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吸引外資設廠企圖透過沿海地區的發展帶動內陸與整體開發請問此種發展策略接近下列何種概念

國二地理上第三次題庫下載題庫

上一題

下ㄧ題

  • 查單字:關

10. 中國實施經濟改革開放,一開始的經濟策略是設立經濟特區,接著陸續開放沿海城市。企圖透過沿海地區的發展,帶動內陸地區的開發。中國經濟特區的工業特性,與臺灣的工業有哪項共同點?
(A)以精密機械、高科技工業為主
(B)產品主要外銷海外市場
(C)都設立於四面環海的離島
(D)均以農產品為主要工業原料

編輯私有筆記及自訂標籤

國二地理上第三次- 108 年 - 2019高雄市市立大樹國中八年級108 上學期地理第三次段考(期末考)南一#87700

答案:B
難度: 計算中

  • 討論
  • 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吸引外資設廠企圖透過沿海地區的發展帶動內陸與整體開發請問此種發展策略接近下列何種概念
    私人筆記( 0 )

最佳解!

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吸引外資設廠企圖透過沿海地區的發展帶動內陸與整體開發請問此種發展策略接近下列何種概念

braces (110警四 大二上 (2021/11/08)

中國經濟特區產品.....看完整詳...

(內容隱藏中)

查看隱藏文字

你可以購買他人私人筆記。

  • 查單字:關

懸賞詳解

X

國二地理上第三次

(五)圖二為中國南部地區圖,A~M代表各地理區,2~7代表都市。請根據圖二回答下列問題(11-32) 【題組】18.右圖為中國某地的一種渡河工具 ,以一條鋼�...

50 x
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吸引外資設廠企圖透過沿海地區的發展帶動內陸與整體開發請問此種發展策略接近下列何種概念

前往解題

懸賞詳解

X

國二地理上第三次

【題組】18.右圖為中國某地的一種渡河工具 ,以一條鋼索或粗繩,連接山谷 兩側,一頭高,一頭低,人可由高向低溜過河谷。 請問此種交通方式最可�...

50 x
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吸引外資設廠企圖透過沿海地區的發展帶動內陸與整體開發請問此種發展策略接近下列何種概念

前往解題

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吸引外資設廠企圖透過沿海地區的發展帶動內陸與整體開發請問此種發展策略接近下列何種概念

改革開放後上海浦東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吸引外資設廠企圖透過沿海地區的發展帶動內陸與整體開發請問此種發展策略接近下列何種概念

改革開放的歷程與經濟發展 
courses of reform, opening-u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簡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具體方向是「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簡稱「改革開放」),標誌着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新階段的開始。

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吸引外資設廠企圖透過沿海地區的發展帶動內陸與整體開發請問此種發展策略接近下列何種概念

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吸引外資設廠企圖透過沿海地區的發展帶動內陸與整體開發請問此種發展策略接近下列何種概念

改革開放政策有以下特點:
  • 改革過程是漸進式的,各項改革措施先於某些地區或經濟部門試行,若果成功才逐步在全國各地推行。
     
  • 中國先於非國有部門推行改革,容許成立市場導向的企業以促進經濟增長。
     
  • 改革措施先於沿海地區,特別是經濟特區推行。政府容許部分人及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並最終達成共同富裕的目標。
     
  • 改革方法以務實有效(而非政治意識形態)為主,成功標準是由效果來決定。正如鄧小平曾表示:「不管白貓黑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先經濟後政治)

改革開放重點(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

農村改革
  •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內地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容許農民自行選擇參與與否。承包制是指農戶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承包土地,向國家繳納農產品及完成合同規定的收購後,可保留餘下的農作物在市場上出售。
  • 鼓勵發展鄉鎮企業:改革開放初期,政府准許農民成立鄉鎮企業,以吸納過剩資金及勞動力,推動農村地區的非農業產業發展。
  • 發展小城鎮: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政府以建設小城鎮模式作為推動農村城市化,提高農村地區的發展水平及居民生活質素。
企業改革
  • 改革國企:改革開放後,政府推動國企改革,把國企的所有權及經營權分開(即政企分開),政府不再直接經營企業,讓國企有更大的自主權,從而提高效益,與市場接軌。
  • 推動民營企業發展:改革開放初期,政府批准個體戶經營各種小型手工業、零售業、服務業等,不少個體戶漸漸成為企業主,民營企業漸漸成為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亮點。
設立經濟特區 為了吸引外資,並藉此引入國外的技術及管理經驗,中央政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設立經濟特區,給予外商優惠的稅收和關稅政策。
  • 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及廈門四個城市成為首批成立的經濟特區。1984年,中央政府進一步開放14個沿海城市。
  • 1985年指定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廈門、漳州、泉州)、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為經濟開放區。
  • 1988年海南省全島成為經濟特區。
對外開放
  • 改革外貿經營管理體制:改革開放後,中央政府對外貿經營管理體制進行改革,例如外貿部轄下的外貿專屬企業不再包攬商品出口的管理權,並改為多家經營、多條渠道、多種經營方式。政府又容許企業保留部分外匯收益,從而增加企業的積極性。
  • 發展三資企業:1979年,政府頒佈《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鼓勵「三資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及外商獨資企業)的成立,從而吸引包括來自港澳台等境外地區的企業來華投資及設廠。

農村改革
  •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內地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容許農民自行選擇參與與否。承包制是指農戶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承包土地,向國家繳納農產品及完成合同規定的收購後,可保留餘下的農作物在市場上出售。
  • 鼓勵發展鄉鎮企業:改革開放初期,政府准許農民成立鄉鎮企業,以吸納過剩資金及勞動力,推動農村地區的非農業產業發展。
  • 發展小城鎮: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政府以建設小城鎮模式作為推動農村城市化,提高農村地區的發展水平及居民生活質素。
企業改革
  • 改革國企:改革開放後,政府推動國企改革,把國企的所有權及經營權分開(即政企分開),政府不再直接經營企業,讓國企有更大的自主權,從而提高效益,與市場接軌。
  • 推動民營企業發展:改革開放初期,政府批准個體戶經營各種小型手工業、零售業、服務業等,不少個體戶漸漸成為企業主,民營企業漸漸成為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亮點。
設立經濟特區
為了吸引外資,並藉此引入國外的技術及管理經驗,中央政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設立經濟特區,給予外商優惠的稅收和關稅政策。
  • 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及廈門四個城市成為首批成立的經濟特區。1984年,中央政府進一步開放14個沿海城市。
  • 1985年指定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廈門、漳州、泉州)、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為經濟開放區。
  • 1988年海南省全島成為經濟特區。
對外開放
  • 改革外貿經營管理體制:改革開放後,中央政府對外貿經營管理體制進行改革,例如外貿部轄下的外貿專屬企業不再包攬商品出口的管理權,並改為多家經營、多條渠道、多種經營方式。政府又容許企業保留部分外匯收益,從而增加企業的積極性。
  • 發展三資企業:1979年,政府頒佈《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鼓勵「三資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及外商獨資企業)的成立,從而吸引包括來自港澳台等境外地區的企業來華投資及設廠。

改革開放重點(1990年代至今)

國企改革
  • 引入股份制:不少國企轉為股份制,部分國企更成為上市公司,國家只持有國企部分股份,其餘股份由公眾認講,建立現代企業的營運模式。
  • 進行「抓大放小」戰略:1995年,政府對國企進行「抓大放小」戰略,支援大型國企(主要涉及能源、通訊、交通、軍事等領域)改善其管理水平及提升其競爭力,同時出售中小型國企,減少政府的財政負擔。
推動民企發展
  • 上世紀九十年代政府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容許民營企業併購小型國企,以及容許民企進入金融、科技、電訊等行業。
  • 政府逐步完善法律及政策,保障民企利益及創造良好的經營條件,例如1997年確定民營經濟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頒布《物權法》,標志着產權保護制度正在逐步形成,確保私人企業財產與國家集體企業的公有財產同享法律平等地位。
金融改革
  • 為推動金融改革,中央政府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保障金融安全和穩定等。例如,中國股票市場在2002年就先於債券市場引入境外投資人 (QFII),且逐步擴大至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 (RQFII)、滬港通、深港通等。
  • 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到推進並收官利率市場化,再到力促人民幣成功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
  • 設立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進一步促進中國內地與境外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包括2014年11月啟動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滬港通),2016年12月深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深港通)開通。
推動市場對外開放
  • 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央政府依據世貿的要求而修改國內的相關規章和法例,進一步推動對外開放,與全球經濟接軌。例如,中國按照入世承諾逐年下調進口關稅,全部履行入世降稅的承諾,關稅總水平由入世前的15.3%進一步降至2010年的9.8%,降幅達36%。
  • 中國入世後,為境外服務商提供包括金融、電信、建築、分銷、物流、旅遊、教育等准入機會,在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分類的160個分部門中,中國開放了100個。
  • 自2004年7月起,中國政府對企業的外貿經營權由審批制改為備案登記制,所有對外貿易經營者均可從事對外貿易,取消外貿經營權審批形成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多元化外貿經營格局。
成立自由貿易試驗區
  • 為了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中央政府從2013年起,先後成立上海、廣東、天津、福建等四處自由貿易試驗區,並推出多項政策優惠,以吸引金融機構進駐自貿區,為中國企業實踐「走出去」策略提供更多利好條件。
  • 2018年,將海南全島建設為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
西部大開發 2001年3月,中央政府發表第十個五年計劃,提出西部大開發的具體部署,以50年為期及劃分為三個階段,務求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產與生活水平。西部大開發計劃開展後,國家重點投資於西部的基建、教育、資源開發和環保等項目上,當中包括青藏鐵路、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工程。
「一帶一路」倡議
  •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模式,倡議結合沿線各國,促進彼此在多方面範疇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建構開放、包容、均衡、互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
  • 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及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2017年,中國於北京召開一帶一路高峰論壇,68個國家及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合作協議,提升中國對外開放的水平。

國企改革
  • 引入股份制:不少國企轉為股份制,部分國企更成為上市公司,國家只持有國企部分股份,其餘股份由公眾認講,建立現代企業的營運模式。
  • 進行「抓大放小」戰略:1995年,政府對國企進行「抓大放小」戰略,支援大型國企(主要涉及能源、通訊、交通、軍事等領域)改善其管理水平及提升其競爭力,同時出售中小型國企,減少政府的財政負擔。
推動民企發展
  • 上世紀九十年代政府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容許民營企業併購小型國企,以及容許民企進入金融、科技、電訊等行業。
  • 政府逐步完善法律及政策,保障民企利益及創造良好的經營條件,例如1997年確定民營經濟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頒布《物權法》,標志着產權保護制度正在逐步形成,確保私人企業財產與國家集體企業的公有財產同享法律平等地位。
金融改革
  • 為推動金融改革,中央政府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保障金融安全和穩定等。例如,中國股票市場在2002年就先於債券市場引入境外投資人 (QFII),且逐步擴大至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 (RQFII)、滬港通、深港通等。
  • 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到推進並收官利率市場化,再到力促人民幣成功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
  • 設立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進一步促進中國內地與境外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包括2014年11月啟動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滬港通),2016年12月深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深港通)開通。
推動市場對外開放
  • 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央政府依據世貿的要求而修改國內的相關規章和法例,進一步推動對外開放,與全球經濟接軌。例如,中國按照入世承諾逐年下調進口關稅,全部履行入世降稅的承諾,關稅總水平由入世前的15.3%進一步降至2010年的9.8%,降幅達36%。
  • 中國入世後,為境外服務商提供包括金融、電信、建築、分銷、物流、旅遊、教育等准入機會,在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分類的160個分部門中,中國開放了100個。
  • 自2004年7月起,中國政府對企業的外貿經營權由審批制改為備案登記制,所有對外貿易經營者均可從事對外貿易,取消外貿經營權審批形成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多元化外貿經營格局。
成立自由貿易試驗區
  • 為了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中央政府從2013年起,先後成立上海、廣東、天津、福建等四處自由貿易試驗區,並推出多項政策優惠,以吸引金融機構進駐自貿區,為中國企業實踐「走出去」策略提供更多利好條件。
  • 2018年,將海南全島建設為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
西部大開發
2001年3月,中央政府發表第十個五年計劃,提出西部大開發的具體部署,以50年為期及劃分為三個階段,務求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產與生活水平。西部大開發計劃開展後,國家重點投資於西部的基建、教育、資源開發和環保等項目上,當中包括青藏鐵路、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工程。
「一帶一路」倡議
  •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模式,倡議結合沿線各國,促進彼此在多方面範疇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建構開放、包容、均衡、互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
  • 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及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2017年,中國於北京召開一帶一路高峰論壇,68個國家及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合作協議,提升中國對外開放的水平。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指農戶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組織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以及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

1978年﹐安徽省出現旱災,鳳陽縣小崗村18位村民將村內土地分開承包,開創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河。由於這些農民違反公社集體生產的規定,簽下「生死狀」。結果小崗村糧食大豐收,承包責任制亦得到中央及地方政府所重視。1982年1月1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成為改革開放初期極具歷史性的改革措施。

經濟特區

1980年8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批准國務院提出的決定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廈門建立經濟特區。這四個特區的總面積為526.26平方公里,政府在稅收、金融、土地和勞動工資等方面予以適當的優惠條件,並實行不同於內地的管理體制,藉此吸引港澳台等境外資金及企業投資設廠。

「引進來」和「走出去」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央政府提出把「走出去」政策,成為了改革開放中的重要一環。1992年中共十四大會議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是要「積極擴大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隨着中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200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正式把「走出去」列入國家發展綱要,2002年中共十六大決定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和鼓勵各類的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拓展海外市場。

鼓勵「走出去」的同時,中央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引進來」戰略。「引進來」是指將國外的尖端科技人才和先進的管理理念引進來,為提升中國國內的產業結構。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積極吸引境外資金、人才及科技,但經過多年發展後,中國產業結構出現變化,以往發展蓬勃的第二產業比例速度下降,於是政府嘗試從改革開放初期着重發展勞動力密集行業,改而朝向較高增值產業的方向轉型。例如廣東省政府提出「騰籠換鳥」政策,希望以高科技企業、服務型企業來代替原來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引進來」便成為改變產業結構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