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體能遊戲

嬰幼兒體能遊戲

幼兒期 (1歲半至2歲)

遊戲:小小球星
適合年齡: 18至24個月
目的:

增強單腳平衡及重心轉移的能力

物資: 廁紙1卷
玩法:

1. 讓幼兒站著,提起一腳踏在廁紙卷上保持平衡。當爸媽說「嗎哩嗎哩空,變!」幼兒要交換腳,用另一腳踏上去。

嬰幼兒體能遊戲

2. 完成數次左右腳輪流踏上廁紙卷後,可叫幼兒把它踢向前。

嬰幼兒體能遊戲

訓練錦囊:

  • 可以轉換較硬及底部較圓的物件,如膠球、奶粉罐等,來挑戰幼兒的平衡力和踢動的力度
  • 如果物件的質料較硬,爸媽可考慮讓幼兒在進行活動時穿上鞋子

幼兒期 (2歲至3歲)

遊戲一:腳趾夾
適合年齡: 30至36個月
目的:
  • 訓練腳掌心肌肉的控制
  • 增進站立平衡
物資: 紙巾或用紙揉成的紙球數個、紙碗1個
玩法:

1. 請幼兒站著,用單腳夾起地上的紙巾或紙球。

嬰幼兒體能遊戲

2. 然後,指示幼兒把它放在另一旁的紙碗內。

嬰幼兒體能遊戲

親子錦囊:

  • 可多人一起進行比賽,看看能夾起多少張紙巾或多少個紙球
  • 相比之下,夾紙巾比夾紙球容易,可先嘗試玩夾紙巾
遊戲二:釣魚郎
適合年齡: 30至36個月
目的:
  • 增強上肢肌力和耐力
  • 訓練手眼協調
物資: 手挽膠袋或紙袋數個,兒童雨傘 / 手杖1把
玩法:

1. 把袋子垂直放在地上。幼兒握著雨傘,把袋子釣起。

嬰幼兒體能遊戲

2. 請幼兒跟著爸媽指示的顏色,釣起正確的袋子。

嬰幼兒體能遊戲

3. 接著,爸媽可以把玩具放在袋子內,請幼兒連續釣起幾個袋子取得玩具,透過連續釣起有重量的袋子,增強幼兒上肢的肌力和耐力。

親子錦囊:

選擇不同長度重量和鉤形的兒童雨傘 / 手杖,可以訓練幼兒的解難能力。

遊戲三:舀湯丸
適合年齡: 24個月
目的:
  • 訓練單手操作技能和上肢的穩定力
  • 訓練步行平衡
物資: 大膠湯匙1隻、乒乓球數個及膠湯碗1個
玩法:

1. 讓幼兒用大膠湯匙單手舀起乒乓球。

嬰幼兒體能遊戲

2. 然後,指示幼兒向前行,運送乒乓球至桌子上的碗內。

嬰幼兒體能遊戲

親子錦囊:

  • 若幼兒未能舀起乒乓球,爸媽可握著他的手協助,或者教幼兒用前二或三指拿起乒乓球,再放在膠匙上
  • 假裝與幼兒比賽鬥快運球,以挑戰他的穩定力

(備註:以上活動指引中提及的適合年齡只供參考,訓練者必須按兒童的實際能力及興趣來挑戰活動;若遇到疑難,請諮詢職業治療師的意見,確保活動能切合兒童的需要。)

書刊及流動應用程式推介
 

1.《大腳板運動場 - 0至3歲嬰幼兒親子感知體能活動》

《大腳板運動場》由協康會專責兒科發展的物理治療師精心編寫,他們同時亦是嬰幼兒的爸媽。書中舉出超過120項嬰幼兒訓練活動,適合知識型新手爸媽閱讀,著重培育孩子感知發展,提升嬰幼兒七大感官及肌肉協調,更加入建立親子互動關係的元素,讓爸媽與孩子享受開心和有教育意義的親子時刻。

此外,每章節皆提供一個體能發展列表,介紹嬰幼兒一些體能發展的常見表現,提高爸媽觀察孩子體能發展進度的關注意識。本書由星島出版,定價HK$68,已於各大書局有售,本會家長亦可到協康會各中心以優惠價HK$60購買。

免費試閱《大腳板運動場》

2.《觸智多謀》

由物理治療師團隊設計的《觸智多謀》,針對體能智能有嚴重發展遲緩或障礙的幼兒,透過第一、二冊共20個遊戲,只需在屏幕上輕輕一觸,就能帶給孩子豐富的聲畫感官刺激,而且遊戲主題圍繞兒童身邊的事物,寓學習於遊戲,即使是一般幼兒亦適用。

免費下載《觸智多謀》流動應用程式
(Android及iPad版)

 

撰文:協康會物理治療師團隊

了解更多
嬰幼兒親子感知體能活動 (0至1歲半)

協康會專職治療服務

適合0~5歲寶寶的運動遊戲

0~5歲這個階段的幼兒,每天都在快速成長,隨著大腦與肌肉的發育,完成的動作越來越多,使其接觸的運動遊戲逐漸增加。然而,更重要的是此時期若能安排一些體能活動,對孩子來說助益良多。在進行體能方面的運動遊戲前,爸媽應了解孩子身體發育狀況,依照各成長階段可達成的項目做分配,這樣才能玩得健康又盡興。

兒童成長發展10階段

依照行政院國民健康局公布的兒童發展階段量表,清楚看到孩子在不同階段會逐漸發展出許多行為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完成的事情越來越多,爸媽要特別注意千萬別在孩子年紀尚小時,給予太過艱難的活動,當孩子無法完成,就會產生挫折感。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廖笙光表示,運動遊戲對幼兒來說,與大人上健身房的概念一樣,重點不是次數,而是頻率,大人若在一天之中做1000次伏地挺身,隔天不會變壯,但手會痠軟而無法抬起,因此,持續練習才是有效促進肌肉發展的重點。對幼兒來說,持續穩定的體能活動可於進行1個月左右開始看見變化。

孩子的身體發展歷程從七坐、八爬、九站,1.5~2歲會稍微跑步,2歲後開始跳躍。整體而言,大部分的動作在2歲開始逐漸穩定,3歲時可走平衡木、丟接球等物品操作的運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王中豪針對孩子不同階段所發展出的能力,做以下說明。(資料來源:行政院國民健康局)

階段1:4個月

粗動作:俯臥盆股平貼於床面前端,胸部可抬離床面且拉扶坐起,只有輕微的頭部放於後,但坐姿扶持頭部幾乎一直抬起。
‧細動作:手會自動張開、常舉手做凝視手部、當搖鈴被放到手上會握住約1分鐘。

階段2:6個月

粗動作:抱直時脖子豎直頸保持在中央、會自己翻身(由俯臥成仰臥)、自己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
‧細動作:雙手互握在一起、手能伸向物體、自己會拉開在臉上的手帕。

階段3:9個月

粗動作:無須扶持可坐穩、獨立自己爬行(腹部貼地匍匐前進)、坐時會移動身體挪向所要的物體。
‧細動作:將東西由一手換到另一手、用兩手拿小杯子、自己會抓住東西往嘴裡送。

階段4:12個月

粗動作:雙手扶著傢俱會走幾步、雙手拉著會移幾步、拉著物體自己站起來。
‧細動作:拍手、把一些小東西放入杯子、撕紙。

階段5:1歲半

粗動作:走得很快、走得很穩、牽著他或扶著欄杆可以走上樓梯。
‧細動作:用筆亂塗、把瓶子的蓋子打開。

階段6:2歲

粗動作:自己上下樓梯、自己由椅子上爬下、踢球(一腳站立另一腳踢)
‧細動作:重疊2塊積木、一頁一頁的翻圖畫書、將杯子裡的水倒到另一個杯子。

階段7:2~3歲

粗動作:手心朝下丟球或東西、不扶東西即能雙腳同時離地跳。
‧細動作:照著樣式或模仿畫出垂直線、模仿別人做摺紙的動作。

階段8:3~4歲

粗動作:自己上下樓梯不用牽著或扶著欄杆、不扶東西,單腳跳一下。
‧細動作:會照著樣式或模仿畫圈圈、會用三根手指握住筆
‧其他:和同伴一起玩遊戲。

階段9:4~5歲

粗動作:能以腳趾和腳根相接向前走2、3步、不扶東西,能單腳連續跳5下以上。
‧細動作:照著樣式或模仿畫十字、以大拇指與其他四根手指掌互碰。

階段10:5歲

粗動作:不扶東西也能單腳平穩站立10秒鐘、合併雙腳跳遠45公分以上。
‧細動作:照著樣式或模仿畫正三角形、畫人(至少可辨識6個部位)。
‧其他:玩簡單規則的遊戲,例如:捉迷藏。

運動遊戲≠運動

嬰幼兒運動遊戲旨在增進體能、加強肌肉與四肢的發展與整合,又稱為體能活動,但與一般培養運動選手所著重的技術性運動有所差異。廖笙光技術長表示,小嬰兒一出生就能開始做運動,不只是移動肢體,也與孩子在認知、語言、社交發展上有密切的關聯性。也就是說,孩子透過實際身體的運用,獲得的感覺回饋,建立出環境與自我的連結,達到促進生理與心理的成長。中華民國幼兒體育發展協會理事郭志輝進一步解釋,嬰幼兒運動最重要是促進大腦統合的動作發展,一般運動能力必須具備全身肌力、身體平衡感及協調能力,而這些能力都必須由大腦統合支配。因嬰幼兒期以腦統合發展為首要,其運動倒不如說是以促進嬰幼兒腦統合的動作發展來得恰當。

廖笙光技術長表示,0~1歲階段為孩子發展最快的時期,從原先不會移動到發展出坐起、走路等能力,因此,幼兒運動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身體與運用;1~3歲則為發展移動技巧,隨著移動技巧的增加,從原先只能被抱到開始可以跑步、跳躍。因為了解如何運用身體後,孩子開始想要往外跑去探索世界,故此階段的孩子每日至少應有30分鐘的體能運動;4~6歲時因基礎動作能力成熟,發展出技巧性的動作,又隨前庭功能的發展,逐漸開始整合許多動作,例如:跑步與接球同時進行,此即為手眼功能的整合。對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活動量變高,若只有30分鐘將無法得到滿足,建議每日至少進行60分鐘的體能活動。

運動遊戲好處多多

事實上,嬰幼兒運動遊戲好處多多,除了上述提到的促進肢體發展、加強動作能力整合外,同時也能夠使孩子身體健康、增強免疫力、改善部分的特殊問題,使寶寶與爸媽的感情更加親近。廖笙光技術長強調,對於大人而言,也許運動不過就是一種肢體動作,但對孩子卻是對於抽象理解發展、認知語言極重要的過程,透過身體運用與感覺回饋,孩子自然而然會發展出「物品恆存」的概念。

究竟幼兒運動遊戲有哪些好處?原則上,可分為以下幾種層面:

生理層面
幼兒運動遊戲可增強肌肉力量、肌肉耐力,也能強化心肺功能。

心理層面
透過運動遊戲過程的成功經驗來培養自我認同,又可增強社交互動的能力。

發展層面
幼兒運動遊戲最重要的部分是促進身體平衡功能與手眼協調力的發展,透過大量肢體活動可以加速進步。

特殊問題層面
對於某些特殊障礙的孩子來說,運動遊戲是種改善的管道,特別是發展遲緩與情緒問題的孩子們來說,更有幫助。當幼兒發展遲緩時,在一般生活中能獲得的成功經驗不足,因此,透過特別設計過的環境、簡化後的遊戲與提供協助,讓孩子獲得成功經驗、發展自我認同,他會更願意主動學習與表現;而情緒控管的孩子是藉由運動遊戲的體能發洩,使孩子舒解外在壓力,學習情緒調節。

運動遊戲4大類

不過,對於4歲以下的幼兒來說,他們的運動並非是一般所認知的技術性活動,而是體能遊戲活動。4歲以前主要是讓孩子熟悉運動,不會抗拒為主,廖笙光技術長指出,不建議在0至3歲時參與特定的體能活動,若要進行有規則且具動作技巧的運動,多半等到孩子4歲以上才適合。郭志輝理事補充,根據早稻田大學前橋教授的研究顯示,嬰幼兒生活中有四類很重要的運動遊戲。

‧移動:從一處移動至另外一處,例如:爬、走、跑、游。
‧操作:例如:撕報紙、丟球、 搖晃物品。
‧平衡感:好好端坐不倒,就是一種平衡的練習運動,父母可以讓孩子坐在自己腿上練習平衡。
‧非移動性活動:例如:吊單槓、推或拉。

0~5歲適齡運動遊戲精選

專家將依照孩子各階段可進行的體能遊戲活動推薦如下,

 運動遊戲1:游泳 

適合年齡:0歲
建議頻率:每週1
在嬰兒時期,寶寶只要碰到水便會自動閉氣,但實際上,寶寶其實不會怕水,在此階段更容易學會游泳的閉氣。反觀,2歲後的幼兒常出現怕水情況,可以透過嬰兒游泳,提前讓寶寶習慣玩水、閉氣,進而學會游泳。但必須特別注意,幼兒的體溫調節力較弱,溫度恆定很重要。又因為臺灣的游泳池多半位於室內或地下室,游泳池消毒的氯可能會誘發氣喘,若爸比媽咪想要帶寶寶游泳,建議以戶外的游泳池為佳。

運動遊戲2:瑜珈

適合年齡:0歲
建議頻率:每週1次

嬰兒瑜珈主要強調的是親子互動部分,透過瑜珈促進親子關係,因此,並不規定適合的年齡,某些坊間瑜珈老師會以小嬰兒與媽咪為主。不過,若真要以兒童為主,需要配合指定的瑜珈動作,建議在4歲以上,孩子比較容易配合。瑜珈主要是培養孩子的核心肌肉群,達到調整身體姿勢、端正坐姿的效果。

 運動遊戲3:球類 

適合年齡:1歲
建議頻率:每週1次

球類是幼兒最棒的玩具,通常一顆球往往可以讓孩子玩上好一陣,且隨著年齡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玩法,1歲左右以單純玩球為主,2歲左右的孩子會開始丟球,3歲時會接球,4歲後則能開始熟練的傳接球。

球類活動是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眼球追視動作之關鍵。若是踢、傳球的活動,往往在孩子2歲就可以具備,但需要接球則多半要到4歲才行,足球活動則建議3歲後開始。

運動遊戲4:舞蹈

適合年齡:2歲
建議頻率:每週1次

親子律動建議可在2歲時執行,透過音樂節奏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促進參與團體活動與培養社交力,離開家長身邊。但若是需要記憶舞步、彼此配合,必須等到4歲左右,孩子才能表現得較好。動作模仿是動作計畫的基礎,可以透過舞蹈練習,培養孩子的順序記憶能力。

運動遊戲5:親子體操

適合年齡:4個月~2歲
建議頻率:每週2次

幼兒體操的好處很多,透過身體運用來培養協調度、柔軟度及敏捷度,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藉由課程設計協助發展身體運用與動作技巧,訓練核心肌肉群、促進頸部張力反射整合等,增加孩子在姿勢穩定的能力。

孩子在0~2歲時,爸媽也可以一起參與體操活動。不過,對於某些家長對於孩子做體操存有疑慮,郭志輝理事表示,由早稻田人間科學學術院教授前橋明的研究顯示,寶寶在4個月至2歲時,可透過家長帶領嬰兒從事體操活動,促進親密關係與交流,同時也能訓練腹肌、背肌力、腿肌力、空間認知能力、旋轉感覺與平衡感覺。以下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幼兒,推薦適合的體操及技巧掌握做說明(資料提供:郭志輝理事)。

47個月

‧肩膀旋轉和翻身遊戲:支持住孩子雙足頸,以誘導肩膀旋轉和翻身。一開始孩子會比較緊張,將手放在腹部下,但逐漸出現脫手後翻身,最後變成自己可以翻身。
‧盪鞦韆遊戲:大人抱著孩子,孩子背靠母胸,臉手向前,大人雙手臂從孩子大腿下伸向另一側抱住臀部和大腿,確實抱緊後如盪鞦韆一樣搖動。
‧躺著坐起來遊戲:孩子仰臥躺著,讓孩子抓住大人的大拇指,輕向上拉時,孩子會彎曲手肘,想要坐起來。配合孩子的動作,大人用手向上輕拉,可以扶起孩子上半身直到坐起來狀態。
‧倒下拉起來的遊戲:孩子倒下來,大人握住孩子雙腿,緩慢地拉到跟前。首先將孩子倒在坐墊上拉,之後也可連坐墊在內一起拉到跟前。
‧翻身運動遊戲:輕微阻力有助於完成翻身,用手按在即將要翻身孩子的腰部,給予輕微的阻力。如果身體肌肉發達時,即使給予很輕微的阻力,就會變成如自己努力堅持翻身的助力。
‧踢的導引遊戲:孩子仰臥平躺雙膝彎曲,大人用雙手握住孩子雙足頸,用力由上往下壓,此時孩子會想伸展雙膝向前踢,由背部朝頭部方向用力。
‧躺著坐起來遊戲:孩子仰臥位平躺,大人一手握住孩子雙手,用另一隻手輕輕的壓住孩子雙足頸,支撐著雙足頸。如果稍微拉一下孩子雙手,孩子就會以自己力量坐起來。

811個月

‧支撐站立遊戲:親子面相對互牽雙手,大人扶著孩子讓他站起來。重複進行幾次之後,只以單手相牽即可扶著孩子站起來。
‧釣魚遊戲:親子站立面相對,孩子雙手握住大人雙手大拇指,接著以手掌反握住孩子手腕,確實握緊之後,將孩子像小魚般往上釣起來。
‧坐飛機遊戲:大人仰臥平躺於地板上,屈膝上舉大腿,小腿與地板平行。孩子俯臥於大人雙小腿上,大人雙手握住孩子雙手,有如飛機形狀。大人將膝輕輕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活動,讓孩子取得平衡感覺。
‧騎脖子遊戲:孩子騎在大人的脖子上,大人雙手握住孩子雙手搖動身體,或一起旋轉。熟練後改由握住雙腿,此時孩子可練習靠自己能力保持平衡。
‧身體站立遊戲:孩子雙腿採長坐姿勢(伸腿坐),大人用右手握住孩子雙手,左手壓住孩子的雙足頸。以孩子後足跟為軸,注意腰和膝伸直不彎曲的將孩子拉起來,一直拉到站立為止。
‧舉腿踢的遊戲:孩子和大人面對面仰臥平躺,大人雙手支撐孩子雙足底並施壓,若施壓中的手放鬆時,孩子就會伸展膝往前登。大人可利用手施壓的力道,誘導孩子腿踢的動作,逐漸地將誘導手高舉,讓孩子以此為目標高踢。
‧牽引站立遊戲:孩子俯臥於地板上與大人面相對,大人雙手握住孩子的雙手腕,將仰臥在地板上的孩子手臂不彎曲的依手臂、頭、肩到腰的順序分開,一一緩慢牽引,直到站立為止。

1歲~13個月

‧蹲下站起來遊戲:親子面相對,大人手掌向上握住孩子雙手,從孩子膝彎曲下蹲的姿勢,大人雙手上提讓孩子站立起來。
‧一起下蹲,一起站立遊戲:親子面相對站立,雙手相牽,一同喊「1、2、3」口令之後,一起蹲下或一起站起來。
‧破壞平衡遊戲:親子面相對,大人坐、孩子站。首先雙手互相支撐,大人主動控制雙手腕力量,誘導孩子以破壞前後和左右的平衡,熟練後可以單手支撐進行同樣遊戲。

14個月17個月

‧身體分節牽引倒立遊戲:抓住俯臥著孩子的雙足頸,依據腿、腰、胸、頭等之順序,一一緩慢往上拉起,直到孩子雙手離開地板為止,熟練後將孩子左右振擺,或上舉下降試試看。
‧鐘擺遊戲:大人緊握孩子的雙足頸,孩子身體朝前倒懸空,緩慢將孩子左右擺動,並配合鐘擺「叮噹~叮噹」的聲音。
‧翻跟頭遊戲:從四肢爬行姿勢,讓孩子支撐倒立,大人一手握住孩子雙足頸,另一手支撐胸部,用手支撐住讓孩子翻跟頭。進行翻跟頭時,大人用單手將孩子頭部縮往內側。
‧上舉翻跟頭遊戲:孩子俯臥雙手支撐在地板上,大人確實緊握孩子雙足頸往上舉,當孩子身體成倒立與地面成垂直時,要緩慢地往下降,並喊「背部要成圓形」,以完成孩子翻跟頭運動。

18個月2

‧支撐跳遊戲:大人坐位雙腿開立,用雙手支撐孩子兩腋下,喊「1、2、3」之後,讓孩子模仿向上跳的動作。
‧懸吊遊戲:孩子用自己的力量,抓住大人的手或手臂,進行身體懸吊遊戲,以雙腿稍微上提的高度為目標。
‧跳的遊戲:如果以熟練支撐雙手跳的遊戲之後,如果自己可以跳,應該好好誇獎,讓孩子有成就感。
‧跳碰遊戲:親子面相對,大人站立雙手前出,孩子從稍微下蹲姿勢往上跳,碰觸大人雙手;或是大人雙手拿著孩子喜歡的東西,讓孩子跳起碰觸,加強孩子碰觸的慾望。

 運動遊戲6:單車 

適合年齡:4
建議頻率:每週1
腳踏車建議在4歲開始,可培養孩子平衡感、增加其前庭刺激的經驗。由於安全考量,應儘量選在公園為主,避免於大馬路上騎乘,以免發生危險。孩子對於距離判斷的能力尚未成熟,在過馬路時,大人應在旁引導,以確保安全。

運動遊戲7:直排輪

適合年齡:5
建議頻率:每週1
此運動遊戲可提供大量前庭刺激,給予孩子速度感,讓孩子以更省力方式,獲得速度感的滿足,減少孩子用跑來跑去的方式尋求刺激。不過,建議4或5歲後再開始練習,由於嬰兒一開始會外八,2歲時會內八,4歲後才會又回到正直,故在肌肉骨骼尚未發展成熟時並不建議做,特別是2歲以下的孩子玩直排輪,會導致關節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