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 拉 告生態 捕 魚 法

文圖/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孫正華、王義善、蔡秉芸

馬太鞍部落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市區旁,在阿美族語中稱為「Fata’an」,其語意為樹豆。樹豆的種子及葉片蛋白質含量均高,是原住民重要的能量攝取來源,且繁殖能力很強,因此部落裡皆稱吃了樹豆會身強體壯,被當成吉祥物般攜帶、到處播種,使得部落週邊長滿了樹豆,阿美族人習慣以地形、地物稱呼一個地方,就以樹豆名Fata’an為部落名稱,也就是現在的「馬太鞍」地名由來。

馬太鞍濕地位於馬錫山山腳下,是一處天然的沼澤濕地,清澈的芙登溪由南向北蜿蜒流過整個濕地,營造出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而欣綠農園就佇立在馬太鞍濕地中,在欣綠農園入口處可以看見一個大招牌導覽遊客認識馬太鞍濕地與週邊景點,沿著木棧道走進去,可欣賞濕地裡物種豐富的水生植物、鳥類、蛙類及魚蝦貝類。

原鄉部落輕旅行,體驗古早捕魚法

世居在馬太鞍濕地的阿美族人,傳承與自然共存的傳統智慧,在不竭澤而漁的原則下,設計出一套捕魚蝦的陷阱網,在阿美族語中稱為「巴拉告」(Palakaw),意思是「讓魚棲息的池塘」。

巴拉告採用自然素材,幫魚蓋三層「公寓」,供牠們棲息繁衍。通常最底層鋪設一整排中空的大型竹筒,讓底棲性魚類如鰻魚、鱔魚、土虱等棲息;中層是成捆九芎樹枝,讓小魚小蝦出入;最上層再放空心竹筒,才是溪魚的住處;最後水面要覆蓋檳榔葉,擋住部分陽光,讓魚蝦住得安心。每個池塘都與主要溪流芙登溪有進出水口相通,可以讓魚蝦自由出入及棲息。巴拉告放在這個水池中,一段時間後,阿美族漁夫移開九芎就可以網撈漁獲,阿美族人捕魚的原則是要吃多少才捉多少,因此只要一次的生態環境營造功夫,就能有吃不完的魚。

身為餐廳老闆兼主廚的朱進郎說:「發展巴拉告生態補漁體驗,就是要讓遊客認識阿美族人與自然共存的生活智慧。」除了經營餐廳外,也希望藉由生態導覽與休閒農業的發展,讓更多族人在地就業,一起投入維護阿美族傳統文化及保護濕地生態的行列。因此,欣綠農園提供休閒農業經營的場域,並將營收獲利回饋給當地人,包括生態導覽與巴拉告補漁體驗等,都是由當地族人負責解說與收費。

朱進郎雖然不是阿美族人,但是從小就生長在馬太鞍部落,回鄉創業時,就立志與大眾分享他記憶中部落裡的美好事物。他發現野菜料理就是最容易讓消費者認識部落的方式,尤其阿美族是最懂得吃野菜的族群,早期都會到山裡採集野菜作為家裡的食物來源,於是民國88年就以阿美族野菜料理為特色,開設了欣綠農園餐廳。

招牌料理上桌,原鄉美味盡現

欣綠農園的招牌野菜料理是「八寶野菜湯」,過去部落男人出門捕魚打獵時,阿美族婦女就會到田野採摘野菜,而最常見的料理方式就是煮野菜湯。餐廳與周邊農場及部落農夫契作野菜,將8種當地季節性野菜如黃秋葵、山苦瓜、藤心、車輪茄、山蘇、木鱉葉、龍葵、南瓜等共同熬煮而成,讓來用餐的遊客一口嘗盡馬太鞍部落在地的田野滋味。

另外值得推薦的美味還有炭烤吳郭魚,以阿美族不刮鱗的料理方式,直接將粗鹽覆上魚後炭烤,由於使用的魚是以地下湧泉養殖,品嘗過的人都對魚肉的甘甜鮮美讚不絕口。

欣綠農園的經營與產地餐桌理念相同,除了野菜料理外,也極力推廣光復地區的特產─紅糯米,除了餐廳內無限供應紅糯米飯讓消費者品嘗食用外,也在餐廳搭設小農平臺推薦消費者購買,最近更是設置了紅米樂活館,介紹在地紅糯米的故事與產地生長情形,讓餐廳和小農都能藉由產地餐桌的平臺與消費者溝通。

朱進郎認為,從小在部落生長,熟知阿美族們常吃的野菜,對原住民食材的應用有獨到的想法,他認同研發料理的目的,除了要追求料理的創意與美味外,更重要的是需要藉由食譜的分享,讓消費者認識東部特色的食材與風味。

欣綠農園

地址:花蓮縣光復鄉大全村大全街60號
連絡電話:03-870-1861
營業時間:11:00 AM ~ 14:00 PM、17:00 PM ~ 20:00 PM

創意料理食譜:

巴 拉 告生態 捕 魚 法

丹參藥膳燉鮑盅

材料

  1. 新鮮丹參 200g
  2. 紅棗 10g
  3. 白木耳 20g
  4. 蓮子 100g
  5. 枸杞 20g
  6. 薑片 5片
  7. 豬排骨(子排)300g
  8. 九孔鮑魚 12粒
  9. 栗子 5粒
  10. 米酒 30g

作法

  1. 九孔鮑魚、子排清洗乾淨川燙備用。
  2. 取一湯盅放入丹參、九孔鮑魚、子排、紅棗、白木耳、枸杞、蓮子、薑片、米酒後調味,放入蒸籠蒸90分鐘完成。

巴 拉 告生態 捕 魚 法

苦茶油金茸鳳絲

材料

  1. 苦茶油 120g
  2. 雞胸肉 2片
  3. 金針菇罐頭 1罐
  4. 青花菜 半朵
  5. 蘆筍 10支
  6. 臺灣芹菜 100g
  7. 寒天絲 30g
  8. 青椒 10g
  9. 黃椒 10g
  10. 紅椒 10g
  11. 紅辣椒 2支
  12. 嫩薑 50g
  13. 蔥 50g

調味材料:

  1. 鹽 5g
  2. 糖 10g
  3. 白醋 15g
  4. 白胡椒粉 5g
  5. 雞粉 2g
  6. 米酒 15g

作法

  1. 雞胸肉去皮、備一鍋熱水放入蔥、薑煮滾,再加入米酒、鹽、雞粉後,放入雞胸肉泡至熟透,雞胸肉待涼後剝成絲備用。
  2. 金針菇川燙、寒天絲泡軟,放入雞肉絲中,並加入苦茶油與調味料攪拌後,放入盤中。
  3. 薑、辣椒、青椒、紅椒、黃椒切絲,與燙熟的蘆筍、青花菜、芹菜,加入擺盤即完成。

巴 拉 告生態 捕 魚 法
                                          

沒有遮蔽的開闊環境,坐下用餐即可一覽馬太鞍濕地美景。

巴 拉 告生態 捕 魚 法
                                          

欣綠農園創作出美味的丹參、當歸、紅糯米與苦茶油料理。

 

巴 拉 告生態 捕 魚 法
  

欣綠農園設置了紅米樂活館,專門介紹在地紅糯米的故事與產地生長情形,讓餐廳和小農都能藉由產地餐桌的平臺與消費者溝通。

巴 拉 告生態 捕 魚 法

文章:壯遊體驗學習網

照片:咖啡哥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頁面照片)

馬太鞍巴拉告生態捕魚法

馬太鞍位於中央山脈山腳下,整個地區都是一大片濕地,夏季時分,蓮花處處,十分美麗。而所屬的鄉鎮就是花蓮的光復鄉。

馬太鞍的阿美族部落的捕魚方式很特別,並不是用細孔目的網子大小通吃,也不是用鋒利的魚槍射殺,亦不是用包藏鉤子的餌料引誘。

巴 拉 告生態 捕 魚 法

Palakau這捕魚器具提供了魚蝦躲藏覓食的機會,融入阿美族人環保觀念讓此小型生態系生生不息。這樣有節制的捕捉,維持魚族的數量,所以叫做生態捕魚法。

拉藍‧吾那克就是幫我們示範此生態捕魚的講師。是很典型的原住民幽默的講師,喜歡用擬人的方式講解,參雜政治社會的現象來比喻。不過拉藍老師的政治立場相當鮮明,聽他講解請不要太介意他的政治立場喔。

巴 拉 告生態 捕 魚 法

聽說此生態捕魚已經獲得不少國外人士考察,也編列進小學生三年級的教科書裏面。

所謂巴拉告Palakau就是一種器具,由三層構造組合而成。最底層就是竹筒,或是挖空的空心樹幹,第二層式細樹枝,最上層是雜草或水生植物。

巴 拉 告生態 捕 魚 法

阿美族人把水族分成三種:

1.有穿衣服的魚:就是指有鱗片的魚,吳郭魚、鯽魚、鯉魚這類的都叫做有穿衣服的魚。

2.沒穿衣服的魚:相對有鱗片的魚叫做有穿衣服,想當然爾,沒穿衣服的魚就是沒鱗片的魚。這一天,我才發現很多人不知道原來有魚沒有鱗片喔!當然,泥鰍、鰻魚、鱸鰻都是沒穿衣服的魚。

3.不像魚的魚:其實就是蝦蟹類,根本不是魚。

當巴拉告組裝好,就如同一個社區被建蓋好。蝦蟹可以躲藏在細樹枝的那層,繁衍生生不息。蝦子也有分「人吃的」跟「魚吃的」。人不能吃魚吃的,魚不會吃人吃的,這樣就是自然的生態法則。

所謂人吃的,就是有長螯的。因爲魚沒有健保卡,所以不會冒受傷的風險去吃有螯的。那魚吃的就是沒有長螯的,聽他的說明有點像是水族館水草缸裡面的黑殼蝦,不過我想可能也有泛指沒長大的其他溪蝦。

人如果把魚吃的蝦子吃了,魚就會沒東西吃,自然就會離開這個社區。所以他們阿美族只吃人吃的蝦子。

既然社區有蝦子,魚就會進來。有鱗片的魚就會住在上層,躲藏在水草間。就像穿西裝的上流社會,遇到國家有難,通常逃的都比較快。所以當馬太鞍的人要吃吳郭魚這類有鱗片的魚時,就只要把魚網放在河道的出入口,等我們接近巴拉告的時候魚就會逃,就自動鑽進魚網了。

巴 拉 告生態 捕 魚 法

因為這些魚定居在巴拉告的上層,所吃的食物碎屑跟排泄物都可以掉到下層,也可以養育蝦子跟第三層的沒穿衣服的魚。

這些沒鱗片的魚因為沒穿衣服,所以很害羞。都躲在巴拉告底層的管子中不敢見人。如果要吃鰻魚之類的,就用手把管子的洞堵起來,然後把管子拿出水面把水到掉,魚就會被抓到。

延伸閱讀:

馬太鞍濕地裡的幸福農園—欣綠農園(花蓮光復) /

(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