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 歌 狂想曲

他们的歌曲《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被后世评论人赞誉为“摇滚歌剧”,在英国流行音乐榜上蝉联九周冠军,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歌曲”。

全世界说着不同语言、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观众,他们未必爱过“皇后”,甚至未必听过“皇后”的歌,但这一次,却自然而然地深陷《波西米亚狂想曲》中,无法自拔……

炸 歌 狂想曲

为什么电影具有如此致命的吸引力?

原因很简单——

传统的剧情片,重剧情,重起承转合,为的是给观众讲好一个故事;而通常的音乐电影重气氛渲染,重融情于歌,目的是带动观众的情绪。

但既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又拥有直击人心音乐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很难被归类为任一方。

它如此成熟,又如此独特。

炸 歌 狂想曲

影片主人翁,是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拉米·马雷克 饰)。

某种意义上讲,这也等同于抛弃了出处、抛弃了既定的命运。

炸 歌 狂想曲

对音乐的渴望无法遏制,促使佛莱迪陆续加入各种乐团。

尽管作为歌手,有些龅牙的佛莱迪看起来并不“帅气”,但他本人却未因此感到自卑,因为相信比常人多出的四颗门牙,给予他更为广阔的音域。

这个名字代表拒绝迎合,也代表肆无忌惮,因为皇后是至高无上。

“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没人比我更肆无忌惮。”

自此,皇后乐队正式诞生。

炸 歌 狂想曲

不得不承认,男主拉米·马雷克简直是个表演鬼才!

观众评价他所扮演的佛莱迪·摩克瑞时说:

“连腋毛都神还原!”

炸 歌 狂想曲

不仅演活了佛莱迪天纵英才、藐视权威:

炸 歌 狂想曲

更演活了佛莱迪的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

他的坦诚与刻薄,他的爱与惧……

炸 歌 狂想曲

更绝的是——

拉米·马雷克完美诠释了佛莱迪对音乐的狂热。

在一幕演唱会的镜头里,他的眼神仿佛穿越一切高墙,容纳了万事万物。

炸 歌 狂想曲

关于影片中的佛莱迪·摩克瑞,有一段台词院长非常喜欢——

当别人问他“你们这支乐队与其他乐队有什么区别”的时候,他回答是:

“我们都特立独行,我们的音乐作给与我们相似的人,那些遭受排挤,处在人生低谷的人。”

炸 歌 狂想曲

炸 歌 狂想曲

炸 歌 狂想曲

当拥有天赋的人,怀着无比赤诚的心情去创作,可以吟出具有灵魂共振的音乐。

他们愿意凭借对音乐的热忱,登上舞台之巅,用摇滚,用音乐,撩动自己的嗓音,点燃万千听众……

炸 歌 狂想曲

这更使得《波西米亚狂想曲》不同于传统励志片,不去强调努力、奋斗、坚持不懈。

它从始至终只有两个主题——

抗争与冲动。

而这,亦与「摇滚乐」的精神不谋而合。

炸 歌 狂想曲

从大环境来看,摇滚永远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

中国曾经历过属于自己的摇滚时代,但我们的文化强调中庸与服从,因此随着窦唯、何勇、崔健、张楚等人时代的落幕,后来的华语乐坛青黄不接,几乎看不到真正摇滚的影子了。

而在佛莱迪的时代,他却用歌声告诉世界:

我曾无数次成为众矢之的

为此我每天都努力做的更好

但就算我历经千山万水饱经风霜

我依旧还是最初的我

炸 歌 狂想曲

Keep Yourself Alive

炸 歌 狂想曲

当所有人都在说:“要用所学、所识报效社会,要去传播正能量”的时候,佛莱迪却情愿述说伤疤与孤独:

每天清晨醒来,我都感觉生命又消失了一点

勉强站起来站在镜子前,悲伤的哭泣

主,你对我做了什么?

这么多年我一直充满对你的信仰

可是我没有得到一点援助

会有人爱上我这样的人吗?

炸 歌 狂想曲

Somebody To Love

炸 歌 狂想曲

当时绝大部分流行乐都把时长控制在3分钟左右。因为歌手知道,再长的话,广播台就不愿意播了。

唯独这首《波西米亚狂想曲》,竟破天荒地长达6分钟!

此外,它不仅将摇滚与歌剧演绎做结合,开创出前所未见的表演形式;还在歌词中加入大量晦涩难懂的隐喻,使后人争论不休,更招致媒体批评,称其“不知所云”。

我只是个没人爱的可怜孩子

他只是个贫穷家庭的穷孩子

让他远离困苦伤悲

你能让我来得悄然,去得安静吗?

炸 歌 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

炸 歌 狂想曲

但正是这首“不知所云”的《波西米亚狂想曲》,成了第一届全英音乐奖最佳英国单曲,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皇后乐队选择一种高傲而戏谑的姿态,去破除当时乐评人们的常识与桎梏,彰显最纯粹、最不屈的斗争精神。

这就是摇滚的力量——

别看它只是小小一簇火,却能轻易点亮整个生命。

炸 歌 狂想曲

以往大部分引进国内的音乐剧情片,的确能把观众代入情境,但归根究底,都不外乎是在用含情脉脉的对话,勾勒一段破朔迷离的童话。

《妈妈咪呀2》里,刻画的是一座远离世俗纷扰的海岛;

《马戏之王》中,描绘的是一个致力给观众造梦的马戏剧团;

《爱乐之城》虽唯美,剥开却仍是一曲关于理想的好莱坞旧梦:

炸 歌 狂想曲

相比之下,《波西米亚狂想曲》看上去实在过于真实。

既有华丽的偶像光环、纸醉金迷的名利场,也有偶像背后的破败与颓丧、绝望与彷徨……

佛莱迪·摩克瑞是一个天才,却并非一个完人。

他也曾接受诱惑,背叛挚爱。

因数百万报酬同意单飞,撇下如家人一般亲密的乐队成员;

也一度丧失创作能力,忘了听众真正渴望怎样的音乐。

炸 歌 狂想曲

再后来,他感染绝症,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同时嗓子也出现问题,恐怕要彻底告别舞台,怀着悔恨辞世……

但正是跌入谷底这段人生经历,佛莱迪反而找回“摇滚”的初心。

他近乎舍弃尊严,向队友道歉,祈求他们重新组建“皇后乐队”,只为能在“Live Aid”现场再登一次台,再用力去演唱自己的歌。

然而彼时的皇后乐队,已经淡出观众视野五六年之久,影响力大不如前。

同台亮相的人,有迈克尔·杰克逊,有麦当娜,有鲍勃·迪伦……无不都是世界级巨星。

近乎“过气”的皇后乐队,在这些巨星面前,还能保持当年的“至高无上”吗?

炸 歌 狂想曲

从看台上的乐队表演者,到看台下的观众,每个人都伴随这音乐,全情投入,声嘶力竭:

炸 歌 狂想曲

那一刻的佛莱迪,不再是濒临死亡的绝症病患。

他与全球各地的亿万观众,找到一条坚不可摧的灵魂纽带。

无法割断,耀眼璀璨……

或许正如他所言:

“我没时间扮演受害者,我只想搞音乐。”

“(生命要如何结束)应该怎么做由我自己决定,我只会是一种人,生来便是如此”

“我们要给演唱会的天棚吼出一个窟窿,如果温布利球馆没有天棚,那我们就把天吼出一个窟窿!”

炸 歌 狂想曲

所谓「传奇」,不正是如此吗?

他们不在乎会以怎样的方式迎来谢幕。

只要还能说话,只要还能歌唱,就要挣扎到最后一刻,将现实狠狠踩在脚下。

这正是不可泯灭的摇滚精神,亦是回声不绝的波西米亚狂想!

炸 歌 狂想曲

每一个身处当代倍感迷茫,厌倦三点一线工作日常的人们,都应该找寻属于自己的灵魂安息之地。

如果此刻还没找到的话,或许“摇滚”,便是你的答案。

如果不信的话,不妨走进影院,一同奏响这首《波西米亚狂想曲》。

通过大银幕,一同与片中的佛莱迪挥洒汗水,直面骄阳。

那一刻你也许会真正领会到这句话的分量: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炸 歌 狂想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