亲密关系>一书中,作者罗列了以下心理学调查实验数据:

Gueguen(2003)的实验发现,如果试验者轻轻地碰一下被试的胳膊,被试更愿意为作为陌生人的实验者捡起其掉落的物品。试验组愿意提供帮助的比率是93%,而控制组只有60%。
Vaidis and Halimi-Falkowicz (2008)让大街上的行人填写问卷。被触碰两次的被试比只被触碰过一次的被试更愿意配合填写问卷。当一个女实验者触碰一个男被试的时候,顺从率最高。
Gueguen (2010)的研究发现,男人容易把一个不带性色彩的轻微身体接触(触碰手臂)误认为带有色情意味。而女性被试在被轻触手臂后,也较愿意给在大街上邂逅的男性实验者留电话号码。

所以利用约会的时机,主动去牵起对方的手吧,如果她自然而然的接受了你的肢体接受,再进行表白。

2.单身的人更容易生病。

人们对亲密关系的诉求最主要的是归属需要(need to belong),如果这种诉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支持归属感最有利的证据来自于对丧失亲密关系的人群进行的研究(Ryff & Singer,2000)。

亲密关系的丧失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人们离婚后比婚姻关系美满时血压更高,免疫系统更弱。当大学生孤独无伴时,免疫反应会变弱,更容易患上感冒和流感。

爱人和朋友都很少的人,比拥有幸福伴侣的的人死亡率更高,一项历经9年的大规模纵向研究发现,缺乏亲密关系的人比正常人死亡概率高出2-3倍。

(以上研究和数据同出自于<亲密关系>一书)

为什么人类这么需要亲密关系,可能的解释是:归属需要是人类长期演化的产物,逐渐成为所有人共同的自然倾向(Baumeister & Leary)。

由于早期人类生活在很小的部落族群中,生存环境恶劣,周遭都是猛兽毒蛇。所以,孤僻的人比合群的人在繁衍子女和养育后代的成功率上更低。

这种环境下,能够与他人形成稳定持续,充满关爱的人际关系的个性倾向,就具有演化学上的适应意义,这些个性倾向的人,就更容易生存下来。

3.恋爱中的“墨菲定律”

在电影《星际穿越》中提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定律:越害怕发生的事情,越容易发生。

在恋爱中也存在这样的墨菲定律:在心仪的女生/男生面前,特别怕犯错,结果却往往容易表现刻意不自然,让对方对自己失去兴趣。

这一切都是恋爱中的得失心作祟,对对方的需求感太强,导致表现减分。

情深不寿,用情至深,态度会变得过于执着甚至偏执,心思会变得患得患失甚至脆弱。

如果你们还没在一起,那么必然会导致自我感动式的一味付出,渴求通过日复一日的追求去感动对方。

如果你们已经在一起,那么必然会因为对这段关系的期待过高,依赖过深导致对方在这段关系里疲惫不堪。

好的关系是基于共性和吸引,双方其实都会体会到轻松地愉悦,压迫,捆绑和一味付出只能让这段关系喘不过气来。

4.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间歇性强化”的魔力。

只懂得一点心理学还非要去应用的人超可怕,他们看谁都像巴普洛夫的狗。

一句“表现好了给奖励,表现不好给惩罚”被奉为金玉良言,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却没发现你的目标因此养成多好的表现欲。

所谓间歇强化,指的是一种偶然地或间歇地、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的行为进行强化的方法。

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三只猫关在三个不同的装置中,第一只只要触碰按钮就会有猫粮,第二只触碰后随意给予猫粮,第三只无论怎样触碰都不给猫粮。

一定时间的驯化后,你猜哪只猫触碰按钮的频率最高。

第二只!

在感情中,没什么比这种随机性更让人欲罢不能。

不要每天都找ta聊天,每周都找ta约会,那样你会成为第一只猫。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爱情中都包含着一丝掌控欲,让ta看到得到的可能,但又不是每次按键都一定会得到正向反馈。

就连金莎都在《爱的魔法》里唱道:不是每一次的约会,你约我就出现;不是每一通的电话,你打了我都会接

杀人于无形的不是巴甫洛夫的狗啊朋友们,是让人纠结猜不透的猫挠心啊!

当然,这种东西只能偶尔五六次来一次,你用多了人家会觉得你神经病和你急眼的。

5.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比你想象中还重要。

第一次与人短暂的谋面后,对别人形成的判断深刻而持久。

初期的认知在数月之后还会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在初次交往的时候如果十分厌恶某人,那么我们就会回避与他做任何进一步的接触。

然而,及时发现了新朋友的其他特点,第一印象仍然会持续影响着我们的评价。

研究者在正式安排大学新生的见面会之后发现,学生们最初形成的印象在9周后仍然继续影响彼此的情感(Sunnafrank&Ramirez,2004)。

在遇见一瞬间的时候,人们就会做出判断。

这里的"瞬间"指的是1/25秒,这是辨认陌生人面部表情是否愤怒所花的时间;

只要十分之一秒的考虑,人们就能断定陌生人是否值得信赖(Willis&Todorov,2006);
只要观察陌生人和异性5秒钟的聊天,人们就能确定ta的外向程度,良知水平和智力高低(Carney 2007)。

人们根据第一印象妄下结论的速度,太快了。。。

6.完美爱情=激情+承诺+亲密

一段完美的爱情是怎样的?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给出过这样的结论,一段完美的爱情应该具备这三种要素:激情,亲密,承诺,也就是经典的“爱情三角理论”。

激情是爱情中的浪漫,性吸引力和情绪上的着迷。

亲密是双方三观契合的部分,即便剥离恋人关系,也是亲密的朋友。

承诺指双方对未来生活共同的预期,规划,以及相互之间的责任感。

只有激情,叫做迷恋;只有亲密,叫做友谊;只有承诺,叫做空洞。

7.浪漫的爱情终会结束。

人们常说:爱情这种东西都是有保质期的,或者说爱情终将变成亲情。

其心理学本质,是爱情中激情的部分,是会消耗殆尽的。

过去的你们,只要看到对方一眼就心跳不已,想了解对方的过往,爱好,对你的想法,每次沟通都带着期待。

但随着相处和了解,新鲜感减少,荷尔蒙分泌降低,激情燃烧殆尽,但是亲密和承诺又没有建立起来,这样一段亲密关系自然显得尴尬而古怪。

李宗盛的那首《阴天》里,也有这样一段歌词。

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
谁都以为热情它永不会减
除了激情褪去后的那一点点倦

所以一对夫妻能够恩爱一生,靠的其实主要是相扶相助的“义气”。

公众号:hongsang1989,每天分享一个实用的情感攻略。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接受恋爱和婚姻问题咨询,咨询请通过知乎付费咨询功能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