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散瞳眼底攝影檢查

免散瞳眼底攝影檢查
封面故事 Cover

免散瞳、手持式 眼底檢查變容易

陳玉鳳

眼底檢查的種種麻煩令人卻步,甚至有些病人會因為不想接受眼底檢查而延遲就醫。工研院開發出滿足眼疾病患需求的「數位全彩免散瞳手持式眼底攝影機」,利用科技的力量,創造民眾的便利與幸福。

使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低頭族隨處可見,造成罹患眼睛疾病的人口快速增加,加上糖尿病及高血壓病患需持續監控眼睛狀況,相信許多人都曾有接受眼底檢查的經驗。然而,傳統的眼底檢查需在散瞳之後才能進行,且目前一般醫療多是使用大型的眼底檢查光學設備進行眼底攝影,在此過程中,病人得忍受攝影時的強烈光源、散瞳後數小時的畏光與視力模糊等副作用,同時還要花時間等待沖洗底片與印製照片。
為了解決病人的這些困擾,免散瞳眼底檢查在這幾年開始興起,但是可惜的是,雖然免散瞳眼底攝影系統可以提供優異的影像品質,但是價格太高且體積太過笨重,即使是在大型醫院或醫學中心都未必能建置數量充足的眼底檢查設備,更遑論是小規模的醫院或眼科診所有經費購置這類機器設備了。

不只免散瞳及手持 還能提供攝影功能

傳統眼底檢查需散瞳;大型免散瞳攝影系統太貴、太龐大,且不具有攝影功能;低價式手持式免散瞳眼底鏡也沒有攝影功能,看到了這些系統各自的不足,工研院與晉弘科技合作開發了可兼顧免散瞳、手持、低成本特性,且具有攝影功能的「數位全彩免散瞳手持式眼底攝影機」。此手持式攝影機之所以可以免散瞳,是因為它是使用紅外線光機制,人的瞳孔不會因為紅外線光照射而縮小,仍可維持正常大小,因此不需散瞳,並可進行攝影。

此產品開發成功後,已造福許多眼疾病患,且結合工研院社會公益委員會一起推動。工研院並將此成果贈予慈善單位,包括曾致贈3台產品提供愛盲基金會義診使用,讓偏遠地區的眼疾患者亦能受惠。

工研院挹注資源 半年搞定商品化

「醫療器材快速試製服務中心」這個機制是在2009年8月由工研院所成立,主要的工作是「服務」台灣具潛力的醫療器材,具體的內容就是要加速醫療器材商品化。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工研院結合了各相關法人單位與外部廠商,一體規劃臨床、專利、法規、製造、檢測、查驗、登記及行銷等環節,務求讓商品化過程不致因為某一環節卡住,如此一來才能讓商品快速上市。

「一開始時,晉弘科技所提供的產品雛型很簡單,就只是一些CCD、鏡頭、電線的組成,但經過評估,我們認為這項產品的確能幫助眼疾病患,因此決定藉由RPC計畫加速此技術的產品化。」工研院基於科技能夠改善人類福祉,因此加速技術的產品化。

深入訪查醫師需求 設計細節全面到位

「我們最常提出的問題,就是我們的產品要如何設計,你們使用起來才會覺得方便?」醫師普遍提出的需求就是要能單手持拿,因為醫師的另一隻手必需空出來,或是要撥開病患的眼睛,或是要拿取其他工具等。經過詳細的需求調查,工研院據以製作多個模擬品,讓醫師們可實際拿握體驗,然後再根據他們的回饋進行反覆修改調整,最後就設計出了可單手持拿的產品型式,且利用同一隻手的拇指及食指便能調整眼底攝影機的對焦環、錄影、照相、光源大小及選單等各項功能。

不只眼底 還能檢查其他器官

何謂五官鏡?也就是隨著不同鏡組的更換,這手持式眼底攝影機可以變身為皮膚鏡、耳鏡等,未來還將開發婦科內視鏡、腹腔鏡組、關節鏡、神經內視鏡、呼吸道鏡組等,甚至可以結合手術器具,用於內視鏡微創手術過程中的即時攝影和診斷檢查,所以,這個產品能檢查的部位不只五官,可提供的檢查功能相當全面。

這種多合一的產品非常受到診所、小型醫院,尤其是家庭醫師的歡迎。組合中的機體和各種鏡組都能放在一個特別設計的工具箱中,有需要時,醫師一拎就可以遠赴天涯海角為病患進行各種檢查。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台眼底攝影機的功能可不僅止於眼底檢查,「我們仿照單眼相機的概念,將產品設計成可切換鏡頭的形式,」林展生描述這個產品的多合一功能,「所以若採用更確切的說法,這個產品其實應該稱為五官鏡。」

在開發手持式眼底攝影機的過程中,工研院同仁和晉弘員工不斷拜訪台灣各大醫院,例如台北榮總、台北仁愛、台北和平及林口長庚的眼科醫師、護理師及技師等,藉以觀察眼底檢查流程及使用者習慣,並進行需求訪談及召開座談會,聽取大家的意見此台免散瞳手持式眼底攝影機的開發並被納入工研院的RPC 醫療器材快速試製服務中心計畫中,因此僅僅花了短短半年的時間,就已將晉弘科技原有的雛型產品商品化。若非有RPC提供資源,一般醫療器材的商品化時間會多出許多,甚至長達2年以上。

目前一般所使用的免散瞳眼底檢查替代方案,是市面可見的低價位免散瞳手持式眼底鏡,「但是這類產品卻又沒有數位攝影功能,而且可觀察眼底的角度不夠大,可提供眼科醫師的幫助相當有限。」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工程師林展生表示。

捐贈愛盲基金會 造福偏遠地區

在工研院社會公益委員會的推動及補助下,工研院贈送了3套手持式眼底攝影機予愛盲基金會,更在今年(2013)協助愛盲基金會舉辦衛教活動,邀請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醫師、驗光師共襄盛舉,結合晉弘科技及工研院員工的志工力量,一起針對眼疾病患或弱勢族群提供眼睛義診及衛教課程,其中包括視網膜病變、眼角膜剝離、弱視、青光眼、乾眼症及糖尿病等與眼底有關的疾病。糖尿病與末梢神經的病變有關,更可從眼底檢查得知病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此產品內建記憶卡,所以可透過網路將影像傳送至遠端,因此可實現遠距醫療,並能利用數位資料製作電子病歷,對於整體醫療品質的提升頗有助益,更能接軌世界先進國家將資訊科技大幅應用於醫療照護的趨勢。

產品前景佳 量產造福人群

「由於需求看好,且產品具備足夠競爭力,目前已有創投公司計畫投入3年1億元的資金來推動此產品的發展,」隨著各界資源的進入,工研院與晉弘科技所完成的免散瞳手持式眼底攝影機,往後將能進一步擴大量產規模。

這樣的進展,讓原本只是交通大學育成中心一員的晉弘科技,得以搖身一變成為交出亮麗成績的企業,更能使許多民眾獲得快速且過程更舒適的眼底檢查服務,這正體現了工研院以科技關懷社會公益的本質,亦即利用工研院最擅長的科技,為了增進社會福祉進一步貢獻心力。

此產品至今已陸續獲得台灣、日本及美國等4項專利,以及台灣、美國商標各1項,並通過美國FDA510K、歐盟 CE Class II 和台灣TFDA Class II的認證,製造方面也已完成GMP和ISO13485 品質系統的醫療器材合格認證,足證相關技術已具有與國外競爭對手相抗衡的實力。此手持式眼底攝影機已在2012年8月量產上市,希望未來能造福更多的患者,尤其是醫療資源相對貧乏的偏遠地區或是弱勢團體。

相較於都市地區易於取得醫療服務,偏遠地區通常無法得到大型診斷或健康檢查儀器設備的檢查,這就凸顯了手持式數位診斷裝置的優勢,醫師可以不受地區或環境空間的限制,為偏遠地區民眾提供全面性的醫療檢查服務,讓因為無法檢查而導致病情延誤的憾事不再發生。

免散瞳眼底攝影檢查
下載全文PDF

眼底檢查看什麼?

眼底檢查是眼科常見的檢查項目,不僅能看出眼睛深處的構造是否有異,連是否有全身性的疾病都可窺知一二,怎麼會這麼神奇?

諮詢╱賴佐庭(臺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

撰稿╱黃倩茹

小邱最近沈迷於玩「寶可夢」手機遊戲,一天中除了吃飯、睡覺,都拿著手機盯著螢幕,到處在抓寶貝。有天發現怎麼眼前愈來愈模糊,想起自己有高度近視,該不會加深了吧!到了眼科,以為測測視力表就好,沒想到眼科醫師安排了眼底檢查,這一看,發現視網膜有輕微破洞,需要雷射治療!

眼底指的是視網膜、視神經,在眼底檢查中,除了視網膜、視神經之外,也可以看到視乳突、脈絡膜等構造。

眼底病變一覽無遺

眼底檢查最重要的意義是檢查眼底是否有病變,例如:視網膜剝離、視神經炎、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等,尤其,眼睛是全身唯一可以透過肉眼就觀察到血管的地方,因此,在臨床上有許多案例是在眼底檢查中才發現患者還有全身性的疾病,像是高血壓、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等。

在眼底檢查中,可以發現以下疾病:

視神經相關疾病:如檢查青光眼是否影響到視神經,及視神經炎、視乳突水腫等。其中,視乳突水腫除了可能是眼睛本身疾病的表現之外,有時候和腦壓高(可能是腦出血或外傷引起的)也有關係。

視網膜本身的疾病:如黃斑部病變;視網膜退化、破洞、剝離等。另外,眼中風要確認是動脈或靜脈的阻塞,也要倚賴眼底檢查。還有常見的飛蚊症,雖然主因是玻璃體的混濁造成,但也需要檢查視網膜是否同時有相對應的病變存在。

從眼底看全身

早期,大家對慢性病的了解還不深時,有一些病人是因為來做眼底檢查,意外發現有糖尿病、高血壓、自體免疫疾病等全身性的問題。時至今日,偶爾還是有個案是因為覺得看不清楚,到眼科檢查才發現原來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這是因為高血壓造成的血管變化、動脈硬化,也可以在眼底血管看到相對應的變化,至於糖尿病的視網膜病變則可能看到黃斑部水腫、網膜出血、新生血管甚至玻璃體出血等。

一般來說,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在診斷初期就要做第一次的眼底檢查,如果是第一型糖尿病(胰島素倚賴型)的患者,在確診發病的3至5年後要做第一次眼底檢查,之後依據每個人的嚴重程度,至少每半年到一年要再做追蹤檢查。當然,如果已經確定有視網膜病變,就要更頻繁追蹤。

解開眼底檢查鏡的奧秘

進行眼底檢查時,會使用「眼底鏡」,而眼底鏡又分為直接眼底鏡、間接眼底鏡和眼底攝影機(照相機)三種。

眼球的體積很小,因此眼底鏡都有一組有放大功用的透鏡及光源,並且利用反射鏡把光源導入眼睛,再透過凸透鏡或可以調節的鏡子,來調整焦距。

直接眼底鏡的成像是正立、放大的影像,在光學上稱做虛像;間接眼底鏡的成像是倒立、放大的影像,在光學上稱做實像。

直接眼底鏡的優點是攜帶方便、放大的倍率比較大,不過相對的,當放大的倍率大時,檢查的視野範圍會比較小,所以一次只能檢查一小部分,必須要不斷移動位置、調整角度,才能全部檢查完畢。此外,使用直接眼底鏡檢查,醫師與病患的距離會靠得比較近。

間接眼底鏡的體積相對大一些,放大的倍率不如直接眼底鏡,不過一次探查的視野範圍就會比較大。使用間接眼底鏡時,醫師與病患可以保持一定的距離。此外,還可以兩眼同時觀察,立體感較佳。

直接眼底鏡與間接眼底鏡各有優缺點,醫師會依據病患的需要,選擇適合的眼底鏡。

必要時得散瞳檢查

瞳孔在光線強的時候會縮小、光線暗的時候會放大,為了避免眼底檢查鏡發出的光源讓瞳孔縮太小,所以進行眼底檢查前,大多需要點散瞳藥水,讓瞳孔放大。若不散瞳,醫師只能看到眼底的中心位置,周邊位置的視線都被虹彩擋住了,很難檢查到周邊視網膜。這也就是在大部分的眼底檢查中,必須要散瞳的原因。

點了散瞳藥水後大約30分鐘後,藥效發揮,就可以進行眼底檢查了。要特別提醒的是,在散瞳的情況下,因為瞳孔放大,進入眼睛的光線較多,相對地會比較畏光,因此此時不建議開車、騎車。另外,因為在散瞳的同時大多數的藥物也會讓眼睛調節看遠看近的睫狀肌麻痺,所以看近的東西也會比較不清楚。散瞳後大約4到6小時,瞳孔就會恢復原本調節光線的功能。

至於青光眼的病人,在眼底檢查中主要是要看視神經,如果沒有檢查周邊網膜的需求,可以不散瞳做眼底鏡檢查。此外,如果是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的病人也可能不適合散瞳。

免散瞳的眼底攝影機

現在有一種免散瞳的眼底攝影機,在照相的瞬間,也是有一個強光源進入眼睛,然後將反射出來的光源接收起來,將影像留在底片或感光元件上。眼底攝影機之所以可以不用散瞳的原因,在於利用「不可見光」執行照相之前的焦距調整工作。

在完全黑暗的檢查室中,利用眼睛不可見光(大部分是紅外光)來調整照像焦距,此時,在眼底攝影機上已經可以清楚看到病人眼底的影響,但是病人的瞳孔因為沒有接收到可見光源,因此呈現放大的狀況,等到真正要照相的瞬間,眼底攝影機一樣會發出光源射入眼底,不過,此時瞳孔還來不及反應、收縮,光已經進去出來了,攝影也已經完成。

在有經驗技術員的操作下,利用眼底攝影機進行檢查也無需花費太多時間,且可以留下每一次的攝影紀錄供日後追蹤比較,但通常無法照到最周邊的視網膜,而其影像是在照相之後再來慢慢由醫師判讀影像;相對的,醫師使用眼底鏡檢查,可以一邊檢查一邊判讀,且能夠看到較周邊的視網膜。兩種檢查方式及目的不盡相同,常可以相輔相成。

眼底檢查不分年齡都可以做

只要懷疑有視網膜、視神經、黃斑部、脈絡膜的疾病,都建議要做眼底檢查,找出相關原因;有糖尿病、高度近視、青光眼的病人,更是要定期追蹤。

眼底檢查沒有年齡的限制,就算是新生兒也可以散瞳做眼底檢查。比方說出生體重低、周數早的早產兒,由於視網膜尚未發育完全就出生了,因此一般來說,會在出生後4周做第一次的眼底檢查,檢查周邊網膜的發育情形,之後隨著個人情形,定期追蹤檢查。

免散瞳眼底攝影檢查

▲左圖眼底為正常,右圖眼底攝影顯示有黃斑部病變及視神經盤周邊退化等問題。(賴佐庭醫師提供)

免散瞳眼底攝影檢查

▲醫師使用間接眼底鏡觀察病患眼底。

免散瞳眼底攝影檢查

▲直接眼底鏡體積小、攜帶方便,但檢查的視野範圍較小。

免散瞳眼底攝影檢查

▲做眼底檢查前需點散瞳劑,讓瞳孔放大,便於檢查。

免散瞳眼底攝影檢查

▲利用眼底攝影機檢查眼底。


健康Q&A

Q、眼底檢查會不會痛?

A、不會,眼底檢查本身不會痛。不過有些人點散瞳藥水會感覺刺刺的,這種刺刺的感覺一下子就會退掉。另外,由於眼底鏡的光源比較強,在散瞳的情況下接觸強光源,可能會覺得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