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 智 症 權威 醫師 劉秀 枝 失 智 了

失智症權威醫師 劉秀枝:我沒失智

2014-09-23 13:35:50

【聯合報╱記者魏忻忻/台北報導】

失 智 症 權威 醫師 劉秀 枝 失 智 了

圖/50+FIFTY PLUS

文/游姿穎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失智症權威劉秀枝醫師近期出版《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一書,她接受《50+》專訪,分享一個人的退休生活。而家族有3人罹失智的她,也是失智高風險群,但她毫不擔憂,盡情把握時間享受運動、動腦、社交!她如何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為何她對一個人獨居變老充滿自信?

一個人獨居,一個人接受手術,一個人瀟灑老去、甚至迎接衰老,真的辦得到嗎?曾任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的失智症權威醫師劉秀枝,堪稱「一人生活先驅者」,從年輕獨立後幾乎都一個人生活,儘管父母與二姊皆罹患失智症,自己算是失智高風險群,但她信心滿滿認為:一個人獨居變老,沒什麼好擔心的。

這份瀟灑從何而來?原來現(2021)年73歲的劉秀枝早在心態、生活與朋友支援等方面做足準備,既然盡了人事,煩惱何必自己背負,就交給老天吧!

懂得轉念的「幸好哲學」 凡事多看好的那一面

個子嬌小、走路快、說話也快的劉秀枝,退休後常在專欄和部落格分享生活日常,獨立、從容又樂觀的態度圈粉無數,甚至還有朋友自稱是「秀枝不老粉絲團」成員。

每每被問及為何如此樂觀?劉秀枝總是笑笑說,「不知道耶,從小就這樣。」在家中排行老么,相較於獨子哥哥以及忙於家裡米店生意的2個姊姊,劉秀枝自認較不受注意,反而讓她從小就擁有充分自由。「我可以東跑西跑,整天和鄰居玩耍也不會被大人發現。」

她說,有種讓自己容易快樂的「幸好」哲學,讓自己的腦袋很容易轉念。

雖然我沒什麼才藝,幸好有一群多才多藝的朋友;雖然我個子矮小,幸好看來沒有威脅感、還會受人保護;雖然我老了,幸好我很有活力。

生活中,只要想想自己有多少「幸好」?抱怨就會少,快樂就會多。 

從小領悟人生只能靠自己 愛你的人未必能幫上忙

從不擔心變老,面對一個人的老去,她大聲說:「有什麼好怕!」劉秀枝很小就早已體會靠自己最實在的道理。

她回憶,5、6歲時疼愛自己的外婆過世,「我媽帶我進大廳去看躺在門扇板上外婆的遺體,一邊跟我說,『不用怕,人死了都是這樣。』」所以我很小就知道生老病死很正常,更領悟到原來對你好的人最後都會離你而去。」

還有一次,父親帶她到小學散步,因想得到稱讚,劉秀枝表演爬欄竿,但爬到頂端時太高太害怕,不知怎麼下來就哭了,父親竟然大笑說:「是妳自己要上去的,就要自己想辦法下來。」看著遠遠地面上的父親,她體會到,

這2次經驗,讓劉秀枝從小做任何事都盡量靠自己。小學時就一個人跑去電影院「撿戲尾」(指以前電影結尾前的免費開放時段),28歲獨自遠赴美國波士頓受訓,還不熟英文的她,抵達隔天就打電話租房子;就連通常是4人一組的高爾夫球,她也會一個人開車到北海岸的球場打球,「找朋友要還要喬時間太麻煩,想去就去啊。」

獨居至今快40年,對習慣一個人生活的劉秀枝來說,就算退休了也不曾感到失落。「退休前3年我就開始準備,慢慢交接門診病人和研究工作,也找到老後想住的房子,而且別忘了我的強項是很會轉念,退休的第一天就立馬轉成退休模式:終於有時間可以做想做的事,高興都來不及。」

預防失智的秘訣 合群、腳勤、多動腦

身為失智症權威,家中有3位至親罹患失智症,屬於高危險群的劉秀枝並不煩憂,「我父母親是83、91歲才失智,高齡本來就是危險因子。而且,就算不是高危險群也可能失智。只要盡量延緩失智發生的年齡,就能讓晚年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預防失智的秘訣別無他法,劉秀枝最常拿來比喻的叮嚀就是「聽媽媽的話」,

要合群,早睡早起、多吃蔬果、多運動和多動腦,這不就是媽媽從小叮嚀的話嗎?

失 智 症 權威 醫師 劉秀 枝 失 智 了
圖/談起失智風險,劉秀枝不擔心,認為只要「聽媽媽的話」來過生活,就有助預防。

從劉秀枝的退休生活,更可窺見她強化防失智保護因子的日常。

除了睡滿7小時、飲食簡單,她提出熟年要腳勤,走路是最方便也能一個人輕鬆做的運動,去哪裡辦事都盡量走路,她笑說自己腿短但轉速很快,每天至少5000步以上,此外還有每週一次與朋友健行,每月一次的高爾夫。

重視動腦的她,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研讀最新醫學期刊,每週固定參加榮總神經內科的病例討論會,持續吸收醫學新知,享受求知的快樂。一個月除了寫2篇專欄,還設下寫作目標,除了健康與生活書籍,更想寫小說。

和多數退休族一樣,她報名過各式各樣的課程,「有些才藝以前『欠栽培』,退休後就自己栽培。」嘗試過烏克麗麗和畫畫,刪除自覺沒天分、沒興趣的,留下真心喜愛的,像KTV歌唱班可以一路唱到老,最近還去上了英文歌和國台語歌班,都可以練腦力、肺活量,還維持好心情。

主動打造老後朋友圈 享受友誼也要適時回饋

至於要合群,即是多社交活動、與朋友往來,也是劉秀枝的強項。

從年輕時就熱愛參加活動,像是定期聚會的國際崇她社,後來還參加寫作班和社區大學,一路累積許多知交好友,她提醒:

朋友是要交長期的,自己要主動,合得來就交往,不合也不必勉強。

例如她一個人跟團去旅行,就會觀察哪些團友看起來調性和自己相符,便主動去搭話,「像在旅行團認識一群60世代的朋友,因為聊得來,還成立『快樂食堂』LINE群組,每2週選一天中午到其中一位朋友的家聚餐,做菜兼聊天,有益身心健康。」

她鼓勵,中年後要交朋友一定要主動,不妨利用「一個拉一個」方式,和閨蜜分別再約一位好友來認識交流,很容易又多一個朋友了。

小時候曾被母親念說,竟把朋友看得比家人重要,劉秀枝如今卻真切感受到,單身的人到了老年時,朋友尤其珍貴。她分享自己的友誼藝術:「你不需要什麼都會,但是你要有很會的朋友。」每個朋友都有不同的專長,生活裡的許多疑難雜症就有人可以請教或幫忙。

受訪這天因要拍照,《50+》編輯建議穿素雅衣服,劉秀枝自認對時尚沒概念,就詢問品味好的朋友「什麼是素雅?」,便穿了身上這件淡黃色毛衣,結果被攝影稱讚拍照很上相。

劉秀枝提醒,「友誼是雙向的,要懂得適時回饋。我沒什麼長處又對生活一竅不通,頂多回答他們醫療保健的問題;有時遇到朋友去醫院檢查需要陪同,一個人的我最有空,就自告奮勇去一趟。」

看似個性大而化之,獨身的劉秀枝也有細膩的體貼,

我有一個原則是:週末不會和朋友約會,不要打擾他們和家人相處的時間。剛好週末到處人多,銀髮族就不要去湊熱鬧,一個人在家閱讀、寫作,就很舒服自在。 

朋友可以依靠 但也不要過度打擾

年紀漸長,身體免不了需要進場維修,她之前去動了腰椎手術,術後選擇在家休養,不想請看護和麻煩晚輩,這時朋友就成為最好的後盾。

術後還無法彎腰,傷口換藥也需要幫忙,劉秀枝的3位摯友知道了,立刻和她組成LINE群組,每當關鍵時刻需要協助,她丟個訊息,看誰有空就過來幫忙,輪流送餐,幫忙換藥消毒順便打禮生活細節。

要麻煩朋友也要為他們設想,千萬不要勉強或過度打擾,在LINE群組發問,誰有時間就幫忙,才不會讓其中一人太累或負擔太大。

她同時認為,生病時雖然有朋友可依靠,但自己也要成為好照顧的病人。因此手術前,劉秀枝就做好功課,在家裡的浴室鋪好防滑墊、預防跌倒,螞蟻搬家似地陸續買好日用品與食物,手機也不離身、方便隨時呼救。

深知朋友資源要珍惜,不要一下子用罄,這回也就不再多勞煩其他朋友。她開玩笑說,

一個人生活,健康要好好維持。不然一天到晚生病,會經常麻煩朋友跑醫院。身材也不能太胖,不然生病站起不來,別人也抱不動你。

在朋友們的協助下,劉秀枝一個人在熟悉的家中術後休養,心情安適而愉快。但人總有衰老到走不動或需要照護的一天,到時該怎麼辦?劉秀枝不改樂觀本色說:「現在生活愈來愈方便,有大樓管理員幫我收包裹、出門不到100公尺就有東西可吃。如果走不動了,就請日間看護來家裡照顧,真的最後衰弱到不行、或失智無法自理時,就去住安養院啊,我都已經物色好了,不用擔心。」

其實,長壽時代,不僅是單身的人,每個人都要有獨居的準備,

存好老本,起碼要讓自己的生活起居不求人;維持健康,就不會被病痛拖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群好友陪著,才能實現快樂獨居,所以我經常拜託我的老友們,一定要長命百歲。

※相關閱讀:劉秀枝著,《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寶瓶文化

(原文刊載於《50+》;本文獲授權轉載;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想知道更多熟齡新思維、新活動?

➡加入50+LINE https://pse.is/K3FBX

➡加入50+FB https://pse.is/MUCBY 每日資訊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