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维基百科

在人格類型學中,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指標(英語: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简称MBTI)是一種內省的自我報告問卷,表明人們在如何看待世界和做出決定方面存在不同的心理偏好。[1][2][3] 該測試嘗試分配四個類別:內向(Introversion)或外向(Extroversion)、實感(Sensing)或直覺(Intuition)、思考(Thinking)或情感(Feeling)、判斷(Judging)或感知(Perceiving)。取各類別的首字母來組成測試結果之類別名稱,如“INFJ”或“ENFP”。[4][5]

大多支持 MBTI 有效性的研究,是由邁爾斯-布里格斯基金會(英語:Myers-Briggs Foundation)所運營之心理類型應用中心(英語: Center for Applications of Psychological Type)所進行,並發表在該中心之期刊《心理類型雜誌》(英語原名: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Type)上;MBTI 因而被提出獨立性、偏見及利益衝突等疑問。[6]

雖然 MBTI 類似於一些心理學理論,但它被批評為偽科學[7],並沒有在有關學術研究領域獲廣泛承認。[8] 該指標顯示出重大的科學(心理統計學)缺陷,主要包括:

  • 評量效度不理想(即沒有測量到其測量目標,沒有預測能力或沒有可以概括的項目);
  • 信度不理想(同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下獲得不同結果);
  • 評量不獨立的類別(已注意到一些二分特徵相互關聯);
  • 不全面(由於缺少神經質)[9][10][11][12][13]

MBTI 中使用的四個量表,與五大性格特質之中的四個有一定的相關性,後者更為不同領域普遍接受。[14]

MBTI 最早發表於約1944年,其理論基礎來自卡爾·榮格的「人格類型」觀點等,但經過不斷修正調整,自1998年之後的版本學界普遍認為其具備足夠的信度與效度。[5][15]

理論基礎[编辑]

此評量的性格分類源自卡爾·榮格的主觀觀察,而非控制實驗。榮格認為人的認知有四個部份,各有兩個極端。MBTI評量就是依此理論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16][17]

MBTI 測試的四個維度[编辑]

四個維度
能量來源 外向型
(Extraversion)
內向型
(Introversion)
感知偏好 實感型
(Sensing)
直覺型
(iNtuition)
判斷偏好 思考型
(Thinking)
情感型
(Feeling)
認知態度 判斷型
(Judging)
感知型
(Perceiving)
MBTI 利用二分法為同一維度裡
兩種互斥的取向進行分類。

「外向(E)」與「內向(I)」[编辑]

泛指一個人發洩及獲得心靈能量的方向。[18]

外向型(Extroversion)[编辑]

外向型會偏向從與外部事物的交流促進心靈能量的流動。

一些典型的外向型描述如下:

  • 我是「友善」、「喜歡親近人」的人。
  • 我喜歡群體 (或是在群體活動、喧囂的環境中感到更自在)。
  • 我喜歡跟群體一起完成工作。
  • 我結識很多不同領域的朋友,「四海之內皆兄弟」。
  • 在思索應否行動之前已經付諸實行。
  • 開始一些新計劃、創作時會忽略停下思索開展新計劃箇中理由的過程。

內向型(Introversion)[编辑]

內向型會偏向從自身思索、內省的過程促進心靈能量的流動。

一些典型的內向型描述如下:

  • 我是「深思熟慮」、「有保留」的人。
  • 我喜歡獨處 (或是在獨處的環境感到更自在)。
  • 我喜歡獨立完成事情。
  • 我偏向喜歡只有幾位深交的好友。
  • 我會用很多時間思索而未有瞬即付諸行動。
  • 我有時會忽略外間世界的實際情況是否與自己透過思索得出的想法相符。

「實感(S)」與「直覺(N)」[编辑]

泛指人們認識世界、處理資訊的方法。[19]

實感型(Sensing)[编辑]

實感型喜歡著眼於當前事物,慣於先使用五感來感受世界。

一些關於實感型的描述如下:

  • 我透過記住一系列的畫面、觸感等等來記住事情。
  • 我會透過認清事實明白問題所在去解決問題。
  • 我是務實的人並會找尋事物的重點。
  • 我會先收集事實,然後才看大局。
  • 我相信經驗,不太相信文字、符號的意思。
  • 有時我會太著眼於事實,包括當下及過去已知的經驗,因而錯過發現新的可能性。

直覺型(Intuition)[编辑]

直覺型則著眼未來,著重可能性及預感,從潛意識及事物間的關聯來理解世界。

一些關於直覺型的描述如下:

  • 我透過文字理解事物的意義並記住它。
  • 我利用想像出不同的靈感和可能性去解決問題。
  • 我較有興趣去做有新鮮感、與別不同的事。
  • 我喜歡先看大局,然後才去找尋細節。
  • 比起實際經驗,我更相信比喻、符號及印象。
  • 有時我會想像很多可能性而沒有考慮令可能性成真。

「情感(F)」與「思考(T)」[编辑]

情感及思考是下決定時內心掙扎所側重的方向,並配合以上的能量走向。

  • 情感型FFeeling)比起事情的邏輯更重視於人的感受,自發性的欣賞
  • 思考型TThinking)比起人的感受更重視於事情的邏輯,自發性的批判

例:當你決定捐錢給一個乞丐前:

  • 情感型的人會「覺得他很可憐」,所以捐錢給他。
  • 思考型的人會「懷疑他之後會否濫用捐款」,所以不會捐錢給他。

「判斷(J)」與「感知(P)」[编辑]

世界观及生活模式

  • 判斷型JJudging)傾向於以结构化的方式认识世界,井然有序及有組織的生活,而且喜歡安頓一切事物。
  • 感知型PPerceiving)則傾向於以非结构化的方式认识世界,始终开放选择机会,自然發生及彈性的生活。

要注意的是,判斷(Judging)並不等同決斷(Judgmental,包含主觀及衝動的意思),而感知(Perceiving)亦不解作知觉(Perceptive,指對感覺作出反應的程度)。

與認知功能的關係[编辑]

  • 判斷型的決定方式(T/F,即型態中第三項)是外向的,會受外界所影響。判斷型傾向使用遁序漸進(左腦主導:由零碎變為整體)的生活方式,依賴外在的規則及程序,並比較急進;其外界知覺則表現內向。
  • 感知型的外向表現在其外界知覺(S/N,即型態中第二項)上。反之,其決定方式是內向的。因此形成了躍變(右腦主導:從整體到零碎)的生活方式,依賴主觀的判斷及開放的態度。

對內向型而言,外界知覺是次要的認知功能,亦正是內向的解釋。用INTP作引例,它以內向思考(Ti)作為主要認知功能,但它最強烈的外界知覺是外向直覺(Ne),因此它是一種理解型。〈與MBTI相似的人格理論-社會人格學中則對內向型持相反的解釋,J/P定形對該理論來說是指所有人格類型的主要認知功能。〉

性格型態[编辑]

16種型態
ISTJ ISFJ INFJ INTJ
ISTP ISFP INFP INTP
ESTP ESFP ENFP ENTP
ESTJ ESFJ ENFJ ENTJ
這個組織列表由Isabel Myers所創,其人被認為是一個INFP。
人口分佈
ISTJ 11.6% ISFJ 13.8% INFJ 1.5% INTJ 2.1%
ISTP 5.4% ISFP 8.8% INFP 4.4% INTP 3.3%
ESTP 4.3% ESFP 8.5% ENFP 8.1% ENTP 3.2%
ESTJ 8.7% ESFJ 12.3% ENFJ 2.4% ENTJ 1.8%
結果是從美國人口的性格取向推算所得

透過多個性格取向的併合,可以組成不同的性格類型,四個性格取向的組合則稱為「性格型態」。總括來說,MBTI包含16種不同的性格型態,當中由二至三個取向併合而成的類型各自有一個描述性名稱。此外,非正統的使用方法認為,每種性格與其他類型的互動關係都可以從組合間透悟出來。

完整的描述包括四個取向分別的互動方式,一般這些描述要由註冊心理學家根據眾多的面試及研究結果寫成。美國心理類型應用中心(The Center for Applications of Psychological Type)在互聯網上公開了這些描述的精簡版本[20]。而包括統計結果的深入版本則可以在MBTI手冊中找到。[21]

型態分類表[编辑]

此分類表能為討論動力質素及各個型態組合的互動時,作為一個可視工具。它將會以各種型態的併合來分類及比較差異,组合成一套最常见和基本的评价工具。它由4個心理功能組成,分別是ST、SF、NF及NT,以及著重於感知及判斷的組合。此外,如果我們以欄分組,將會得出IJ、IP、EP及EJ四種態度。還有更複杂的組合,例如感知外界的組合,分別是SJ、SP、NP及NJ,或者是判斷外界的組合分別是TJ、TP、FP及FJ。

各型態的認知功能動力學[编辑]

在各個類型裡,認知或心理的四種組合:感覺、直覺、思考與情感會被分配成不同次序。此類縮寫是一種快捷方式來描出這種內向與外向稍為不同的次序,需要記住的是,首末字母是導引出中間兩個字母的主要先後的。本條目之認知功能表便動態地列出了每種類型。

外向的[编辑]

若然首字母是「E」,例如ESTJ,那麼其優勢主導便是外向。下一步驟便須找出中間適用哪兩個字母。假如最後字母為「P」,在此例子中,第二個字母會成為主導,即認知功能「感覺型(Sensing)」;若是「J」便會成為第三字母,在此例子是「T」,思考型(Thinking)。因此,我們能夠指出ESTJ的第一或主導功能是外向思考(Te),其次便是內向感覺(Si)。第三位乃輔助的相反,在此例子中是外向直覺(Ne),最下位則為內向情感(Fi)。

內向的[编辑]

若然首字母是「I」,例如INFP,那麼其優勢主導便是內向。得悉最後指明哪個是外向功能的字母,便能找出中間適用的兩個字母。在找出中間適用哪兩個字母時,使用的原則,正好與外向的原則相反,假如最後字母為“J”,在此例子中,第二個字母會成為主導,即認知功能「直覺型(Intuition)」;若是“P”便會是第三字母成為主導,在此例子是“F”,情感型(Feeling)。因此,我們能夠指出INFP的第一或主導功能是內向情感(Fi),其次便是外向直覺(Ne)。第三位乃輔助的相反,在此例子中是內向感覺(Si),最下位則為外向思考(Te)。

認知功能表[编辑]

型態

ISITEJ

ISIFEJ

INIFEJ

INITEJ

主導(第一位) 內向 感覺(Si) 內向 感覺(Si) 內向 直覺(Ni) 內向 直覺(Ni)
輔助(第二位) 外向 思考(Te) 外向 情感(Fe) 外向 情感(Fe) 外向 思考(Te)
第三位 內向 情感(Fi) 內向 思考(Ti) 內向 思考(Ti) 內向 情感(Fi)
最下位(第四位) 外向 直覺(Ne) 外向 直覺(Ne) 外向 感覺(Se) 外向 感覺(Se)
型態

ISETIP

ISEFIP

INEFIP

INETIP

主導(第一位) 內向 思考(Ti) 內向 情感(Fi) 內向 情感(Fi) 內向 思考(Ti)
輔助(第二位) 外向 感覺(Se) 外向 感覺(Se) 外向 直覺(Ne) 外向 直覺(Ne)
第三位 內向 直覺(Ni) 內向 直覺(Ni) 內向 感覺(Si) 內向 感覺(Si)
最下位(第四位) 外向 情感(Fe) 外向 思考(Te) 外向 思考(Te) 外向 情感(Fe)
型態

ESETIP

ESEFIP

ENEFIP

ENETIP

主導(第一位) 外向 感覺(Se) 外向 感覺(Se) 外向 直覺(Ne) 外向 直覺(Ne)
輔助(第二位) 內向 思考(Ti) 內向 情感(Fi) 內向 情感(Fi) 內向 思考(Ti)
第三位 外向 情感(Fe) 外向 思考(Te) 外向 思考(Te) 外向 情感(Fe)
最下位(第四位) 內向 直覺(Ni) 內向 直覺(Ni) 內向 感覺(Si) 內向 感覺(Si)
型態

ESITEJ

ESIFEJ

ENIFEJ

ENITEJ

主導(第一位) 外向 思考(Te) 外向 情感(Fe) 外向 情感(Fe) 外向 思考(Te)
輔助(第二位) 內向 感覺(Si) 內向 感覺(Si) 內向 直覺(Ni) 內向 直覺(Ni)
第三位 外向 直覺(Ne) 外向 直覺(Ne) 外向 感覺(Se) 外向 感覺(Se)
最下位(第四位) 內向 情感(Fi) 內向 思考(Ti) 內向 思考(Ti) 內向 情感(Fi)


以下是大衛·凱爾西[1]創立的柯爾塞氣質分類法中,各種MBTI型態所對應的心理學原型,總共有四種「氣質」:SP - 工匠、SJ - 監護人、NF - 理想主義者及NT - 理性者。

ISITEJ

ISIFEJ

INIFEJ

INITEJ

調查員 保護者 諮詢師 策劃人

ISETIP

ISEFIP

INEFIP

INETIP

巧匠 作詞人 治療者 邏輯學家

ESETIP

ESEFIP

ENEFIP

ENETIP

推銷員 表演者 優勝者 發明家

ESITEJ

ESIFEJ

ENIFEJ

ENITEJ

監督人 供給者 教師 陸軍元帥

批評與爭議[编辑]

縱然 MBTI 在業界和流行文化中活躍,在心理學界它則飽受批評,認為MBTI理論有缺陷,測量结果不可靠,而且同一个人不同时候测量的结果也不同。[22][23][24],並指出這是巴納姆效應的例子[25]。心理測量專家羅伯特‧霍根(Robert Hogan)曾經評論:「大多數人格心理學家把 MBTI視為比較複雜的幸運餅乾。」[26]

包括 MBTI 在內的人格評估量表,在醫學期刊裡都被定義為跟星座(生肖符號)、卦象同類的「自我探索的風潮」 [27] [28] [29] [30] [31] [32] [33] [34],只是附加了基於二分法而設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利用了「巴納姆效應」和「確認偏誤」,引導參與者作出「符合預期」的行為。

關於統計學、科學上對 MBTI 關於可驗證性、準確性的批評如下:

二分法的問題[编辑]

MBTI 理論上同一維度中兩極的性格應為互斥,伊莎貝爾也認為維度傾向的方向比起維度傾向的比例更重要。在這情況下統計參與者的分數分佈會得出双峰分佈的結果,表示著兩組互斥的心理特質,然而實質統計結果得出了一個類似正態分佈的結果,參與者的分數趨勢集中於數列中間,說明現實情況下維度兩極是並存且有交集的(例如同時使用「思考的」和「情感的」判斷風格)。(事實上認知過程就是使用不同的認知功能,會同時包括同一維度裡兩種偏好,參照 #認知功能表。)

性格偏好與職業的關聯性[编辑]

沒有證據指出特定性格的人適合從事特定的職業。縱然坊間評估的結果都有類似以下的分析:「xxFP」型會同時利用「理解」的態度和「情感」傾向,這些特質都有助於觀察別人的情緒。

用語[编辑]

MBTI 的用語被批評為「很模糊和籠統」,任何行為都可以放到任何一種人格裡而「放諸四海皆準」,故 MBTI 類型的描述為「巴納姆效應」。

但有相反觀點認為,各個 MBTI 類型的描述都是獨特而準確闡釋其大概的意思。 在上述基礎下,創造凱爾西氣質分類法的大衛·凱爾西將 MBTI 類型的定義延伸,加上了「氣質」的分類從而細分 MBTI 類型在「語文應用」「知識領域」「教育範疇」等等的分別。

缺乏客觀性[编辑]

MBTI 學說的準確性完全依賴參與者為內省的自我報告評估提供誠實而且客觀的答案,社會期望或過於誇張的反應會影響其準確度。比如如果測試者害怕評估結果會為其帶來損失,測試者會傾向提供符合測試者期望而非基於個人意願的選擇(但可以通過加入測謊量表篩選較為可靠的樣本)。

参看[编辑]

  • 人格心理學
  • 社会人格学

参考文献[编辑]

  1. ^ Myers & Myers 1995.
  2. ^ MBTI® Basics. The Myers & Briggs Foundation. [2021-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2).
  3. ^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MBTI®) | Official Myers Briggs Personality Test. www.themyersbriggs.com. [202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6) (美国英语).
  4. ^ Featured-2. MBTI性格測試為何如此流行?它有科學依據嗎?. 繁體中文.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1) (中文(繁體)).
  5. ^ 5.0 5.1 每次做心理測驗,都覺得準爆?MBTI 人格測驗是真的還是在唬爛?《 七七心理學 》EP 032|志祺七七,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2) (中文(繁體))
  6. ^ Lilienfeld, Lynn & Lohr 2014.
  7. ^ Thyer & Pignotti 2015,第1頁.
  8. ^ Bailey et al. 2018.
  9. ^ Grant 2013.
  10. ^ Pittenger 1993.
  11. ^ Gardner & Martinko 2016.
  12. ^ Boyle 1995.
  13. ^ J. Hunsley, C. M. Lee, J. M. Wood: Controversial and questionable assessment techniques. In: S. O. Lilienfeld, S. J. Lynn, J. M. Lohr (Hrsg.): 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in Clinical Psychology. Kapitel.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2003, S. 39–76.
  14. ^ McCrae & Costa 1989.
  15. ^ American Medical Student Association-- Center for Applications of Psychological Type, Katherine Cook-- Correspondence Briggs, Mary H.-- Correspondence McCaulley, Isabel Briggs-- Correspondence Myers. A Guide to the Isabel Briggs Myers Pap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 Roman Krznaric. Have we all been duped by the Myers-Briggs test?. Fortune. 2013-05-15 [2015-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3).
  17. ^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The Skeptic's Dictionary. [2007-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12-02).
  18. ^ Extraversion or Introversion. The Myers & Briggs Foundation. [2019-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19. ^ Sensing or Intuition. The Myers & Briggs Foundation. [2019-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20. ^ Martin, Charles Dr. (2004) The Sixteen Types at a Glan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Center for Applications of Psychological Type. Retrieved December 20, 2004.
  21. ^ Myers, Isabel Briggs; McCaulley Mary H.; Quenk, Naomi L.; Hammer, Allen L. (1998). MBTI Manual (A guid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Myers Briggs type indicator).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3rd ed edition. ISBN 978-0-89106-130-4
  22. ^ Hunsley J, Lee CM, Wood JM (2004). Controversial and questionable assessment techniques. 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in Clinical Psychology, Lilienfeld SO, Lohr JM, Lynn SJ (eds.). Guilford, ISBN 978-1-59385-070-8, p. 65.
  23. ^ McCrae, R R; Costa, P T (1989) Reinterpreting 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7(1):17-40.
  24. ^ Stricker, L J; Ross, J (1964) An Assessment of Some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he Jungian Personality Typolog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8(1):62-71.
  25. ^ Pittenger, D.J. (1993) Measuring the MBTI...And Coming Up Sho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df). Journal of Career Planning & Placement.
  26. ^ Hogan, Robert. Personality and the fate of organization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7: 28. ISBN 0805841423. OCLC 65400436.
  27. ^ Goodbye to MBTI, the Fad That Won't Die. Psychology Today. [2017-04-12] (英语).
  28. ^ Pittenger, David. Measuring the MBTI... And Coming Up Short (PDF). Psychology Today. [2019-12-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15).
  29. ^ Zurcher, Anthony. Debunking the Myers-Briggs personality test. BBC News. 2014-07-15 [2017-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2) (英国英语).
  30. ^ Burnett, Dean. Nothing personal: The questionable Myers-Briggs test. The Guardian. 2013-03-19 [2017-04-12].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0) (英国英语).
  31. ^ Eveleth, Rose. The Myers-Briggs Personality Test Is Pretty Much Meaningless. Smithsonian. [2017-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7) (英语).
  32. ^ Thyer, Dr Bruce A.; Pignotti, Monica. 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2015-05-15: 50–51. ISBN 9780826177681 (英语).
  33. ^ Boyle, Gregory J.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MBTI): Some Psychometric Limitations.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1995-03-01, 30 (1): 71–74 [2019-12-08]. ISSN 1742-9544. doi:10.1111/j.1742-9544.1995.tb01750.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2) (英语).
  34. ^ Hunsley, John; Catherine M. Lee; James M. Wood. Controversial and questionable assessment techniques. 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in Clinical Psychology. 2003: 39–76.

参考書目[编辑]

  • Hunsley J, Lee CM, Wood JM (2004). Controversial and questionable assessment techniques. 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in Clinical Psychology, Lilienfeld SO, Lohr JM, Lynn SJ (eds.). Guilford, ISBN 978-1-59385-070-8
  • Martin, Charles R. (2001); Role of Type in Career Maste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Quick Guide to the 16 Personality Types and Career Mastery: Living with Purpose and Working Effectively" (Fountain Valley CA: Telos Publications, 2001), 3
  • Berens, Linda V.; and Nardi, Dario (1999); What Is Personality "Typ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16 Personality Types: Descriptions for Self-Discovery" (Fountain Valley CA: Telos Publications, 1999), 2
  • Berens, Linda V.; and Nardi, Dario (1999); What Is Best-Fit Typ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16 Personality Types: Descriptions for Self-Discovery" (Fountain Valley CA: Telos Publications, 1999), 6
  • Berens, Linda V.; and Nardi, Dario (1999); Ways to Describe Personali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16 Personality Types: Descriptions for Self-Discovery" (Fountain Valley CA: Telos Publications, 1999), 2
  • Berens, Linda V.; Cooper, Sue A.; Ernst, Linda K.; Martin, Charles R.; Myers, Steve; Nardi, Dario; Pearman, Roger R.; Segal, Marci; and Smith, Melissa A. (2001); Applications of Type in Organizatio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Quick Guide to the 16 Personality Types in Organizations: Understanding Personality Differences in the Workplace" (Fountain Valley CA: Telos Publications, 2001), 1
  • Bess, T.L. & Harvey, R.J. (2001, April). Bimodal score distributions and the MBTI: Fact or artifac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San Diego.
  • Bourne, Dana (2005); Personality Types and the Transgender Communi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November 14, 2005
  • Falt, Jack; Bibliography of MBTI/Temperament Books by Auth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December 20, 2004
  • Geyer, Peter (1988); An MBTI® History. Retrieved December 20, 2004.
  •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GSU Master Teacher Program: On Learning Styl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December 20, 2004.
  • Jung, Carl Gustav (1965); 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 Vintage Books: New York, 1965. p. 207
  • Matthews, Paul (2004); The MBTI is a flawed measure of personality. bmj.com Rapid Responses. Retrieved February 9, 2005
  • Myers, Isabel Briggs (1970); Personal letter to Mary McCaulley. The MBTI Qualifying Program: The Center for Applications of Psychological Type, 2004. p. 20
  • Myers, Isabel Briggs (1980); Gifts Differing: Understanding Personality Type. Davies-Black Publishing; Reprint edition (May 1, 1995). ISBN 978-0-89106-074-1
  • Paul, Annie Murpy (2004); The Cult of Personality Testing. Free Press. ch. 5
  • Personality Plus; Employers love personality tests. But what do they really reveal?
  • Skeptics Dictionary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Myers & Briggs Foundation; Ethical Use of the MBTI® Instrument. Retrieved December 20, 2004
  • Virginia Te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Type and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mong Technology Education Teachers. Retrieved December 20, 2004
  • Alex Lukeman, Ph.D., 1998, Personality & Intelligence
  • The Myers & Briggs Foundation: How Frequent Is My Type?
  • Estimated frequencies compiled from a variety of MBTI® results from 1972 through 2002, including data banks at the Center for Applications of Psychological Type (CPP, Inc) and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SRI).

  • Thomas G. Long. Myers-Briggs and other Modern Astrologies. Theology Today. October 1992, 49 (3): 291–95.

外部链接[编辑]

人格心理學

基本概念

人格 · 氣質(天生) · 性格(環境影響) · 人格類型與特徵論

心理測驗學 和 職業測試

PEN · 16PF · NEO-PI · MMPI · Kingdomality · 四種氣質類型 · 五種氣質類型

五大性格特质

经验开放性 · 尽责性 · 外向性与内向性 · 亲和性 · 情緒不穩定性

其他

九型人格 · FIRO · 互動作風 · 社会人格学 · 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

엠비티아이 궁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bti 성격 테스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엠비티아이 검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엠비티아이 궁합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bti 무료 검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