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11個月語言

(2020.09更新)初為人父、人母時,最感動時刻莫過於,親耳聽到小寶貝親口叫自己「把拔」或「馬麻」了!從咿咿呀呀的牙牙學語開始,到說出第一句話之前,都必須要透過家長不厭其煩地教導及回饋反應,參與寶寶每一個語言發展階段,才有辦法如同闖關任務,看著寶寶一步一步的學習與前進,爸爸媽媽們也能藉此爭取與孩子的歡聚時光,看著他們成長茁壯。

1歲11個月語言

語言發展先理解.後表達

「聽懂很重要!如果聽懂不會說再教即可;但若聽不懂又不會說,語言發展就會很困難。」耕莘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賴怡如認為,孩子在發展階段時,「理解」會因人而異有漸進式的發展步驟,家長此時要不斷地對寶寶說話,如同擔任「解說員」的角色,一一解說每個步驟及動作,寶寶多聽後就能理解。她更建議,幫寶寶換尿布時,就是互動聊天好時間,可以依序說著「腳腳抬起來」、「褲褲脫下來」、「便便臭臭的」、「濕紙巾擦擦冰冰的」等,讓寶寶知道現在所進行的事情是什麼動作或感受。等到寶寶約6個月大時,聽到聲音就會有反應,頭會轉向搜尋聲音位置;1歲時,能聽懂一個步驟的指令,像是「手伸出來」、「撿起來」等,家長也能示範做一次給寶寶看;1歲半則進階聽懂稍微複雜的動作,如「坐下來,然後穿襪子」。 

善用道具.提升寶寶語言興趣

鮮豔配色的字卡、簡單明瞭的繪本、觸摸認知的布書,是許多父母的好幫手。從寶寶會坐之後就可開始看字卡、繪本或布書,透過清晰可愛的圖案及童趣的設計,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且布書有符合寶寶抓握的設計,讓寶寶能夠盡情啃、咬、擠壓等,但寶寶剛開始視力距離不夠遠,家長可先唸故事內容給寶寶聽、陪他翻繪本,從打開、蓋起來、數頁數、指出故事內容的動作,來刺激寶寶的發展,讓寶寶認識日常生活的事物,從中不斷地學習及認知,啟發對於視覺、聽覺及思考的能力,等到肢體穩定度越來越好,教材就可以越來越豐富,增加寶寶的探索空間及想像力延伸,提升對於說話表達的興趣。 

語言發展黃金時刻

寶寶從一出生就學會發聲,透過不舒服時的哭聲及快樂時的笑聲來運用發聲器官,之後寶寶可能用不同的發聲方式,來刺探人們的反應,一開始小小聲地哼出聲音,再來哭出聲音,若是小聲哭達不到預期效果,最後就會直接放聲大哭,寶寶會循序漸進選擇表達情緒到何種程度,家長或照護者最能夠符合自己的需求,且能力越好的孩子越有這種狀況,能判斷怎樣對自己最有利。賴怡如治療師更透露,寶寶是透過表情及語調來辨別大人情緒,因此當你笑笑地對寶寶說:「你怎麼這麼壞?」跟表情猙獰地說:「寶貝我好愛你!」的時候,寶寶是配合表情來揣摩你說話的情緒反應,而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 

通常寶寶會在10到18個月大期間,學會第一個有意義的語言表達,內容會是他最在意的事情或頻繁聽到的字詞,不見得是叫出爸爸、媽媽,如果很愛吃東西,可能就先學會「ㄇㄢㄇㄢ」;而語音發展從母音開始,嘴巴運用變多,舌頭變靈活後,子音就會接續出現,寶寶會開始玩自己的舌頭來發出聲音。賴怡如治療師認為,家長應花時間注意寶寶發出的聲音,並適時給予回饋,聽到什麼就回應什麼,等到寶寶習慣後,再增加不一樣但相似的聲音,以漸進的方式教導寶寶,讓寶寶理解跟確認詞語的意義;此時更要觀察寶寶是否有注意到家長,並會跟大人互動,若碰到接收和表達反應較慢,甚至不加以理會的寶寶就要特別注意。 

賴怡如治療師表示,等到一歲半後,寶寶就差不多能聽懂,並且遵從簡單日常生活指令,不需要搭配手勢、表情或動作就能夠理解,若是與親近的人目光對視,對方對他說話、笑或玩遊戲時,就可以把他逗笑;寶寶此時也能夠用說話、手勢或眼神來表達出自己的意思,至少說得出3種以上的組合音種類語詞,較多者甚至可到20種,只要有動機和學習能力,字彙量可以迅速累積,而當一歲半仍不會開口說話的寶寶,就代表語言發展比其他同年齡層的小孩較為遲緩,需多加注意。 

4個月至1歲寶寶.語言發展里程檢核

對於兒童發展階段不清楚的家長,賴怡如治療師建議可自台北市政府衛生局下載兒童發展檢核表,透過表格清楚檢驗家中小寶貝是否發展順利,抑或已有遲緩的現象發生。而以下表格內容再從中擷取出關於語言發展相關之檢核,做檢測時,每位小朋友僅須根據實足年齡選擇適當年齡層檢核即可,若符合該項目描述現象圈選「是」,若不符合或沒有該項目描述的現象圈選「否」。

1歲11個月語言
 

檢核表注意事項

孩子若通過發展里程檢核題目,仍請隨著孩子發展,按檢核表年齡層持續追蹤檢核,各縣市政府衛生局提供到6歲以前各階段檢核表。在該年齡層檢核表中,有任何2題答案是圈選在網底欄內,或表內題號前有★之任何一題答案是圈選在網底欄內,表示兒童在該項目疑似或可能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必須到醫療院所做進一步評估,才能夠確定是否為發展遲緩及瞭解原因,而表格內容僅從中擷取跟兒童語言發展相關檢測內容,若想知道更詳細檢核,也請上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查詢。此外,其他單題落於網底欄,最好於下個年齡層持續追蹤檢核,若持續未通過,則需進一步測試。(註:各縣市政府衛生局檢核表,由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授權使用。) 

語言發展遲緩原因

兒童語言發展與同年齡兒童相比較後,發現有明顯落後或差異,就被稱為「語言發展遲緩」。賴怡如治療師說明,聽覺障礙、遺傳因素、神經或大腦傷害、自閉症、先天性疾病等生理因素外;交由祖父母照顧的隔代教養、外籍配偶及新移民之子,抑或是父母忙於工作,鮮少與寶寶互動,使其缺少外來刺激等環境因素,全都可能影響兒童語言發展,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障礙。 

部分孩子先天語言能力欠佳,在尚未理解母語前,即使家中是雙語甚至多國語言溝通方式,都必須先加以排除,在孩子能懂得母語的詞彙意義後,並能加以表達時,才開始慢慢加入其他語言,給予更多的刺激,避免最後都無法理解,不願表達;賴怡如治療師提及,部分外籍配偶由於中文說話結構差,加上強勢公婆的介入,照顧寶寶時僅著重於安撫、滿足,只要不哭不鬧即可,連寶寶攀爬的活動空間都不放手,擔心寶寶受傷會被公婆責罵,若雙方無法溝通達成共識,語言治療師建議儘量與家人做溝通,一同引導孩子成長,提供孩子發展的機會。

家長在語言治療中扮演的角色

若遇到家中小寶貝有語言遲緩之虞,須向語言治療師求援時,家長必須謹記自己在之中扮演著比治療師更為重要的角色。賴怡如治療師表示,由於寶寶一週只需要到醫院進行一次語言治療課程,其餘六天以上的時間,都須仰賴家長及親友與寶寶溝通互動,因此家長的角色相對來講更為重要。 

親自參與.配合練習

確定寶寶有語言遲緩後,家長也接受事實決定帶寶寶做語言治療時,就必須要配合做練習,治療師都非常歡迎家長在教室裡一同進行療育,之前在醫院就曾遇過家長不願進教室上課,在門外處理自己的事情,甚至是在規定家長要進來的團體課程,父母卻是分神的操作自己工作上的業務。賴怡如治療師強調,「教養要態度一致!語言治療師有教的責任,但家長有更多該做的義務。」唯有在家長與治療師相互配合之下,才能有效矯正寶寶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 

從自身學起.抓住溝通重點

剛開始帶寶寶就診時,父母往往不知在寶寶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那些才需要告知語言治療師,通常透過幾次課程後,家長才漸漸能理解治療師希望得知的訊息,如果仍然無法分辨時,語言治療師就會首重與家長溝通,盼將媽媽教成老師,能解析要注重的語言溝通,像是回家後嘴巴有沒有想講話的動作、聽不聽得懂家長的指示等。 

1歲11個月語言

活用課程.實地教學

家長在寶寶上完語言治療課程回到家中,要學習跟著做以及和孩子加強互動,知道要怎麼引導孩子說話,更重要是要能活用課程內容,不僅是跟著教科書的內容而已,家中有廚房、客廳、廁所和書房等地方,還有各式各樣的家具、家電等,全都能變成教導孩子的空間及道具,讓孩子在實地演練中,學習的更加深入。 

切忌過度干涉.干擾專業

家長們有時過於心急,在治療師仍在與寶寶溝通時,就搶著先替他發聲。舉例來說,治療師會詢問寶寶「你把車車給老師好不好?」重複講兩次後,寶寶仍然沒有反應,家長就會急著幫寶寶找理由,反駁「他平常都不會把東西給人的,連我們都不給!」賴怡如治療師說明,即使寶寶當下不願意照做沒關係,互動目的在於測試寶寶在不同場合可表現出多少能力,之後會再跟家長進一步詢問家中情況;且有時候在教室當下沒有反應的寶寶,回家後反而會自己做,在潛移默化中也跟著學習,因此只要有耐心地教導,寶寶就能按照自己的步調,盡快追上語言發展的速度。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耕莘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賴怡如 部分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化妝、髮型、攝影/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演出/帥氣爸爸吳思陶、漂亮媽媽黃安頤、逗趣哥哥吳深諺、可愛妹妹吳宥宥

親職系列9 ——幼兒學說話之一 (一至兩歲)

(12/2019 修訂內容)(01/2021 重印)

語言是溝通、思想、學習和表達情緒的工具。因此,語言除了對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非常重要外,亦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及社交能力發展。

影響孩子學習語言的因素

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後天環境的影響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同樣重要。要孩子學懂說話,他必須具備一些先決的條件,包括健全的聽覺、正常的口腔結構及發聲器官、正常的腦部發育及智力發展、還有良好的溝通意欲。一個能提供適當鼓勵學習機會的語言環境亦不容忽視。五歲前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重要階段,家長如何把握與孩子說話的機會和採取何種方法都會直接影響到他的語言溝通能力。

幼兒的語言發展階段

孩子在未學會說話前,他們已懂得用啼哭、聲音、面部表情、手勢或身體語言來與人溝通。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們的語言發展速度各有不同,特別是語言表達方面。

以下略述一般六個月至兩歲幼兒的語言發展,家長可參考「兒童發展」系列的單張作詳細了解。

年齡(大約) 語言理解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
六至九個月 在環境提示下能意會一些日常用的句子,例如聽到「食奶奶」和看到奶瓶,便意會到有奶吃。 發出沒有意思的單音或連串重複的單音如「巴」或「打-打-打」。
九至十二個月 在手勢提示下對熟悉的句子能作出適當的反應,例如聽到「拜拜」便懂得揮手。 開始牙牙學語,說一些「太空話」或模仿一些單詞。
一歲至一歲半 明白一些常見物品和人物的名稱。

明白更多日常的對話如「俾媽媽」、「坐定定」。

逐漸不需要手勢提示。

開始能說出一些單詞,通常是名詞如人物名稱:「爸」 、「媽」…或常見的物件名稱:「波」、「花」、「車」、「奶」…;並逐漸加入動詞:「食」、「抱」、「打」、「飲」…。

注意:「氹氹轉」、「蘋果」等名詞都是屬於單詞。

一歲半至兩歲 能聽從簡單指示,例如按照說話的意思把物件拿给你,或指出身體部份等。

可辨認簡單的圖片。

能說出更多單詞 (名詞和動詞,並逐漸加入形容詞如「靚」、「乖」、「曳」等) ;

開始說雙詞,如人物+動作:「媽媽-抱」、「華華-要」;動作+物件:「食-餅」、「洗-手」;物件+形容詞:「花花-靚」、「BB-乖」等。

教幼兒說話的基本技巧

說話是語言溝通其中一種重要的方式。孩子若要學懂用說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首先要明白話裡的意思。家長最重要的是先啟發他的理解能力,以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語言基礎,然後再鼓勵他多說話

  1. 先學聽,後學講

    跟孩子說話時,要先取得孩子的注意,可叫他的名字,輕拍他,讓他望着你才跟他說話;此外,一個清靜的環境能幫助孩子集中精神,聆聽你的說話,增加他的學習機會。

  2. 說話生動又清楚

    與孩子說話時聲線要柔和,音調多加抑揚頓挫,讓他覺得說話是件輕鬆有趣的事;同時,說話要慢而清楚,因幼兒可能還未能明白你在說甚麼。

  3. 用淺易的字眼,長話短說

    幼兒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對他說話要簡短易明,例如對兩歲前的小孩說:「俾杯杯。」而不是「俾個杯杯媽咪飲水。」。亦可加上一些常用的手勢來幫助他明白使說話更有趣。

    例如:
    • 「俾」—— 伸出手掌
    • 「叻」—— 豎起拇指
    • 「我」—— 拍拍自己
  4. 輕鬆自然的氣氛

    讓孩子在輕鬆的氣氛下學說話,強迫他在人前說話或表演只會弄巧反拙。

  5. 跟隨孩子的興趣
    • 要跟隨孩子的興趣,讓他作主導。例如孩子愛玩積木,便利用與他玩積木時跟他說話:「俊俊玩積木」「疊高高」「砌車車,叻叻」
    • 選擇孩子精神狀態佳及心情愉快時與他玩耍,玩的時間不需要長,但親子雙方都必須投入
    • 遊戲或玩具要配合孩子的年齡、發展階段和興趣,以增加孩子的投入感及成功感。一般來說,所有幼兒都可以藉着玩「煮飯仔」來促進溝通能力。
  6. 把握說話的機會,多談眼前的事物
    • 你是孩子最佳的說話模仿對象。盡量多跟孩子談眼前的事物和日常的活動,例如新事物的名稱及用途鼓勵孩子模仿說出來,但不要勉強他。
      • 例如:
        • 跟孩子洗澡 —— 和他談身體各部份
        • 到超級市場 —— 告訴孩子你要買的東西
        • 跟孩子看書 —— 形容一下書內的圖畫或說簡單的故事
        • 出外遊玩 —— 告訴孩子沿途所見的事物
    • 也可把相關的說話和動作連在一起,例如當媽媽在洗碗時說:「媽咪洗碗。」或當爸爸在掃地時說:「爸爸掃地。」
    • 利用不同的問句,提高孩子在日常應對的理解及表達能力。例如吃東西時問孩子「好唔好食?」「飽飽未?」或問「你做緊乜?」等。
    • 當孩子能熟練地使用一些詞彙時,你便可以耐心地去鼓勵孩子把單詞組合成雙詞或短句。
  7. 鼓勵孩子自己說

    多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耐心聆聽和猜想他要表達的意思。不要讓兄姊代他說話或是當他說到一半時,家長便代他把話說完。例如:孩子想要東西時,讓孩子先說出要求,伸出手說:「俾」、「餅」或「食」,才把東西給他,也可趁機教他說出物件的名稱。

  8. 對孩子的說話或發聲要即時回應
    • 多聆聽孩子,要即時回應和讚賞他的發聲或說話。
    • 這階段毋須要求孩子發音準確,如果他咬字不清,把他說的話正確地複述一遍便可。
    • 不要模仿他的錯音來跟他玩,以免增加他重複錯音的機會。
  9. 積極態度和讚賞

    採取正面及積極的態度。不要因孩子說得不好而取笑他,怪責他,反而要讚賞他已盡了力嘗試去說。

  10. 提供其他啟發性的學習環境

    安排合適的社交活動,例如帶孩子到遊樂場玩,參加小朋友的生日會等,亦可考慮安排他進幼兒園學習,讓他多接觸其他小朋友,藉以幫助他學習說話和與人溝通。

如寶寶已一歲半,你留意到他:

  • 對別人叫他的名字經常不回應
  • 甚少望着人
  • 未能明白熟悉的人物或物品的名稱,例如婆婆、杯、奶等。
  • 不會用手指指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
  • 不會說單字
  • 聽覺不佳

如寶寶已兩歲,你留意到他:

  • 在沒有動作提示下,不會跟隨簡單的指令,例如:拿取常見物件、指出身體部份
  • 不會辨識簡單的圖畫
  • 只會講單字

應請教母嬰健康院、家庭/兒科醫生或有關醫護人員。

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步伐都不一樣,即使孩子的發展進度與別的孩子不同,也母須過份擔心。不論如何,只要你耐心地鼓勵和誘導孩子,便能奠下啟發語言的根基;再加上你把啟發語言的技巧應用於日常生活與遊戲中,讓孩子多聽多講,就能幫助他在語言學習方面有所得益。

若發覺孩子有聽覺問題或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有任何疑問,便要諮詢醫護人員,尋求解決方法。

資料提供:香港語言治療主任(醫療)工會編印單張「語言發展知多少」

衞生署母嬰健康院設有一系列的親職研習班和資料單張,專為凖父母及嬰幼兒家長而設,歡迎向健康院醫護人員查詢。